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气象学会2012城市气象论坛
中国气象学会2012城市气象论坛

中国气象学会2012城市气象论坛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深圳
  • 出版时间: 2012-11-24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气象学会2012城市气象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由武汉121专家6.11雾霾天气服务过程引发出对都市专家气象服务思考,通过对121专家服务应答记录资料的统计定量分析,揭示出武汉公众对专家气象信息的需求呈现出以下规律:最为关注的是武汉市及周边地区一周以内的气象信息,咨询的目的依次分别是户外出行、农业生产、建筑施工、商业活动等.并从日常服务工作和应急服务工作两方面提出做好121气象专家咨询服务工作的建议.
  • 摘要:本文利用1962~2011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东莞、肇庆、广州、惠州、佛山、深圳、江门、珠海、中山9站逐日平均气温计算月平均、年平均冷度日和热度日.结果表明,各站CDD集中在每年4~10月,以7月份最大,各站CDD最大值差别较小;HDD集中在每年11月~次年3月,以1月份最大,各站HDD最大值差别不大.各站年CDD、HHD与年平均气温均有较高的相关性.CDD多年变化与平均气温均变化一致且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较快的佛山、深圳可能与当地经济活动较为活跃有关.HDD与平均气温具有反位相变化趋势,随着气候变暖珠三角地区HDD将趋于减小,CDD将趋于显著增加,夏季用于制冷降温的能耗将增加.
  • 摘要:本文利用上海地区11个气象站1981~2010年降水资料分析了1980年代以来上海地区暴雨频数的时空分布规律、暴雨(强度、范围、持续时间)分布规律、形成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以及气候变化、城市化发展对暴雨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最后阐述了上海市暴雨内涝灾害防御现状和采取的积极措施.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上海地区暴雨逐渐向强、局部、特短时间方向变化,而全区暴雨、特长暴雨进入21世纪逐渐减少.上海地区的暴雨频数由东向西减少,这是因为东部沿海在相同天气条件下水汽输送比西部强烈缘故;市区、浦东暴雨偏多的缘故可能是城市热岛的影响.各月都是一般暴雨占首位,弱暴雨最多、中暴雨次之、强暴雨最少,局部暴雨最多、小片暴雨次之、全区和大片暴雨较少;汛期6-9月出现的暴雨占全年的7成,7、8两月以短时局部地性暴雨为主,8月尤甚;6月长和特长暴雨多于短和特短暴雨,9月反之.从形成上海地区暴雨天气系统的分析表明,静止锋、暖区、低压、台风为上海地区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占82%),静止锋稳定时能形成大范围的长的强暴雨,不稳定时形成局地的短的弱暴雨,暖区中的强对流是上海地区形成夏季短时局部性强暴雨的主要天气成因;台风和台风倒槽是仅次于静止锋形成上海地区长、强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出现在8-9月;低压形成的暴雨虽以大多不会超过24小时、影响范围以小片和局部的中弱暴雨为主,但在盛夏也能形成造成灾害严重的突发性强暴雨;1995年以来,暖区暴雨整体增加,而静止锋暴雨进入21世纪逐渐减少,这可能主要归于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发展对暴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城市热岛效应、城市阻碍效应、城市污染效应、气候变暖效应.目前上海市城市中心排水能力为36mlmh,部分城镇和农村排水系统低于此标准,而近几年上海地区经常出现小时暴雨量级的强降水,在排水能力不及暴雨强度的情况下,建立一支有排涝抢险队伍是排除城市暴雨内涝的最佳措施.
  • 摘要:从城市风环境、热环境及空气污染等多个方面回顾了CFD技术在我国城市气候环境微尺度问题有关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回顾可发现,当城市气候环境研究的问题着眼于城市街区尺度和城市冠层内部时,CFD可充分发挥其描述复杂几何形体的能力,给出街区内部的热力、动力以及物质扩散的细节,具有中尺度模式难以比拟的优势.我国在本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十余年来由于高速城市化进程所激发的强烈需求而发展迅速,已有大量研究在此领域开展并取得成果.
  • 摘要:本文采用北京地区1981-2010年20个常规气象站逐日降水数据,对北京地区极端降水阈值、极端降水总量、极端降水日数、极端降水强度及其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极端降水量气候平均分布表现为从西南到东北以及城区较强,而在西部和东南部逐渐减少.与降水量的气候平均态以及大雨和暴雨分布较为类似,极端降水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地区降水量大小.极端降水总量(P95%)对北京地区总降水量的贡献为30-38%.近30年极端降水的随时间变化表明,北京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总量呈下降趋势,极端降水日数变化趋势分布与极端降水总量变化趋势分布相同.极端降水强度变化趋势与极端降水总量和极端降水日数变化趋势的分布有明显不同.
