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参数
分布参数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831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9篇、会议论文91篇、专利文献167134篇;相关期刊335种,包括电工技术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自动化设备等;
相关会议81种,包括四川省通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5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等;分布参数的相关文献由2092位作者贡献,包括曾惠敏、林富洪、宋国兵等。
分布参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7134篇
占比:99.64%
总计:167744篇
分布参数
-研究学者
- 曾惠敏
- 林富洪
- 宋国兵
- 水鹏朗
- 索南加乐
- 刘小宁
- 吕震宙
- 邓飞其
- 于涵
- 王增平
- 许述文
- 刘岑
- 史利香
- 张莹
- 杨帆
- 梁军
- 罗琦
- 胡志坚
- 马静
- 黄宇婷
- 刘兵
- 刘强
- 吴善班
- 张超
- 徐振宇
- 林军
- 王树刚
- 王玲
- 肖遥
- 褚旭
- 郑志煜
- 俞集辉
- 刘守豹
- 岳军
- 张健康
- 张怿宁
- 张红卫
- 李生坤
- 李鹏
- 杨春娇
- 林力辉
- 樊占峰
- 潘文霞
- 王宾
- 翁汉琍
- 董新洲
- 蔡建煌
- 贠志皓
- 贾晋
- 赵中奇
-
-
张怿宁;
张大海;
武传健;
公冶令姣;
王雪芹
-
-
摘要:
柔性直流(direct current,DC)输电技术发展迅速,但其保护还存在一些不足。传统的电流差动保护易受线路分布式电容影响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为解决柔性直流线路保护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低频无功方向的柔性直流输电线路后备保护原理。仿真结果表明所提保护原理不受分布电容电流的影响、不需要严格的通讯同步且具备较强的耐受故障电阻和噪声干扰的能力。
-
-
王庆壮;
贾明娜;
朱胜杰;
钟浩;
李扬;
吴昊
-
-
摘要:
变压器的漏感和分布电容等分布参数在高频状态下会对电路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可忽略。当增加绕组高度或减小绝缘层厚度使漏感减小时,分布电容就会增大;反之亦然。引入绕组损耗,在绕组损耗较小值附近确定绕组高度和绝缘层厚度的范围值,以此来确定绕组高度和绝缘层厚度范围值的选取。通过Maxwell建立高频变压器3D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仿真实验,仿真实验得到的数据在Matlab中生成三维拟合曲面图,通过绕组损耗的残差图说明拟合的数据较好地符合原始数据。仔细比对漏感、分布电容和绕组损耗关于绕组高度和绝缘层厚度的图形,最后通过对三维表征图的仔细对比,得到在绝缘层厚度范围为1.0~1.18 mm,绕组高度范围为26.8~33.8 mm时,绕组损耗值可以降到很小的范围,为以后高频变压器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
-
李越梅;
吕洪淼;
刘文博;
晏祥智
-
-
摘要:
