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排放强度

排放强度

排放强度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50篇,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管理、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8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154153篇;相关期刊199种,包括环境经济、工业技术经济、建材发展导向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第八届研究生IT创新学术论坛等;排放强度的相关文献由732位作者贡献,包括沈益民、孟斌、毛慧琴等。

排放强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8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54153 占比:99.81%

总计:154454篇

排放强度—发文趋势图

排放强度

-研究学者

  • 沈益民
  • 孟斌
  • 毛慧琴
  • 王飞
  • 闫建福
  • 陈翠红
  • 马春强
  • 高吉喜
  • 刘雅玲
  • 吴悦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曲立涛; 于洪海; 李超; 何凤元; 杜佳; 齐晓辉; 王德鑫; 王健
    • 摘要: 以30家发电企业64台已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煤电机组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超低排放燃煤机组主要大气污染物(颗粒物、SO_(2)、NO_(x))年均排放质量浓度、单位发电量排放强度、达标排放率以及环保设施运行情况,多维度对比分析了各机组环保水平。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调查机组的颗粒物、SO_(2)、NO_(x)年度达标排放率分别为99.987%、99.978%、99.927%,能够稳定实现超低排放;SO_(2)排放质量浓度均值仅达到排放限值的48.02%,颗粒物排放质量浓度均值仅达到排放限值的29.00%,表明SO_(2)、颗粒物排放质量浓度限值还有一定提升空间;启停机时段颗粒物、NO_(x)、SO_(2)超标排放时长在各类污染物超标时长中占比分别为60%、63%、35%,表明启停机时段各类污染物超标时间较长,通过技术措施减缓启停机对环保设施的影响是下步工作重点;各容量等级机组超低排放技术装备水平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按机组容量划分时,颗粒物、SO_(2)、NO_(x)的实际排放强度较为接近,受制于机组整体负荷率较低,大容量机组的清洁生产水平未完全体现。
    • 黄云凤; 翟元晓; 高兵; 崔胜辉
    • 摘要: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促使粮食和肉禽奶类食品需求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农业生产活性氮(Nr)大量排放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加剧。黄河流域作为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活动强度高,为研究其Nr排放规律,采用排放因子法估算2000、2005及2010年黄河流域内9省(区)农业生产不同形态Nr的排放源。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9省(区)中,农业生产Nr排放量最大的为河南省,最小的为四川省,河南省Nr排放量是四川的8倍。②4种形态Nr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Nr⁃wp(排放到水体的Nr)、NH_(3)、N_(2)O和NO_(x)。化学氮肥施用和畜禽散养是NH_(3)排放的最主要贡献源,其次是规模化养殖和放牧饲养,四者贡献率达85%以上。农田作物系统径流、淋洗以及畜禽养殖流失淋洗对Nr⁃wp排放的贡献率各占1/3左右。四季非蔬菜旱地和畜禽养殖是N_(2)O排放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率之和大于66%。③黄河流域内9省(区)单位农业GDP、单位耕地面积、单位农村人口Nr排放强度最大的均为青海省,单位农业GDP和单位农村人口氮排放强度空间分布基本呈上游>中游>下游的格局,单位耕地面积氮排放强度呈上游>下游>中游的格局。9省(区)单位农业GDP氮排放强度均呈减缓趋势,单位耕地面积和单位农村人口氮排放强度呈稳定或增长趋势,内蒙古各类排放强度变动指数均最大。通过分析黄河流域农业生产Nr排放源及排放强度,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地提出Nr减排对策,为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开展Nr排放控制基础研究和控制技术实验、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实现黄河流域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马学礼; 洪倩; 王笑飞; 师婧
    • 摘要: 随着国家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电力工业体系的构建,远距离、大容量配套新能源电力外送已成为转变能源资源配置的一项重要途径。如何评估此类项目CO_(2)排放水平及节能减排效益,已受到各界关注。以陕北某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为例,对其配套外送电源的CO_(2)排放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工程实施火电与新能源打捆外送,不仅扩大送端省份的新能源消纳能力及范围,提高受端省份的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还直接降低了送端电源的CO_(2)排放水平,当燃煤电源供电比例从0.995降低至0.7时,单位输电CO_(2)排放强度大大降低,年减少CO_(2)排放近1000万t。配套燃煤电源采用高效超超临界机组选型,单位发电、供电CO_(2)排放强度低于《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的限值指标,且随着单台机组容量的增加,CO_(2)排放强度显著降低。
    • 陈莹; 张晨
