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重构
空间重构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1年内共计41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5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72篇;相关期刊203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地理科学进展、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2015年第十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4年中国第五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北片区会议等;空间重构的相关文献由901位作者贡献,包括郑瑞强、吕静、杨朝现等。
空间重构
-研究学者
- 郑瑞强
- 吕静
- 杨朝现
- 柴彦威
- 韩锋
- Sarah Rogers
- 乔旭宁
- 任玉鹏
- 冯应斌
- 冯德显
- 刘家兴
- 刘广跃
- 史云波
- 周程程
- 宁治宙
- 岳燕
- 张东强
- 张永庆
- 徐彩丽
- 曹国庆
- 李明哲
- 李武斌
- 李海燕
- 李雨彤
- 林挺
- 牛海鹏
- 王强
- 王成
- 田家林
- 袁丰
- 谢作轮
- 谢冬兴
- 赵晨刚
- 陈铭
- 顾军
- 顾羊羊
- 马静
- 高金龙
- 黄娜
- 黄贤峰
- 龙花楼
- Balmori Associates
- LI Lingyue
- 丁占勇
- 丁波
- 丁焕峰
- 严雨桐
- 乔雅倩
- 买静
- 于业芹
-
-
李明哲
- 《学周刊A版》
| 2021年
-
摘要:
"第二课堂"属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一方面对学生的健全人格进行塑造,另一方面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因此,在当前的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教学过程当中,高校需要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顺利展开,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思政知识学习活动当中.基于此,本文对高校"第二课堂"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拓展与空间重构进行了分析.
-
-
李明哲
- 《学周刊》
| 2021年
-
摘要:
“第二课堂”属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一方面对学生的健全人格进行塑造,另一方面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因此,在当前的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教学过程当中,高校需要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顺利展开,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思政知识学习活动当中。基于此,本文对高校“第二课堂”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拓展与空间重构进行了分析。
-
-
仝雁军;
王宏卫;
王盼;
高一薄;
古丽孜热·买买提;
朱传梅
-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托托镇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耕地利用现状,运用核密度法、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土地利用评价模型、聚落等级评价方法,实现微观尺度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结果表明,托托镇乡村聚落格局分布为低集聚型,聚落空间分布差异大;地方土地利用现状优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91团(简称"91团").地方南北两边利用现状较好,中部居民聚居区利用现状较差;91团耕地利用呈细碎化分布,尤其中部及中北部地区耕地细碎集中连片,呈"N"字形分布;基于聚落等级评价标准对托托镇分散居民点进行空间重构,重构后斑块数量由37个降至29个,斑块密度由5.74个/hm2增至6.42个/hm2;微型聚落全部得到优化,大聚落增加1个,重构后节约用地69.69 hm2.
-
-
杨兴柱;
杨周;
朱跃
- 《地理研究》
| 2020年
-
摘要:
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业发展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经济形态和空间格局.一方面,世界遗产地乡村聚落承载传统功能(如居住功能、生产功能等),另一方面,旅游消费给予乡村聚落新的发展活力,文化传承、休闲旅游等潜在功能逐步被挖掘.旅游发展进程中世界遗产地乡村聚落功能转型与人类适应性的科学研究,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对于指明世界遗产地乡村聚落转型发展方向和促进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价值.采取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GIS空间分析和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黄山世界遗产地汤口、寨西和山岔3个聚落为案例研究对象,解析了3个聚落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的特征与模式,分析了聚落转型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机制.3个聚落在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上,存在不同的特征与模式:汤口呈功能耗散式转型与空间破碎化分异、寨西呈功能模块化融合与空间协同性演替、山岔呈功能自组织适应与空间核域式集聚,并相应形成“原地生长型”“就地重建型”“景村共生型”三种转型发展模式.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多元主体的能动性与旅游市场需求为世界遗产地3个聚落转型发展的支撑力、行动力与驱动力,推动着聚落的转型发展.
