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转型
城市转型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312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建筑科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2篇、会议论文70篇、专利文献55880篇;相关期刊734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人民论坛、大庆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50种,包括2015年同济大学城市与社会国际论坛、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4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等;城市转型的相关文献由150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程骅、陆小成、张秉福等。
城市转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5880篇
占比:97.71%
总计:57192篇
城市转型
-研究学者
- 李程骅
- 陆小成
- 张秉福
- 本刊编辑部
- 胡彬
- 仇保兴
- 李彦军
- 毕美家
- 陈卫民
- 曾敏
- 柴彦威
- 汤杰
- 连玉明
- 邱磊
- 余建辉
- 偶春
- 刘乐
- 刘平
- 刘洋
- 吴宏伟
- 吴海瑾
- 姚侠妹
- 张瑞
- 张鸿雁
- 王柄荃
- 王玲
- 石忆邵
- 薛毅
- 郑琼洁
- 马超
- 魏后凯
- 于立
- 仲召红
- 任俊霖
- 任国翠
- 何雯
- 侯百镇
- 冯刚
- 冷静
- 凌艳
- 刘世庆
- 刘咏梅
- 刘大威
- 刘斯斯
- 刘松茯
- 刘泽坤
- 刘琰
- 刘英凤
- 叶舰
- 吕春蕾
-
-
李婷;
王思元
-
-
摘要: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扩张过程中空间结构变化最大、土地利用转变最快的区域。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从原型思维出发,以2000、2010、2020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自然和社会经济等数据为基础,充分考虑地物地情及政策背景等因素,借助ArcGIS 10.5、Fragstats 4.2、SPSS等工具,对不同规划尺度和历时性维度下的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分析、对比和验证,通过总体分析,场地切片和原型筛选三个步骤,筛选出大兴区6个空间原型组成框架,审视不同发展导向下的空间原型发展变化,探讨近20年间大兴区城市景观格局演变规律。旨在提出一种原型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思路,尝试为城市转型、用地结构优化、区域规划等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一定的借鉴意义。
-
-
钮钦
-
-
摘要:
进入新时代,我国能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严峻的环境。本文通过对典型能源型城市大同的案例分析,剖析了能源型城市在振兴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此类城市需要从融入区域分工体系、开创协同发展新局面、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和实施科技立市战略,构筑创新发展新战略方面探索努力。
-
-
赵衡哲
-
-
摘要: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拥有工业遗产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旅游业转型更加受到重视。如何科学、合理地发展旅游业,成为了新阶段学者的研究方向。该研究以淮北市南湖公园为例,基于SWOT-AHP分析,通过计算判断矩阵得出淮北市南湖公园的产业发展的优化路线,给出科学的规划发展意见,以促进淮北市南湖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加速淮北市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成为旅游型城市的进程。
-
-
-
-
摘要:
1月13日,沈阳日报社驻市接待办全媒体工作室成立,沈阳日报社与沈阳市接待办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双方整合优势资源,以举办全国接待特色产品博览会为契机,在媒体宣传、品牌打造、交流互动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此次成立的工作室,是双方落实"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的具体举措,报社将助力全市加快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接待办将立足接待转型升级助力沈阳城市服务品质提升。
-
-
汪毅;
卢俊汝
-
-
摘要:
资源枯竭型城市建立和发展前期,城市功能由工矿企业代为建设,但并不能满足现代化要求和居民生活需求。本文以资源枯竭型城市安徽省铜陵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对铜陵市2013-2019年城市功能水平进行测算,并与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江西省萍乡市、陕西省铜川市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铜陵市近年来的城市功能水平稳步上升,其余两座城市的发展水平相对不足。在城市功能建设过程中,铜陵市通过明确政府职能推动城市稳步有序发展,建立“城市超脑”以创新社区治理,促进企业绿色转型以还城市绿水青山,进而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供新思路。
-
-
何嘉敏
-
-
摘要:
本文以2001~2021年知网数据库中有关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研究文献为对象,通过结合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和文献内容分析方法,深入分析资源枯竭城市研究领域的文献总体特征以及文献文本内容。研究发现: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期刊文献的发表数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研究层次主要以社科为主;文献刊载期刊群逐步形成;不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多。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研究领域的文献内容看,主要包括资源枯竭城市现状研究、转型路径研究和转型绩效评估与政策研究。
