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排涝
防洪排涝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906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建筑科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2篇、会议论文45篇、专利文献3718篇;相关期刊337种,包括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江苏水利、山东水利等;
相关会议38种,包括2015年治淮论坛暨淮河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2015(第二届)城市防洪排涝国际论坛、2014年建筑-场地一体化设计高峰论坛等;防洪排涝的相关文献由141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苗、韩杰、段广生等。
防洪排涝
-研究学者
- 李苗
- 韩杰
- 段广生
- 于洋
- 黎国胜
- 常方
- 曹勇
- 李慧婷
- 赵英杰
- 余文公
- 余方顺
- 刘欣
- 吴芳
- 张望
- 张锦发
- 朱效福
- 李媛媛
- 李静
- 江丹玲
- 王家先
- 罗宁
- 邱静
- 郑松
- 陈坚
- 陈征
- 陈涛
- 黄本胜
- 丁灵
- 乔典福
- 何培杰
- 何志坚
- 何绍飞
- 余方顺1
- 侯会玲
- 侯精明
- 侯贵兵
- 俞昊捷2
- 俞黎源
- 刘世奇
- 刘丹
- 刘冰冰
- 刘娜
- 刘娟
- 刘小龙
- 刘晓雪
- 刘曙光
- 刘曼
- 刘树锋
- 刘永志
- 刘波
-
-
朱立成;
王仪雯;
金杰
-
-
摘要:
随着江阴高铁站的开发建设,周边水系、路网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理应进行调整改造。为保障高铁站区防洪排涝、水生态和水环境安全,对江阴高铁站区涉及的兴澄河、北潮河、夹沟河等河道进行水系调整改造,该工程对确保站区的防洪排涝安全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江阴高铁站周边河道整治工程建设为例,分析其施工组织设计,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
-
王苏玮
-
-
摘要:
随着我国机场建设数量及规模的不断增加,以及近年来极端暴雨天气的增加,我国机场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洪涝灾害。目前我国机场雨洪防治规划系统建设尚不全面,机场现有排水系统无法应对日益严重的极端暴雨天气,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因此,洪涝问题成为机场综合雨洪防治体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基于此,文章以泉州晋江国际机场的防洪排涝工程为基础来分析其工程特征及治理措施。
-
-
付健;
高小涛;
乔明叶
-
-
摘要:
2021年7月17—23日,郑州市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特别是7月20日郑州市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暴露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弱项短板。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及李克强总理灾后恢复重建专题会议精神,提升城市安全水平,结合城市防洪排涝体制机制方面改革的需求,探讨提出城市洪涝防治的整体解决方案,为系统提升城市洪涝防御能力和韧性提供新思路。
-
-
李子钰;
余嵘;
房平
-
-
摘要:
基于Mike Urban软件建立城市内涝模型,本文对广州市花都区不同降雨情景下的内涝分布情况、易涝点积水时间以及最大积水深度进行模拟。研究表明,模拟结果与实际调研数据契合度高,该模型适用于城市内涝风险评估管理。其间考察研究区已建成的雨水管网存在的问题,通过Mike Urban对易涝点在30年重现期下的管网充满度进行模拟,通过排水管网改造与扩建、加设雨水泵站等措施提升管道排水能力。
-
-
周跃
-
-
摘要:
济南市济阳区城区防洪排涝标准低、工程建设滞后、排水能力不足,在城市暴雨汇集时,城内雨水无法及时外排,造成城区内涝严重。本文通过对济阳城区防洪除涝工程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解决对策。
-
-
王飞;
王金东
-
-
摘要:
河流是一座城市的血脉和灵魂。历史上,黄河改道后在宿迁留下了绵延百余公里的古黄河,滋养了生生不息的楚汉文明,也给宿迁人民带来了灌溉之利和鱼米之裕。近年来,在江苏省政府的支持下,宿迁开展了古黄河干河和后续工程治理,疏浚河道、扩建道路、建设桥涵闸站等水利基础设施,围绕涵养水源、污染防治、供水安全等重点,突出黄河故道防洪排涝、城乡供水、水源互济等功能,全力做好黄河故道“由废变宝”的水文章,力争“以水为媒”,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把古黄河两岸打造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富民廊道。
-
-
高焕芝;
洪涛;
陈凯;
秦建平
-
-
摘要:
镇江城市防洪排涝管理中引入城区防洪排涝模型,综合介绍了城区防洪排涝模型及其在镇江城市典型片区的应用。依托数字流域系统应用开发软件,将已建成的镇江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与与城市雨洪模型的耦合,建立城区防洪排涝模型,对城区排水系统情况进行模拟,从而为城区排水、防洪系统的规划设计与改造以及城市防洪排涝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
-
姚冰;
余方顺;
董其裕
-
-
摘要:
为有效提升海曙区防洪治涝能力,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烟花”台风水雨情及受涝原因分析,按照“洪涝分治”的原则,针对海曙区洪涝灾害提出“南侧挡洪、西面导流、中部疏通、内增滞蓄、外加强排”的对策措施,平原涝水位可降至2.6m以下。研究成果可为海曙区防汛抗台提供指导,同时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水利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
-
陈春宇
-
-
摘要:
2017年,宿迁成为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海绵城市建设对宿迁城区的城市景观、水体安全、雨水资源化等方面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城市面临的内涝问题,以宿迁市海绵城市建设为例,采用SWMM模型分析研究城区水文条件和产汇流机制,复核防洪排涝体系,找准问题根源,提出具体措施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为城市建设和防洪排涝体系完善提供参考。
-
-
陈楚乔
-
-
摘要:
城市内涝对城市发展及居民出行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基于对新开河主干排水系统现状的分析,将内涝成因进行研究,提出7点成因,基于该成因提出相应的整治工程方案,方案具有较强针对性,同时对主干排水系统进行分区,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分流方案。经工程实践证实,整体整治工程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和行业规范,对相应区域的内涝消除具有较大积极作用,且对其他相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
-
-
苏鹦
- 《第十届江苏九三论坛——科技创新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2017年
-
摘要:
重点阐述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现状及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设施选址因地制宜原则,污水处理的自然处理系统和生物处理系统方式选择,以常熟的城乡污水统筹处理为案例,说明城乡污水治理的实践经验;乡村的防洪排涝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详细说明保证供水源和水质技术,农村节水的措施和方法.
