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城市边缘区

城市边缘区

城市边缘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3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5篇、会议论文136篇、专利文献115146篇;相关期刊351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城市问题、地域研究与开发等; 相关会议73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等;城市边缘区的相关文献由1411位作者贡献,包括邢忠、李世峰、冯艳等。

城市边缘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5 占比:0.60%

会议论文>

论文:136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115146 占比:99.28%

总计:115977篇

城市边缘区—发文趋势图

城市边缘区

-研究学者

  • 邢忠
  • 李世峰
  • 冯艳
  • 宋金平
  • 汤西子
  • 彭补拙
  • 周婕
  • 周生路
  • 张新长
  • 方琳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娟珠; 徐泽潭
    • 摘要: 以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区,选取全球人造不透水面、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夜间灯光、道路、人口等多源数据,从土地利用、人类活动、道路设施3个视角出发构建分区指标,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对长三角城市群地域空间进行划分,并探讨城市边缘区的时空分异与扩展特征.结果表明:使用多源数据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识别城市边缘区具有可行性,空间分区的3个指标较为合理;使用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将长三角城市群分为城市核心区、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区3类;2012-2018年间城市边缘区占长三角城市群总面积的比例由7.82%增长至11.27%,年均空间扩展强度指数为7.35%,城市边缘区面积扩展呈现集聚特征,热点区主要位于江苏省大部及浙江省北部,冷点区则分布于安徽省大部和浙江省南部.
    • 李婷; 王思元
    • 摘要: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扩张过程中空间结构变化最大、土地利用转变最快的区域。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从原型思维出发,以2000、2010、2020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自然和社会经济等数据为基础,充分考虑地物地情及政策背景等因素,借助ArcGIS 10.5、Fragstats 4.2、SPSS等工具,对不同规划尺度和历时性维度下的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分析、对比和验证,通过总体分析,场地切片和原型筛选三个步骤,筛选出大兴区6个空间原型组成框架,审视不同发展导向下的空间原型发展变化,探讨近20年间大兴区城市景观格局演变规律。旨在提出一种原型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思路,尝试为城市转型、用地结构优化、区域规划等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一定的借鉴意义。
    • 谢晖
    • 摘要: 我国多山.随着城市不断扩张,浅山区逐渐被城市边缘区覆盖,生态与乡村面临威胁,亟需明确生态控制边界,引导乡村空间进行有序可续的生态适应性发展.本研究基于多学科理论指导,借助多目标规划模型、空间句法等研究工具,全面认知浅山区生态价值、明确生态边界,基于乡村现代生态、生产、生活发展需求,通过多尺度探索耦合于生态格局的乡村空间结构与用地功能,建构城市边缘浅山区特殊生态环境下乡村空间多尺度生态适应性发展模式.
    • 吕席金
    • 摘要: 本文所述的混合空间主要指城市空间外延式拓展进程中出现的城市边缘区城乡用地和社会关系交织交融的空间形态,既有物质形态的混合,也包含非物质层面的混合。咸宁市为中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城市规模和经济总量较小,根据现状建成区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初步确定建成区边缘以外5千米为内边缘区,5~15千米为外边缘区。内边缘区除了咸宁高新区和咸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余地区基本上以农业用地、农副产业、传统村落为主,具有较为明显的乡村田园景观特质。本文通过咸宁市主城区森林温泉大旅游产业示范区某地块(处于内边缘区)的规划案例(图1),解析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于混合空间理念,探讨城市边缘区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及空间特征,进而构筑城乡发展新型混合空间。
    • 田琦; 王潮
    • 摘要: 城市边缘区作为城乡要素彼此渗透的特殊过渡单元,在社会经济与空间环境中呈现出活跃、敏感、复杂的城乡二元特性。本文以兼具两种性质的城市边缘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团队近年来在重庆市城郊区域的更新实践,展开对边缘区建筑更新模式及活化带动的探讨,从文脉传统、建筑容器、在地场所三个角度切入,对不同案例的现状、特征、思路及后续效应进行解析总结,为城市边缘区建筑改造与活化更新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 张熙
    • 摘要: 在当下的经济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也会面临较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需要一个能够缓解精神压力的场所。并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更加重视精神生活,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想拥有一处能短暂避开城市生活带来的喧嚣的空间,回归自然。因此,许多城市边缘地区建造了可供人们缓解压力以及回归自然的生态场所。
    • 郑淑君
    • 摘要: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介于城市空间和乡村空间的中间地带日渐明晰,城市边缘区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城市边缘区如同城乡接合部一般,一方面离不开乡土,另一方面自然地连接现代都市,成为继城市与乡村之外的第三空间地域。随着这一地域不断地延伸,身处其中的人物形象也是不断变化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工作或生活,就在城市空间、城市边缘区、乡村空间之间不断穿梭。考虑到城市边缘区这个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动态演变以及这个地域人物的复杂多样化,本文从“由乡到城”“由城返乡”“城乡游离”3个方面来探讨电影中城市边缘区人物形象的类型。
    • 薛斯文; 解雪峰; 吴涛; 于红梅; 周旗
    • 摘要: 暴露度理论是分析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桥梁。本文以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影响作为主要干扰因素,选取杭州城市边缘区所辖街道为基本单位,以距市中心距离、斑块密度、香农多样性指数、景观分割度指数、建设用地比重、最大斑块指数6方面指标构建暴露度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熵值法对杭州市城市边缘区暴露程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杭州市城市边缘区暴露度总体分布规律并非是从城东向城西逐渐递减,而是呈现出高、中、低3个等级相间排列的现象;(2)结合当前杭州市社会经济数据,发现空间分异状况、城市系统体制转换阶段差异对杭州市边缘区的暴露程度均有一定的影响。
    • 陈宇琳; 郑舒文; 李雪滢
    • 摘要: 绿道是城乡开放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发挥绿道的社会效益,有必要对绿道的使用模式和提升需求开展研究。然而,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园、城市和乡村等环境较均质且发展较稳定的地区,对于城市边缘区这一变化最剧烈且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关注尚不充分。本文以位于北京城市边缘区的清河海淀段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活动路径分析,对清河绿道使用者的属性、活动特征和改善建议进行研究,提出增设基本设施以延长活动时间、增设游憩设施以丰富绿道功能等建议,并提出分区段更新对策,以期为其他城市边缘区的滨水绿道空间优化提供参考。
    • 陈宇琳; 王英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城市的快速蔓延,很多位于城郊的水系逐步纳入建成区,成为城市重要的绿色开放空间。然而,已有滨水空间研究主要聚焦城市中心区的河流,而对城市边缘区河流的研究又多局限于河道治理。本文借鉴城市边缘区的分析视角,以北京清河海淀段为例,通过梳理水系、建设用地、基础设施、人口等人居环境关键要素的演变,总结大城市边缘区滨水空间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而提出带动大城市边缘区发展的滨水空间更新改造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