为得到岩石在不同围压作用下变形特性以及岩石空隙对变形损伤的影响,采用TAW-2000岩石试验系统对砂岩进行室内三轴压缩试验;构建考虑岩石空隙损伤的三轴压缩统计损伤模型,以及提出确定分布参数和空隙损伤影响系数的方法,通过模型曲线和试验曲线对比,验证建立损伤模型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传统破坏模型引入空隙损伤影响系数可以较好地描述损伤演化,并能反映出三轴压缩试验曲线的软化特性。该模型对传统破坏模型引入空隙损伤影响系数可以较好地描述损伤演化,并能反映出三轴压缩试验曲线的软化特性。岩石在同一围压作用下的损伤变量的变化规律都是呈现出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这是由于岩石在荷载作用下内部原生裂隙会进一步发展、扩散,直至贯通为宏观裂缝,导致岩石发生变形破坏,后续试验岩石试样沿着破裂面滑移,最终使得岩石的损伤程度逐渐加剧。由拟合结果可知,建立的统计损伤模型可较好地反应岩石的变形特性,也可较为真实反映巷道围岩的变形情况,对实际工程中巷道围岩-支护体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实际工程中围岩所受的三向应力大小各不相同,鉴于试验条件约束无法实现,故需要在以后研究中对岩石做真三轴试验,才能更好地反映实际地层开挖后围岩的受力、变形情况。
-
-
刘传永;
王明;
赵普志;
刘俊;
吴伟丽;
侯李祥
-
-
摘要:
干式空心电抗器内部包封固化不易拆卸,当出现匝间绝缘短路故障时难以发现,停电检修维修成本较大周期较长,为了能利用运行中的信号在线检测出匝间绝缘故障,提出一种基于电抗器开断过电压特征分析的匝间绝缘故障辨识方法:在电抗器匝间绝缘短路故障分布式参数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带有匝间绝缘短路故障的电抗器开断过电压模型,分析匝间绝缘短路故障对电抗器开断过电压波形的影响作用,并利用变分模态分解算法对过电压波形进行频谱分析,最后搭建计及匝间绝缘故障开断过电压仿真模型,对存在不同程度的绝缘短路的电抗器进行开断模拟,获取电抗器开断电压波形及其振荡频率等数据,对波形数据进行分析和特征提取,量化开断过电压最大幅值及振荡频率与绝缘之间的差值,可以有效辨识出匝间短路故障。
-
-
杨杨;
徐赵东
-
-
摘要:
为了研究磁性颗粒在磁场作用下的不均匀分布对磁流变液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卡方分布来模拟磁性颗粒的间距分布,对现有的磁流变液微观力学模型进行修正,并通过磁流变阻尼器的力学性能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磁流变液双链微观力学模型的基础上,修正相邻磁性颗粒的间距完全相等且不随磁感应强度而变化的假设,采用卡方分布来表征磁性颗粒间距的不均匀分布,并引入分布参数来描述磁性颗粒间距随磁感应强度的变化关系,推导了考虑磁性颗粒不均匀分布的磁流变液修正微观力学模型;基于修正的微观力学模型,分析了分布参数对磁流变液剪切屈服应力的影响;将该文提出的磁流变液修正微观力学模型带入到磁流变阻尼器的准静态模型中,可以得到不同电流下的阻尼器最大出力,并与磁流变阻尼器力学性能试验数据进行对比来验证所提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考虑了磁性颗粒不均匀分布的磁流变液修正微观力学模型可以更加精确地预测磁流变液在不同磁感应强度下的剪切屈服应力,尤其是在低磁感应强度情况下可以改善现有微观力学模型放大了磁流变液剪切屈服应力的缺点。
-
-
刘强;
周海京;
董志伟
-
-
摘要:
针对实际多导体传输线结构中不同线缆导体之间处于非平行分布状态的几何特征,讨论了基于传输线模型和分布参数模型构建的线缆电磁耦合模型,通过对每个线缆网格分别进行分布参数提取和代入到传输线模型中计算,实现将线缆电磁耦合模型应用到非平行线缆结构电磁耦合计算.以实际线缆单元结构为对象,将所提模型的计算结果分别与全波算法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对比,完成了非平行线缆电磁耦合模型的准确性验证.在完成准确性验证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平行线缆和非平行线缆两种结构的电磁耦合响应结果,展示了线缆非平行结构特征对实际线缆电磁耦合响应的显著影响,证实了在实际线缆电磁耦合仿真中必须考虑非平行线缆结构特征的影响.
