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城市下垫面

城市下垫面

城市下垫面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97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317978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绿色视野、政协天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国气象学会2012城市气象论坛等;城市下垫面的相关文献由302位作者贡献,包括唐桂刚、王军霞、王成刚等。

城市下垫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17978 占比:99.97%

总计:318069篇

城市下垫面—发文趋势图

城市下垫面

-研究学者

  • 唐桂刚
  • 王军霞
  • 王成刚
  • 罗彬
  • 罗晓慧
  • 李纳
  • 苗世光
  • 蒋维楣
  • 谈建国
  • 任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邓新勇; 石文豪; 胡涛; 李媛媛
    • 摘要: 广州市南沙区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积极利用区域水系特征,结合城市海绵设施建设,优化雨水下渗与净化过程,为城市解决防洪排涝问题、水质净化问题提供更优质的解决方案,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共融共生。
    • 杨巧; 汪志荣; 潘声远; 孙义秋
    • 摘要: 城市下垫面降雨损失特性是城市水文学研究最为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以天津市西青区某高校为研究区域,在测量5种典型下垫面入渗及蒸发这2个重要的降雨损失环节基础上,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选取5场代表性降雨事件分析了城市下垫面的降雨损失特性。结果表明:①绿地、沥青混凝土路面、铺砖路面初始入渗率分别为5.28、1.03、0.61 mm/min,而沥青混凝土路面与SBS屋面均不透水。②绿地、沥青混凝土路面、铺砖路面的降雨损失为入渗损失,蒸发及其他损失可忽略不计,而其他2种不透水性下垫面无入渗损失,蒸发及其他损失不可忽视。③绿地仅在大暴雨事件降雨约50 min后形成超渗产流;沥青混凝土路面在大暴雨与特大暴雨事件中形成超渗产流,产流时间分别为40、10 min;铺砖路面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事件中形成超渗产流,产流时间分别为15、20、5 min。④水磨石路面及SBS屋面由于降雨损失较小,在各降雨事件中均迅速产流。
    • 陈朋铭; 曹长春; 唐一夫
    • 摘要: 在城市化快速进程中,下垫面渗水、蓄水性能的逆向变化,成为了影响城市内涝的控制因素之一。实验室条件下采用不同比例的砂土来混合制作模型,模拟城市下垫层土层,根据桂林市降雨资料,以桂林市新城区临桂新区为目标实验地,采用不同重现期雨型进行模拟降雨实验,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下垫面蓄渗性能的实验研究分析,来评估其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降雨强度及坡度下,模型蓄渗性能与含砂量呈正相关;在相同的模型含砂量及坡度下,模型蓄渗性能与降雨强度呈负相关;在相同的模型含砂量及降雨强度下,模型蓄渗性能与坡度呈负相关。本实验研究结果对于城市下垫面规划及海绵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夏慧瑶; 王汉青; 李旺; 孟德雨
    • 摘要: 大气在城市下垫面传输扩散除了受到风、温度层结、湍流和大气稳定度等基本因素的影响,还需考虑人类活动和特殊地形导致的影响,如人工植被、道路结构、建筑群以及水体因素。文章介绍了城市下垫面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因素和外场试验、风洞试验、数值模型模拟三种基本研究方法,并对学者们当前进行的多种模型模拟方法进行了简要总结,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大气扩散模型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 张业彤; 王海涛; 柴禾蕾
    •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下垫面性质产生变化,将对地表水文循环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以长春市为研究区,将其土地利用共分为6种下垫面类型,再根据其透水性能的差异分为透水面、不透水面、弱透水面及水面四种类型;借助RS和GIS技术,从遥感影像上提取1990年、2000年、2010年及2020年的下垫面类型的年际变化信息,结合长春市多年的降水、空气湿度等气象要素变化情况,分析城市下垫面变化对地表水文循环过程的影响机理。分析长春市城市下垫面性质的变化对地表水文循环过程的影响,可为长春市防洪减灾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也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实际参考价值。结果表明,城市下垫面性质的变化影响了地表水文循环过程中的降雨、蒸发、径流、下渗等,造成了降雨的年际变化、极端年降水量、短时强降雨频次及相对湿度增加,弱透水面、不透水面的下渗受阻,径流流量、汇流速度、给排水量等发生变化,城市洪涝灾害、水质污染及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剧。