-
-
李波;
骆云中;
谢德体;
杨朝现;
李雨彤
- 《资源开发与市场》
| 2020年
-
摘要:
选取四川省广汉市为研究区域,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识别广汉市宜居性空间特征和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对其乡村聚落进行空间重构.结果 表明:①广汉市县域宜居性呈现以中心城区为高值中心,各乡镇场镇为副高值中心的圈层状分布态势.其中,生活保障功能呈现由中部向四周成圈层状递减态势,生活改善功能呈现分别以中心城区和各乡镇场镇为高值中心向外递减的两类特征,乡风净化功能呈现以中心城区为高值中心向西北和东南方向扩散递减态势.②广汉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可优化为城郊融合型、聚集提升型、特色发展型、撤并重组型.③川西平原乡村聚落的整治建设和保护规划仍存在总体规划布局单一化、同质化等缺陷,阻碍了川西平原传统文化延续和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
-
丁焕峰;
张育广
- 《广东商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双创”空间作为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在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载体,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协同创新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双创”空间建设存在的市场壁垒、结构性矛盾、供求关系割裂和缺乏协同机制等问题,探讨通过多层面制度创新、全局化空间重构和多维度协同机制创建等路径,建立“双创”空间跨区域融合发展的机制体制,促进“双创”空间集群发展,打造“双创”空间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建成深度融合创新链、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进而实现湾区内“双创”空间的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和协同合作.
-
-
-
-
-
-
马东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伴随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传统村落正经历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空间重构的过程,前瞻性地研究空间重构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机制及策略等意义重大.本文以荣成市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空间重构的过程、表现及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荣成市传统村落空间重构经历了稳定有序、脱离秩序两个时期,并呈现出重构速度加快的特征;在空间重构的表现上,呈现空间结构复杂、空间功能分化、传统建筑减少等现象;空间重构特征一方面体现在纵向角度上,空间重构速度加快,一方面体现在横向角度上,空间重构的地域差异明显.
-
-
王恒;
冯永忠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产业重构是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研究乡村聚落传统产业重构,对科学谋划我国乡村地区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产业重构为逻辑起点,通过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相结合等方法,以西南山地乡村聚落黄水镇为案例区,研究其由传统农业产业为主导转型为新型旅游产业主导的新型旅游城镇进程中的产业时空演化特征,揭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及其产业重构过程驱动机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利益相关各方对旅游城镇化过程中产业转型的推动机制,最终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一三产融合的旅游城镇化系统优化调控路径.
-
-
刘彬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城中村及城中村的空间改造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命题,也是国内学术研究的重要话题.以厦门曾厝垵为例,运用质性的研究方法探讨旅游引导下城中村社区的空间重构及其背后的机制.首先,分阶段梳理了曾厝垵旅游发展的过程;其次,阐述了在旅游引导下,曾厝垵在物质空间、经济空间以及社会空间三方面的重构;并且分析这种空间重构的背后机制是社区居民、地方政府和外来力量的共同作用.最后得出,旅游作为一种城中村空间重构的新力量,有力地推动了一些拥有较好旅游资源和区位条件的城中村实现空间重构与转型.
-
-
李发强;
李超;
司海涛;
董欣茹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随着快速城镇化进程与农村人口外流,东北部分地区乡村收缩趋势成为必然,"空心村"中大量的闲置住房不仅浪费建设用地资源,对村庄风貌及生态环境也造成不良影响.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土地制度变迁与村庄空间演变间关系,论述了适度土地流转对于村庄合理空间布局的重要作用,总结出东北地区乡村空间发展特征,并对乡村空间重构的内涵和驱动因素进行解析,论证了基于精明收缩理论的"精明集聚"乡村空间重构策略适用于东北地区乡村的未来规划与发展,从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三方面探讨了东北地区乡村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现状空间问题,提出"精明集聚"乡村空间空间重构策略,并最后以辽宁省大石桥市石佛镇淮子沟村为例,充分分析村庄发展现状问题后,围绕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措施为核心的土地流转政策,制定具体的村庄"精明集聚"空间重构规划策略,以期为东北地区发展条件类似乡村提供规划依据和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此类乡村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
-
冯奔伟;
储程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从"权力—空间"互动的领域化视角出发,对城市边缘区乡村空间变化的领域化本因进行剖析.文章以常州市城市边缘区乡村—窑港村为研究对象,对其乡村重构过程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领域化行为进行动态剖析.研究认为,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边缘区乡村空间重构的强控制主因是行政领域化,即权力的赋值与扩张,而市场与社会的领域化则起到弱控制的作用.
