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0年内共计175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30篇、会议论文23篇、相关期刊766种,包括文史知识、文学教育、芒种:下半月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全球化与中文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等;中国文学史的相关文献由163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士金1、陈文新、陈平原等。
中国文学史
-研究学者
- 李士金1
- 陈文新
- 陈平原
- 李国文
- 秦军荣
- 佚名
- 古耜
- 季进
- 宁宗一
- 方铭
- 陈思和
- 季羡林
- 沈伯俊
- 莫砺锋
- 丁启阵
- 余秋雨
- 冯其庸
- 刘佳
- 刘学
- 叶烨
- 周惠泉
- 宋子俊
- 张培锋
- 戴燕
- 明红
- 曹顺庆
- 段江丽
- 毛志成
- 牛锐
- 王立
- 申明秀
- 蒋原伦
- 谢泳
- 赵沅
- 邓富华
- 陈国球
- 于汇
- 伊维德
- 何修才
- 何新楚
- 何湘君
- 何莉
- 余夏云
- 余来明
- 侯军
- 刘乃昌
- 刘亚迪
- 刘刚
- 刘勇强
- 刘勤英
-
-
温庆新
-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史试图透过想象与建构的方式,将"中国"的国家形象以历代文学作品的书写史迹为切入口,采用"作为进步的历史"与"作为历史的记忆"等方式,以"中国"形象的国家化建构替代对历代文学作品的政教化评判,以便时人从中感知出一种具有强烈集体认同感的文化记忆,最终获得包含历史真实与塑造真实两重面孔的"中国"自立自强的历史图景.此举是通过有特殊针对性的选择,来建构彼时社会变革与政治变革所需的历史凭藉.故而,将民族富强、国家兴盛及教育启智的时代呼吁与文明进化视域下的"中国"想象相结合,成为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史建构"中国"形象的"范式性例证".
-
-
魏崇新
-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美国汉学家梅维恒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与宇文所安、孙康宜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以及德国汉学家顾彬主编的十卷本《中国文学史》,是当代西方中国文学史著述的代表,阐释三部文学史《金瓶梅》书写方式之异同,叙述视角之差异,价值评判之差别,可以了解欧美汉学界在《金瓶梅》研究领域的学术动向,并借以透视《金瓶梅》在当代西方世界之影响.
-
-
刘德林
- 《海风》
| 2020年
-
摘要: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传奇人物,也是中国诗歌历史上不可超越的人物。提到中国文学,不能不提唐宋诗词,提到唐诗就必然要提李白。正如提到中国文化,不能不提孔子一样。孔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李白把中国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凡人,李白做到了人生豪迈;作为文人,李白做到了傲视群雄;作为政客,李白做到来去自我。李白的一生是值得的,纵情山水、踏遍大好河山;李白的一生是成功的,文坛登顶、千古百世流芳;李白的一生也是有争议的,致力于文,复求于仕途,幸也?悲也?
