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741篇,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大气科学(气象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1篇、会议论文141篇、专利文献84269篇;相关期刊359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气象知识等; 相关会议100种,包括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国气象学会2012城市气象论坛等;城市热岛效应的相关文献由1610位作者贡献,包括但尚铭、但玻、任国玉等。

城市热岛效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1 占比:0.65%

会议论文>

论文:141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84269 占比:99.19%

总计:84961篇

城市热岛效应—发文趋势图

城市热岛效应

-研究学者

  • 但尚铭
  • 但玻
  • 任国玉
  • 何萍
  • 许辉熙
  • 何政伟
  • 孙然好
  • 张伟
  • 施斌
  • 杨秀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壮; 季民; 张镯漫
    • 摘要: 地表温度是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合肥市2018年4月10日的Landsat-8 OLI影像数据,经过预处理后,采用大气校正法反演地表辐射温度,并提取研究区域的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NDWI)。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地表温度和海拔、NDVI、NDWI等因子之间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合肥市存在热岛效应。通过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的探测结果可知:从单一因子探测角度分析,影响合肥市地表温度的主导因子为NDVI和NDWI;从两因子交互作用影响角度分析,NDVI对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最强。研究结果有利于分析合肥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因素,为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邢孔胜
    • 摘要: 以研究区2001、2009、2013和2018年Landsat影像数据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地表亮温进行反演计算,并在研究区范围内选取具有明显识别特征的伪不变特征点,且以2013年的亮温影像为参考基准建立回归分析模型,对多时相的地表亮温影像进行归一化处理,从而得到可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区地表相对温度,然后进行热岛强度等级分级;最后以研究区热岛强度等级分级图为参考,对研究区热岛效应的时空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 依扎提•托留别克; 柴美琪; 张丽娜; 成文杰
    • 摘要: 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当前研究者们探究的热点问题。与此同时,城市植被的优化作为缓解热岛效应显著有效的措施,也被愈来愈多的学者进行研究。选取乌鲁木齐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MODIS遥感卫星数据,利用遥感图像分析2003~2015年乌鲁木齐的城市热岛时空和植被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乌鲁木齐2003年~2015年来整体上城市的温度最高,但不同季节差异较大,夏季草地温度最高,农田、水体的温度比较低;以农田为参照估算城市热岛强度时,城市表现为明显的热岛效应,夜晚略大于白天,随时间呈现上升趋势;以草地为参照估算城市热岛强度时,在冬季城市白天热岛强度最高,而夏季白天热岛强度最低;乌鲁木齐市中城市的不透水面比例最高,也导致了乌鲁木齐市区的温度比其他土地覆盖面高;其他土地覆盖类型的不透水面比例较低。
    • 吴子豪; 童滋雨
    • 摘要: 量化分析城市形态空间格局与城市热环境的关联关系,将有助于提升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形态管控的合理性,对于改善城市热环境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南京市为案例,对其复杂城市形态的空间格局进行量化,并探究其与城市热环境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主要结论如下:(1)空间滞后模型更适用于城市热环境关联的研究,且城市热岛强度(UHII)受到周边区域强度的正向影响.(2)分季节来看,城市形态空间格局对UHII的影响排序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3)所有的建成环境形态类型和LCZ E(空地)在周边环境中的数量占比在多数季节中均会对城市热环境产生显著的正向升温影响,其中LCZ 8(低层大体量建筑)的数量占比的影响程度最大.而自然环境形态类型则多有利于降温,LCZ G(水体)的作用优于LCZ A(树林).(4)从整体布局上看,周边由单一形态主导的空间格局将有助于带来更低的UHII.(5)以空间格局指标为依据,可以将研究区域分为9类具有相似形态组成结构和周边环境特征的分区类型.不同类型间存在热环境属性差异,应采取差异化的手段对其进行调控.研究结论可为构建气候适应性城市提供参考.
    • 叶昊
