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2244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农业经济、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4篇、会议论文199篇、专利文献317510篇;相关期刊654种,包括农村经济与科技、农业环境与发展、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15种,包括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农业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二届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论坛等;农业面源污染的相关文献由4565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友华、谢德体、金书秦等。

农业面源污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84 占比:0.56%

会议论文>

论文:199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317510 占比:99.38%

总计:319493篇

农业面源污染—发文趋势图

农业面源污染

-研究学者

  • 马友华
  • 谢德体
  • 金书秦
  • 周早弘
  • 刘宏斌
  • 倪九派
  • 王静
  • 陈玉成
  • 崔远来
  • 席运官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钟闻
    • 摘要: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不仅可以更好地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与身体健康,同时也能为现代农业发展助力。现代农业更加注重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更加强调绿色农业的发展,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则有助于推动绿色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进而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消耗,进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重要意义,并积极探索提升检测水平和成效的措施。
    • 朱洋洋; 黄大勇
    • 摘要: 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0-2020年的面板数据,在综合调查法的基础上,采用清单分析的思路探究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化肥、农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源的时空分布情況。研究表明:2000-2020年间,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总氮和总磷的排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污染输出最大的3个地区为江苏、四川、湖北;农田固体废弃物对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影响最大,化肥对总氮及总磷排放量的影响最大,且化肥施用量和农田固体废弃物产量存在时空上的异质性。对此,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应积极加强主要农作物施肥技术研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农田固体废弃物的集中处理站,进而实现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防治。
    • 姚婧; 杨丽君; 肖宇婷; 樊敏; 谌书; 刘云峰; 王华伟; 陈雯; 邓粤; 王美玲
    • 摘要: 本研究选取沱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引入社会-经济因子,采用修正的排污系数法估算该流域污染负荷。首先基于流域28个区县2011—2017年的人口和农作物产量等相关数据,采用GM(1,1)预测法预测其在2021—2025年期间的变化趋势,其次采用修正的排污系数法计算各区县农业面源总磷(TP)污染负荷,最后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探索2025年各污染源TP污染负荷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21—2025年,TP污染负荷总体将呈逐年递增趋势,增量将为266.34 t,增幅将为2.18%,各污染源TP污染负荷贡献率将表现为畜禽养殖>农田固废>农田径流>农村生活污水>农村生活垃圾。与2017年相比,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生活垃圾TP污染负荷较高的区县将减少,而农田径流、农田固废和畜禽养殖TP污染负荷较高的区县将增加。2017年与2025年修正后的各污染源TP污染负荷最大值出现的区县具有较大的差异。2025年,修正前后各污染源TP污染负荷局部集聚特征差异显著,且修正后的各污染源TP污染负荷将表现为同污染程度集聚。因此,基于沱江流域社会-经济因子修正的流域各农业面源TP污染负荷评估不仅能考虑排污系数的区域差异性,也能更深层地揭示TP污染负荷的空间集聚效应,且该修正方法具有所需参数少、操作简单的特点,能推广到其他相似流域的水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中。
    • 陈昌仁; 季俊杰; 邵光成; 冯骞
    • 摘要: 从农田(源头)—沟渠(过程)—水塘/湿地(末端),构建了“控制灌排—生态沟渠—仿生增氧人工湿地”农田面源污染全流程控制技术。通过控制灌排、基于基底功能强化的沟渠生态化改造、多功能仿生增氧湿地构建等单元治理技术耦合,形成了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并在南京市八卦洲街道PY农业园区进行了中试示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全流程耦合技术能有效降低面源排水的污染物质量浓度,示范区面源排水中主要污染物COD_(Mn)、NH_(3)-N、TN、TP质量浓度降幅均超过20%以上,实现了污染负荷的高效削减。研究结果为乡村振兴中农田面源污染的有效削减和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 史中奇; 王猛; 谭军; 丁胜利; 贾冰冰; 刁风伟; 罗俊清; 侯亚州; 王立新; 郭伟
    • 摘要: 通过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九排干岸边构建湖滨植被缓冲带,研究不同盐生植物种类和配置对农业面源污染削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植物空白对照带对径流和渗流水中TN、TP和COD无明显削减规律,芦苇、碱蓬、柽柳和芦苇—碱蓬混播缓冲带随着缓冲带宽度的增加削减率呈先增加后减缓的趋势,渗流水中污染物质的削减效果优于径流水。其中,芦苇对径流和渗流水中TN、TP的削减效果最好,削减率分别为53.56%,79.17%和62.37%,83.25%;碱蓬对径流和渗流水中COD的削减效果最好,削减率分别为50.53%,67.34%。通过计算得到4种植被缓冲带的最佳宽度为19~29 m,其中,碱蓬缓冲带宽度为19 m。综合考虑,可以选择真盐生植物碱蓬作为乌梁素海盐渍化湖滨带植被重建的首选植物,并将植被缓冲带在该地区扩展研究,推广应用。
    • 摘要: 马秀兰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农业面源污染与防控技术,探究重金属、农药、抗生素等典型污染物在黑土区农田土壤的迁移规律、降解活性等。团队简介本团队主要围绕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系统研究了针对农田面源污染物重金属、农药、抗生素、氮、磷阻控技术研发与示范,连续施用生物炭对土壤肥力及污染土壤修复响应机理等,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绿色发展技术。近五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5项,省级及其他各类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 朱自煜; 黄宏坤; 田光明; 方萍
    • 摘要: 随着点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正逐渐成为水环境治理新热点。借助模型准确有效核算面源污染负荷,对于流域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与机理模型相比,非机理模型具有需要数据量少、应用简便、适用性广等优势。迄今为止,统计模型、输出系数模型、降雨量差值法和径流量插值法等核算模型被应用于面源污染治理的研究工作中,对它们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应用限制和未来情景进行阐述和讨论。输出系数模型是当前应用最广的非机理模型,但仍然受到数据精度和估算尺度的限制。非机理模型和“3S”技术结合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 罗跃辉; 黄玉美; 杨智; 陈欣
    • 摘要: 农业面源污染作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主要污染源之一,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严重威胁到湖泊水生态环境安全。为全面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有效削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结合洱海农业面源污染末端拦截及综合利用试点工程建设,探索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下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不断推进湖泊水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乃至全国其他类型湖泊的面源污染防控提供技术示范和成功案例。试点工程雨季可通过有效拦截冲击性负荷,减少入湖面源污染;旱季可拦截回用农业灌溉回归水,整体压缩区域农田灌溉的洱海新鲜水取用量,以减排倒逼节水,保障农田灌溉用水。分析结果表明:试点工程通过有效发挥拦截、调蓄、回用功能,每年可综合利用回用拦蓄水量791×10^(4)m^(3),可削减总氮56.8t、总磷2.8t入湖量,提高洱海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益。
    • 张英; 徐硕; 马书燕; 郭淑英; 李利博
    • 摘要: 在对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资料分析基础上,调查唐山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其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探讨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及可视化功能应用到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中,提出针对唐山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建议:将GIS技术应用到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过程中;构建基于WebGIS农业面源污染信息系统;提高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减少面源污染。
    • 肖冬梅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在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使得农业点源污染问题获得了更有效的管控,但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效果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村面源污染的危害性很大,不但会危害到农产品安全,而且还会损害农村生态环境,甚至会危及到人们的健康。因此必须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有力的支持,有助于提升治理水平和成效。基于此,本文就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措施进行探究,仅供大家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