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沟渠

生态沟渠

生态沟渠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373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64294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农业现代化研究、渔业现代化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4第九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2016全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 等;生态沟渠的相关文献由119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松敏、庄巍、张春雪等。

生态沟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0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4294 占比:99.80%

总计:64420篇

生态沟渠—发文趋势图

生态沟渠

-研究学者

  • 李松敏
  • 庄巍
  • 张春雪
  • 杨林章
  • 王晓玲
  • 肖润林
  • 郑向群
  • 余红兵
  • 刘锋
  • 张树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昌仁; 季俊杰; 邵光成; 冯骞
    • 摘要: 从农田(源头)—沟渠(过程)—水塘/湿地(末端),构建了“控制灌排—生态沟渠—仿生增氧人工湿地”农田面源污染全流程控制技术。通过控制灌排、基于基底功能强化的沟渠生态化改造、多功能仿生增氧湿地构建等单元治理技术耦合,形成了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并在南京市八卦洲街道PY农业园区进行了中试示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全流程耦合技术能有效降低面源排水的污染物质量浓度,示范区面源排水中主要污染物COD_(Mn)、NH_(3)-N、TN、TP质量浓度降幅均超过20%以上,实现了污染负荷的高效削减。研究结果为乡村振兴中农田面源污染的有效削减和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 孙雅峰; 吴忠信; 陈潇; 管鸿才
    • 摘要: 以温州文成西里村生态沟渠为例,调查分析生态沟渠的表流湿地、生态透水坝、反硝化除磷模块、生态塘等措施对沟渠水质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沟渠末端出口CODCr、氨氮、总磷等主要水质指标稳定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水平,CODCr、氨氮、总磷的浓度分别降低了27.3%、88.5%和50.0%。说明该生态沟渠对氮、磷有着良好的拦截效果,可为浙南山区氮、磷拦截生态沟渠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 舒同; 周佳林; 段婧婧; 薛利祥; 冯彦房; 薛利红; 杨林章
    • 摘要: 生态沟渠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关键环节。自主研发黑麦草生态草帘并将其应用于生态沟渠中,探讨其对模拟农田排水中氮的去除效果并考察植物的生长状态。结果表明:致密型草帘外加5 kg·m^(-2)过筛细土培育的黑麦草长势最好。流水试验中,低氮浓度〔ρ(TN)=8.16 mg·L^(-1)〕进水阶段,高流量(5.0 L·min^(-1),D1)和低流量(2.5 L·min^(-1),D2)下黑麦草草帘对NH_(4)^(+)-N去除率分别可达到56.8%和40.5%,高于无植物对照(25.6%),这可能是反硝化及植物拦截吸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高氮浓度〔ρ(TN)=20.53 mg·L^(-1)〕进水阶段,D1与D2对NH_(4)^(+)-N平均去除率有所下降,分别为44.6%和32.1%。整个流水试验阶段,黑麦草草帘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不高(13.1%~22.3%),且上、中、下层水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在ρ(TN)=8.16 mg·L^(-1)、进水流量为1.5~2.5 L·min^(-1)条件下黑麦草长势较好,且对NH_(4)^(+)-N去除效率较高。因此采用致密型草帘上覆一定细土进行育苗,制成的黑麦草草帘浮床可用于低氮负荷污染水体的拦截净化。今后可通过混播其他草种或增加草帘浮床覆盖率等方式进一步增强氮去除效率,提升其应用潜力。
    • 周邶邶; 冯钰婷; 刘泉
    • 摘要: 为研究山区村镇居民分散式污水生态净化技术中生态沟渠对径流无机含氮化合物的截除效果,以川中丘陵区绵阳市盐亭县林山乡为例,采用野外观测法和实验分析法,对生态沟渠不同植物段水样中无机含氮化合物进行了监测,并测定其削减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沟渠对不同形态氮去除率大小为:硝态氮(NO^(-)_(3)-N)>总氮(TN)>亚硝态氮(NO^(-)_(2)-N)>铵态氮(NH^(+)_(4)-N);(2)污水经过沟渠植被净化后,无机含氮化合物浓度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并呈阶梯状递减;无机含氮化合物的浓度均由入口处的超标排放削减为符合国家居民污水排放三级标准;(3)从空间尺度来讲,各植被段对无机含氮化合物的去除贡献率为:美人蕉段(A_(1)—A_(2))>杂草段(A_(2)—A_(3))>铜钱草段(A_(4)—A_(5))>菖蒲段(A_(3)—A_(4));(4)沉积物营养盐向上覆水体释放无机含氮化合物主要以NH^(+)_(4)-N为主。生态沟渠对径流无机含氮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去除作用,可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点源污染防控技术。
    • 冯羽中; 刘秋菊; 张皓驰; 金秋; 李先宁
