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负荷
水力负荷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432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9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39779篇;相关期刊179种,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工业用水与废水、净水技术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第十一届年会暨水处理热点技术高峰论坛、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等;水力负荷的相关文献由1188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健、崔理华、卢少勇等。
水力负荷—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9779篇
占比:98.97%
总计:40194篇
水力负荷
-研究学者
- 杨健
- 崔理华
- 卢少勇
- 李先宁
- 何江涛
- 吴振斌
- 李思敏
- 贺锋
- 钟佐燊
- 陈繁荣
- 陈鸿汉
- 刘昊臻
- 卢斌
- 吕锡武
- 崔康平
- 成水平
- 曹文平
- 李广贺
- 李海波
- 李英华
- 李赫龙
- 林静
- 梁威
- 王全金
- 王哲
- 王昊
- 甘一萍
- 白宇
- 程文
- 何小娟
- 何继文
- 何腾兵
- 傅金祥
- 刘伟岩
- 刘海琴
- 吕镇梅
- 周军
- 唐锋兵
- 娄山杰
- 孟智奇
- 张吉库
- 张志勇
- 张旭
- 张立秋
- 朱向东
- 朱远航
- 李丽
- 李军
- 李旭东
- 李正昱
-
-
徐嘉波;
施永海;
刘永士
-
-
摘要:
【目的】探究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整体及各级沿程在不同水力负荷条件下,总氮(TN)、总磷(TP)的变化规律,探明系统对TN、TP净化效果的最佳运行水力负荷。【方法】对5 hm^(2)养殖池塘配套的约0.5 hm^(2)养殖尾水处理系统,采用低(0.012 m/d)、中(0.023 m/d)、高(0.035 m/d)3种水力负荷运行,在系统各级沿程(表面流湿地(SFW)、一级净化池塘(PP1)和二级净化池塘(PP2))采集水样,检测TN、TP质量浓度,运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分析各水力负荷条件下各级沿程TN、TP质量浓度的差异变化,以及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整体和各级净化功能区对TN、TP的净化处理效果,通过PP2、TN、TP去除率与水力负荷的拟合函数关系计算最佳运行水力负荷。【结果】养殖尾水处理系统中TN、TP质量浓度在各级沿程、不同水力负荷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且沿程与水力负荷存在交互作用(P<0.05)。随水力负荷的增加,系统整体对TN和TP去除率均呈线性下降(TN去除率由低水力负荷时的57%下降为高水力负荷时的23%,TP去除率由低水力负荷时的70%下降为高水力负荷时的46%)。随水力负荷的增加,PP2在系统各净化功能区中对养殖尾水TN净化效果的贡献度由低水力负荷时的22%逐渐增大至高水力负荷时的93%。PP2可优化获得最佳水力负荷约0.075 m/d,对应TN、TP最佳去除率均为28%。【结论】多净化功能区组合的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宜建立基于优化水力参数的运行策略,就试验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整体而言,若发挥各净化功能区最佳净化性能,宜采用中水力负荷(0.023 m/d)运行;若以污染物去除总量最优化为目的,需根据养殖池塘排放尾水的水质状况建立运行策略。
-
-
冯羽中;
刘秋菊;
张皓驰;
金秋;
李先宁
-
-
摘要:
针对村落无序排放污水负荷不稳定、排放分散的特点构建生态沟渠,研究了填料类型、水力负荷对生态沟渠去除污染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暴雨径流拦截试验。结果表明:在0.86 m^(3)/(m^(2)·d)的进水负荷下,煤渣作为生态沟渠填料可以有效去除污水中的COD_(Cr)、总氮(TN)、总磷(TP),去除率分别为63.35%、55.25%和61.56%,去除效果总体优于沙石填料和球形填料;随着水力负荷增大时,生态沟渠对各污染物的去除率均有所降低,而污染去除负荷总体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水力负荷为3.61 m^(3)/(m^(2)·d)时,生态沟渠对COD_(Cr)、TN达到最大去除负荷,分别为48.24、5.91 g/(m^(2)·d),TP的去除负荷达到0.38 g/(m^(2)·d),对应的去除率分别为28.05%、35.85%、39.06%;不同暴雨径流方式下,生态沟渠出水中污染物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相近,且出水中各污染物浓度的峰值均低于进水均值,表明生态沟渠能够较好地应用于村落无序排放污水治理中。
-
-
李丹;
郑丙辉;
储昭升;
侯泽英;
袁静
-
-
摘要:
为考察降雨过程对径流发生的影响及其对多塘湿地进出水水质、水量的影响,基于2017年8月25日和9月6日两次降雨过程中湿地进出水水质水量长时间的变化特征,探究降雨过程中湿地水质水量变化及污染物净化特征.结果表明:(1)多塘湿地进水量峰值出现的时间滞后于降雨雨强峰值及累计雨量峰值.降雨雨强对湿地进水量影响不显著,而累计雨量影响径流的产生量,进而影响湿地进水量,造成湿地水力负荷急剧上升,最高达2.45 m^(3)/(m^(2)·d).降雨过程中多塘湿地水位上升,水深加深,有效容积增大,水力停留时间延长.(2)进水水质变化随降雨过程无显著规律,但进水污染物负荷量始终大于非降雨期,说明降雨期间径流污染仅采用污染物浓度洪峰控制是不充分的,特别是雨季降雨频繁的地区,应重视污染负荷对多塘湿地净化效能的影响.(3)降雨期间多塘湿地对径流污染有良好的截留作用,TN、TP去除率分别为33.6%~88.7%和25.2%~78.0%.研究显示,进水水力负荷的增加增强了湿地的扰动,导致部分单元污染物出口浓度高于进水,但由于调蓄塘-表流湿地-塘-生态浮床-稳定塘耦合工艺的梯级单元有助于湿地系统对污染物消纳截留,增强了湿地对降雨径流的截留稳定性.
