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河岸带

河岸带

河岸带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388篇,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植物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8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497359篇;相关期刊154种,包括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生态科学、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六届全国地理信息科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第二届青年治淮论坛、第十五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等;河岸带的相关文献由1148位作者贡献,包括夏继红、邓红兵、江明喜等。

河岸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8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97359 占比:99.94%

总计:497670篇

河岸带—发文趋势图

河岸带

-研究学者

  • 夏继红
  • 邓红兵
  • 江明喜
  • 任杰
  • 钱进
  • 刘海洋
  • 张文兵
  • 杨帆
  • 林俊强
  • 王沛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莹; 王西涵; 刘云; 梁琼; 徐艳; 石生伟
    • 摘要: 北京主要河流河岸带实施平原造林工程后,对河岸带植被类型及土壤造成不同程度影响。研究河岸带原有及重建植被类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河岸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磷平衡及固碳潜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选取北京温榆河昌平段岸边原有植被类型3种样地(乔木林、乔灌林及草地),重建植被类型2种样地(乔木林与灌木林),共15个样方,采集3层(0—10,10—20,20—30 cm)土壤样品,分析并计算碳(C)、氮(N)和磷(P)含量及计量比。结果表明:原有与重建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分别为3.810~10.320,0.223~0.700,0.551~0.692 g/kg,C/N、N/P、C/P分别为11.592~25.373,0.373~1.022,5.662~15.493;SOC与TN均在表层聚集,且同N/P、C/P一样表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趋势,C/N反之,TP受土层深度影响较小;原有植被类型(乔木林)土壤SOC和TN均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在10—20,20—30 cm土层间C/N、C/P均显著低于其他植被类型(P<0.05);原有植被类型(草地)在0—10 cm土层间N/P最低;重建植被类型(乔木林)土壤TP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植被类型;重建植被类型(灌木林)C/N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研究结果揭示了研究区土壤N素为植物生长的限制元素,乔木、乔灌林下土壤有机质释放更多,P有效性更高,固碳潜力强;重建植被类型有机质矿化较慢,固磷能力更强。因而,建议温榆河河岸带采用乔木纯林和乔灌混交模式来积累土壤有机质,提高河岸带生态系统土壤质量及固碳潜力。
    • 邓越; 唐代生; 李裕元; 孟岑; 刘欢瑶; 李希; 李情; 吴金水
    • 摘要: 为进一步明确流域河岸带景观尺度范围差异性及对河流磷(P)输出的影响,量化解析河岸带尺度下景观与河流P之间的关系。以亚热带典型农林混合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长期水文、水质监测数据,利用冗余分析明确不同河岸带尺度景观格局特征与不同水文季节河流P浓度的关系,并采用变点分析量化导致丰水期、平枯水期河流P浓度突变的核心景观指数的阈值范围。结果表明:(1)河岸带景观格局对河流P浓度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尺度性特征,300,400 m分别是影响丰水期和平枯水期河流磷浓度变化的关键临界尺度。(2)河岸带居民地斑块最大斑块面积指数(LPI_(居))和农田斑块分散指数(SPLIT_(农))分别是影响平枯水期和丰水期河流磷浓度的核心景观格局特征指数,当SPLIT_(农)>15.76~23.83,LPI_(居)<28.8%~36.5%时,能够降低河流P浓度的突变概率。研究结果可为以缓解P面源污染为目标的土地利用和景观规划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蔡雅梅; 冯民权; 肖瑜
    • 摘要: [目的]探究自然河岸带和强人工干扰河岸带土壤—植被系统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规律,为该区域的河岸带修复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相关分析和偏冗余分析等方法,以汾河临汾段典型河岸带为例,探讨自然河岸带及强人工干扰河岸带土壤—植被系统氮、磷含量的时空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河岸带植被总氮(TN),总磷(TP)含量随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近岸处植物TN,TP含量大于远岸处植物TN,TP含量。河岸带植被TN,TP内稳性表现为自然河岸带>强人工干扰河岸带,两处河岸带植物TP属弱敏感态指标,N/P存在绝对稳态。河岸带土壤pH值、TN及TP含量与植物氮、磷含量的交互作用较为明显。[结论]汾河临汾段典型河岸带植被氮、磷时空分布与河岸带土壤氮、磷时空分布特性相似,人类活动对河岸带土壤—植被系统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 叶兴; 杨启红; 张超波; 王家生
