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13735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普通生物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22篇、会议论文1189篇、专利文献775863篇;相关期刊2904种,包括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绿色科技等; 相关会议669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第二届中国湿地文化节暨亚洲湿地论坛、首都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学术论坛等;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文献由2331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献溥、薛达元、于顺利等。

生物多样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22 占比:1.56%

会议论文>

论文:1189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775863 占比:98.29%

总计:789374篇

生物多样性—发文趋势图

生物多样性

-研究学者

  • 王献溥
  • 薛达元
  • 于顺利
  • 马克平
  • 徐海根
  • 李静
  • 袁兴中
  • 李俊生
  • 李巧
  • 欧阳志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长月; 轩娅萍
    • 摘要: 林业发展事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林业建设事关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林业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质、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增加空气含氧量、改善空气环境、净化土质、防风固沙、防洪减灾、保护环境、保护农田、抵御自然灾害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林业更需得到重视和关注。
    • 王舒鸿; 邢璐; 陈穗穗
    • 摘要: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范围的增加,全球生态承载力日趋接近极限,生物物种数量锐减,世界各国的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威胁。人们通过生产加工与商品出口的方式进行经济生产活动,也无形中破坏了生物原有栖息地,这直接导致了世界上30%的生物多样性损失。生物多样性资源是农、林、牧、副、渔业经营利用的直接对象,如果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则有可能引发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提前到来。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社会特别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对生物多样性安全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积极探索,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从对外开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多样性评价、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监测预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此提出完善生物多样性安全保护体系的有益思路。
    • 黄冕; 贾素素; 王紫薇; 黄勇
    • 摘要: 发现、描述并图示了我国自由生活线虫两个新纪录种,即须毛拟双单宫线虫Paramphimonhystrel-labarbula Leduc,2014和漫游环吸咽线虫Cricohalalaimusvagabundus Bussau,1993.须毛拟双单宫线虫特征是口腔细长呈长锥状或漏斗状,化感器卵圆形,具2圈各具10根粗短的颈刚毛,尾锥柱状,锥状部分因具有一个大的尾腺细胞而膨胀,交接刺细长,仅基部稍弯曲,引带短,平行于交接刺的末端.本研究标本特征符合该种原始描述的发现于新西兰大陆坡深海的模式标本特征,只是南海的标本个体稍大,第二圈颈刚毛稍长.漫游环吸咽线虫的特征是细长的身体布满宽的环纹,头端具3圈刚毛状感觉器,化感器纵向伸长,长环状或缝隙状,尾丝状,末端具2根尾端刚毛,形似尾端二叉分支,交接刺弧形弯曲,腹面具翼膜,无引带和肛前辅器,具1根肛前刚毛.该南海标本特征与本种原始描述的发现于东太平洋秘鲁海盆的模式标本的特征基本吻合,只是该标本的尾相对较长,内唇刚毛和体刚毛较短.
    • 张曼
    • 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生态文学创作热潮,生态文学这一新的文学门类开始在我国图书市场崭露头角。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图书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优质生态文学作品。然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短视频等新型娱乐方式的冲击,近年来生态文学市场渐趋衰落。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使得生态文学再次被大众所关注。作为出版人,我们要紧跟政策形势,重视生态文学作品的出版工作:一方面要进一步挖掘旧版经典生态文学作品,使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另一方面要具备全球视野,重视我国原创生态文学作品的开发,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传播。
    • 张渊媛; 钟震宇; 白加德
    • 摘要: 通过建立生物多样性动态数据库、提高对外来入侵物种现象的重视、加强生物多样性相关科普宣传,将有助于北京经开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并为其他经济技术开发区做出示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新时代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核心,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胡善斌
    • 摘要: 随着我国发展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现阶段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的多样性。关注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是建设和谐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实现长远性的建设目标,就需要将关注和立足点放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规划之上。通过加强和优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环境,对自然保护区内的动植物投入更大的关注力度,改善目前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现状。以云岭自然保护区为例,推进云岭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监测研究及生态建设,进而凸显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 摘要: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强调“湿地贵在原生态”。2022年是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的第一年,中国湿地保护工作进入法治化的发展新阶段。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随着湿地保护建设的不断深化,全省在制度建设、保护体系、宣教合作、科技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效。
    • 高利红; 张艺萍
    • 摘要: 中国司法实践面临着生物多样性相关立法分散、规制目标不明确的现实困境。法院在审查生物多样性行政不作为案件时,对生物多样性损害的审查欠缺针对性;在对行政不作为是否违法的判断中,法院的司法审查内容不全面、审查强度不一致,通常倾向于采用结果标准,以生态环境损害的实然结果作为判断行政不作为是否违法的标准,这种高强度审查方式客观上违背了职权法定原则。因此,对于生物多样性行政不作为司法审查的完善,应将生物多样性指标纳入司法证据,以保证全面且有针对性地审查生物多样性损害;应采取过程性审查方法,对行政不作为中的裁量行为进行全面检视来判断行政不作为是否违法;同时以司法尊重原则为导向合理调整司法审查的强度。
    • 李树训
    • 摘要: 与生物多样性自身广义性相较,目前在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实践当中,法院主要聚焦于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这一领域,且在保护过程中,检察院以公益诉讼之名近乎成为唯一起诉主体,致使社会组织和行政机关陷入“虚化”状态。实质上,在“二元论”语境下,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损害与环境公益诉讼之间并非形成必然的单线式诉讼结构。面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冲击与检视,全面分析野生动物资源损害与公益诉讼衔接的三种路径——优先权、代表论和范围说。尽管附带公益诉讼具有节省资源的经济优势,但这种回避行为却以牺牲法律公信力为代价。为避免检察院形成“垄断性”保护,在立法已赋予其索赔权基础上,充分发挥与激励社会组织和行政机关的救济效能,同时基于未来立法发展趋向和操作便利的角度,应以范围说为主。
    • 王琳琳
    • 摘要: 从垃圾成堆到“黑鹳之乡”,拒马河流域生态环境逐渐改善;从环境意识淡薄到主动保护动物,居民保护意识逐渐提高;从栖息地割裂到动物廊道修复,京郊生物多样性逐渐丰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