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94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基础科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篇、专利文献273179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等;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文献由42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光军、周国新、李栎等。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73179 占比:99.97%

总计:273272篇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发文趋势图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研究学者

  • 王光军
  • 周国新
  • 李栎
  • 王树力
  • 赵月
  • 龙翠玲
  • 刘锦乾
  • 周磊
  • 张恒嘉
  • 张涛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欧阳旭; 刘金良; 王婧; 岳雷
    • 摘要: 以陕西黄龙山林区油松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天然林林窗-非林窗、天然林林窗-人工林林窗2组对比,分析凋落物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和腐殖质层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表明油松天然林林窗比非林窗可以提供更有效的凋落物C、N、P养分,人工林林窗比天然林林窗可以提供更有效的凋落物P供应植物生长。
    • 阿里木·买买提; 李翔; 卡哈尔曼·恰依扎旦; 常顺利
    • 摘要: 为探讨新疆天山云杉林下优势草本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以天山北坡海拔2000~2800 m范围内天然云杉林下优势草本植物天山羽衣草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天山羽衣草地上部、根系和土壤的C、N、P、K含量,并分析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内稳性。结果表明,1)天山羽衣草地上部养分含量低海拔区域高于高海拔区域,根系养分含量高海拔区域高于低海拔区域,其中,海拔Ⅱ和Ⅳ的土壤养分含量高于海拔Ⅰ和Ⅲ(P0.05),但呈现出低海拔区域高于高海拔区域的趋势;3)天山羽衣草地上部和根系养分特征与对应土壤养分特征相关性不显著(P>0.05);4)天山羽衣草地上部和根系C、N、P、K元素计量比的内稳性高于元素本身,C、N(稳态型)内稳性高于P(弱稳态型)。
    • 王淼; 张宇; 李瑞强; 辛晓平; 朱晓昱; 曹娟; 周忠义; 闫瑞瑞
    • 摘要: 【目的】以地上植物茎、叶以及群落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放牧强度对植物器官以及群落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深入解析放牧干扰下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促进草地放牧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长期控制放牧试验平台,在6种不同放牧强度(不放牧G0.00、较轻度放牧G0.23、轻度放牧G0.34、中度放牧G0.46、重度放牧G0.69、极重度放牧G0.92)下采集植物群落、植物不同器官的样品,采用元素分析法测定碳、氮、磷含量,并分析其碳、氮、磷含量及计量比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变化。【结果】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茎、叶和群落的碳含量呈现显著的线性下降,重度-极重度放牧显著低于不放牧(P<0.05);群落氮、磷含量呈现显著的线性增加,重度-极重度放牧显著高于不放牧(P<0.05);碳含量茎叶比以中度放牧G0.46处理最低、氮含量茎叶比以重度放牧G0.69处理最高、磷含量茎叶比以较轻度放牧G0.34处理最高。植物不同器官碳含量及氮磷比的变异系数较小,氮、磷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不同器官的碳含量及氮磷比变异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4.01%-5.74%和2.84%-8.54%,植物氮、磷含量变异系数范围为11.47%-14.96%和11.13%-22.88%,碳氮比和碳磷比的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10.64%-16.00%和8.88%-13.57%,其中,植物叶片氮磷比的变异系数最小,植物茎磷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轻度放牧G0.34和极重度放牧G0.92时叶片的氮磷比介于14-16,受到氮、磷元素的共同限制,其余在不同放牧强度下均低于14,表现为受到氮的限制。放牧强度与植物茎、叶、群落的碳、碳氮比以及茎和群落的氮磷比呈现出极显著负相关,与植物茎、叶、群落的氮含量,叶和群落的磷含量以及茎的氮磷比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温度与植物茎中磷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土壤水分与植物叶、群落的碳含量,茎、叶、群落的碳氮比,茎和群落的碳磷比呈显著正相关;与茎、叶、群落的氮含量和叶、群落的磷含量呈现显著负相关。【结论】放牧使得植物碳、氮、磷含量,生态化学计量比及群落碳氮磷总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过度放牧不仅降低了植物茎、叶、群落的碳含量、碳氮比和碳磷比,还降低了群落碳氮磷总含量,增加了植物茎、叶、群落的氮、磷含量,以及植物茎、叶、群落的氮磷比,适度放牧降低了茎叶碳氮比,增加了茎叶碳磷比和氮磷比,适度放牧有利于促进草地生态功能可持续稳定发展。