-
-
潘晶;
高蕊;
郑翻萍;
张智宇;
夏语擎;
姜晓业;
佟德利
-
-
摘要:
地下渗滤系统(subsurface infiltration system,SIS)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好氧与厌氧相协同的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了不同水力负荷对2种不同渗滤基质的SIS(1^(#)SIS:活性污泥、草甸棕壤、炉渣;2^(#)SIS:生物炭、活性污泥、草甸棕壤、炉渣)污水净化效果及对气体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SIS和2^(#)SIS中COD,NH_(4)^(+)-N和TP的去除率随着水力负荷的增加而降低,气体的释放速率随着水力负荷的增加而升高。在相同的水力负荷下,2^(#)SIS的净化效果优于1^(#)SIS。1^(#)SIS和2^(#)SIS的最佳水力负荷均为0.04 m^(3)·(m^(2)·d)^(-1);在0.04 m^(3)·(m^(2)·d)^(-1)的水力负荷下,1^(#)SIS中COD,NH_(4)^(+)-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6%,94.2%和84.8%,2^(#)SIS中COD,NH_(4)^(+)-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9.0%,95.5%和93.9%;2组系统出水COD,NH_(4)^(+)-N和TP质量浓度均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标准;1^(#)SIS中CO_(2),CH_(4),NH_(3)和N_(2)的释放速率分别为286.80,20.65,0.31和1.61 mg·(m^(2)·d)^(-1),2^(#)SIS对CO_(2),CH_(4),NH_(3)和N_(2)的释放速率分别为330.90,30.28,0.32和1.63 mg·(m^(2)·d)^(-1)。
-
-
白雪原;
姜海波;
阳涛;
何春光
-
-
摘要: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在深度处理污水处理厂尾水方面具有效果好、成本低、易维护管理等优势,但其处理效果受到水力负荷及湿地微生物等因素影响。因此,通过构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研究不同水力负荷约束条件下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的净化效率,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氮转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水力负荷增加会导致COD与NH+4-N的去除率下降。水力负荷0.5 m^(3)/(m^(2)·d)运行条件下,平均进水COD浓度49.17 mg/L,出水12.96 mg/L,去除率76.64%。平均进水NH+4-N浓度8.22 mg/L,出水1.36 mg/L,去除率83.45%,能够满足地表Ⅴ类水的水质要求。水力负荷对微生物群落结构无显著影响,但影响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优势菌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变化影响硝化过程,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变化影响反硝化过程。研究结果为污水处理型人工湿地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
-
刘利;
邢芳芳;
赵文博;
王俭
-
-
摘要:
以模拟城镇污水处理厂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出水为湿地进水,在间歇运行方式下,考察水力负荷和水流方式及有、无植物种植对新型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模拟系统去除污染物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模拟系统的最佳运行水力负荷为0.36 m3/(m2·d),最佳水流方式为垂直上行式(UVCW),此时出水总磷(TP)浓度和化学需氧量(COD)均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Ⅳ类水质标准;有植物(芦苇+水葫芦)种植时,湿地模拟系统对污染物去除效果明显,总氮(TN)、TP、氨氮(NH+4-N)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72.20%、72.00%、81.13%和75.01%,其中出水TP、NH+4-N浓度与COD达到Ⅳ类水质标准.新型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应用时,建议水力负荷设为0.36 m3/(m2·d),选择UVCW水流方式,并搭配种植植物,以保证湿地的稳定运行和对污染物较好的去除效果.