  • 摘要:本文基于北京地区2007-2010年67个自动气象站逐小时气温观测资料,进行城市气候特征的研究。该资料以北京地区发展较为完善的自动观测网为基础,通过构建北京地区逐小时气温观测资料的质量评估流程,对北京地区逐小时气温观测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定量化的评估,并利用邻近站点的数据对少量的缺测值进行空间插补,形成了一套质量较高的小时气温数据集。通过对北京地区温度日变化的特征和其空间区域性、季节差异性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北京地区气候特征和城市化对气温的影响,也可以为做好精细化的天气预报提供气候背景参考。
  • 摘要:本文分别通过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产品、MODIS土地覆盖数据、人口数据,三种研究者常用的不同方法来区分城市乡村站,以分析不同划分方法导致的城市化影响评估结论的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综合各种方法得出可靠的城乡站划分,并使用经均一化订正的地面观测气温数据,分析我国1961-2009年间城市热岛效应对气温变化的影响。
  • 摘要:本文以朝阳区中央商业区(CBD)为研究区域,讨论CBD核心区建筑物遮阴效应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开展城市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以期为CBD扩展完善、气象节能提供规划意见和理论参考.
  • 摘要:本文以北京南郊观象台站2010和2011年8月每天三次(08、14、20时)的探空观测秒数据为实况,对BJRUC系统分析和预报的边界层基本气象要素性能进行了初步的评估.结果表明,北京地区边界层内的温度预报存在明显的系统性误差,即早上08时偏冷,但14时和20时显著偏暖;湿度平均廓线表明模式在边界层内的分析和预报均较实况显著偏湿.整体而言,模式在边界层内温湿预报误差均高于自由大气.模式对于北京地区早上08时从夜间山风向白天谷风环流过渡、午后(14时)到日落后(20时)北京地区1500m以下的边界层内盛行西南偏南气流的日变化特征具有较强的预报能力,但08时预报的风速偏弱,而午后到日落西南偏南气流的风速预报偏强.模式预报的午后14时边界层高度也较好地反映了评估时段内实际对流边界层高度的变化趋势.但在多云和轻雾天气过程中,模式预报都或多或少地表现为对流边界层偏高,这与模式采用的YSU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垂直混合更强的特征有关.
  • 摘要:利用2001-2010年1-12月秦皇岛、昌黎、抚宁及青龙观测站资料,筛迷出401个样本个例,应用常规统计学方法及天气学理论,按不同分级统计分析降雨(雪)前6-8小时风向、风速及转为海风时温度变化基数据,计算不同分级相关系数值,得出海上偏东风与降水、温度半定量化估计值.并用临近4个测站同步资料对比分析,偏东风动态变化对岸区强降水落区具有指示意义;秦皇岛岸区至内陆延伸水平温度梯度估计值为:夏季8-14时平均值0.6℃/10km,冬季0.3℃/10km;为单站精细化预报方法研究及中尺度数值模式检验提供基本依据.
  • 摘要:用500hPa位势高度场、850hPa温度场、地面气压场资料,建立了京津冀分区域的高温和闷热天气模型:高温的天气模型为500hPa两槽一(弱)脊型式,闷热模型500hPa则为平直环流型,闷热的位势高度比高温时略高;高温和闷热日的850hPa温度场和地面气压场形势相似.进而以中南部代表城市石家庄为例,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35℃、37℃高温的精细化预报方程.并分析了方程的命中率(POD)、误警率(FAR)和临界成功指数(CSI).运用天气模型和主观预报,先对高温做定性预报,再使用回归方程计算高温度值,对2011~2012年的高温进行了试报,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 摘要:本文利用北京观象台1951-2011年长时间序列降水统计资料、北京地区20个气象站1977-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以及1993-2010年城区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针对北京地区在复杂地形、快速城市化和气候背景影响下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主要落区、可能影响因素,以及快速城市化后北京主汛期时间段、夏季城区降水量日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主要降雨时间、降水强度、降雨持续时间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对于深入了解和认识城市化背景下北京夏季降水的多尺度时空特征、城区和郊区差异及其变化规律,评估区域区气候变化、改进气候模式性能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 摘要:利用中尺度大气数值模式Weather Research & Forecast (WRF),使用青岛地区精细下垫面土地利用资料模拟分析了有无城市下垫面情形下,青岛地区夏季海陆风、城市热岛现象.所有试验均成功地模拟出了海风和陆风的交替转换过程,城市地区风速小,热岛现象明显.城市面积增大造成区域气温明显升高,增温幅度为1~2℃,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城市及下风向的一些区域风速减小,但是城市热岛效应增大了海陆温差,海风加强.青岛的热岛环流受海陆风影响显著.如果在城市区域增加水体、绿地等自然地表覆盖面积,则有利于城市的增湿减温,促使局地流场发生变化,从而改善局地微气象条件和大气物理环境.