-
-
杨改慧;
欧阳鹏;
梁玲燕;
刘婷婷;
廖胤希;
苏悦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跨江发展是国内外诸多城市的发展模式,国内对城市跨江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模式、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跨江策略上面,对城市跨江发展的成效评估研究较少,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的城市空间策略调整的研究也相对较少.本文回顾了哈尔滨城市跨江发展的三段历程,通过对人口、产业、土地、上位规划、新老城关系等各个方面的剖析,认为哈尔滨城市跨江发展战略还未达到预期目标,分析了影响其跨江发展成效的外部客观因素与发展模式因素,并提出了多方面的空间重构策略.
-
-
罗长明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针对小城市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城镇化发展中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生态环境、人文发展等方面出现的交通拥堵、文化遗失、环境恶化、设施不足、违法建设等城市问题,本文以"城市双修"理念为基础,以湖南省宁远县城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环境修复和城市功能修补两个方面,构建环境治理、空间重构、形象提升和智慧建设四大工程,涵盖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山体修复、废弃地再利用、道路畅通、违法建筑拆除、历史文化保护、环境美化、公共空间提质和数字城管十大类型的行动体系,并在宁远县规划实践工作中进行研究探索,以期为其他小城市共性问题治理方法提供借鉴.
-
-
安平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散、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郊外围公路沿线区域将从城乡融合的对外交通走廊转变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走廊,以支撑北京大都市圈外围"微中心"的建设.本文以京东地区对接北京通州副中心的102国道廊坊市大厂段为例,研究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沿线功能的转型问题.随着京东地区土地市场的升温,102国道沿线的土地开发在房地产引导下快速推进,在缺乏规划管制情况下导致土地使用碎片化,负效应外溢.非首都功能疏散进一步推动了该片区的土地升值,也提供了沿线功能调整,存量空间再开发的机会.本文提出功能提升、用地调整、交通优化、空间重构四大规划策略促进102国道沿线城镇发展走廊的形成.
-
-
黎洋佟;
黄建伟;
李保璇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随着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轨道线路走廊作为架构起成熟的轨道网络,串联与承载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城市发展走廊是否契合,关系到轨道交通能否有效引导城市发展,轨道是否能够有效分担客流,轨道沿线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是否均衡等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以厦门轨道1号线为例,对沿线城市POI数据进行重分类及定量识别出轨道走廊的城市功能区,并借鉴RGB颜色加色法对功能区进行可视化及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特征分析,充分认知和挖潜轨道站点空间秩序与价值,并从功能布局、空间整合、机制创新三方面深化"建轨道就是建城市"的发展共识,为城市规划管理与用地控制提供依据.
-
-
黎洋佟;
黄建伟;
李保璇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随着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轨道线路走廊作为架构起成熟的轨道网络,串联与承载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城市发展走廊是否契合,关系到轨道交通能否有效引导城市发展,轨道是否能够有效分担客流,轨道沿线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是否均衡等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以厦门轨道1号线为例,对沿线城市POI数据进行重分类及定量识别出轨道走廊的城市功能区,并借鉴RGB颜色加色法对功能区进行可视化及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特征分析,充分认知和挖潜轨道站点空间秩序与价值,并从功能布局、空间整合、机制创新三方面深化"建轨道就是建城市"的发展共识,为城市规划管理与用地控制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