-
-
吴双
-
-
摘要: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在“双碳”和“数字中国”的背景下,“绿色化”与“数字化”“智能化”的协同成为各地“十四五”规划纲要的主旋律,也对“会”与“城”联动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本文整理了近五年新闻联播中出现过的会展活动作为高能效会展项目研究对象,研究高能效共性,并通过国际贸易类企业和会展企业访谈式调研总结了办好会的特征及城市焕活的动能。最后结合双碳目标及会展行业发展文献调研及前两个阶段调研成果,提出新时代会展行业对于“搞活一座城”的新思路,助力提升双碳目标下城市可持续发展活力。
-
-
刘宇坤
-
-
摘要:
1月29日,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想象力研究中心举办线上研讨会,50余名业界专家围绕元宇宙的内涵、元宇宙与创作、元宇宙与城市转型,以及元宇宙对艺术、媒介、市场投资的影响展开探讨。会议由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吴岩主持,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出席会议并讲话。
-
-
苗壮;
赵艳霞
-
-
摘要:
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庞大,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状况与国家整体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近年来,资源开采所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产业结构畸形等问题不断凸显,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势在必行,利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2010-2019年数据样本进行测算,归纳出了我国41个强依赖资源型城市,51个中依赖资源型城市和24个弱依赖资源型城市,并分析了强依赖资源型城市的特点,提出了克服“资源依赖”强依赖资源型城市转型等对策建议:完善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促进资源型城市人才集聚;重点扶持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政府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
-
李思瑶;
张创;
张馨以;
王馨悦;
朱震锋
-
-
摘要:
森林城市是21世纪以来我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镇化质量及城市内涵的重要实践创新,可以有效促使城市化地区经济、生态及社会系统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文献资料分析和数据整理,系统介绍2004年以来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基本进展和实践成效,并从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建设内容、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未来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总体趋势。
-
-
Zhao Nan;
赵楠;
Fan Guifang;
范桂芳
- 《第十七次建筑与文化国际讨论会》
| 2018年
-
摘要:
在经历工业时代后,部分工业城市出现了工业"退化"热潮,并导致大量工业建筑的废弃.因此,在其城市发展过程中,合理地定位工业建筑在城市发展中所应扮的角色变得更加迫切.为解决这一问题,以乌海市为例,城市需要将现存的废弃工业建筑等,通过"靶向输出"的方式与城市融合,即使用改造、再利用等再生手段后,定点式地加强现存工业建筑与城市的联系,激活老旧建筑与其在城市中的作用.一方面,促进解决了城市转型过程中,现存废弃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另一方面,激活废弃工业建筑的价值以活跃周围城市空间、减少新建建筑的必要.
-
-
谢新鹏;
牛彦合;
赵英伟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空间规划体系以空间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为核心,探索“多规合一”模式下的“三生空间”布局已成为新时期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本文以河南省灵宝市为例,分析了资源型城市转型期“三生空间”所存在的问题为生产空间碎片低效、生态空间功能下降和生活空间品质偏低;从而提出了预控城镇边界和产业用地、强化底线管控和生态建设、加强城市修补和建设提质的规划策略并予以细化,以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活力的发展目标;本文的研究以期优化灵宝市“三生空间”,同时为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期的空间发展提供参考.
-
-
罗启亮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在人口结构性变化的宏观背景下,各地近年纷纷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以提升城市的人才集聚水平.本文认为,维持城市长久的人才竞争力、应对人口结构变化不仅需要人才政策的支持,更需要通过宜居城市建设,一方面提高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为所有市民(特别是弱势群体)提供优质的环境与服务,体现关怀与包容精神.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当前人口结构性变化趋势下需重点关注的五类人群,以宁波为例,探索构建了以“人群导向——响应挑战——识别诉求——重塑理念”为路径,以儿童友好城市、生态文明城市、慢行城市、健康城市、包容性城市、智慧城市六大理念为核心的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用于指导政策制定与绩效考核.最后,本文提出在人口结构性变化背景下,城市转型应当以高质量发展和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为目标,立足人本思维,以宜居城市建设为抓手,通过精准研判发展趋势与诉求、针对性制定政策措施,强化城市的关怀性,重塑城市的竞争力.
