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系统动力学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490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工业经济、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1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3959705篇;相关期刊313种,包括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物流工程与管理、预测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 2017年第十五届中国工业企业物流论坛、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中国企业运筹学第十届学术年会等;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相关文献由118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二娇、孟越、张硕等。

系统动力学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1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959705 占比:99.99%

总计:3960169篇

系统动力学模型—发文趋势图

系统动力学模型

-研究学者

  • 吴二娇
  • 孟越
  • 张硕
  • 徐地
  • 田春华
  • 胡坤
  • 袁文飞
  • 刘璟
  • 唐丽敏
  • 张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成伟; 刘冬梅; 王砚羽
    • 摘要: 产业疏解是实现首都人口疏解、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效方式。采用系统动力学辅助以向量自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首都产业疏解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力学机制和影响效果。从企业、环境、人口流动、承接地经济发展和承接地人口层面五个维度设计产业疏解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收集2014-2019年共72个月的相关月度数据,对模型中的关键变量进行时间序列的向量自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首都产业疏解能带动从业人口转移,并能进一步影响承载地的人口和经济,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计算结果,从区分产业政策、关注系统效应、发挥比较优势和推动分工协作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 杨丽; 张睿齐; 刘海军; 王红瑞; 赵自阳
    • 摘要: 基于构建的长江经济带“四水”与社会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选用灵敏度大于5%的参数设置了16个不同的发展情景,并对不同情景进行了模拟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情景之间人均GDP相差较小;在社会经济子系统优先发展、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子系统常规发展情景下,废水排放总量、COD排放总量和氨氮排放总量最大,分别为4.37×10^(6)万t、2.56×10^(6)t和2.26×10^(5)t;在社会经济子系统常规发展、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子系统优先发展情景下,废水排放总量、COD排放总量和氨氮排放总量最小,分别为3.68×10^(6)万t、2.07×10^(6)t和1.82×10^(5)t;在社会经济子系统和水灾害子系统优先发展情景下,洪旱治理投资增加;在预测年份,区域整体水安全朝着更为安全的方向发展,在现状仿真情景下(情景1),到2035年水安全评价指数达到64分(等级4);对于单一子系统优先发展,它对区域整体水安全性的影响顺序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水生态环境>水资源>水灾害>社会经济。因此,社会经济子系统常规发展,水资源、水生态环境和水灾害子系统优先发展的模式为最优发展模式。
    • 刘晶; 许月萍; 郭玉雪; 王贺龙; 郑超昊; 吴垚
    • 摘要: 从义乌市实际情况出发,确定68个系统变量,结合水文、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四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充分考虑再生水的回用,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设置48种未来经济-社会-环境耦合需水情景,对区域2020-2050年的需水量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增加3种再生水回用组合情景,对得到的144种供需情景进行3轮方案比选,选出两个方案集。其中一个方案集包括最有利于水安全保障和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6种组合情景,另一个方案集包括极端缺水情况适用的6种组合情景。这些组合情景可为中长期水资源规划和决策提供可选方案集,模型可动态反映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义乌市用水特点的影响,综合考虑了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部门的用水需求,为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 王宵君; 杨欢; 李桢萍; 严文凤; 蓝四娇; 杜超
    • 摘要: 赣州作为赣江、东江、北江(“三江”)的发源地,其水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对下游的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寻求赣州水资源能够承载的最佳可持续发展模式,确保水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利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在分析赣州市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和系统反馈回路基础上,将赣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细分为社会经济、水资源和水环境3个子系统,构建赣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设计正常发展型、经济优先型、环境优先型、综合协调型4种情景,模拟2020—2035年赣州市水资源承载力,并对各情景下的水资源承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动态评估与仿真预测。研究结果表明:4种情景下,无论是单纯追求社会经济发展延续现状的正常发展型和经济优先型,还是牺牲经济社会发展而保护水资源的环境优先型,都无法保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在综合协调型发展模式下,至2035年,COD排放量保持较低水平,为13.29万t;而经济发展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其中GDP达到11971.3亿元,既保证了经济发展又兼顾了生态环境。因此,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多因素的综合协调型,是水资源能够承载的最佳可持续发展模式。
    • 杨丽; 刘海军; 王红瑞; 张睿齐; 赵自阳