    • 摘要: 目前福建省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覆盖率可达到77.24%,但由于处理设施数量庞大且地理位置分散,其运维监管人员配置以及资金投入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压力。如何聚焦需求导向、统筹有限资源,因地制宜地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开展有效监管,成为农村环境治理亟待解决的难题。鉴于此,研究以闵三角地区为案例,以乡镇区划为研究单元,采用综合源强估算法、因子分析法、加权指数法等方法,综合考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已建和在建)的数量、规模、处理技术等条件因素,对处理设施的污染物排放强度进行定量估算和空间分析,进而确定处理设施的监管等级,为处理设施运维监管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方文
    • 摘要: 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方案》明确,到2025年,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与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融合的格局基本形成,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单位农产品排放强度稳中有降,农田土壤固碳能力增强,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用能效率提升。
    • 刘虹; 赵美琳; 赵康; 张瑞; 马庭林; 薛文林; 侯志华; 张清源; 张孝义
    • 摘要: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其中煤矿开采活动中排放的甲烷量约占全国甲烷排放总量的33%,其引发的温室效应不容忽视。为此,以中国煤矿主要生产区域之一的山西省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测调查和典型样本推演的计算方法,基于2019年煤矿开采过程中瓦斯动态监测数据,精细测算了山西省各行政区不同类型矿井的甲烷涌出因子、甲烷排放因子和甲烷排放强度,编制了区域内甲烷排放清单。研究结果表明:①甲烷排放因子为5.08 m^(3)/t,甲烷排放因子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南部地区;②煤矿甲烷涌出量、净排放量和利用量分别为63.91×10^(8)m^(3),40.39×10^(8)m^(3),23.50×10^(8)m^(3),甲烷利用率为36.78%;③不同行政区域甲烷排放强度差异巨大,甲烷排放强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南部地区。为了控制山西省煤矿甲烷的排放量,提出了3点建议:①制定符合国情的煤矿甲烷排放量管控制度,将甲烷排放量控制纳入国家气候目标,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构建甲烷排放监测体系;②加强煤层气与井下瓦斯协同开采,降低矿区煤层中甲烷排放的绝对含量;③深入开展甲烷富集和纯化工艺的研究,提高煤矿甲烷的利用率,实现煤矿低碳绿色开采。
    • 朱淑艳; 徐振宇; 史会贤; 陶呈涛; 韩风双
    • 摘要: 为了方便人们了解宁波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以《浙江省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作为主要依据,制定了宁波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涵盖了能源、工业、农业和废弃物处理四个部门的CO_(2)、CH_(4)和N_(2)O三种温室气体排放量,并从排放的总量、构成、来源和强度等方面分析了宁波市温室气体排放特征。2013—2019年间宁波市温室气体排放量呈现先下降再上升趋势,2019年为排放峰值,达到2.66亿t CO_(2)当量。尽管2017至2019年间排放量有缓慢增加,但人均和单位GDP排放量逐年下降。CO_(2)是宁波市第一温室气体,贡献率超过98%,而95%以上的CO_(2)来自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活动。
    • 摘要: 2021年,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20年增加了6%,达到363亿吨,创下历史最高水平。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绝对增幅超过20亿吨,为历史上最大增幅。鉴于化工行业排放强度,以及化工材料和技术在低碳解决方案中的作用,化工行业是碳中和实现的关键。在紧迫的降碳压力下,全球化工巨头正在积极应对。近日,美国《化学周刊》的相关调查称,年度销售收入排行榜前100的化学公司中,69%承诺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 温胜超; 刘兆荣
    • 摘要: 以嗜松青霉为例,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采集分析其代谢挥发性有机物(MVOCs),考察了生长时间、温度、光照、氧含量(通气流量)对MVOCs释放特征的作用,探讨了其对室内VOCs的源贡献.结果表明,共发现6类14种MVOCs,包括浓度较高的乙醇、丙酮、乙酸、乙酸乙酯、异戊醇、苯甲醚,浓度较低的异丁醇、2-甲基丁醇、糠醇、甲苯、间二甲苯、1-辛烯-3-醇、3-辛醇和柠檬烯.氧含量和生长时间对MVOCs影响最明显,氧含量主要影响乙醇和丙酮的竞争代谢,乙酸、乙酸乙酯也在缺氧时产量更多;嗜松青霉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的代谢产物种类和产量均不同,总MVOCs量在接种第4~6d达到最大值,除乙酸、柠檬烯外,其他物质均受生长时间的影响;在25°C时能产生最多的MVOCs量,在35°C时产生的MVOCs最少,不同温度下各MVOCs组分也不同;光照对嗜松青霉的MVOCs代谢影响不明显.在有氧有光的3种实验温度下,总MVOCs排放强度在5031~7650ng/(m^(2)⋅d)之间,各物质室内浓度贡献区间为0.0256~444.0380ng/m^(3).
    • 无; 苏伟; 邢奕; 刘义; 任乐; 侯长江; 程华; 梁宝瑞; 赵志南; 胡守勇; 侯环宇; 张文强; 宋存义; 钱大益; 朱繁; 冷廷双
    • 摘要: 项目简介:项目属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钢铁工艺流程长、产污节点多,是中国大气污染重点排放源之一。烧结、球团和焦化等工序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大,是超低排放改造的重点工序。不同工序烟气量大小、波动幅度、烟温和污染物浓度等排放特征显著不同;因环保标准升级,投入的物耗、能耗大幅增加,治理成本高、能效低;脱硫灰等大量治污固废未有效利用,新形势下常规单一治理手段简单叠加很难满足不同工序烟气超低排放需求。因此,研发适配不同工序的治理工艺,降低物耗、能耗,拓展副产物利用途径与规模,成为推动行业绿色发展的关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