-
-
刘娟;
谈皓;
李继伟;
毕黎明;
赵新磊
- 《中国水利学会调水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禹州市是许昌市下辖县级市,是河南省第二批永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禹州市中心城区现有10条河流、4条渠道和1处人工湖泊,承担着中心城区的防洪排涝和供水任务.随着城市发展,中心城区水系功能逐步增加.本文从防洪需求、水环境保护、水资源配置、城市发展等方面,综合分析提出新形势下禹州市中心城区的水系网络布局为"一轴、二环、九湖、十带",为城市水系连通布局提供参考.
-
-
文小平;
陈雅倩
- 《2016第八届全国河湖治理与水生态文明发展论坛》
| 2016年
-
摘要:
龙岗河为雨源型河流,河流纳污能力小,水体自净能力差.本文介绍了龙岗河整治工程中采取的防洪排涝、水质改善及生态景观措施,并对这些措施实施后产生的效果进行展示.针对龙岗河治理后仍面临的问题,本文从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两方面提供了建议,以期对龙岗河后续治理提供帮助.
-
-
周亚群;
陈立强;
尹星;
邓海燕
- 《2016第八届全国河湖治理与水生态文明发展论坛》
| 2016年
-
摘要:
龙子湖地区防洪排涝能力不足,湖区淤积严重,且非汛期湖水缺乏补给水源,使得龙子湖的调蓄能力下降;沿湖工农业面源污染的存在和水土流失导致龙子湖现状水质不达标,水生态环境不理想.因此,设计整修环湖防洪排涝工程,实施湖底清淤,建设龙子湖引水工程,开展沿湖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完善雨污截排系统等.以提高湖区城乡防洪排涝标准,改善龙子湖水环境现状,保护和恢复龙子湖生态功能,实现区域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
张建良;
陈贻龙;
彭勃
- 《2015(第二届)城市防洪排涝国际论坛》
| 2015年
-
摘要:
广州自2008年开始对中心城区内内涝最严重、影响最大的25个内涝点进行整治,各项工程自2010年陆续投入运行以来,经受了多场大、暴雨的考验,有效解决了区域内涝问题,防洪排涝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结合工程实施和运行经验,介绍了中心城区内涝治理中系统改造,高水高排、低水抽排,重力自流与强排相结合,泵站与周边环节协调一致的相关经验以及工程实施位置通常位于广州中心城区繁华商业区,地面硬化率高、地下管线众多、建筑物密集,内涝区域径流量大、通常要求地下管线占地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采用水力模型对整体区域分析研究,模拟各种工况,提出最优经济方案等方面的建议.
-
-
王云
- 《2015(第二届)城市防洪排涝国际论坛》
| 2015年
-
摘要:
排水系统是一个城市的地下心脏,由于强降雨使我国的很多城市出现了"汪洋"、"看海"之类的景观,因此城市总体规划与给排水系统规划都应得到重视,应将城市雨水视为可贵的淡水资源,把雨水处理与回收利用放到重要位置.通过对比国内外城市排水系统,了解各类系统的利弊,结合我国城市的自身特点,因地制宜,提出一些初步的想法:加大投资,恰当的确定排水分区,下水道口雨水垃圾的截流处理,雨水和废污水的分流,雨水的回收利用.
-
-
朱大伟;
仲晓林
- 《2015年治淮论坛暨淮河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分析的手段,研究淮河干流在不同工况遭遇各种频率洪水条件下,行洪区调整后对淮河下游地区防洪及河湖关系的影响,通过研究可知,该工程实施后能保证淮河干流中游洪水加快下泄,将潘村洼行洪区解放为防洪保护区,鲍集圩行洪区改为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后进洪几率也将减小,该工程为区内人民群众创造较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现状淮干浮山段在浮山站达设计水位18.35m时的河道过流能力是8000m3/s左右,与滩槽原设计流量l0500m3/s相差较多,行洪区调整工程实施后淮干入湖行洪能力将完全达l3000m3/s。在100年一遇洪水条件下,该工程虽不会影响淮河下游的防洪安全,但会增加洪泽湖周边滞洪区滞洪机会和排水压力。目前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安全建设相对滞后,在入海水道二期未实施以前,该滞洪区作为淮河防洪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仍是最薄弱环节。冯铁营引河可分泄淮河干流洪水直接入洪泽湖,改变洪水入湖位置和入湖过程,不是简单的行洪区调整配套工程,而是淮河中游河湖关系的重大调整,其对淮河干流入湖河段的河床稳定和工程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也需细化研究和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