水环境
水环境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15404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水利工程、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86篇、会议论文1294篇、专利文献126931篇;相关期刊2285种,包括地下水、江苏水利、水资源保护等;
相关会议681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2014第三届环渤海色谱质谱学术报告会等;水环境的相关文献由25730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李贵宝、张磊等。
水环境—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6931篇
占比:91.18%
总计:139211篇
水环境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李贵宝
- 张磊
- 王超
- 等
- 张杰
- 何理
- 刘军
- 刘畅
- 张鹏
- 逄勇
- 李伟
- 王东
- 王浩
- 王鹏
- 廖文根
- 张敏
- 张旭
- 范子武
- 周怀东
- 杨志峰
- 刘建程
- 司剑峰
- 张万顺
- 操鹏
- 曾光明
- 朱宽
- 李琳娜
- 殷秀红
- 王伟
- 王兴生
- 王军
- 王涛
- 钟冬望
- 黄小武
- 彭文启
- 李勇
- 李鹏
- 杨帆
- 王海涛
- 王飞
- 周德志
- 张伟
- 张勇
- 张静
- 彭静
- 徐斌
- 李君文
- 李娜
- 李强
-
-
杨丽;
张睿齐;
刘海军;
王红瑞;
赵自阳
-
-
摘要:
基于构建的长江经济带“四水”与社会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选用灵敏度大于5%的参数设置了16个不同的发展情景,并对不同情景进行了模拟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情景之间人均GDP相差较小;在社会经济子系统优先发展、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子系统常规发展情景下,废水排放总量、COD排放总量和氨氮排放总量最大,分别为4.37×10^(6)万t、2.56×10^(6)t和2.26×10^(5)t;在社会经济子系统常规发展、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子系统优先发展情景下,废水排放总量、COD排放总量和氨氮排放总量最小,分别为3.68×10^(6)万t、2.07×10^(6)t和1.82×10^(5)t;在社会经济子系统和水灾害子系统优先发展情景下,洪旱治理投资增加;在预测年份,区域整体水安全朝着更为安全的方向发展,在现状仿真情景下(情景1),到2035年水安全评价指数达到64分(等级4);对于单一子系统优先发展,它对区域整体水安全性的影响顺序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水生态环境>水资源>水灾害>社会经济。因此,社会经济子系统常规发展,水资源、水生态环境和水灾害子系统优先发展的模式为最优发展模式。
-
-
朱立成;
王仪雯;
金杰
-
-
摘要:
随着江阴高铁站的开发建设,周边水系、路网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理应进行调整改造。为保障高铁站区防洪排涝、水生态和水环境安全,对江阴高铁站区涉及的兴澄河、北潮河、夹沟河等河道进行水系调整改造,该工程对确保站区的防洪排涝安全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江阴高铁站周边河道整治工程建设为例,分析其施工组织设计,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
-
安国英;
郭兆成;
叶佩
-
-
摘要:
依据1989年至2019年云南大理地区所辖12个气象站点的气候数据和洱海水质监测资料等文献,分析大理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和洱海富营养化变化趋势,并总结洱海水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与降水量、气温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989年至2019年期间,大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候变暖明显,冬季气温升温幅度最大;年降水量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秋季降水量减少最为显著。洱海水质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及单因子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等总体呈升高趋势,而水体透明度呈降低趋势;进一步可分成2个阶段,即2003年之前呈快速上升或下降变化趋势;2003年之后呈波动稳定趋势。洱海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与年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总氮、水体透明度分别与年平均气温正相关和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则呈负相关和正相关;而总磷与冬季平均气温、高锰酸盐指数与夏季或冬季平均气温均呈正相关关系。年内变化上,洱海污染指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在最近的2015—2019年期间呈现6—10月份明显增高,显示非汛期水质明显好于汛期状况。总之,1989—2019年期间,受大理地区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的影响,洱海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呈升高趋势,湖泊富营养化进程加剧状况没有得到改善,洱海水环境仍然比较脆弱。
-
-
林睿羽;
翁羽西;
董建文
-
-
摘要:
为科学评价校园水环境对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本研究定量测定并分析了30名大学生在接收压力源测试后体验九种校园水环境的生理指标(心率变异性、皮肤导电性)结果表明:在此九种校园水景观中,池塘景观在生理上让受测者放松的程度最大,喷泉景观最小。该研究从视觉层面对校园水环境对于人生理的影响进行探讨,这对校园水景观的营造具有一定指导性意义。
-
-
李新;
蒋辉;
孙源;
马勇;
李子豪;
练琪琪
-
-
摘要:
由于城市河流污染严重,人工化问题十分突出,基于生态近自然理论,开展河流修复技术的研究。从自然化原理、自然生境构建、护岸材料选取、近自然风貌运用、近自然植物搭配等角度,对城市河流水环境修复技术进行了论述。典型工程应用表明,采用基于底泥预处理、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微生物应急调控的水质提升技术,并合理构建栈道景观、河道植物绿化景观,可以营造出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生态水利修复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
邓新勇;
石文豪;
胡涛;
李媛媛
-
-
摘要:
广州市南沙区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积极利用区域水系特征,结合城市海绵设施建设,优化雨水下渗与净化过程,为城市解决防洪排涝问题、水质净化问题提供更优质的解决方案,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共融共生。
-
-
郑金芳
-
-
摘要:
该文分析测定水样中亚硝酸盐氮的浓度使用方法为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HJ/T 197-2005),对标准样品(200635)进行重复性测量,测得亚硝酸盐氮平均浓度0.116 mg/L,并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测定过程中标准溶液的配制、曲线拟合、仪器测量重复性等因素对测定结果造成影响,测得亚硝酸盐氮的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0.008 mg/L,其中最主要的分量是由仪器测量所造成的测量不确定度。
-
-
姜岚;
樊付星
-
-
摘要:
水环境是指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其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感官体验。因此,各地政府在积极治理水环境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水环境健康指标项的监测。然而,传统监测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给很多城市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基于此,本文借助图像识别技术实现水环境的监测与评估,能够大幅降低硬件成本。
-
-
郭佳
-
-
摘要:
针对葫芦岛市绥中县黑水河面临的水环境恶化、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等问题,提出生物措施+曝气增氧相结合的水环境生态治理措施,并采取渗透塘、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措施整治河道滨水和非滨水区。结果表明:黑水河水质参数得以明显改善,基本达到Ⅲ类水质,有效防止了河道生态环境破坏和河水水质污染。
-
-
朱东新;
杨念江;
许晓春;
娄晓帆;
吴金栋;
袁彬鸿
-
-
摘要:
研究以生物防护为主的生态修复技术,用于咸淡水体交替及波浪侵蚀的滨海区域的生境营造工程中。基于某已建滨海工程区域的BSC生物基质生态修复(防护)系统,通过对骨料层抗压强度、基质影响效果以及植被恢复效果进行实验室试验或现场测试,提出优化的骨料层配比、基质配比以及植物配置生态修复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添加BSC-WY外加剂(8.5 kg/m^(3)),骨料层的耐海水性能可以显著提升,抗压强度可增加3倍以上,水泥掺量为340 kg/m^(3)时效果最佳。通过在基质中加入BSC-J菌剂作为生物调节剂,可以改善土壤理化特性提高植被恢复效果,菌剂用量为12 kg/m^(2)时植被恢复效果明显。通过现场观测以及统计植被恢复效果,提出以海滨雀稗、狗牙根、草海桐等为建群种的适宜咸淡水交替区域岸坡生态修复的植物配置方案。分析植物在当地涨落潮水位影响下的恢复情况以及植物生长与工程所在地气候环境的影响关系。
-
-
肖许沐;
王春玲;
汪天祥;
彭湘;
韩妮妮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0科学技术年会》
| 2020年
-
摘要:
为保障河道水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尤其是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本文从河道水环境容量入手,通过系统分析流域内的污染负荷,确定分配给污水厂的环境容量,运用情景分析从污水处理标准和处理规模两个方面提出优化方案.案例分析表明南方某河道流域4种情景工况下,分配给污水厂的环境容量均小于现状污水厂尾水排放污染负荷,需进行优化.从改善处理标准与处理规模两个方面对4种情景工况进行分析,提出该河道在维持现有用排水量的情况下,需将现有一级A标准提升至2.00mg/L,0.3mg/L,50mg/L,可满足河道水环境容量要求.建议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传输系统,保障污水厂高效削减河道流域污染负荷.
-
-
高军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0科学技术年会》
| 2020年
-
摘要:
在“三线一单”水环境空间管控框架下,研究提出了辽阳市水环境管控单元划分的技术方法.基于流域水系及城市排水特征,对辽阳市主要河流构建了具备“监测断面-控制河段-对应陆域”的汇水单元;“以水定陆”地识别了辽阳市水环境维护重点、敏感、脆弱区域,对重点汇水单元开展了污染排放调查,测算了水环境容量,分析了水环境质量改善潜力,区别对待水环境质量现状达标和未达标区域,提出了水环境管控要求,为辽阳市水环境精细化管控提供支撑.
