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漓江

漓江

漓江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980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中国文学、旅游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1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3篇;相关期刊489种,包括风景名胜、出版广角、歌海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08年会与学术研讨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7年年会、首届广西水利青年科技论坛等;漓江的相关文献由1256位作者贡献,包括蔡德所、王冬梅、任远等。

漓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1 占比:98.06%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1.63%

专利文献>

论文:3 占比:0.31%

总计:980篇

漓江—发文趋势图

漓江

-研究学者

  • 蔡德所
  • 王冬梅
  • 任远
  • 周解
  • 赵湘桂
  • 韩耀全
  • 陈求稳
  • 信忠保
  • 王备新
  • 缪钟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摘要: 2021年12月30日,自治区科技厅公布了首批广西野外站认定名单(桂科基字〔2021〕82号),共涉及全区5家野外站。其中,以广西林科院为建设单位,广西桂林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为共建单位的“桂林兴安漓江源森林生态系统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功入选,为林科院又增添了一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 郑金德; 粟忠; 范玉洁; 许景璇; 李勇军; 苏钊; 吴树诚; 方荣杰
    • 摘要: 为探求漓江流域上游河段干支流的流量演进过程,基于该河段主要干支流上的三街水文站、灵川水文站和桂林水文站的每日实测流量数据资料,以演算出流量与实测出流量的离差平方和最小为主要判据,直接推导出了马斯京根法的河道流量演算系数C_(0)、C_(1)、C_(2)(0.37;0.62;0.01)。用所推求得到的系数模拟漓江上游河段的流量演进过程,并对该河段的流量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量演算值的确定性系数为0.812,相关系数为0.940,达到了乙级标准,演算结果可靠,可为桂林市的洪水预报作业提供参考依据。
    • 刘可慧; 李广娈; 李春明; 赵珂艺; 张宁宁; 薛洁怡; 李艺; 于方明; 段敏
    • 摘要: 漓江因其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气候水文所形成的风景闻名天下。与此同时,漓江生态环境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分析的方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40年来(1991—2020)对漓江生态环境研究的187篇论文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WoSCC)的40篇论文,从发文特性、研究主题及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梳理漓江生态环境研究领域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挖掘其研究主题的演变特点,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为漓江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在CNKI数据库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发文量呈上升的趋势,由第一个10年(1981—1990)的5篇,快速增至最近10年(2011—2020)的136篇;论文主要发表在《广西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和《生态学报》上;英文文献的发文时间全部集中在最近11年。CNKI数据库研究的主题由第一个10年对漓江水质及植被本底方面的研究,演变为最近10年以消落带、鱼类种群和动态及有关漓江生态环境模型的构建和应用等为主的研究,而后者与WoSCC数据库同期分析结果相吻合。此外,在WoSCC数据库中还演化出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即生态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碳在漓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这表明漓江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主题日益丰富,且不断演化,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开展:动植物生境的多维监测和全面保护;洪涝灾害对漓江生态系统,尤其是对消落带的影响;环境污染对漓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反馈;漓江生态环境改变及人类活动对流域内碳循环的影响;生态系统各组分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和机制的研究等。
    • 沈清辉; 梁宁; 徐源隆; 何方聪; 蔡永丰
    • 摘要: 漓江水域是桂林市赖以生存和不可或缺的资源,但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该水域水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文章通过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分析评价漓江流域桃花江的水质并统计污染指数,分析水污染及治理状况,对水污染的治理和旅游业的绿色发展提出建议。