    • 魏亚娟; 汪季; 党晓宏; 韩彦隆; 高岩; 段晓婷; 金山
    • 摘要: 为了阐明人工梭梭林土壤碳氮磷密度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演变规律,以吉兰泰荒漠区不同林龄(3,6,11,16年)人工梭梭林为研究对象,分析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密度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4种林龄人工梭梭林0—60 cm土层SOC、TN含量及其密度随林龄增加而升高,而TP含量及其密度随林龄增加而降低。其中,3,6年梭梭林SOC、TN含量及其密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升高,TP含量及其密度则与之相反;11,16年梭梭林SOC、TN、TP含量及其密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2)4种林龄梭梭林土壤C∶N、C∶P、N∶P分别为2.24~9.21,1.59~7.05,0.56~0.81,均属于中等变异水平,且变异系数随林龄和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小,说明土壤C∶N、C∶P、N∶P趋于平稳状态。(3)林龄、土层深度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SOC含量、SOC密度、C∶N、C∶P,对TN含量、TP含量、TN密度、TP密度、N∶P无显著影响。(4)土壤孔隙度(STP)与SOC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土壤孔隙度增加有助于SOC密度增加,提高土壤肥力。在干旱荒漠区建植梭梭林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干旱荒漠区土壤环境。
    • 蔡雅梅; 冯民权; 肖瑜
    • 摘要: [目的]探究自然河岸带和强人工干扰河岸带土壤—植被系统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规律,为该区域的河岸带修复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相关分析和偏冗余分析等方法,以汾河临汾段典型河岸带为例,探讨自然河岸带及强人工干扰河岸带土壤—植被系统氮、磷含量的时空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河岸带植被总氮(TN),总磷(TP)含量随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近岸处植物TN,TP含量大于远岸处植物TN,TP含量。河岸带植被TN,TP内稳性表现为自然河岸带>强人工干扰河岸带,两处河岸带植物TP属弱敏感态指标,N/P存在绝对稳态。河岸带土壤pH值、TN及TP含量与植物氮、磷含量的交互作用较为明显。[结论]汾河临汾段典型河岸带植被氮、磷时空分布与河岸带土壤氮、磷时空分布特性相似,人类活动对河岸带土壤—植被系统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 冯斌; 杨晓霞; 刘文亭; 董全民; 张春平; 刘玉祯; 孙彩彩; 李彩弟; 时光; 杨增增; 张小芳; 魏琳娜
    • 摘要: 本研究基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草甸化草原设置的控制放牧试验,测定牦牛单牧(YG)、藏羊单牧(SG)、牦牛藏羊1∶6混牧(MG1∶6)、牦牛藏羊1∶4混牧(MG1∶4)、牦牛藏羊1∶2混牧(MG1∶2)和禁牧对照(NG)下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和杂类草的C,N,P含量并计算分析其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各放牧处理增加了禾本科和莎草科的N含量,降低了杂类草的C含量,此外仅YG处理增加了莎草科的P含量;各放牧处理降低了禾本科和莎草科牧草的C∶N,除YG降低了莎草科的C∶P和N∶P以外,其他放牧处理增加了C∶P和N∶P;不同放牧方式下各功能群C∶N,C∶P,N∶P与N,P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依据中度放牧干扰下植物超补偿性生长的机制和植被生长速率假说,YG促进了莎草科物种的生长,同时也表明N、P在促进植被更新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高寒草地植被生长重要的限制性元素。
    • 张鹏; 沈艳; 张小菊; 聂明鹤; 温华晨; 马红彬
