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滨水空间

滨水空间

滨水空间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699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水利工程、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0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270141篇;相关期刊249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现代园艺、城市建筑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4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第六届城市与景观“U+L新思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滨水空间的相关文献由109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曦、张芳、朱喜钢等。

滨水空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0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4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70141 占比:99.74%

总计:270837篇

滨水空间—发文趋势图

滨水空间

-研究学者

  • 周曦
  • 张芳
  • 朱喜钢
  • 王敏
  • 刘宁
  • 刘洋
  • 宋伟轩
  • 帅民曦
  • 方小桃
  • 李璐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金蓉; 冯肖; 曹加杰
    • 摘要: 在中国城市发展模式向存量空间优化转型背景下,滨水空间是执行城市功能、体现城市活力与形象的重要载体。以南京市月牙湖公园为例,采取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方法总结分析场地问题,以城市触媒理论为指导,探究滨水空间更新策略。研究表明,月牙湖公园滨水空间存在生态环境恶化、活力缺失和文化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基于此,针对性提出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生态环境改善恢复、传统文脉保护发展三大触媒激活策略,同时提出后续触媒引导机制,为城市滨水空间的触媒更新研究与景观规划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 王洋
    • 摘要: 为促进江阴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有机互动,更好打造美丽中国“江阴样板”,目前,生态产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运作为辅,通过制度设计促进全社会参与以实现其价值,但政府主导的价值实现路径在初期存在资金缺口大、市场活跃度不高、外部成本内部化机制不清晰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推进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与增值溢价以及因地制宜开展生态资源指标交易两个点为核心,深入开展滨水空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为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实现路径提供参考。
    • 汪洁琼; 陈俊延; 王蓉蓉
    • 摘要: 针对上海正大力推进绿化品质提升的“四化”建设,研究提出在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营造中应当注重同时兼顾植物多样性与公众景观偏好的秋叶植物配置,通过对上海市黄浦滨江景观带两岸的16个群落样地开展的实地调研,运用问卷调查与BIB-LCJ法获得公众对各秋叶植物景观单元的偏好程度,结果表明:(1)秋叶植物群落中能显著影响公众景观偏好的关键性指标是群落秋叶植物变色率、秋叶植物优势度、群落垂直结构层次;(2)秋叶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标不与公众景观偏好呈现明显的相关性,而增加秋叶植物优势度,即增加秋叶植物在群落中的比例,可显著提升公众景观偏好程度;(3)含有圆锥形树冠样地的公众偏好程度显著增高;(4)提高群落秋叶植物变色率能提升公众偏好度,而秋叶乔木具有高大树冠,与低矮灌木相比,更能显著提升视野中的变色比例,因此增加秋叶乔木在秋季植物群落中的比例是有效提高公众偏好的重要手段;(5)不同变色类型的秋叶植物中黄色叶更受欢迎。研究最后总结了城市滨水空间秋叶植物群落优化模式,为“平衡型彩化”的植景规划设计循证提供参考。
    • 梁思思; 袁聪聪; 张鹤鸣; 林俊彤
    • 摘要: 滨水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类型之一,对于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河道水系两岸空间及其周边街区地块往往存在机动车连通性差、断点多、道路占用、慢性可达性低、停车供需失衡等问题。本文以北京清河海淀区段为例,对滨水空间的道路交通可达性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围绕道路布局、慢行、交通安全、停车、空间特色等维度,结合国内外优秀滨水空间设计导则及清河沿岸实际调查展开分析,进而提出滨水空间地区交通可达性优化提升的相关策略,以助力滨水空间品质优化。
    • 马美玲; 吴永发; 黄天雷; 贾汉
    • 摘要: 甪直古镇作为江南传统水乡古镇,具有较为丰富的滨水空间形式,满足了多元主体的行为需求。文章选取苏州甪直古镇的滨水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从空间形态以及空间行为两个层面探讨,分析滨水空间要素、空间层次、空间界面以及空间尺度及其与空间行为之间的关联性,并针对滨水空间现状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保护与传承甪直古镇滨水空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朱京海; 战明松; 刘矜; 戴巍
    • 摘要: 基于对“山水城市”理念的认知与理解,探究了该理念在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中的作用。从延续地域文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赋予空间多样化内涵、协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间的关系等“山水城市”理念的应用原则出发,提出了继承与延续、更新与保护、协调与创新的滨水空间景观规划策略。最后,从文化内涵、生态技术与项目策划等方面将“山水城市”理念及规划策略应用于葫芦岛市打渔山滨海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 王婧; 韩云平
    • 摘要: 合理规划滨水空间是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方式,该文研究生态环境效应可如何对滨水空间规划进行有效引导,通过对滨水空间的规划促进城市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效应.选取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等,作为滨水空间规划生态环境效应的相关评估指标;建立城市滨水区规划路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统计方法确定评估指标权重,依据城市滨水区规划路径评价指标权重,建立滨水空间规划路径评估模型,利用模型评价结果确定生态环境效应所引导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选取某市滨水空间作为研究区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生态环境效应所引导的规划路径2的评价分值最高.
    • 金雅庆; 王泓博
    • 摘要: 寒地城市滨水空间是市民公共活动和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吉林市在城市属性上应归类为寒地城市,长白岛湿地公园作为吉林市重要的城市滨水空间,是人们频繁进行交流与活动的公共休闲娱乐场所,应通过交互性景观设计的景观设施建设,增强市民对寒地城市滨水空间的认同感,满足其多样化的空间需求,提高城市人文关怀和空间品质。本文以长白岛湿地公园为例,以“人与人、人与景”的交互式体验为研究起点,围绕交互设计理念对寒地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施进行研究,使寒地城市滨水空间中的景观不仅为使用者构建体验平台,同时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 于佳宁; 张长滨; 丁伟
    • 摘要: 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城市更新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热点。滨水区作为城市中的线性廊道,承载着交通、旅游和日常活动等多重功能,亟需科学的理论体系。以丽水市北城区为例,从联通性、系统性、生态性与体验性4个维度出发,全面研究了不同尺度下的滨水慢行系统导则指引方式,为城市滨水空间更新设计提供参考。
    • 杨轶伦; 文少杰
    • 摘要: 当前观赏植物的规划设计研究主要关注供给侧,对大众审美的需求关注不足,缺少自下而上的量化依据。以滨水空间观赏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提取观赏植物的审美属性,运用SP法探讨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群对不同观赏植物的偏好。根据研究结果,选取的4个审美属性对人审美偏好的影响大小依次为:色彩、质感、形式、尺寸,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重点关注色彩和质感属性。由这4个要素构建的审美偏好预测模型总体预测准确率一般,说明大众审美偏好还会受到更多要素的影响。运用模型对现状进行评价,可以发现各类花境和一些色彩鲜艳的小灌木更受大众偏好,而各类观赏草则不太受大众偏好。对于人的社会背景要素(年龄、学历、职业、专业、环境)的差异会对审美偏好产生较大影响,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开展用户调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