    •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热岛效应逐渐成为城市环境问题的典型代表,对人类的生产活动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本文基于遥感影像处理技术,以研究区2004年、2009年、2014年、2019年共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单窗算法对城市地表温度进行反演,然后利用距平原理,对研究区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规律和差异性进行综合分析,并基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原则,针对研究区实际情况,提出切实有效的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案策略,这对于研究区城市环境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 沈芳; 许敏; 吕宜谦; 路漫漫; 高清泉
    • 摘要: 利用1995—2020年夏季的ERA5再分析地面2 m温度资料,结合DMSP/OLS和NPP/VIIRS的夜间灯光数据,分析研究了京津冀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对夏季地面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弱热岛以下的面积基本不变,其边界与京津冀山脉走势和渤海湾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而中温区向次高温区的转换则更加明显;期间夏季热岛强度增加0.21°C,城市热岛效应对区域增温分别贡献了0.06°C和0.17°C,变化量为0.11°C,平均每5年贡献0.12°C;城市热岛效应总体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但部分年份受降水异常影响,热岛效应出现减弱现象。
    • 梁寒; 阎琦; 李爽; 张宸赫; 于亚鑫; 黄阁; 孙虹雨; 桑明刚
    • 摘要: 2019年12月2日01时沈阳国家基本气象站(沈阳站)气温1 h内异常回升了6.5°C,利用常规和加密地面观测站实况、NCEP再分析及沈阳站逐小时风廓线雷达资料,从系统配置、热力学诊断、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对此次异常升温事件成因进行精细分析。结果表明:沈阳站异常升温阶段,超低空到近地面暖脊过境造成辽宁大部分地区出现气温回升,暖脊过境是引发沈阳站午夜时分异常升温的原因之一;沈阳站位于沈阳市的东南部,当地面风为西北风时,风从温度相对较高的城区吹向郊区,造成沈阳南部郊区各站气温回升,与北部郊区对比得出升温幅度约为3—4°C。城市热岛中心向下风方漂移是沈阳站气温骤升又一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气温回升前的温度基础值对气温回升幅度存在一定程度影响,回升前的基础温度越低,则回升后造成的升温幅度越大。
    • 周宏轩; 吴岳; 王昭清; 孙婧
    • 摘要: 城市绿地系统对室外热环境具有显著影响,但与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领域的关联较少。通过文献梳理指出造成城市热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有城市活动、气候变化、下垫面;然后从降温增湿、通风和减少热辐射三个方面对绿地改善热环境效应进行系统评述,并从绿地面积和绿地率、植物种类以及绿地结构三个方面探讨了居住区绿地对热环境效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展望:有必要加强在植物空间配置、绿地布局等视角所展开的绿地生态效应研究;室外热环境数据采集方法及数据精准性需进一步提升;需要将定量的研究结果引用到设计实践中。
    • 古丽拜合热姆·艾合麦提; 昝梅
    •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对植被物候的影响受到更多关注。采用MODIS数据和产品(MOD11A2、MCD12Q2和MOD13Q1),并结合其他相关数据分析天山北坡经济带主要城市群——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玛纳斯和乌苏-克拉玛依-奎屯区域城市热岛效应和植被物候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主要城市群中乌鲁木齐-昌吉区域城市热岛强度(UHII)最为明显,热岛强度范围为0.39~2.49°C,整体表现为夜晚热岛强度高于白天。沿城乡梯度方向分布的植被物候具有明显差异性,即城市植被生长开始期(SOS)早于郊区和乡村,植被生长结束期(EOS)晚于郊区和乡村,植被生长季(GSL)长于郊区和乡村。其中,乌鲁木齐-昌吉区域植被SOS最早,EOS最晚,GSL最长。沿城乡梯度分布的植被物候与城市热岛强度呈显著相关性。其中,UHII与△SOS呈显著负相关,与△EOS和△GSL呈高度正相关。夜晚UHII对植被物候影响更明显。研究结果有助于更深入认识天山北坡经济带沿城乡梯度分布的植被物候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也可以为改善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万安国; 王东东; 刘洋
    • 摘要: 以萍乡市为研究区,选用2002年和2018年的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大气校正法反演出研究区的地表温度,分析研究区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对地表温度和NDVI值进行回归性分析,探究两者之间的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2年和2018年研究区的平均温度分别为23.79°C和25.15°C,地表温度整体在上升;其中2018年低温区和高温区在增加,次中温区、中温区和次高温区在减少。(2)2002年和2018年各区县的热岛效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其中安源区和上栗县城市热岛效应较为明显。(3)地表温度与NDVI值呈负相关,即随着NDVI的不断增大,地表温度在不断降低。该研究为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