    • 摘要: 针对村落无序排放污水负荷不稳定、排放分散的特点构建生态沟渠,研究了填料类型、水力负荷对生态沟渠去除污染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暴雨径流拦截试验。结果表明:在0.86 m^(3)/(m^(2)·d)的进水负荷下,煤渣作为生态沟渠填料可以有效去除污水中的COD_(Cr)、总氮(TN)、总磷(TP),去除率分别为63.35%、55.25%和61.56%,去除效果总体优于沙石填料和球形填料;随着水力负荷增大时,生态沟渠对各污染物的去除率均有所降低,而污染去除负荷总体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水力负荷为3.61 m^(3)/(m^(2)·d)时,生态沟渠对COD_(Cr)、TN达到最大去除负荷,分别为48.24、5.91 g/(m^(2)·d),TP的去除负荷达到0.38 g/(m^(2)·d),对应的去除率分别为28.05%、35.85%、39.06%;不同暴雨径流方式下,生态沟渠出水中污染物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相近,且出水中各污染物浓度的峰值均低于进水均值,表明生态沟渠能够较好地应用于村落无序排放污水治理中。
    • 杨利伟; 程舜媛; 王岩松; 白健豪; 赵传靓; 秦帅阳
    • 摘要: 为探究生态沟渠对城市雨水径流量的调控效果及水质的净化作用,构建生态沟渠试验装置,研究不同重现期下生态沟渠对径流量的削减作用,以及不同径流污染物浓度下生态沟渠对径流污染物的去除作用。以黄河流域中段西安市未央区未央湖附近区域为研究对象,建立SWMM模型对生态沟渠建设前后的城市水文以及水质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其对城市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沟渠在重现期为1 a、3 a、5 a的降雨条件下,径流量平均削减率依次为71.80%、51.67%、47.15%,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在不同进水污染物浓度下变化幅度较大。模拟结果表明:在3种重现期条件下,构建生态沟渠后,雨水峰值流量均有所削减,对应的削减量依次为3.34 m^(3)/s、2.98 m^(3)/s、3.03 m^(3)/s;峰值时间分别延迟了3 min、3 min、5 min;降雨后期不同重现期的污染物负荷削减率由大到小依次为:1 a>3 a>5 a。研究结果能够为黄河流域城市规划中生态沟渠的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 齐雪萌
    • 摘要: 随着对点源污染治理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推进应用,相关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污染来源,其中农田退水是国内外污染治理上的重点、难点。农田退水污染技术可分为“源头”“过程”“末端”三个层次,本文通过对农田退水治理“过程控制”的生态沟渠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重点总结了生态沟渠的结构、削减机理、植被选择、结构设置、模型化研究以及评价体系研究,并就推进生态措施耦合的机理和应用研究、分析数值模型参数等方面提出展望,以期为我国农田退水污染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 贺世奇
    • 摘要: “三级净化”尾水处理模式适合小流域和集中连片池塘,主要是通过对进水、净水、排水、循环水再利用系统的综合设计,构建“生态沟渠+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物净化池+过滤坝+洁水池”系统,通过物理处理(沉淀、过滤等)、化学处理(臭氧消毒等)、生物处理(微生物分解、滤食性鱼类动物净化、水生植物转化、曝气等)等技术处理池塘养殖尾水。
    • 郝贝贝; 王楠; 吴昊平; 周智鑫; 张思毅; 贺斌
    • 摘要: 探讨不同类型生态沟渠在实际应用中的径流氮磷拦截效应,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增城生态农业基地内生态化改造后的4条沟渠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不同构造类型和植物配置方式对稻田排水截留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受降雨事件影响,生态沟渠不同监测断面的水质变化特征在降雨前后发生显著变化。沟渠不同断面水体NH_(4)^(+)和NO_(3)^(−)含量,在降雨发生期间沿水流方向略有增加;而降雨结束后沿水流方向呈现降低趋势,表现出一定的污染物削减效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构造类型和植物配置方式不同的4条生态沟渠对径流水体NH_(4)^(+)和DO的净化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选择植物配置方式相同但构造类型不同的两种生态沟渠(素土生态沟渠和多孔砖生态沟渠),深入比较其对氮、磷和COD等面源径流污染物的削减效果发现:由入口到出口断面,素土生态沟渠和多孔砖生态沟渠水体氮、磷和COD含量均呈逐步下降趋势,多孔砖生态沟渠对水体NH_(4)^(+)、NO_(3)^(−)、TN、TP和COD的平均削减率(28%、50%、30%、54%和41%)均高于素土生态沟渠(26%、25%、23%、33%和27%)。综上,相比素土生态沟渠而言,该研究中多孔砖生态沟渠对面源污染物净化效果更佳。因此在进行农田沟渠生态化改造时,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生态沟渠类型,可有效提高其对面源径流污染物的拦截净化效果。
    • 杨尚虎; 龚屹鹏; 杨龙; 兰书焕; 罗明华
    • 摘要: 生态沟渠技术因其易建设、低成本与少维护的优势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中被广泛应用,但存在单位面积净化效率低的明显问题.因此针对位于丘陵地区的成都市某村面源污染问题,选用美人蕉、伞草、泽泻与狐尾藻为栽培植物,联合火山石-沸石-陶粒组合基质,构建组合基质+植物(沟渠1)与纯土壤+植物(沟渠2)两种生态沟渠系统控制面源污染.探究两组沟渠对污染物净化作用及水力停留时间对沟渠1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试验期间生态沟渠运行监测结果表明,两组沟渠对COD、氨氮、硝氮、总氮与总磷均有明显去除效果,沟渠1对COD、总氮、总磷平均去除率比沟渠2分别高出14.06%、15.82%和15.31%.研究结果可为丘陵地区流域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提供良好的参考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