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26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2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197969篇;相关期刊168种,包括湖泊科学、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内蒙古林业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等;乌梁素海的相关文献由74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畅游、史小红、张生等。

乌梁素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2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97969 占比:99.79%

总计:198395篇

乌梁素海—发文趋势图

乌梁素海

-研究学者

  • 李畅游
  • 史小红
  • 张生
  • 李卫平
  • 李兴
  • 赵胜男
  • 贾克力
  • 尚士友
  • 孙标
  • 吴利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史中奇; 王猛; 谭军; 丁胜利; 贾冰冰; 刁风伟; 罗俊清; 侯亚州; 王立新; 郭伟
    • 摘要: 通过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九排干岸边构建湖滨植被缓冲带,研究不同盐生植物种类和配置对农业面源污染削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植物空白对照带对径流和渗流水中TN、TP和COD无明显削减规律,芦苇、碱蓬、柽柳和芦苇—碱蓬混播缓冲带随着缓冲带宽度的增加削减率呈先增加后减缓的趋势,渗流水中污染物质的削减效果优于径流水。其中,芦苇对径流和渗流水中TN、TP的削减效果最好,削减率分别为53.56%,79.17%和62.37%,83.25%;碱蓬对径流和渗流水中COD的削减效果最好,削减率分别为50.53%,67.34%。通过计算得到4种植被缓冲带的最佳宽度为19~29 m,其中,碱蓬缓冲带宽度为19 m。综合考虑,可以选择真盐生植物碱蓬作为乌梁素海盐渍化湖滨带植被重建的首选植物,并将植被缓冲带在该地区扩展研究,推广应用。
    • 杜雨春子; 青松; 包玉海; 郝艳玲
    • 摘要: 沉水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组成,也是水质与健康状况的指标性类群,可以采用遥感技术对其生长和分布情况进行监测。基于实测光谱数据,分析了乌梁素海沉水植物光谱特征,研究了覆盖度对乌梁素海沉水植物反射光谱的影响,建立了乌梁素海沉水植物覆盖度反演模型。结果表明:沉水植物群落的光谱反射率随覆盖度减少而下降,覆盖度为1%~20%时,沉水植物群落光谱反射率与水体反射率非常接近,但在813 nm和1069 nm处仍存在差异。在710~746 nm波段附近,沉水植物群落光谱反射率与覆盖度呈显著正相关。在建立的单波段/波段比沉水植物覆盖度反演模型中,波段比覆盖度反演模型要优于单波段反演模型,波段比反演模型的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0.716,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小于14.90%,平均相对于误差(mean relative percentage error,MRPE)小于35.65%,反演精度较高,适用于60%~100%沉水植物覆盖度反演。利用波段响应函数,将实测光谱反射率积分到Sentinel-2 MSI波段上,建立了multi spectral instrument(MSI)覆盖度反演模型。波段比二次多项式反演效果最好(R^(2)为0.94,RMSE为4.62%,MRPE为6.22%),可以用于乌梁素海沉水植物覆盖度的反演。
    • 冯湘云; 王慧; 张巍
    • 摘要: 乌梁素海流域位于黄河“几”字湾顶端,是黄河的“自然之肾”,其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黄河中下游的水生态安全。本文针对乌梁素海的管理及水环境污染现状,通过借鉴国内外水环境管理的成功经验、分析乌梁素海流域水环境数据体系,构建了一套流域水环境精准治理决策模型,依据流域的水循环体系和实际特征,评估了研究区域的水环境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旨在为当地的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提供支持。
    • 杨惠杰; 黄文峰; 张程; 李志军; 林战举
    • 摘要: 为探究寒旱区浅湖冰封期分层动态与其对湖泊新陈代谢速率的影响,于2016—2019年对乌梁素海气象与冰雪条件、冰下水体环境开展原位观测,分析水温和溶解氧变化特征、冰下混合层的出现与发展动态及其对代谢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观测期内乌梁素海整体水温较高(可接近10°C),冻结期水温结构主要由稳定的上部逆温层和下部弱逆温层构成,并可逐渐过渡为融化期的上部逆温层—下部混合层结构;溶解氧由上到下衰减,甚至在底部形成缺氧区域(<2 mg/L);受盐度影响,乌梁素海中下层水温升高至一定阈值(约6~8°C)后形成冰下混合层并随辐射增加快速发展;溶解氧动态由光合产氧与呼吸耗氧平衡决定,光合和呼吸速率的时间变化主要受冰雪条件、透射辐射、水温和混合过程影响;特别是,混合过程极大地促进了光合产氧和呼吸耗氧速率,调控了水温与溶解氧结构动态.