  • 摘要:根据邢台市1954~2010年逐日降水量和年降水量资料,分析了相当暴雨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总降水量及旱涝等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邢台市相当暴雨日数和总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总降水量比相当暴雨日数减少趋势更显著;相当暴雨日数和总降水量存在明显的月变化,集中出现在7~8月,6月是暴雨的突增期,9月是陡减期.②暴雨过程的次数和强度是反映总降水量和汛期降水量变化最显著的部分.③建立了邢台市相当暴雨日数与汛期降水量、总降水量的回归方程,确立了定量关系.④相当暴雨日数和旱涝等级结合起来,更有助于旱涝气候研究.
  • 摘要:为了有效推进北京乡镇温度预报业务发展,挖掘精细化数值预报技术优势,本文以BJ-RUC数值模式产品为基础,采取支持向量机方法,开展乡镇精细化温度预报释用技术研究.利用98个自动观测站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逐时观测数据和北京快速更新循环数值预报系统(BJRUC)35个要素36小时时效的逐时预报数据,选取41个预报因子,建立了98个观测站点4个季节的36小时时效的逐时温度预报模型.通过不同样本检验,业务试运行、实时业务运行近两年的检验,表明SVM预报释用方法对RUC模式温度预报有显著改进作用,为预报员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客观预报产品,为乡镇精细化温度预报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 摘要:城市天气预报工具精细化气象要素客观预报平台(以下简称MEOFIS)是集成多种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技术的客观气象要素预报系统,具备常规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的处理、建立预报模型及预报运行、预报检验等功能。这五部分功能包括在建模试验和预报运行两部分中,其中建模试验部分包括了因子分析、预报模型的建立和资料的显示这几部分功能,预报运行部分包括了预报的实时运行、预报的检验和资料入库这几部分功能.建模部分中的预报模型建立和预报运行中的资料入库、实时预报运行以及预报检验构成了平台最主要的功能.
  • 摘要:本文以北京2011年“7·24”和2012年“7·21”特大暴雨灾害为例,初步研究了灾害特点、成因、气象防灾减灾的特征.分析表明,2011年“7.24”灾害是2011年入汛以来北京最强降雨过程,也是2001年以来夏季出现的最为明显的降水过程,具有降雨持续时间长、过程累积雨量大、降雨落区分布不均的特点,过程共造成4人死亡,无重大经济损失;2012年“7.21”灾害是自1951年以来的最强降雨灾害,期间多个气象站连续降水量达到极端气象标准,具有雨量大、降水急、范围广的特点,过程共造成77人死亡,经济损失达到百亿元.灾害成因包括气候条件、气象条件以及人为因素.分析也表明,北京“7·24”和“7·21”特大暴雨灾害的气象防灾减灾特点体现在在暴雨灾害防御体系运行、暴雨预报预警发布、气象信息传播等方面,为城市暴雨防灾减灾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此外,研究也激发了对城市暴雨灾害防灾减灾的思考,城市暴雨灾害的防御需进一步完善暴雨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明确预警信息发布的对象和范围;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提供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暴雨防御建议;进一步开展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并建立相应的业务系统;进一步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发挥其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 摘要:城市化发展导致城、郊下垫面能量平衡及辐射平衡存在明显差异.利用城、郊夏季涡度相关系统观测数据,分析了南京城、郊下垫面在晴天条件下的辐射平衡、能量平衡、反照率以及储热项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夏季晴天条件下,城、郊辐射收支分配有显著不同.城市辐射陷阱作用导致城区向上短波辐射日均值小于郊区,城、郊分别为24.6 W/m2和39.5 W/m,城市辐射陷阱效应导致截留的短波辐射日平均值可达23.7W/m2.同时城市地表向上长波辐射日均值大于郊区自然地表,城、郊分别为505.1 W/m2和488.3W/m2,这与城、郊地区不同的下垫面温度直接相关.(2)城、郊能量平衡分配的方式有显著不同,城市地表储热及感热为能量分配的主要方式,感热全天为正,始终处于不稳定层结.郊区潜热为能量分配的主要方式,夜间存在稳定层结条件.(3)城区楼顶铁塔上33m处日平均反照率为0.11,郊区草地日平均反照率为0.17,城区水泥楼顶2m处为0.23.城区铁塔上日均反照率代表整体城市下垫面反照率的特征,城市辐射陷阱作用导致其小于郊区反照率.而水泥楼顶的反照率代表水泥板单一下垫面城市特征,因此大于前2者的反照率日均值.另外,郊区日平均反照率的日变化比城区表现出更明显的不对称性.(4)白天城区储热项占净辐射的56%,而郊区仅占净辐射的7%,并与已有试验中夏季白天储热项数据进行了比较,城市储热项特征与观测所处站点的水泥(硬地)面积所占比重以及是否考虑人为热的影响密切相关.