    • 徐文君
    • 摘要: 按照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对防汛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智能指挥、应急处置”的总体要求,上海市水务海洋部门根据防汛工作集中管理、多部门支撑的特点,采用新技术、新模式进行防汛数字化转型实践,实现防汛指挥整体能力提升。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区域海陆效应、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的交替作用,加上城市下垫面硬化、局部地势低洼、排涝能力不足等的影响,上海城市局部性积水内涝事件增多,遭受灾害性天气的频率、强度明显增加。
    • 段云霞; 李得勤; 纪永明; 班伟龙; 吴宇童; 李晓鸥
    • 摘要: 利用辽宁省区域自动站、探空和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及ECMWF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6月30日发生在沈阳地区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天气特征及可预报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为东北冷涡背景下典型的午后强对流天气,白天太阳辐射加热使得沈阳城区温度高于周边区域,配合中低层的高湿环境具有较好的不稳定能量;暴雨发生前2 h,近地面至300 hPa高度西南气流不断增强,低空急流出口区减压,使得垂直运动增强,上升运动高度达到对流层顶,有利于触发和加强对流,1.5—3.0 km的16 m·s^(-1)的西南风脉动和急流减弱消失对降水发生和结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午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不稳定层结在强降水发生前2 h建立,散度最大时段与强降水时间对应较好;雷达观测反映这次降水以低质心暖云降水为主导,具有较高的降水效率,地面辐合线触发了对流,并逐渐发展演变成带状对流系统。从数值预报的结果来看,模式未能报出城市下垫面对气象要素的影响,对于地面辐合线的预报存在明显的滞后偏弱,导致强降水预报难度增加。
    • 陈燕; 周学东; 汪宁; 惠品宏; 朱焱
    • 摘要: 利用苏州地区2011 年12月20 日-2012年8 月13 日的湍流观测资料对不同季节、高温、台风强天气过程下的湍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地区不同季节动量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日变化明显,各通量的夏季平均值、最大值均高于冬春季,夏季感热通量日最大值为160.2 W·m-2,感热在城市地表能量平衡中的作用大于潜热,各季节潜热通量平均值仅为感热通量的40%~45%.降水量和植被覆盖度影响地表能量平衡,尤其影响地表热量在感热和潜热之间的分配.在高温天气过程中,感热通量增加明显,其峰值约是夏季平均的1.93 倍.由于水汽较少,潜热通量明显减少,约为夏季日平均值的60%.速度三分量谱中u谱与w谱在低频区存在两个峰值,说明在城市复杂下垫面里,湍流激发机制中存在低频过程的影响.在台风天气过程中,动量通量大且变化快,感热输送弱,潜热输送波动大.速度谱w基本不符合"-5/3"次律,惯性子区最小且向高频移动,这和台风内部的复杂上升下沉气流有关.
    • 张美琦; 刘硕; 罗爻; 高俣晗; 孙夕涵
    • 摘要: 以哈尔滨市为研究区域,根据哈尔滨的气候特点、下垫面条件和DEM模型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暴雨洪水管理模型,模拟了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哈尔滨桃花汛期融雪径流量,并计算了不同下垫面类型融雪产流量,分析了所在研究区域最终融雪产汇流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区域内降雪有14.38% 为蒸发损失,有12.8% 形成地表径流,有69.4% 为渗入损失,余下的3.35% 则在地表;因不同下垫面形成径流量多少主要受不透水率和面积大小的影响,屋顶形成径流量最大,冰面径流量占总净流量的4.7%,人行道最小仅达到1.56%,绿地、城市道路和内部道路处于中间值.马家沟融雪径流量为3.4×106 m3,高于其他两条城市内河阿什河和何家沟,占总径流量的40%.
    • 崔世超; 李雨宸; 王泽华
    • 摘要: 针对城市热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空气湿度、云量、降水和温度产生的影响,通过遥感技术,对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的城市热岛效应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大气校正法反演Landsat8的地表温度;其次,根据差分序列将热岛效应分为强绿岛区域、绿岛区域、正常区域、热岛区域和强热岛区域;最后,结合东昌府区下垫面的景观格局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东昌府区的城市热岛效应非常显著;强绿岛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内的水体部分,包括东昌湖和一些河流;城区内的东昌湖降低了周边地区的温度,减弱了东昌府区城区的城市热岛效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