-
-
徐皓
- 《炎黄地理》
| 2020年
-
摘要:
黄帝神话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尤其对中原一带的文化生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个背景下,本文提出了黄帝神话是如何影响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中原各个不同区域民俗活动中的祭祀、剪纸和庙会,深入了解黄帝神话的內涵和对现今当地的影响。
-
-
-
-
-
-
-
-
-
-
-
李大明
- 《首届长江文化带高峰论坛》
| 2016年
-
摘要:
长江文学的提法,并不是标新立异.屈原实乃长江之子,他的创作,标志着具有鲜明长江文学特征的楚辞的诞生.而从战国后期至于整个西汉时期的楚辞的生成与传播,又为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史提供了有关长江文学形态的一个最早的经典样板.本论题的时段设定在战国后期至整个西汉时期,是想从屈原一直说到西汉末年的扬雄,相关内容则涉及万里长江全流域.我的论述主要是依据传世的文史文献,用最传统的研究范式;又尝试应用文学地理学和传播学、接受美学的理念和方法,来探讨和阐释这一时期楚辞的生成与传播.拙著《汉楚辞学史》曾涉及到这些问题,但限于该书体例以及当时的认识水平,对此并未做比较系统、深入的探讨.今则借参加"长江文化带发展论坛"之机,撰此专论,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
-
陈文新
-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生于山东聊城.是著名的文史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傅斯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的核心理念,“中国一切文学都是从民间来的。”围绕这一核心观点的论证,傅斯年提出了两个术语:“文言”和“古文”。所谓“文言”,即文饰的语言,即“语言的艺术化”。先秦至汉初的著述和文章主要是用这种艺术化的语言写成的,还保持着口语的鲜活和生命力,是活的作品。“‘诗三百’篇中的话言,所谓“古文”,就是“死了的文言”,已没有口语的鲜活和生命力。“古文”与“文言”的区别在于:文言虽然是文饰的、艺术化的,但还是从口语提炼出来的:古文却类似于欧洲中世纪学者所用的拉丁文,它不是从汉武帝以降的口语提炼出来,而是仿效先秦至汉初的古文。所以,尽管“文言”和“古文”外在的形态相似,但本质不同。与对“文言”和“古文”的区分相联系,傅斯年所划定的“中国古代文学”并非先秦至1840年的文学,或先秦至1911年间的文学,而是先秦至隋末的文学,唐以降则是近世文学。“中国一切文学都是从民间来的。”傅斯年以此为基点,还从发生学的角度提出了文体的生命类似于有机体的观点,认为每一种文体都要经历一个由生而少而壮而老而死的过程。傅斯年不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但他显然是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他尤其关注两个方面:文人的时代和文人的职业。就时代而言,“文学因时代的不同,每每即是文人的地位因时代的不同。”经五代之乱,世族社会扫地以尽,到了北宋以后,文人每以射策登朝,致身将相,所以文风从此一变,直陈其事,求以理胜者多,诗风从此一变,以做散文的手段做诗,而直说自己的话。
-
-
蒋原伦
- 《2012年“百年文学理论学术路径的反思”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关注20世纪文学史研究观念的演变,1949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因为政权的更替,也因为政权更替在思想上和意识形态上带来的根本性变化,这些都对思想界、学术界和文学研究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文学史研究观念也随之有相应转变,当然观念的转变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对思想和艺术的二分,即将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分开来加以论述和评价.以有限的识见,1949年以前的诸多文学史著述从来不把思想性和艺术性分开来讨论,这种思想性和艺术性(或艺术风格、艺术特征等)二分的批评方法是五十年代后的专利,并且还延续到当下.
-
-
-
张申平
- 《全球化与中文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北宋时期的洛蜀党争发端于文人义气、性情之争,后逐渐发展为政治倾轧,也反映了洛学和蜀学的学术思想差异.然究其实质则是学统之争,其中也包括了洛蜀两派对待文学的不同态度和看法.南宋朱熹对苏轼的接受存在着学统和文统分离的现象,在学统方面是严肃批判,而在文统上则是批评和赞许共存.
-
-
张申平
- 《全球化与中文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北宋时期的洛蜀党争发端于文人义气、性情之争,后逐渐发展为政治倾轧,也反映了洛学和蜀学的学术思想差异.然究其实质则是学统之争,其中也包括了洛蜀两派对待文学的不同态度和看法.南宋朱熹对苏轼的接受存在着学统和文统分离的现象,在学统方面是严肃批判,而在文统上则是批评和赞许共存.
-
-
张申平
- 《全球化与中文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北宋时期的洛蜀党争发端于文人义气、性情之争,后逐渐发展为政治倾轧,也反映了洛学和蜀学的学术思想差异.然究其实质则是学统之争,其中也包括了洛蜀两派对待文学的不同态度和看法.南宋朱熹对苏轼的接受存在着学统和文统分离的现象,在学统方面是严肃批判,而在文统上则是批评和赞许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