  • 摘要:通过研究广州番禺大气成分站的气溶胶颗粒物质量浓度(FM10、PM2.5)、黑碳浓度、臭氧浓度等大气成分要素、常规地面气象要素以及气流后向轨迹和边界层高度等资料,结合热带气旋路径和天气形势对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造成的一次珠三角地区连续灰霾天气过程的形成原因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由于热带气旋移动缓慢,其外围的外围下沉气流使珠三角地区形成了层结稳定、静小风、晴朗少云的天气条件,导致珠三角地区出现连续的灰霾天气;在这次灰霾过程中,气溶胶粒子来源以本地源为主,并且以细粒子为主,PM2.5占Pm10的比例接近70%,黑碳浓度仅占PM10的6.0%左右;在凌晨,由于边界层高度降至最低,垂直扩散条件差,同时相对湿度也达到峰值,气溶胶吸湿增长明显,易出现能见度低值.
  • 摘要:在深圳地区开展气溶胶观测实验,研究其光学物理特征,进而有助于准确评估气溶胶在新型超级城市区域的气候和环境效应.本文利用2010年12月—2011年8月太阳光度计、黑碳和浊度计等气溶胶观测资料,分析了新型超级城市深圳地区的气溶胶物理光学特性.深圳地区气溶胶呈明显季节变化,冬、春季由于城市污染性气溶胶的影响,气溶胶光学厚度和Angstrom波长指数都较大,夏季受海盐气溶胶的影响,光学厚度较小,Angstrom波长指数也较小.各季气溶胶粒子谱均呈三峰型分布,结合光学厚度和Angstrom指数可以看出冬、春季深圳地区主要受城市气溶胶影响,以小粒子的气溶胶为主,夏季以大粒子的海盐气溶胶浓度为主.同时,高污染的情况时,气溶胶以混合型或细粒子为主,气溶胶主要来源于局地污染,表明城市综合性污染是引起深圳气溶胶高光学厚度的主要原因.深圳地区气溶胶的散射系数、吸收系数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分别为178.7×10-6 m-1 (126.6×10-6 m-1)和32 5×10-6 m-1 (18.1×10-6 m-1),均低于珠三角腹地多年观测平均值的二分之一和国内其他大型城市观测值.而单次散射反照率为0.81,与珠三角其他地区得到的结果接近.此外,气溶胶吸收、散射和单次散射反照率呈明显日变化,可能主要受大气边界层变化的影响.
  • 摘要:本文对2010年4月-2011年7月武汉市解放公园和东湖磨山两个负氧离子监测站实测负氧离子浓度资料进行时间和空间特征分析,得出武汉市负氧离子浓度在此期间具有如下分布和变化特征:1.负氧离子浓度日变化特征:总体上看,后半夜到上午比较高,下午到前半夜浓度较低.浓度最高值一般出现在清晨5时前后,与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比较吻合,最低值一般出现在19~22时.负氧离子浓度日变化随着季节不同,分布特征也略有不同,其中冬季负氧离子浓度在3~7时较高;秋季0~8时浓度较高;夏季负氧离子日变化不稳定性较强,这可能与夏季降水不稳定性(时间、强度和降水性质均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有关.2.武汉市负氧离子季节变化特征:负氧离子浓度冬季最高,平均为615个/cm3,春季其次为514个/cm3;夏季最少300个/cm3,秋季次少326个/cm3,负氧离子的这种季节变化趋势与气温变化趋势正好相反.3.武汉市负氧离子月平均浓度与月平均气温总体呈反相关关系,2011年4月例外.4.武汉市负氧离子空间分布特征:东湖磨山(014站)和解放公园(004站)两站逐日负氧离子浓度平均值比较接近,解放公园为425个/cm3略高于东湖磨山的420个/cm3.逐月走势上:两站负氧离子浓度仅仅在2010年5-9月期间变化趋势略有不同,东湖磨山站负氧离子浓度呈较平稳的波动变化,而解放公园站呈下降趋势,与气温变化趋势相反;之后的2010年9月-2011年7月,两站负氧离子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负氧离子浓度与天气背景的关系如下:雨日负氧离子浓度最大,其次是阴天,平均为395个/cm3,多云天最小平均为358个/cm3,次少是晴天为385个/cm3.6.暴雨日负氧离子浓度都比较高,暴雨日两站平均最大负氧离子浓度可达1823个/cm3;雨日负氧离子浓度变化与小时雨强相关密切:当小时雨量达5mm以上时,负氧离子浓度明显增大,当小时雨量达10mm以上时,负氧离子浓度激增,但都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滞后期大约两小时左右.降水期间,负氧离子浓度随降水强度发生波动变化;降水减弱结束后,负氧离子浓度也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但是平均浓度较降水前略高一些.