    • 施文飞; 陈俊鸿; 赵振鑫; 翟婷
    • 摘要: 以漓江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预处理-回归”过程链的河流污染物通量估算方法,利用箱线图法对水质数据进行预处理,基于LOADEST模型估算桂林及阳朔站断面NH_(3)-N、COD_(Mn)、TP的污染物年通量。结果表明:桂林站断面NH_(3)-N浓度大于阳朔站断面,而阳朔站断面COD_(Mn)及TP浓度更高;污染物通量与河流流量的相关系数大于污染物浓度,说明污染物通量主要取决于流量的变化;对水质数据进行预处理后,桂林水文站NH_(3)-N、COD_(Mn)、TP拟合效果分别提高了2.37%、2.82%、0%;阳朔水文站NH_(3)-N、COD_(Mn)、TP拟合效果分别提高了2.89%、1.72%、3.75%;桂林及阳朔水文站断面NH_(3)-N、COD_(Mn)、TP年平均通量分别为987.302、1254.781 t,6784.407、14964.549 t,265.945、756.055 t。该研究对提高污染物通量估算精度,实现河流污染物精准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 刘睿; 李若男
    • 摘要: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分布是评价河流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基于典型水文年丰、枯两季调查,分析了漓江流域中、下游典型河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布格局、摄食类群及其与水力要素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典型河段群落结构中腹足纲个体占优,优势物种为中华圆田螺和短沟蜷;丰水期底栖动物密度为829 ind/m^(2),枯水期为264 ind/m^(2);②摄食类群中刮食者占优势,且滤食者、收集者和捕食者枯水期的相对丰度高于丰水期,刮食者枯水期的相对丰度低于丰水期,摄食类群中游的相对丰度大于下游;③典型河段生物多样性呈现空间异质性,且中游明显低于下游;④流速、底部剪切力及底质粒径是影响漓江底栖生物枯水期分布的主要因素,水深和层流层厚度则是影响丰水期分布的主要因素,分选系数、层流层厚度是底栖生物多样性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可为变化水力条件下漓江水生态修复提供支持。
    • 杨培思; 王丽; 莫康乐; 陈求稳; 李婷; 曾晨军; 唐磊; 张辉
    • 摘要: 水库群联合运行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对河流生态造成诸多影响。为提升漓江流域水库群联合运行的发电、通航、生态保护和青狮潭水库蓄水综合效益,构建了考虑鱼类生态需水过程的并联水库群多目标调度模型,采用第三代非支配遗传算法(NSGA-Ⅲ)对模型优化求解。结果表明:(1)与常规调度相比,优化调度在保障发电工程效益的同时,实现了通航与生态效益的提升;(2)构建的并联水库群多目标生态调度模型,在枯、平、丰水年的生态流量满足率都维持在47%之上,尤其保障了鱼类越冬、产卵和繁殖期的生态需求;(3)实施漓江并联水库群联合生态调度,青狮潭水库在枯水年和丰水年蓄水量分别增加22.26×10^(6)m^(3)和24.55×^10(6)m^(3),缓解了青狮潭水库供水压力。研究可为并联水库群多目标生态调度提供相关参考。
    • 李哲卿; 张红艳; 许景璇; 白凯华; 代俊峰
    • 摘要: 为了研究漓江上游灵渠丰枯水期水量和水质的变化,选取灵渠水文站1960~2019年径流和2004~2019年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与总磷水质数据,使用统计分析法、Mann-Kendall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对水量水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在丰、枯水期的年际变化方面,灵渠高锰酸盐指数浓度都呈现不显著的上升趋势,氨氮浓度都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总磷浓度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年际间高锰酸盐指数浓度的变化比氨氮、总磷剧烈。②枯水期径流与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浓度和污染物通量的相关性,大于丰水期径流与污染物浓度和污染物通量的相关性。③径流量增大对高锰酸盐指数的稀释作用起主导作用,然而,径流量增大引起的氨氮和总磷污染物入河的增加量,大于径流量对河流氮磷污染物的稀释量(能力)。④丰、枯水期的高锰酸盐指数浓度随着径流的增加而减小,高锰酸盐指数污染以点源为主;丰、枯水期氨氮、总磷浓度随着径流的增加而增加,氮磷污染以面源为主。
    • 莫道才
    • 摘要: 今天来跟大家谈一个话题,题目叫“当诗人邂逅桂林山水”。这个题目实际上就是讲诗歌与桂林山水的关系,主要是想通过这个题目来讲“湘桂古道与粤西诗路”的形成。大家小学的时候读过一篇课文叫作《桂林山水》,很多人了解桂林和漓江,是从那篇课文开始的。想到漓江,就会联想到很美的景象。我们知道有一句话叫作“诗与远方”,“远方”是什么呢?为什么诗要和远方联系在一起呢?远方是自己没体验过的地方;远方,是带有一种想象的地方。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对遥远的地方,大家都有一种想去看看的愿望。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跟诗歌结合得非常好的地方,就是我们所在的桂林。所以我把题目叫作“当诗人邂逅桂林山水--湘桂古道与粤西诗路”。
    • 罗湖文
    • 摘要: 基于漓江水文气象条件和航道特点,以在漓江上航行的典型聚氯乙烯(PVC)游览排筏为研究对象,利用游览排筏的试验数据,分析排筏的稳性、动力和乘客定额,提出符合漓江实际航行条件的排筏安全技术要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