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
特高压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8541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工业经济、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29篇、会议论文80篇、专利文献181437篇;相关期刊706种,包括电工技术、电力建设、电力勘测设计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2011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2010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第二届全国架空输电线路技术研讨会等;特高压的相关文献由1517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金忠、张佳庆、薛春林等。
特高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1437篇
占比:97.94%
总计:185246篇
特高压
-研究学者
- 李金忠
- 张佳庆
- 薛春林
- 刘凯
- 李辉
- 俞英忠
- 王磊
- 过羿
- 黄勇
- 尚峰举
- 李波
- 束洪春
- 陆佳政
- 刘睿
- 方针
- 王光顺
- 黄玉彪
- 张健
- 苏文
- 张华
- 彭宗仁
- 李伟
- 罗兵
- 张斌
- 刘玮
- 杨林
- 王伟
- 何江
- 张红先
- 田鑫萃
- 刘庭
- 范明豪
- 饶宏
- 陆家榆
- 陶留海
- 黄欲成
- 梁明
- 班连庚
- 程登峰
- 李鑫
- 谢佳
- 邬雄
- 卓然
- 吴建生
- 彭勇
- 戴敏
- 李喜来
- 汪涛
- 肖立群
- 谭静
-
-
张平;
韩晋思;
许才;
鲍音夫
-
-
摘要:
介绍了电子式直流电流互感器的原理架构、暂态阶跃响应特性及其影响环节,提出了一种基于闭环校验的直流电流互感器暂态阶跃响应测试方法,通过多项式拟合计算出阶跃响应延时时间等关键指标。并利用开发的暂态阶跃响应时间测试系统,对电子式互感器暂态延时进行了现场测试验证,证明该方案可行。
-
-
孙庆峰;
周平;
朱贵池;
周宇通;
张杰;
赵洲峰;
李娜;
王振亚
-
-
摘要:
为明确±800 kV某换流站直流穿墙套管接头异常发热的事故原因,采用宏观检查、光谱分析、X射线检测、载流能力计算、应力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材料、结构、尺寸变化对载流能力的影响,并利用空载装配、压紧和仿真等试验进一步验证了套管端子铜头和线夹抱箍之间的配合工况。发现抱箍本体存在受力变形,且其材质不符合标准要求。结果表明,引起套管接头发热的主因是抱箍变形,变形产生的配合间隙使得导体有效载流接触面积减小、导电率下降,电阻增大;次因是材质不符合标准要求,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
-
郑博文;
杨朋威;
任正;
王新宇;
窦宇宇;
王俊芳;
陈财福
-
-
摘要:
针对新能源弱惯量、出力波动大、无功支撑能力差,严重影响弱同步支撑的送端电网暂态稳定特性及安全稳定运行的问题,采用PSASP(Power System Analysis Software Package)分析工具,以锡林浩特地区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送端电网为对象,研究了大规模风电集中接入后,交直流系统与风火电源的交互作用以及系统暂态稳定性。搭建了典型风火电源打捆的交直流混联外送系统模型,对不同风电出力占比情况下系统发生交流短路故障、直流双极闭锁故障时的暂态稳定性进行仿真分析,得出了风电出力占比的提高将削减火电机组注入系统的暂态加速能量,提高系统暂态功角稳定性的结论。
-
-
舒印彪
-
-
摘要:
中国东中部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用电负荷约占全国总用电量的70%,而这些电却大多来自遥远的西部地区。我国将西部地区就地生产的煤电、风电和水电等,通过“西电东送”工程,送往几千里之外的东中部地区,满足那里旺盛的用电需求。但是过去的超高压输电技术,输电距离和输电容量都难以满足如今越来越大规模的电力输送需求。那么,用什么办法能让这些电力安全高效地传送到千里之外呢?那就需要特高压。
-
-
马卫华;
许梁;
王艳;
董然;
吴祎琼;
盛志宇;
张东旭
-
-
摘要:
阐述了特高压变电站1000kV分级式可控高抗基本原理。结合1000kV分级式可控高抗首次工程应用,提出了关于高抗备用相配置的两种配置方案,并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固定高抗作为可控高抗备用相配置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分析,给出了具体设计方案,该方案最终顺利通过了工程实践验证。