-
-
沈奕;
何明俊;
李思静;
徐海波
- 《第五届全国规划实施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在城市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工业用地规划管理的制度创新正成为规划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杭州市为例,以工业用地转型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导向,探索工业用地规划和管理的改革策略,提出设立工业发展单元,建立适应工业转型升级特点的工业发展单元规划编制和管理方法,并总结杭州工业发展单元的实践经验,以期为城市转型形势下规划制度的转型探索提供借鉴.
-
-
张惠茹
- 《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关系到资源型城市的生死存亡和发展走向,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中有7个城市属于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也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城市转型的举措.为了探究山东省7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效果,本文选取GDP、三产产值、工业用地面积、城镇化率、失业率、二氧化硫排放量等一系列指标,建立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本文中对转型效果的评价包括经济评价和综合评价两个层面,经济效果以工业用地效率来表征,综合效果以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横纵对比,分析评价了山东省7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效果.综合评价结果认为淄博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效果最好,虽然工业用地效率在7个资源型城市中不占突出地位,但是结合社会环境指标评价后排位第一,说明淄博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兼顾了社会稳定、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的效应,在山东省7个资源型城市中综合效果最优.
-
-
宋晨怡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在城市转型发展背景下,整合规划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规划汇总,而是城市开发与规划的一种新模式探讨,它充分借鉴先进的规划设计经验和理念,探索“严谨、协同、精细、动态”的规划编制新模式.本文以南通市中央创新区整合规划的编制工作为例,创新性地提出了“1+N+1”的新区规划体系,梳理了整合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阐述了“标准贯彻-分类整合-落地整合-设计整合”四步整合法,探索了各专业系统规划的优化重点和方向,以期为同类新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
-
马小晶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资源、土地、人口等要素维持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随着高增长带来的累积性风险的凸显以及新一轮国际产业革命的兴起,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由高速度变为中高速,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升级.中部生态地区的城市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具体实施者,传统发展模式遭遇多维梗阻.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为中部生态地区发展带来机遇,如何把握机遇,实现城市转型发展是规划面临的新挑战.本文以江西省吉安市为例,结合规划实践,分析中部生态型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结合吉安自身优势,借鉴国内外生态地区转型发展的经验,探索性地提出转型发展战略.
-
-
赵勇健;
杨贺
- 《第六届全国规划实施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在北京市进入城市存量发展转型期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6)》开局实施背景下,面对城乡结合部地区“疏解整治促提升、减量提质增绿”整体要求,本文对以“强化统筹、面向实施、对接管理”为出发点的规划实施单元进行研究,系统梳理了我国“规划单元”的类型与主要特征,在借鉴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从规划实施单元的“三个统筹”出发以北京丰台河东地区为例,系统思考了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规划实施单元划定原则、机制内涵、实施保障等内容.
-
-
赵勇健;
杨贺
- 《第六届全国规划实施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在北京市进入城市存量发展转型期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6)》开局实施背景下,面对城乡结合部地区“疏解整治促提升、减量提质增绿”整体要求,本文对以“强化统筹、面向实施、对接管理”为出发点的规划实施单元进行研究,系统梳理了我国“规划单元”的类型与主要特征,在借鉴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从规划实施单元的“三个统筹”出发以北京丰台河东地区为例,系统思考了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规划实施单元划定原则、机制内涵、实施保障等内容.
-
-
赵勇健;
杨贺
- 《第六届全国规划实施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在北京市进入城市存量发展转型期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6)》开局实施背景下,面对城乡结合部地区“疏解整治促提升、减量提质增绿”整体要求,本文对以“强化统筹、面向实施、对接管理”为出发点的规划实施单元进行研究,系统梳理了我国“规划单元”的类型与主要特征,在借鉴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从规划实施单元的“三个统筹”出发以北京丰台河东地区为例,系统思考了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规划实施单元划定原则、机制内涵、实施保障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