    • 摘要: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灾害“四水”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关系。利用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四水”以及社会经济数据,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四水”与社会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SD模型),并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基于目前发展态势和相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模拟预测了2035年长江经济带“四水”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在保持当前发展趋势和满足规划的条件下,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稳步发展,2035年长江经济带GDP将是2019年的2.83倍;②水生态环境条件有所改善,相较于2019年,2035年湿地面积、浮游动植物多样性指数平均、COD、氨氮和总磷排放量将分别下降15%,26%,8%,10%和11%,但废水排放总量将增加27%;③与2019年相比,2035提水灾害风险降低,洪旱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GDP比例将下降0.18%;④供水量和用水总量分别增加了288亿m^(3)和310亿m^(3),到2035年基本保持供需平衡。针对模拟结果,提出了“四水”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情势下的治理建议,包括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科研创新和推行节水行动。
    • 邹聿洋; 张延飞; 丁木华
    • 摘要: 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自然与人文要素的耦合关系,构建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评价2010—201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特征。构建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2020—202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演变趋势。研究表明:1)2010—201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评价得分始终低于生态环境发展综合评价得分,但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由伊始的处于不协调类别中的中度失调阶段,逐步转变为协调发展类别中的高度协调阶段;2)2020—202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数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数逐年上升,二者耦合协调关系逐渐达到同步高度协调。
    • 王奕淇; 李国平
    • 摘要: 要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解决流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问题。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4个子系统,设计维持现状、优先发展社会、优先发展经济、优先节约资源、优先保护环境以及协同发展6个情景,在对不同情景进行模拟仿真的基础上,探寻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方案。结果表明:在协同发展情景中,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总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于2030年将分别增长10.93%和499.05%;资源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单位GDP水耗和能耗于2030将分别下降78.31%和68.16%;污染物的排放量可有效降低,工业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和工业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于2030将分别下降80.64%和80.17%。相较于其他情景,协同发展是黄河流域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方案。
    • 吴钢坚; 李嘉第
    • 摘要: 根据广东省发展特点,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充分考虑了气候、人口、经济、总量、效率等因素的影响,构建了广东省多要素约束胁迫的需水预测系统动力学模型,成功实现了对未来广东省需水变化过程的模拟及预测,以社会经济需水量为核心,通过系统的分析水资源供需系统结构,利用Vensim系统动力学软件建立了广东省需水预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所建立的模型,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用水效率,产业结构因素的约束影响,设计了6种系统运行方案,分别为高速强节水方案、优化产业结构方案、低速发展方案、低速强节水方案,综合发展方案,分别得出了不同方案下广东省2020—2040年的需水量,结果表明:在2020—2030年广东省需水总量将会继续持续增加,而在2030—2040年将会达到饱和,逐渐趋于平稳或者下降,高峰值在480亿m 3左右,高峰时间点将在2035—2040年。
    • 徐荣贞; 王森; 何婷婷
    • 摘要: 为探索新常态下我国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梳理了当前企业面临的绿色生产资金约束问题,以绿色供应链金融为创新发展视角,构建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环境保护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模式。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对绿色生产、资金支持、信息反馈等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因素对于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得出结论:绿色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长期获取高质量环境经济绩效的内部动力;同时,政府环境监督是实现企业绿色生产的外部动力;企业绿色自主创新、政府环境监督、核心企业信用担保融资及有利的金融工具共同发挥作用,有助于推动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 朱丽; 戴传阳; 严哲星; 张吉强
    • 摘要: 民用建筑面积是建筑能耗测算的重要参数,明晰我国既有民用建筑数据,根据不同的发展路径预测我国民用建筑面积的发展规模,对我国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经济、社会、文化等目标建立了民用建筑面积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选取GDP、人口、城镇化率和第二产业占比4个指标。对我国民用建筑发展路径提出7种假设情景,分别代表了我国经济政策、人口政策以及节能减排政策对建筑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准情景下我国民用建筑面积在2020年和2035年分别达到668.17亿m^(2)和805.70亿m^(2),民用建筑运行能耗(除北方采暖)分别为8.77亿tce和10.58亿tce;(2)S1情景我国民用建筑面积预测结果高于基准情景,2035年达到了813.59亿m^(2)。S2-S4情景预测结果低于基准情景,S4情景最小,在2035年为755.58亿m^(2);(3)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人口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都对我国民用建筑规模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我国民用建筑中长期发展过程中,经济因素贡献度大于人口因素,进而影响建筑能耗增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