-
-
李慧
-
-
摘要:
为研究1 000 kV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可听噪声的环境影响,采用美国BPA公司噪声计算公式,选取3种典型截面导线,计算不同导线分裂根数、不同对地高度情况下,距线路中心70 m范围内可听噪声的横向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特高压线路可听噪声最大值均出现在边导线内区域,且随着距线路走廊中心距离呈逐渐下降的趋势;通过选取合适的导线截面和分裂根数可满足可听噪声的环境质量要求,相对于增加导线截面和提高杆塔架设高度,增加分裂导线根数,可更有效降低导线周围可听噪声水平。
-
-
郑奇凯;
黄松强;
张志杨
-
-
摘要:
为了准确检测特高压换流站阀厅的设备温度,提前进行故障预警,从分析设备热缺陷着手,分析了红外测温的辐射规律,构建了包括大气透射率、设备发射率以及环境温度进行补偿的智能测温模型,并设计了由“展示层”“组件层”“应用层”“数据层”组成的四层体系结构的智能测温系统。通过实验测试系统功能,结果表明系数修正后的智能测温模型误差明显降低,为特高压阀厅的设备状态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
-
熊继开;
刘书晨;
张锐
-
-
摘要:
特高压输电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电力资源分配和土地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交直流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共同发展,大面积的区域电网将会越发密集,后建设的输电工程会出现大面积地与先建工程共用输电走廊的情况,而该现象可能引起线路之间发生严重的电磁干扰,因此对交直流输电线路地面混合场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
-
-
摘要:
日前,来自甘肃的1500万千瓦时绿电,送达浙江。“这是甘肃首笔跨省跨区绿电交易。”甘肃电力交易公司执行董事何希庆介绍,在北京电力交易中心“e交易”平台完成交易后,甘肃绿电通过宁绍特高压直达浙江。风、光资源丰富的甘肃,风电、太阳能发电技术可开发量分别达5.6亿千瓦和95亿千瓦。
-
-
杨建华;
肖达强;
张伟;
余明琼;
易本顺
-
-
摘要:
针对特高压输电线线损与特征参数间关系复杂的特点,提出一种联合聚类优化算法(Canopy-Kmeans)和自适应二次变异差分进化(adaptive second mutation differential evolution,ASMDE)算法改进的径向基神经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RBFNN)模型,用于特高压输电线线损的预测。通过理论分析确定特高压输电线线损的特征参数,采用Canopy-K-means聚类算法进行聚类,以此确定径向基(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的隐藏层节点,从而确保RBF神经网络具有较优的隐藏层中心。用特征参数和线损的样本数据训练ASMDE算法优化的RBF神经网络,拟合出线损与特征参数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以华中地区某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历史数据为例,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
-
-
-
-
-
- 《第六届电力工业节能减排学术研讨会——江苏分册》
| 2011年
-
摘要:
随着节能减排力度的逐渐加大,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特高压输电不仅对于电网建设的极其重要,而且在节能减排方面也有积极意义.本文就特高压输电在国内的背景与现状,结合国外相关经验与教训,分析其可能对电力市场等带来的影响,尝试提出一些建议.
-
-
-
-
-
-
王景钢;
孙建华;
付红军
- 《2011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
| 2011年
-
摘要:
在介绍河南电网机组一次调频智能在线检测系统功能结构、数据流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和对比了机组一次调频性能评价标准,并提出了一种考核电量及经济补偿规则.通过河南电网机组一次调频性能提高的事实,得出河南电网一次调频智能在线检测系统更合理、更全面、更严格的结论.在特高压南阳站主变投运后,河南处于特高压互联电网的枢纽,电网的功率波动对机组一次调频性能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智能电网建设对机网协调方面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