-
-
潘郑妍
-
-
摘要:
水环境治理一直是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和污水排放量的增大,以及农村污水的截污纳管,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已超负荷运行.为满足污水处理负荷,全国新建了多个污水处理厂.然而,进水有机物较低一直制约着生化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一般情况,通过投加除磷药剂可以使出水总磷达到排放要求,但总氮却只能够通过生化系统进行去除.因此,文章主要对新建污水处理厂的脱氮工艺进行了初步探讨.
-
-
邓延慧;
王正文;
张弘
-
-
摘要:
指出了化粪池是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的主要方式,但作用有限,直排仍会造成水体污染.化粪池出水经进一步处理后排入附近沟塘或就地农用是可行途径之一.为此,进行了不同水力负荷运行条件下的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滞留池对处理化粪池出水中的LAS、CODcr、NH4+-N的效果显著,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6%、97% 和88%,出水水质均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对化粪池出水中TN和TP的处理效果不佳,出水水质未能达到排放标准.总体出水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中灌溉蔬菜的标准,因此可以考虑将其作为农村灌溉用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滞留池可作为化粪池出水的简便处理单元.
-
-
徐祥熙;
王荣震;
徐立荣;
徐征和
-
-
摘要:
为了探讨水力停留时间及水力负荷对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影响,构建6种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进行中试研究,分析其在不同水力条件下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水力条件下,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率最高,表面流人工湿地的最低;湿地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48 h,总氮去除效果最好的是垂直上行人工湿地,去除率为93.02%,总磷、化学需氧量去除效果最好的是垂直下行人工湿地,去除率分别为91.71%、81.67%,氨氮去除效果最好的是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去除率为72.73%;除化学需氧量外,各人工湿地处理效果都随水力负荷的增加而劣化;表面流人工湿地的最佳水力负荷为5 cm/d,垂直流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最佳水力负荷为15 cm/d;挡板的增设可以延长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改善处理效果,增设挡板适合的水力负荷范围为15~25 cm/d.
-
-
田大春
-
-
摘要:
通过一起船旗国监督检查中发现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处理灰水的典型案例,从船舶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生化处理原理和环境影响入手,分析灰水的特性及可能对生活污水处理装置造成的影响,提出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处理灰水时的注意事项和建议.
-
-
李东;
张立秋
- 《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以河南省某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氧化沟工艺)尾水为研究对象,考察外加碳源量和水力负荷对后置DN工艺深度除污染效能的影响.试验装置采用上向流好氧、缺氧两级圆柱形曝气生物滤池.柱体均采用有机玻璃制成,高70cm,直径5cm,柱体由上到下每隔15cm设置一个取样口,共4个.柱体下部采用多孔隔板承载滤料,隔板下设置高5cm布水区,在好氧池隔板处设有1个曝气口.好氧柱内装填改性沸石滤料,滤料直径3~5mm,填料高度50cm;缺氧柱内采用陶粒作为填料,填料直径3~5mm,填料高度30cm,两柱承托层高度均为5cm,采用直径3~5mm卵石.rn 通过实验室模拟试验,考察了后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BAF)工艺对污水处理厂尾水的脱氮效果,重点研究了外加碳源量和水力负荷对后置反硝化BAF除污染效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随着外加碳源量的减少(COD/TN值由10减少为4),出水COD浓度由51.9mg/L减少到7.5mg/L,总氮浓度由3.49mg/L增加到18.11mg/L,而氨氮浓度变化较小,始终保持在1.0mg/L以下;随着进水水力负荷由1.0m3/(m2·h)逐渐增加至2.0m3/(m2·h),出水COD浓度由7.44mg/L增加到45.31mg/L,总氮浓度由3.46mg/L增加17.18mg/L,而出水氨氮浓度仍无明显变化,保持在较低水平。综合考虑进水水质和出水要求,确定后置反硝化BAF工艺的适宜水力负荷<1.5m3/(m2·h),外加碳源量为COD/TN=7,此时COD、氨氮、总氮的去除效果均较好,去除率分别为77.51%、97.07%和87.32%.
-
-
梁康;
王飞华;
梁威
-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第十一届年会暨水处理热点技术高峰论坛》
| 2014年
-
摘要:
通过综合评价四种水力负荷(HLR)125mm/d、250mm/d、375mm/d、500mm/d下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污水处理厂一级A标准尾水的净化效果及单日污染物去除量,结果发现,在以去除率为前提的条件下,垂直流湿地处理尾水的最佳HLR为125mm/d,TP、TN去除率分别达到(68.98±9.10)%、(70.02±13.25)%;在以去污量为前提的条件下,本实验中垂直流湿地系统处理尾水的最佳HLR为500mm/d,此时湿地对尾水中TP、TN的单日去污量最大,分别为WTP=207mg/d、WTN=3175mg/d.