  • 摘要:新疆气象局依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QX/T113-2010)中霾观测等级标准,开发的“雾霾天气自动判识业务系统”软件,具备自动识别雾、霾、晴等天气现象的功能,能24小时连续在线、实时、自动显示气象监测站PM2.5、气溶胶吸收特性等表征大气洁净状况的监测数值,能为气象站观测员提供一个辅助判识雾、霾等天气状况的依据,能为预报员提供一个检验雾、霾等天气状况预报质量的在线式实况依据.该软件系统已经在乌鲁木齐国家基本气象站、自治区气象台等单位试运行,且运行情况良好.
  • 摘要:本文利用华东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SMB-WARMS,对2012年6月17-18日大暴雨的中尺度结构和演变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其成因和特征,为预报此类梅雨暴雨提供参考和着眼点。得出以下结论:rn(1)东北冷涡少动、西太副高强盛、长江中上游短波槽东移有利于副高西北侧与西风带南侧过渡区域的冷暖空气交汇、水汽聚集和动力抬升,提供了这次梅雨期上海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rn(2)与西风槽和热带低压倒槽相联系的两支低空急流的长时间维持,尤其是超低空急流和中低空急流的耦合配置和维持,为大暴雨源源不断提供水汽和能量,维持不稳定层结,触发中尺度对流。rn(3)在此次暴雨发生前后,水汽通量输送、垂直上升运动、垂直涡度、散度均体现出了特殊的变化特征(如最大垂直速度的高度位置、水汽通量的强度变化),对暴雨的诊断和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rn(4)基于水平分辨率为9km的WRF中尺度模式可以基本模拟出此次大暴雨过程。因此,在梅雨业务预报中可加强对数值模式的应用(考虑到暴雨预报的不确定性,可尝试与集合预报结合,而不依赖于更高分辨率的模式,以节约计算资源)。
  •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写字楼MZB和酒店MR在2010年8月6日的能耗日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一步考虑了不同用途建筑物、气象条件对建筑物能量的影响,并加入相对精确的自然通风模拟项,利用建筑物能量模式对能耗进行了初步模拟分析。通过采用数值模式模拟建筑物对城市大气热环境的影响,定量描述建筑物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对热岛效应的进一步了解,为城市规划者采取相应减缓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本研究基于城市气象精细数值模拟技术和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初步建立了城市大气环境多尺度应急响应系统,在城市突发大气环境及安全事件中能够快速提供气象场和有害物质影响范围等,为潜在、可能发生的突发有害气体泄露、化学恐饰袭击等城市安全事件提供了高效能的数值模拟手段和科学决策依据。
  • 摘要:用电动自行车携带HOBO温湿度采集器对北京中央商务区(CBD)一块约1.3KM2的区域进行了两次流动观测.利用观测数据,研究了选用不同地域代表性参考站、不同时段拟合数据对流动观测数据订正结果的影响.认为将有良好观测环境的临近郊区观测站作为参考站能够获得很好的订正效果.采用流动观测同时期的参考站数据作为拟合数据,其订正效果要优于采用参考站24小时气温日变化数据做拟合的方案.对经过订正的流动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日落后(21时)区域内最大温差为1.3℃,日出前(04时)最大温差0.68℃.公园绿地表现为明显的“公园凉岛”效应,是区域中的低温区.高温区位置随时间呈动态变化.日落后1-2小时,写字楼集中的商务区为高温区.在日出之前,高温区往往在机动车活动较多的道路和区域.
  • 摘要:目前,北京市区域自动气象站共有265个,其中除20个国家级站点采用光缆传输模式外,其余站点均采用宏电GPRS DTU (Data Terminal unit)和CDMA DTU模块进行数据传输.北京市区域自动气象站的数据传输流程为:多个站点将采集器处理完成的数据通过宏电DTU模块传输至中心站,中心站对接收到的探测数据汇总后完成数据的分发工作.为提高探测数据的精确性和完整性,更好的服务于城市精细化预报,本文针对北京市区域自动气象站数据缺报的状况,通过技术排查判定为直接或者间接通讯环境因素的故障情况进行了分析和处理,北京市区域自动气象站GPRS DTU采用中国移动的SIM卡,CDMA DTU采用中国电信SIM卡,本文依据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式共大致分为四类,第一:位于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信号状况均良好,通讯模块运行不稳定的状况,通过排查电路查找干扰源,改善设备运行环境来改善其通讯状况:第二:位于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站点的通信信号有一个状况良好的情况,可以通过更换不同制式通讯模块的方式改善站点的通讯环境;第三:位于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站点的通信信号都相对较弱,通讯时断时续的状况,可以通过更换高增益天线,增加发射功率,放大接收信号强度来改善站点的通讯环境;第四:位于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站点通信信号都比较弱,无法进行正常通讯的状况,一般站点位于三个CI (Cell ID)交界的地方,此时就要和运营商进行沟通,要求其调整发射塔的参数,增加发射功率,并且更换高增益天线来改善站点的通讯环境.