-
-
杨明玉;
陈浩杰;
秦天洋
-
-
摘要:
半波长线路电压电流特征受分布电容影响很大,基于集中参数的保护原理不再适用。为此从行波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半波长线路的区内外故障特征,得到其正反向行波的幅值和相位关系。然后为解决现有行波保护易受噪声干扰和小故障初始角时灵敏度不足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工频故障行波的幅值比较式方向纵联保护原理,并对积分时间和门槛值整定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了半波长输电线路模型,针对影响保护可靠性的各种因素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各种故障场景下,该保护方案均能够快速准确的识别故障方向。保护可靠性基本不受故障初始角、故障点位置和噪声干扰等影响,抗过渡电阻能力较强。
-
-
杨鑫;
陈欣刚;
孙浩天;
丁学辉
-
-
摘要:
配电网母线电磁式电压互感器(PT)高压侧中性点加装非线性电阻或高阻值电阻等消谐方法会导致PT末端的电压升高,开口三角零序电压过低等问题,本文提出在母线PT高压侧中性点加装间隙与阻尼电阻串联组合的消谐方法。以10 kV母线PT为应用对象,利用电磁暂态分析软件搭建了10 kV配电网分布参数电路模型,给出了间隙和电阻的选型原则,得到了间隙的放电电压和电阻的最佳取值。利用仿真模型,将PT一次侧加装间隙与电阻串联的消谐方法与加装高阻值电阻、非线性电阻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具有消谐时间短、PT末端电压水平低、不影响PT开口三角零序电压测量以及接地点容性电流小的特点,具有更好的综合消谐效果。
-
-
王韬;
张壮;
赵康发;
邵坤;
游永华;
易正明;
贺铸;
吴达
-
-
摘要:
牵引变压器散热涉及冷却油与绕组的共轭传热和热油在油冷却器的二次散热.为准确模拟其温度场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在一维假设基础上,建立了牵引变压器(含绕组和冷却油)和油冷却器的分布参数模型,并与油泵和管道等集中参数模型耦合,建立了牵引变压器动态温度场数学模型,同时提出了一套数值求解算法;对一台牵引变压器及其散热系统进行动态温升实验,以此检验了模型预测精度.研究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的牵引变压器冷却油温过渡时间(58 min)与实验值(61 min)吻合良好,稳定工作的冷却油和绕组温度与实验值的偏差分别为1.3°C和2.5°C,可以用于指导牵引变压器散热系统的工程设计及优化.
-
-
徐璐瑶;
周登极;
贾星云;
何颖雪
-
-
摘要:
空气取水能够有效解决野外作业期间的供水问题.本文建立由常微分方程组构成的分布参数除湿转轮模型,搭建柴油机余热回收空气取水模型,研究柴油机工况变化过程中取水系统的动态工作状况.结果表明:在柴油机目标转速提高时,转轮取水量和吸附剂吸附率较再生空气和吸附剂温度稳定所需时间更长,需转轮循环工作6~7个周期后重新稳定;取水量受再生空气温度影响较大;在转轮环境空气流量较大时,系统变工况下运行稳定性更好.为保证系统高取水速率与稳定性,环境空气流量应维持在800~1000 m 3/h.本文模型可用于进一步研究转轮空气取水系统的控制与运行优化.
-
-
Yang Li;
杨莉;
Lu Gui zhen;
逯贵祯
- 《第26届全国电磁兼容会议》
| 2018年
-
摘要:
在传统的多导体传输线分布参数提取方法中,反三角函数的不连续性将产生相位模糊的问题,从而导致高频时传输线分布参数提取过程出现错误.为了克服传统方法中的相位模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提取高频多导体传输线分布参数的差分迭代方法,通过对多导体微带结构传输线模型的建模,计算了模型的分布参数,验证了方法的提取可行性.数值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差分迭代方法可以解决传统方法中的相位模糊的问题,所提取的分布参数准确有效.