-
-
汪存石;
祝建中;
陈靓;
邱旭东;
宋林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0科学技术年会》
| 2020年
-
摘要:
淤泥的处理一直是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其资源化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淤泥物理力学性质复杂且一般含有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这些因素限制了其直接利用.针对淤泥的特性,提出了以固定/稳定化和土壤化为基础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水环境生态修复.通过生态修复将河流、渠底、护坡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在增强水质净化的同时还有水土保持的作用.实际工程应用的结果表明,河水水质提升明显,边岸结构稳定,植物长势良好.
-
-
周信哲;
陈永娟;
蒲文鹏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0科学技术年会》
| 2020年
-
摘要:
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机器学习技术是利用大量数据产生数学模型的学习算法.不同于依靠机理构建的传统水质模型,机器学习是一类数据驱动的“黑箱”模型,并不关注实际发生的水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具体过程.传统水质模型的建立普遍需要较长的建模和校正时间,以及深入的机理模型知识,因此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近年来,随着水环境领域监测数据的增多,机器学习在水质预测中的应用研究逐渐增多.应用到的机器学习方法种类涵盖全面,涉及到支持向量机、决策树、神经网络等.在具体应用的水环境领域包括河湖流域、城市排水、城市供水、工业排水等.本综述主要介绍机器学习算法在水环境各子系统水质预测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并提出未来的前景展望.
-
-
宋嘉;
李怀恩;
侯精明;
李家科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0科学技术年会》
| 2020年
-
摘要:
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众多地区面临严峻的水环境问题.为此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以实现雨水的综合管控.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为研究区域搭建SWMM模型,分别在四种不同降雨条件下对区域现状(2018年)和规划两种LID措施面积占比情况进行模拟分析,总结其对控制径流量和削减面源污染物的实际作用.结果表明,伴随LID措施布设面积增加,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径流控制率有1.47%-3.03%提升;各面源污染物削减率的提升率分别为:SS为4.34%-19.28%;COD为3.32%-19.06%;TP为6.16%-19.55%;TN为3.89%-25.87%.随降雨量增大,两者均呈现逐渐减小趋势.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径流量控制和面源污染物削减能力得到有效证实,所面临的水环境问题有所缓解.
-
-
王俊能;
虢清伟;
邴永鑫;
张政科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0科学技术年会》
| 2020年
-
摘要:
水环境是多层次、多目标、多因素控制的复杂模糊系统.本文采用多准则决策支持分析工具——模糊可拓综合指数法构建了融合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的多介质环境风险综合评价系统,并以某江为例,对其水体镉污染生态风险、沉积物镉污染生态风险、水体镉污染多暴露途径健康风险和鱼类镉污染健康风险等4类风险进行“风险耦合”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某江水环境中镉的环境风险2013年FEQI比2012年下降了35.65%,平均FEQI为1.77,但仍有25%点位风险程度为Ⅱ级,处于中风险水平,某江仍存在潜在环境风险.
-
-
-
张大帅;
林晓雪;
邬宏婷;
张妍;
张小朋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0科学技术年会》
| 2020年
-
摘要:
海口市是海南省的省会,位于海南省北部,海口市总面积为2312km2,海口市由美兰、龙华、秀英、琼山等四个区组成.近几年,海口市的常驻人口为200.07万人.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海口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和辐射环境质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为了探索海口市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和辐射环境质量整体发生了哪些改变,对海口市近几年的环境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
-
武桂芝;
李利霞;
汤斌;
于宗民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0科学技术年会》
| 2020年
-
摘要:
以青岛市大沽河沿岸农田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土槽实验模拟傍河农田系统,测定不同性质土壤和不同地表水-地下水水位条件下的“三氮”含量变化,分析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期为农业氮肥的管理和地下水氮污染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地表水水位的升高,近地表水侧“三氮”含量下降均更明显;在包气带中,氨氮比较稳定,但在饱水带的中,氨氮流失明显;亚硝酸盐氮在深层土壤中更容易累积.加入微生物后,对硝酸盐氮,会加速其降解速度和程度;对亚硝酸盐氮,累积现象减少;对氨氮作用不明显.
-
-
武桂芝;
李利霞;
汤斌;
于宗民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0科学技术年会》
| 2020年
-
摘要:
以青岛市大沽河沿岸农田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土槽实验模拟傍河农田系统,测定不同性质土壤和不同地表水-地下水水位条件下的“三氮”含量变化,分析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期为农业氮肥的管理和地下水氮污染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地表水水位的升高,近地表水侧“三氮”含量下降均更明显;在包气带中,氨氮比较稳定,但在饱水带的中,氨氮流失明显;亚硝酸盐氮在深层土壤中更容易累积.加入微生物后,对硝酸盐氮,会加速其降解速度和程度;对亚硝酸盐氮,累积现象减少;对氨氮作用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