  • 摘要:利用石家庄地区17个观测站1972~2009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选取8个极端气温指数和5个极端降水指数,分析了气温和降水极端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38年,炎热日数呈增加趋势,寒冷日数、霜冻日数和结冰日数呈减少趋势,其中寒冷日数和霜冻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中东部县市热指数的增加趋势和冷指数的减少趋势最明显.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呈弱的升高趋势;最高气温极小值和最低气温极大值则呈显著升高趋势.4个气温极值指数趋势变化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大雨日数和暴雨日数均呈弱的增加趋势,各站的大雨日数和暴雨日数增加或减少的趋势不明显.1日和3日最大降水量均呈弱上升趋势,但绝大部分站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强降水强度呈弱的增强趋势,暴雨强度的线性趋势为0.83mm/d/10a.大部分站大雨以上强度的增强或减弱趋势与暴雨强度一致.
  • 摘要:气温是反应气象条件的重要要素之一.目前北京市自动气象站中,气温的测量主要采用的防辐射设备是百叶箱和防辐射罩两种.由于百叶箱与防辐射罩在结构、材料等方面不同,故在使用其测量温度的时候也会产生差异.通过在大兴国家一般站内进行百叶箱与防辐射罩测量差异比对分析试验,直观的看到两者间差异,在经过辐射订正后,可以明显减小两者间的测量差值,使得在防辐射罩内测得的温度数据与百叶箱测得的温度数据具有更好的可比性.
  • 摘要:2010年1月14日及10月16-17日,在位于上海西北郊的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分粒径采集了大气颗粒物,并于2010年10月1921日进行了采集样品和三种标准物质(草酸、蔗糖、石墨)的X射线近边吸收精细结构(NEXAFS)谱分析.发现在不同粒径及不同时间段(如昼、夜)的新采集的大气颗粒物中的C(1s)NEXAFS谱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羧基-COOH及碳酸盐类/羰基CO基团成分的不同;然而在1月14日不同时间段采集并在冰箱中保存了9个月的分粒径的大气颗粒物样品的C(1s)NEXAFS谱中却无此差异,表明在样品的存贮过程中可能存在含碳物质的衰减和再平衡反应.
  • 摘要:利用1981~2010年河北省99个地面气象站霾日观测资料及能见度资料,统计分析河北省霾日区域分布随时间变化趋势,重度以上霾随时间变化趋势,对其成因进行初步分析,为霾污染的监测及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河北省霾日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地区,霾日高频次中心随时间沿太行山向南扩展;多霾日区代表站重度霾、严重霾日频次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增减的拐点与城市发展、环境保护密切关系;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霾日频次相对较少,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北霾日频次迅速增长,2000年以后,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视和综合治理力度加大,霾日频次减少;地理环境、气候特征是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的背景条件,影响着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及霾日的区域分布,同一自然环境下,人类社会活动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 摘要:文章对峡口地形城市乌鲁木齐影响大气污染物变化的气象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PM10浓度冬季最高,四季的日变化曲线都为“双峰双谷型”,只有峰值、谷值出现的时间有别,这因四季日出日落时刻、辐射、湍流等不同而发生变化。同时,冬季乌鲁木齐南部的空气污染重于市区北部,且南部测站PM10浓度的日变化曲线形态与其他2个测站明显不同,基本为“单峰单谷型”,由此可以推断存在局地性的因素在影响污染物浓度。综合来看,城市偏北地区为北风时,市区污染物浓度最大;城市偏南地区为东北风、东南风时,市区对应的PM10浓度也会上升,这可能预示在峡口地形下的城市,气流存在一定的辐合。
  • 摘要:通过对影响厦门地区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天气形势进行分类,结合2009~2011年厦门气象台的地面、高空资料,重点分析在各类地面天气形势控制下厦门地区污染指数的变化特征,以及气象要素对污染物扩散稀释的影响,寻找和发现了有利和不利厦门大气污染物扩散或稀释的各类天气形势和气象因子的指标.
  • 摘要:为分析北京地区降雨的精细分布特征,本文应用北京地区2007-2010年123个数据质量较好的自动气象站逐时雨量数据,分析了北京地区夏季不同级别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4-10月降水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7-2010年自动站观测资料得到的年平均夏季降雨量分布与1978-2010年多年平均夏季降水量分布较一致.夏季总降雨小时数明显高值中心在北部山区和城区以西山区.总降雨雨强以东北部、城区为高值中心,自东向西趋势递减,7月城区短时降水强度最强.