    • 肖桐
    • 摘要: 乌梁素海是我国八大淡水湖之一、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是河套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灌区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乌梁素海也是山洪水河套灌区退水的容泄区,接纳了河套地区90%以上的农田排水。经过多年的系统治理与综合施策,乌梁素海流域从污染防治到全流域、全要素综合治理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枳极迈进,形成引水、排水、调蓄、湖水退水入黄的完整水循环系统,在河套灌区自然灾害防御与维持区域乃至黄河上、中游水环境系统的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陈晓爽
    • 摘要: 本文依据2015~2020年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水质连续监测的结果,选取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评价主要污染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从而对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
    • 严冰; 张馨月; 任彤彤
    • 摘要: 阳春时节,东风过处,百草滋荣。在内蒙古乌梁素海湖面上,水光潋滟,鸟声盈耳。疣鼻天鹅也如约飞回,它们结伴戏水,时而翩跹起舞,时而引吭高歌。乌梁素海,是内蒙古自治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一个缩影。上游治沙、湖区治水、山区修复草原植被,这里成为260多种鸟类的乐园。
    • 孙驰; 王俊; 吴用; 史小红; 刘艳芳; 陈一博
    • 摘要: 结冰使得未冻结的湖泊水体中污染物浓度浓缩增大,因此冬季湖泊水环境恶化。采用自制单向结冰模拟器,以乌梁素海实际湖泊结冰为依据,通过模拟湖泊结冰过程,定量研究不同溶液初始重金属质量浓度、pH值、环境温度对各重金属在冰水介质中的迁移量。结果显示:单一环境变化条件下,不同种类重金属在冰体、水体中质量浓度、分配系数由大到小顺序均为Fe>As>Cr>Cu>Zn>Mn>Cd>Hg>Pb;分配系数可以表述重金属在冰水介质中的迁移量,结合能可以描述重金属在冰水介质中迁移能力的大小。
    • 杨波; 刘磊; 张强
    • 摘要: 近些年来,受自然环境变化乌梁素海水质情况早已不容乐观,呈现出了劣V类的态势。本文通过对乌梁素海进行生物资源调查,详细调查了乌梁素海的底栖动物、浮游生物、鱼类、水生植物和鸟类等生物资源,分析了组成、密度、优势种等关键指标,证明了水生植物在净化水体的同时,水生植物残体也是乌梁素海的一种重要污染源。文章主要探究通过水草收割方式降低水生植物密度,加大对水生植物残体资源利用,既保证了植物对于水体的净化,又降低了湖泊自身的内源污染,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郝若男; 史小红; 刘禹; 张帆
    • 摘要: 为了研究乌梁素海水体中微塑料的分布规律,通过试验方法探究了湖泊不同点位处,不同密度、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微塑料丰度,分析微塑料自身属性(密度、形状、尺寸)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范围为小于1.0g/cm^(3),1.0~1.2g/cm^(3)和1.2~1.5g/cm^(3)的微塑料在湖泊不同采样点处的丰度范围分别为(109.5±17.3)~(642±160)n/L,(160.5±57.3)~(588±104)n/L和(124.5±47.5)~(502.5±80.2)n/L;其中密度小于1.0g/cm^(3)的微塑料在湖泊中丰度呈现出由北到南逐渐增多的趋势,密度为1.0~1.2g/cm^(3)的微塑料丰度在湖泊中部多、南北部少,1.2~1.5g/cm^(3)的微塑料呈现由北到南由多变少的趋势.尺寸为0.05~0.5mm,0.5~2mm和2~5mm的微塑料在湖泊中丰度范围分别为(70.5±8.8)~(805.5±154.7)n/L,(178.5±21.4)~(742.5±112.3)n/L和(0±0)~(217.5±22.8)n/L;尺寸在0.05~0.5mm的微塑料丰度呈现由北到南递增的趋势,尺寸为0.5~2mm和2~5mm的微塑料丰度呈现由北到南递减的趋势.形状为纤维状,碎片状、薄膜状和块状的微塑料在湖泊中丰度范围分别为(499.5±92.3)~(1126.5±228)n/L,(30±4.8)~(151.5±31.6)n/L,(4.5±0.8)~(229.5±61.6)n/L和(1.5±0.2)~(12±3.9)n/L;其中纤维状微塑料在各个采样点均占主导地位且分布均匀,碎片状、薄膜状和块状微塑料丰度较低,无明显规律.在拉曼光谱鉴定的所有微塑料中,聚丙烯(43%)是最常见的类型,其次是聚氯乙烯(18%)、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8%)、聚乙烯(11.7%)和聚苯乙烯(9.3%).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