-
-
LI Simin;
李思敏;
GAO Pei;
高沛;
XU Yufeng;
徐宇峰;
TANG Fengbing;
唐锋兵
-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第十一届年会暨水处理热点技术高峰论坛》
| 2014年
-
摘要:
以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经过混凝沉淀-臭氧预处理后的出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不同水力负荷下"生物砂滤—活性炭"组合工艺对其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对浊度、CODMn、NH4+-N和TN的去除率随着水力负荷的增加而下降.水力负荷从2.0 m3/(m2·h)增至5.0 m3/(m2·h)时,组合工艺对浊度、CODMn、NH4+-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由77.66%、56.43%、69.71%和38.38%降至69.12%、48.09%、64.29%和29.11%,出水平均浓度分别由0.62NTU、6.47mg/L、4.18mg/L和11.29mg/L增加到0.83NTU、9.34mg/L、4.54mg/L和12.95mg/L;水力负荷继续增加至6.0 m3/(m2·h)时,组合工艺出水平均浓度不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一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GB/T 18921-2002)的要求.生物砂滤工艺对组合工艺进水中的CODMn和NH4+-N平均去除负荷和活性炭工艺对生物砂滤出水中CODMn的平均去除负荷随水力负荷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水力负荷为5.0m3/(m2·h)时达到最大.综合考虑到组合工艺对浊度、CODMn、NH4+-N和TN的去除效果,确定最佳水力负荷为5.0m3/(m2·h).
-
-
ZHU Yue-ping;
朱越平
- 《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为了考察水力负荷对厌氧折流迁移式反应器(AMBR)去除污染物的影响,采用自制有效容积为35L的10格室AMBR,保持进水COD为3000mg·L-1,研究了不同水力负荷对反应器去除COD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力负荷从0.21m3/(m2·h)上升至0.42m3/(m2·h)时,COD去除率降幅不大,平均值保持在85%以上,当水力负荷从0.42m3·(m2·h)升至0.63m3·(m2·h)时,COD去除率从85.70%降至54.27%,下降幅度为31.43%,降幅非常明显.反应器由于自身各格室污泥浓度接近、产酸菌及产甲烷菌均衡分布及缓冲进水的特点,COD去除率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
-
-
王昊;
安晓青;
杨洋;
薄国柱
- 《2016年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大会暨产品展示交流会》
| 2016年
-
摘要:
采用水平-石灰石潜流湿地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采用间歇控制水力负荷,选择连续进水后取样,即在水力负荷分别为0.278m3/(m2·d),0.139m3/(m2·d)和0.093m3/(m2·d)时取水,测定其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水平-石灰石潜流湿地对污水中的CODcr、NH3-N、TN和TP的去除效果良好,确定了0.093m3/(m2·d)为最佳运行水力负荷;而且,该潜流湿地表现出了随着水力负荷的逐渐减小,其对各污染物的去除率逐渐提高的性质.
-
-
王昊;
安晓青;
杨洋;
薄国柱
- 《2016年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大会暨产品展示交流会》
| 2016年
-
摘要:
采用火山岩潜流湿地对微污染河水进行处理,在水力负荷分别为0.167、0.125、0.100、0.083、0.071m3·m-2·d-1时,考察火山岩潜流湿地系统对水中的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潜流湿地运行四个月多月的过程中,系统对微污染水中的COD、NH3-N、TN和TP去除效果良好,对四者的最高去除率分别达到61.88%、85.71%、82.33%和64.42%.水力负荷为0.100m3·m-2·d-1时,火山岩潜流湿地系统对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达到最佳.另外,经性能指标、SEM及化学成分分析,火山岩基质具有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等特点,化学成分中以SiO2的含量最高.火山岩潜流湿地实现了对微污染河水主要污染物的良好处理效果.
-
-
史炜;
程文;
王雅琼;
马霞;
赵轻舟
- 《第十届全国环境与生态水力学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渭河是黄河流域最大的一级支流,近年来水质严重恶化,渭河干流成阳-西安段的地表水环境质量已达到了劣V类,该河段的生态修复工程亟待实行.本文选择垂直流人工湿地作为研究对象,搭建了垂直流人工湿地实验系统,进行了渭河模拟水质的净化实验,通过实验研究了水力负荷、基质种类、基质厚度以及气温变化等因素对垂直流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