  • 摘要:三网融合(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将给气象信息服务业务带来重大影响,也为气象服务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良好发展机遇,分析形势,提出智能专业气象信息融合与服务系统建设思路意义重大。在分析气象信息服务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城市智能专业气象信息融合与服务系统的设计思路、主要功能、系统组成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合深圳的建设经验和业务化需求,探讨新形势下城市智能专业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系统设计理念和气象服务综合功能最终的实现思路,为城市智能专业气象信息融合与服务系统设计奠定系统分析基础,系统设计思路和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系统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对建设科学、合理、高效、适应性强的气象服务平台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 摘要:利用山西省1981-2010年108站的地面降水观测数据,以降水量≥0.1mm的日数为指标,对山西108个县市不同相态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五寨(山西西北部)和陵川(山西东南部)无论是平均降雨日数还是平均降雪日数或者是平均雨夹雪日数都位于全省之首:30a间山西的降雨日数和降雪日数分别以3.333日数/10a和1.529日数/10a的趋势减少,而雨夹雪日数则以0.34日数/10a的趋势增多;4-10月全省以液态降水为主,1月份全省以固态降水为主,11-12月和2-4月份则有固态、液态以及固液相混多种降水相态;30a间山西省全年仅有8月份没有出现过固态降水,其他月份均有固态降水的记录,这与全国其他省份有着明显的不同.应用328个多相态降水过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冷空气侵入导致中低空温度下降,0℃层高度降低是降水相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3℃和0℃是山西中南部850hPa和925hPa降水相态转变的临界值温度:3.5℃则是山西北部和海拔高度在1km以上地区降水相态发生转变时850hPa温度的临界值;西北路冷空气侵入多相态降水过程,地面冷锋是降水相态的分界线,东路及回流天气多相态降水过程,低空切变线则是降水相态的分界线.
  • 摘要:摇通过整理G2京津塘高速公路3年(2007.3~2010.2)逐日逐时的百万车流量交通事故和交通流量及气象要素资料,并将百万车流量交通事故(交通事故与交通流量之商)与同步降水量进行日变化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百万车流量交通事故的日变化最高峰出现在05时,年平均高峰值高达234起·辆-1·10-6;年度、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平均百万车流量交通事故与同步降水量均呈正抛物线相关,即百万车流量交通事故随降水量的加大而增多;统计学检验(R>R(a)=0.01和F>F(a)=0.01)效果很好.四个季节的百万车流量交通事故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高达0.7386~0.8635.这一事实分析为(G2京津塘高速公路行车安全提供了客观的参考依据.
  • 摘要:根据1961-2010年天津市逐日气象要素,包括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以及风速,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近50年天津市的冷暖度日变化以及冬季采暖期和夏季空调期的气候变化特征,探讨了冷暖度日、舒适日数与区域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利用Mann-Kendall和滑动t检验的方法分析了冷暖度日变化趋势的突变性.结果表明:近50年天津市冷暖度日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暖度日(HDD)显著下降、冷度日(CDD)显著上升,且暖度日的变化幅度大于冷度日,变化幅度最大主要集中于80年代之后,冷暖度日与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同时与极端温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暖度日的突变点出现在1988年,冷度日的突变点出现在1993年左右.采暖期低温日数呈极显著下降趋势、空调期高温日数呈极显著上升趋势.采暖期冷与极冷不舒适日数、空调期热不舒适日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与同期平均气温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且近年来不舒适气候的随机性呈增多趋势.说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区域气候变化对天津市采暖期和空调期具有重要影响.
  • 摘要:气象微博将千变万化的天气迅速告知百姓、服务市民,它的传播速度比起广播电视、电台、报纸、手机短讯等媒体更加快速,已成为公众认知喜爱的新型气象服务手段,且政府部门的官方微博严重影响着部门形象,故管理好官方微博也变成了一门很有技巧的学问.本论文以“气象北京”微博为例,在发布内容、发布频率、语言形式、粉丝互动和评论管理等几方面介绍“气象北京”从失败总结经验进步的过程,对如何方便网友获取信息,如何树立气象部门形象,如何增加粉丝量等问题进行阐述,提炼成功的经验介绍给读者,对其他气象部门官方微博的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摘要:本文利用石家庄地区5个观测站1961年~2010年逐日地面温度观测数据,分析讨论了该地区地面温度平均值、最高值、最低值和日较差的变化特征以及地面温度的气候突变和变化周期.结果表明:从年代际变化情况看,平均地面温度振动幅度最小,地面温度日较差振动幅度最大,平均地面温度和最低地面温度呈现显著增温趋势,最高地面温度呈现显著降温趋势,地面温度日较差呈现显著减小趋势;从年和季节变化情况看,地面温度日较差年和各季节变率最大,平均地面温度冬季增温趋势显著,夏季呈现降温趋势,最高地面温度年和各季节呈现降温趋势,夏、秋季降温趋势显著,最低地面温度年和各季节呈现显著增温趋势,冬季增温趋势最为显著,地面温度日较差年和各季节均呈现显著减小趋势,冬季减小趋势最为显著;平均地面温度和最低地面温度没有发生突变现象,最高地面温度2000年代初期明显降温为一突变现象,东南部平原平均地面温度1990年代初期明显升温为一突变现象,其他各地没有发生突变现象;平均地面温度存在准20a和6~8a周期,最高地面温度存在准16a和准6a周期,最低地面温度存在准24a和10~15a周期.
