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强降水

强降水

强降水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01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6篇、会议论文165篇、专利文献4655篇;相关期刊243种,包括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广东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70种,包括广西省气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广西省气象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强降水的相关文献由2943位作者贡献,包括杜尧东、管勇、李文媛等。

强降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06 占比:18.66%

会议论文>

论文:165 占比:2.78%

专利文献>

论文:4655 占比:78.55%

总计:5926篇

强降水—发文趋势图

强降水

-研究学者

  • 杜尧东
  • 管勇
  • 李文媛
  • 叶朗明
  • 刘蔚琴
  • 程正泉
  • 李英
  • 肖天贵
  • 董海萍
  • 余家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志明; 廖晨菲
    • 摘要: 基于中国气象局最新业务化运行的GRAPES REPS,针对2020年5月5—7日福建前汛期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集合预报检验评估,并与ECMWF EPS对比分析,最后分析预报偏差原因。结果表明,在临近36h预报上,GRAPES REPS不仅在集合平均预报的TS和BIAS评分上优于ECMWF EPS,而且概率预报误差小于ECMWF EPS。低涡的位置和切变线强度是影响本次过程的主要因素。
    • 李昌玉; 李京梅; 周琴
    • 摘要: 利用西宁常规观测资料和天气雷达资料,对2020年8月23日和29日副高外围的两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两次天气过程都是北方干冷空气与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交汇造成的降水天气,但“8.23”是冷锋造成的中到大雨天气过程,“8.29”是锢囚锋造成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并配合地面中小尺度辐合线和地面干线触发下发生的。从天气雷达资料分析,“8.29”回波高度、Z≧35 dBZ持续时间、VIL产品、低层暖平流和西南气流明显大于“8.23”,“8.29”径向速度图上第一次逆风区的出现可作为暴雨的判据,最大负速度的前沿风速辐合区对应强降水,风廓线产品3.7 km处东南风风速≧20 m/s,3.0 km以下东风转为东北风,预示短时强降水的出现。
    • 龚月婷; 程正泉; 杨诗琪
    • 摘要: 利用1981—2018年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和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对登陆广东北上路径热带气旋活动及强降水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北上热带气旋从登陆时到登陆后48 h是陆地强降水产生的集中时段,登陆时24 h是陆地大暴雨最集中的时段。强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一般登陆后热带气旋持续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强降水累积。北上热带气旋强降水更容易出现在气旋移动路径右侧,占到51%,且右侧型强降水影响范围最广。
    • 何正梅; 张玉芳; 贾利芳
    • 摘要: 2017年7月26日大同出现一次强降水空报,降水量级预报失误较大,在分析环流形势场、主要影响系统、数值预报、物理量诊断、云图及雷达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当时的预报思路,指出此次预报失误的原因。对预报出现的失误和偏差进行了总结,得出了大量级降水预报的思路和经验教训,以期对未来的强降水预报提供借鉴,以提高预报服务的效果。
    • 冯德花; 吴佳麟
    • 摘要: 文山州近40年降水和MJO指数数据分析表明:文山州强降水过程年均6次;强降水过程主要出现在6月~8月,7月最多,2月和4月最少。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夏季,其次是秋季。冷锋切变型和两高辐合型是最重要的强降水影响系统,其次是台风型和西风槽切变型。春季,秋季和冬季都是以冷锋型的强降水为多,夏季以两高辐合系统影响下强降水出现最频繁。MJO位于第1和第6位相时发生强降水最多,其次是第2和第3位相,位于第7位相时强降水最少。冷锋切变型影响下,MJO位于位于第6和第8位相时强降水次数最多;西风槽切变型强降水位于第4和第5位相时发生次数最多;台风型强降水位于第7位相时发生次数最多。各个系统影响下无论MJO强弱均有强降水发生,总体上MJO平均强度大于1。
    • 张镇来; 陈鲍发; 余俊杰