-
-
Deng Jun;
邓军;
Xiao Yao;
肖遥;
Hao Yanpeng;
郝艳捧
-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为解决同塔双回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分布参数测量精度问题,建立了同塔双回高压直流线路的分布参数模型,提出了在线路首段分别施加幅值相等、相位互差180度的正序电源测量正序组合(组合1:甲1和甲2短接且乙1和乙2短接;组合2:甲1和乙2短接且乙1和甲2短接;组合3:甲1和乙1短接且甲2和乙2短接)的开路阻抗和短路阻抗;并在线路首段分别施加幅值、相位都相等的零序电源测量零序组合(组合4:甲1、甲2、乙1、乙2短接)的开路阻抗和短路阻抗,联立求解同塔双回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单位长度电阻、自电感、自电容、耦合电容、耦合电感.搭建了等效直流输电线路1000km的实验模型,分析了无干扰、50Hz干扰及300Hz干扰下10个不同测试频率的电阻和电感测量结果的最大误差分别为7.3%和1.6%.并将方法应用于牛寨至广东高压直流同塔双回输电线路、牛寨换和从西换流站流站接地极同塔双回接地极线路参数测试,结果表明:牛寨至广东高压直流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单根导线的自感、自电容都分别小于线路间互感和互容,线间耦合电容基本相等;牛寨及从西换流站接地极同塔双回线路单根导线的自感大于线路间互感,但单根导线的自电容小于各回导线间的耦合电容.为继电保护的整定、直流系统仿真、行波故障定位等提供可靠的线路分布参数实测数据。
-
-
-
-
-
李引凡
- 《四川省通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介绍了天线调谐器调谐算法的主要性能指标及优化理论中的"无免费午餐"定理,指出了算法设计中由于求解目标及硬件平台的不同所带来的算法设计思想及性能指标的差异;介绍了基于传统搜索和现代进化的天线调谐器调谐算法的基本思路,并对各类算法的实现条件及性能进行了比较;最后对算法不调谐的原因、算法最优解、缩小算法搜索空间以及分布参数的影响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调谐算法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总结.
-
-
-
Shen Yi;
谌怡;
刘毅;
Liu Yi;
Wang Wei;
王卫;
Xia Liansheng;
夏连胜;
Zhang Huang;
张篁;
Zhu Jun;
朱隽;
石金水;
Shi Jinshui;
Zhang Linwen;
章林文
- 《第三届全国脉冲功率会议》
| 2013年
-
摘要:
本文研究了一种结构紧凑型的多级层叠Blumlein纳秒脉冲形成线,从理论上分析了放电时回路各分布参数对两级层叠Blumlein线输出电压的影响,利用PSpice模拟了各分布参数对两级层叠式Blumlein线输出结果的影响,开展了多级层叠Blumlein脉冲形成线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陶瓷固态传输线和GaAs光导开关的层叠Blumlein脉冲形成线能够实现输出电压叠加,可用于产生纳秒量级脉宽的脉冲高压.在负载匹配情况下,两级层叠Blumlein脉冲形成线实现了25kV峰值电压输出;选择负载失配,三级层叠Blumlein脉冲形成线实现49kV峰值电压输出,其输出电压脉冲可见平顶,脉冲宽度约10ns,前沿约3ns.
-
-
陈丽娟;
潘秀婷;
马卫军
- 《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
| 2015年
-
摘要:
目的:探析珠三角地区的西樵镇妇女阴道主要菌群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西樵镇妇女普查期三个社区中的2000名妇女为研究资料,按照妇女的年龄将其分为五组,每组400人,讨论雌激素、PH值等改变与菌群分布关系.结果: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pH值增高,乳酸杆菌的检出率降低,棒状杆菌,葡萄球菌,加德纳菌以及粪肠球菌的检出率增加;妇女绝经前后的乳酸杆菌与棒状杆菌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乳酸杆菌与棒状杆菌检出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结论:阴道菌群对妇女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其中,乳酸杆菌的影响最大,阴道pH值、雌激素等均可造成菌群失调.
-
-
陈丽娟;
潘秀婷;
马卫军
- 《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
| 2015年
-
摘要:
目的:探析珠三角地区的西樵镇妇女阴道主要菌群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西樵镇妇女普查期三个社区中的2000名妇女为研究资料,按照妇女的年龄将其分为五组,每组400人,讨论雌激素、PH值等改变与菌群分布关系.结果: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pH值增高,乳酸杆菌的检出率降低,棒状杆菌,葡萄球菌,加德纳菌以及粪肠球菌的检出率增加;妇女绝经前后的乳酸杆菌与棒状杆菌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乳酸杆菌与棒状杆菌检出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结论:阴道菌群对妇女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其中,乳酸杆菌的影响最大,阴道pH值、雌激素等均可造成菌群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