  • 摘要:本文以武汉市作为大城市代表,以调查研究与系统分析(聚类法、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大城市内的公共气象服务特点和需求,分析了提升大城市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应对策略:提升武汉市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必须充分理解认识“提升四个能力”的内涵,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武汉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为首要任务,以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为抓手,着力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切实履行气象行政管理职能,大力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服务社会化。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做好大城市公共气象服务,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咨询和建议。
  • 摘要:为使通过新疆“百里、三十里风区”的铁路抗风达到既安全又经济的目标,使用风区内气象站和铁路测风站风资料分析了风速风向的分布规律和两种站之间风速相关,采用极值Ⅰ型分布推算确定了铁路沿线合理的设计风速.研究结果为:(1)新疆百里和三十里风区平均风速和十分钟平均最大风速的最大站点分别是达坂城和十三间房,年平均风速分别为6.1m/s和5.4m/s,十分钟平均最大风速分别为33m/s和37.6m/s.风区春夏季风速较大,冬秋季较小,各站平均风速最大月与最小月风速差异显著,十分钟平均最大风速较大站点各月平均风速差异不显著,风速较小站点各月平均风速差异显著.(2)最大值风速的风向以偏北风和偏西风居多,多出现在春季,两大风区内十分钟平均最大风速的最多风向为偏东风、偏北风和偏西风,与最大值风速的风向不尽相同,其中十三间房风向最集中,乌鲁木齐风向最为分散.(3)新疆百里和三十里风区铁路测风站风速与附近气象站风速有较好相关性,两者的线性回归方程拟合效果最好,铁路沿线10min最大风速序列能够用气象站10?min最大风速推算获得:经柯尔莫哥洛夫检验,推算各站设计风速的极值Ⅰ型分布的适合度达到显著水平,对各站风速应用极值Ⅰ型分布,能够计算得到合理的设计风速.(4)三十里风区的天山站、百里风区的猛进东站50年一遇设计风速是两风区最大值,其分别是42.0m/s和39.4m/s,天山站和猛进站瞬时风速最大,分别是56.6m/s和54.8m/s,其余铁路沿线的设计风速和最大瞬时风速以两站为中心递减.每个站点设计风速应用范围是从站点到相邻站点距离的一半.
  • 摘要:文章利用云南高原楚雄站、南华站、双柏站1960-2009年近50年的气温、降水、相对湿度、低云量等气象要素资料,利用常规距平法、3阶多项式拟合趋势法、5年滑动平均法分析其年代际特征及城市气候,同时对楚雄市城市气候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在此前,气温一直在呈下降趋势,在80年代后呈上升趋势.而且城郊对比也是在80年代后越来越明显,这些都说明了楚雄市的热岛效应越来越显著.从年平均相对湿度来看,呈下降趋势,说明城市干岛正在形成,城区年降水量与年平均低云量都有高于郊区的趋势,这些也就说明楚雄市的城市雨岛已经形成.
  • 摘要:本文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雷达探测资料、WRF模式预报资料和天气图等,针对合肥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影响系统的分析,冰雹与冰雹指数的对比,并根据模式预报场资料找出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征兆,提出了强对流天气的城市精细化预报思路.结果表明:(1)这次强对流天气是在东北冷涡的环流背景,受槽前西南气流、低层切变线和高低空急流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2)强对流天气演变中出现超级单体风暴,地面的两次冰雹时间、地点在雷达探测的冰雹指数都有较好的反应.(3)千空气由对流层项倾斜地下传到对流层中层结束后约3小时左右;垂直风切变连续3~4个小时超过5.5×10-3s-1;高空急流的连续出现、低空急流维持时间长达12个小时且在急流迅速减弱之后约3~4小时,三者都是强对流天气的潜势预报征兆.(4)城市精细化预报思路:确定精细化预报格点,利用中尺度模式输出场资料绘出曲线和空间剖面图,根据触发机制的3个条件制作强对流天气的潜势预报.
  • 摘要:应用地表热量平衡方程,考虑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和地面的长波辐射、潜热、感热传输等能量之间的平衡,并考虑水汽、气溶胶、浮尘以及云等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和散射,建立了—种较实用的道面温度预报模型.应用北京市京藏高速居庸关站和京开高速西红门站2011年夏季及冬季对道面温度和自动气象站的常规气象要素观测进行模拟分析,并与该时段内所测到的道面温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站道面温度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均在0.90左右,雨雪天时相关系数较小.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报水平,且对夏季和冬季不同天气条件下道面温度预报结果均较好,可以运用于高速公路路面状况的实际预报中.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