    • 摘要: 使用1980—2020年江西国家逐日降水资料,2016—2020年江西省国家站、区域站、景德镇市水文站、水库站的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江西省暴雨及强降水特征。主要结论如下:江西暴雨过程可分为局部暴雨、区域性暴雨、较强大暴雨、特强大暴雨与罕见大暴雨等5个级别。出现最多的月份是6月,占比25.6%,其次是5月和为7月。不同级别的暴雨分布有着明显的“金字塔”效应,向6月份高度集中。在大暴雨过程中,7月份出现的概率要明显高于5月份。江西极端强降水过程中,1 h雨强平均87.5 mm,最大可超100 mm;3 h平均175 mm,最大超200 mm,6 h平均达247 mm,最大可超300 mm,景德镇市极端强降水1 h、3 h、6 h的雨强特征与江西省极端强降水的平均情况接近。这些研究结果为景德镇市受强降水影响,江河水位暴涨,带来极端的洪涝灾害的预警预报提供了理论依据。
    • 沈晓燕; 申燕玲; 权晨; 杜华礼; 颜玉倩
    • 摘要: 基于多模式降水格点预报资料、青海省气象站实况资料及多源融合降水格点分析产品,针对青海省2020年7—8月强降水天气个例,采用TS(threat score)评分等传统检验方法和FSS(fraction skill score)评分及MODE(method of object-based diagnostic evaluation)空间检验方法,对比检验各模式在青海强降水中的预报性能。结果表明:(1)小雨及以上量级,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全球模式、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CMA-GFS)及GRAPES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GRAPES-Meso)的传统TS评分均较高且预报能力相差不大,但不同检验方法下评分最高的模式略有不同;(2)中雨及以上量级,各模式预报较观测普遍偏西,且传统TS评分差异较为明显,但不同检验方法下模式评分优劣表现较为一致;(3)大雨及以上量级,各模式预报较观测普遍偏北,且预报能力较差,传统TS评分为0,FSS评分有效提高了模式差异性的评估能力,MODE方法则给出了预报和观测对象属性的具体表现,但对检验参数的选取较为敏感。
    • 毛智; 朱志鹏; 张如翼; 周立旻
    • 摘要: 利用WRF模式中三种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Lin、Eta和WSM6)对青藏高原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模拟试验,将模拟降水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对比,以评估不同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该区域降水过程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三种方案均能够模拟出此次降水天气过程的发生,但在主要降水区域和降水强度两方面仍与实测资料存在偏差;在水凝物方面,三种方案对冰粒子的模拟较接近,Lin和WSM6方案模拟的雪粒子差异较大,但霰粒子无明显差异。进一步对比分析了Lin和WSM6方案模拟的云微物理转化过程,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案都表现出了霰向雨水转化的特点。在Lin方案中,通过水汽向霰粒子凝华、霰碰并水汽凝华生成的雪粒子以及霰碰并云水这三种过程生成的霰粒子最终融化为雨水。而在WSM6方案中,一方面水汽凝结成云水,云水被雪和霰粒子碰并收集转化为霰,之后霰融化为雨水;另一方面水汽凝华为冰粒子,一部分冰转化为雪,雪直接融化为雨水或转化为霰融化为雨水,另一部分冰转化为霰,霰融化为雨水。
    • 葛海燕
    • 摘要: 采用地面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 FNL1°×1°再分析资料,对给内蒙古东南部造成区域性强降水的影响因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和西风槽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的稳定维持是台风北上的重要原因,高空槽携带的冷空气与台风暖湿空气结合造成赤峰北部的对流性天气;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一方面上升运动加强,另一方面从环境获取充足的水汽,进而获取维持台风强度的能量;强降水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低空急流出口区左前侧,水汽通量梯度大值区和低层水汽通量散度负值区内。
    • 王凯; 李渊; 高丽; 翁之梅; 郭九华
    • 摘要: 采用WRF中尺度模式设计地形敏感性实验,模拟了台风“利奇马”的登陆和降水过程,分析了浙东地形对台风降水、路径、强度和结构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浙东地形对台风降水的影响最为显著,浙东区域存在两个明显的雨量大值区,分别对应北侧天台山和四明山,南侧括苍山。区域平均雨量增幅约为50 mm,雨量大值区可达30%。山地地形的强迫作用可以促进低层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加强局地台风涡旋,从而增强台风降水并影响降水分布。海岸线喇叭口地形对降水增强也有一定的贡献。在不同的台风降水阶段,地形的影响作用也不同,强降水阶段地形影响更显著,降水效率的差异也越大。沿海小地形可以产生较大的雨量波动,海拔高度越高,雨量越大。环境风场与地形的交角是地形增幅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浙东的北侧区域虽然地形海拔高度低,但是受台风环流的偏东风影响时间更长,雨量增幅比南侧区域更显著。此外,浙东地形在一定程度上能减慢台风移速,减弱台风强度,对台风结构也有一定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