    • 摘要: 河岸边坡在流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根系通过发挥抗拉力学性能,提高了边坡稳定性,对河岸边坡生态稳定具有意义。然而,目前对长江河岸不同高程和排水方式下优势草本物种根系的抗拉力学特性认识不足。因此,选取优势草本物种狗牙根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拉伸试验,分析其在不同高程和排水方式下的抗拉力学特性。结果表明:(1)狗牙根的抗拉力与根径呈幂函数增长关系,其抗拉强度、延伸率以及弹性模量与根径满足幂函数下降关系。(2)狗牙根的抗拉力、抗拉强度以及弹性模模量与岸坡高程呈正相关,而其延伸率与岸坡高程呈负相关。(3)狗牙根的抗拉力、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在一、二、三期岸坡排水方式下依次增加,而其延伸率则依次减小。研究结果阐明了高程和岸坡排水对河岸优势物种根系抗拉力学特性的影响,对长江河岸边坡治理与防护提供了理论基础。
    • 刘晴廙; 史经攀; 王磊; 陈杭; 高山; 关庆伟
    • 摘要: 针对江苏省平原沙土区河道治理现存问题,提出了山水田林湖草沙综合治理、河道清淤、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及建立多部门联防联动机制等优化对策,以期为今后江苏省平原沙土区生态河道建设提供依据。
    • 孟海; 王海燕; 侯文宁; 赵晗; 宁一泓
    • 摘要: 为明晰重庆笋溪河流域河岸带水体、土壤和植物的氮磷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描述性统计、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的方法,探讨三峡库尾小流域河岸带水体、土壤和植物的氮、磷含量特征、空间分布和各圈层氮磷的相关性及水体氮磷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岸带受河流区段影响,从上游到下游,水体氮磷与土壤全氮的含量先减小后增大,下游存在明显的农业氮输入,而土壤硝态氮、全磷和有效磷与植物氮磷的含量逐渐增加;(2)河岸带水体总氮与植物不同营养器官的氮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水体总磷与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且土壤全磷、有效磷均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01);(3)河岸带水体氮磷受土壤氮磷、植物氮磷和地形的影响,其中土壤氮磷为主导因子,且土壤20—40 cm有效磷、0—20 cm有效磷、20—40 cm全磷、0—20 cm全磷和0—20 cm硝态氮的置换检验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变异解释率依次为25.11%,21.71%,11.14%,8.13%和3.05%。河流区段对河岸带水体、土壤和植物中的氮磷含量有影响,从上游到下游,氮磷含量逐渐积聚,而差异性减小;河岸带水体、土壤和植物中的氮、磷彼此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受海拔、坡度和坡向的影响。耕地是造成流域下游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需加强中下游河岸带植物防护和堤岸土壤保持的能力及优化河岸带的土地利用结构,为三峡库区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提供依据。
    • 张文兵; 沈振中; 任杰; 徐力群; 周聪聪; 杨金孟
    • 摘要: 为弥补当前河岸带水热交换模拟对土体非均质传热考虑不足的缺陷,在饱和-非饱和渗流及多孔介质传热理论基础上,引入土体有效导热系数模型,构建考虑土体非均质传热的河岸带水热耦合模型。结合COMSOL软件的特点,给出河岸带水热耦合模型的实现方法及求解流程,并通过河岸带温度和水位原型观测资料验证和对比分析不同有效导热系数模型下河岸带水热耦合模型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不考虑土体非均质传热方法相比,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河岸带水热交换过程。此外,基于Johansen有效导热系数模型的河岸带水热耦合模型模拟效果表现最佳,模拟结果与前人试验结果一致。研究成果可为河岸带水热交换及污染物迁移过程的深入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 许晓玲; 董建文
    • 摘要: 山地地貌特点决定了河岸带不仅是水陆交界处重要的生态系统,也是受山洪威胁严重的区域,如何协调防洪安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山地区域河岸带开发中的重大挑战。以福建省汀江长汀县段为研究对象,引用河流景观尺度理论,从生态安全视角分析县域尺度下的生态敏感性与灾害风险性,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在河段尺度下,根据不同功能下的河岸带宽度要求,建立50 m、150 m、500 m多环缓冲区,并结合生态安全格局划分不同缓冲区的河岸带功能,提出优化措施,为维护汀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为促进山地区域及其河岸带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 李昱春; 张文兵; 任杰; 李舸航; 甘磊; 徐力群
    • 摘要: 为了研究河岸带水热耦合模型参数对温度及侧向潜流交换速率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影响,基于正交试验法,对影响河岸带温度T和侧向潜流交换速率|v_(x)|的水热耦合模型进行敏感参数识别。结果表明:孔隙率n对河岸带水热耦合模型温度输出结果的影响最大;对于侧向潜流交换速率,水力传导率k_(s)的影响最大,而其他参数的影响均较小。因此,在进行河岸带水热耦合模型参数反演或校正时,应将模型中的孔隙率和水力传导率作为重点参数,而敏感程度低的参数可通过工程类比的方法进行确定,这样既可以保证计算精度,又可以提高计算效率。
    • 任颖; 侯利萍; 何萍
    • 摘要: 在雄安新区建设大背景下,保障大清河水系生物安全十分重要。为研究大清河水系入侵植物分布规律,探讨影响入侵植物分布的驱动因子,对大清河水系河湖滨岸带开展植被调查,识别滨岸带入侵植物,判定物种的入侵等级,分析物种入侵分布与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提出雄安新区面临的植物入侵风险及防范措施。结果表明:大清河水系有24种入侵植物,其中苋科和菊科合计占54.2%,一年生物种、无意引入物种分别占83.3%、62.5%,原产地为美洲的占62.5%,反枝苋、鬼针草、圆叶牵牛、鳢肠、大狼杷草、苘麻6种植物为流域内广布种;入侵植物种数和入侵性在流域中游的拒马河上游房山山区段、流域下游的牤牛河霸州城市段以及100 m高程分界线附近的山区—平原交接区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人类活动是影响植物入侵程度的主要因素,路网密度、建设用地面积占比越高,越有利于入侵植物的分布与扩散;大清河水系植物入侵程度尚可控,但需要在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重视植物入侵定居及扩散风险,早做防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