    • 摘要: 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8个典型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群落优势植物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群落稳定性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群落优势植物叶片C、N、P含量差异显著(P<0.05),油蒿叶片C含量和P含量最高,白刺叶片N含量最高。短花针茅叶片C∶N和C∶P均显著高于其他优势植物,苦豆子叶片N∶P显著高于其他优势植物。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植物生长受N和P共同限制。(2)宁夏荒漠草原时间稳定性为45.78~111.55,以甘草群落时间稳定性最高;抵抗力稳定性为-0.51~0.38,以牛枝子群落最高;恢复力稳定性为4.60~5.05,以甘草群落最高、短花针茅群落最低。豆科植物为优势种的群落稳定性高于非豆科植物为优势种的群落。(3)优势植物叶片C含量、N含量、P含量和N∶P与群落稳定性正相关,C∶N、C∶P与群落稳定性负相关。优势植物叶片N含量和抵抗力稳定性(RS)、恢复力稳定性(RL)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因此,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优势植物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群落稳定性具有相关性,特别是优势植物叶片N含量对群落RS和RL有显著影响。
    • 姚彩萍; 陈银萍; 李玉强; 陈云; 曹雯婕; 林会全
    • 摘要: 为探明北方林草交错带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的响应,揭示该区域土壤养分限制因素和生态系统演变的驱动机制,在研究区由北向南大致以25 km为间隔设置采样点进行野外调查及土壤样品采集,运用统计学及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平均含量分别为36.76、2.65、0.60 g·kg^(-1),C:N:P为61:4:1;20~30 cm土层,SOC、TN、TP含量降低,分别为27.95、2.30、0.55 g·kg^(-1),C:N:P为51:4:1;区域表现为N缺乏。就不同植被类型而言,SOC、TN、TP含量均表现为森林>森林+沙质草地>沙质草地,且3个植被区之间差异显著(P<0.05)。SOC、TN、TP含量随降水量增加、海拔升高和温度降低呈升高趋势;0~20 cm土层,C:N、C:P、N:P随降水量增加、海拔升高及温度降低呈上升趋势;20~30 cm土层,C:P、N:P随降水量增加、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随温度变化不明显,C:N随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随降水和温度变化不明显。RDA表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植被因子,其次是土壤、地形、气候因子。
    • 萨仁其力莫格; 荆佳强; 秦洁; 张海芳; 王宇; 鲍国光; 红雨; 杨殿林
    • 摘要: 掌握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原植物和土壤碳、氮和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可为全面分析和评估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以贝加尔针茅草原围封、放牧和刈割3种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对贝加尔针茅、羊草和扁蓿豆3种主要植物叶片和土壤碳、氮和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分析植物与土壤化学计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围封相比,放牧显著增加3种植物叶片全氮含量和贝加尔针茅、扁蓿豆叶片氮磷比;刈割显著增加贝加尔针茅和羊草叶片碳氮比,显著降低贝加尔针茅和羊草叶片全氮含量和氮磷比(P<0.05)。利用方式、物种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植物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围封增加了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碳氮比、碳磷比和10~20cm土层土壤碳磷比。不同利用方式对20~3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影响不显著。植物与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密切相关,但不同物种与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间的相关关系存在分异。
    • 舒锟; 李西悦; 刘选茹; 柳奇; 杨林凯; 陈良华
    • 摘要: 阐明短期氮添加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土壤化学特征的影响,可为杉木人工林的氮素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11 a和18 a两个年龄杉木人工林的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每个林龄林地中随机布设9个400 m^(2)的标准样地,设置0、5、10 g/(m^(2)·a) 3个氮添加水平,每个氮添加水平包含3个重复样地.2019年4月—11月,每月中旬对各样地进行NH_(4)NO_(3)添加处理.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研究林地不同深度(0~20 cm和20~40 cm)土壤中速效氮、总有机碳、全氮、全磷质量比特征及其化学计量比对氮添加的响应.短期氮添加增加了2个林龄林地土壤的硝态氮质量比,并表现出累积效应.与18 a相比,11 a杉木林土壤硝态氮质量比上升幅度更大.短期氮添加一定程度增加了两个林龄林地土壤的总有机碳、全氮和全磷质量比,高氮添加显著增加了11 a杉木林表层土壤(0~20 cm)的总有机碳和全氮质量比.与深层土壤(20~40 cm)相比,表层土壤的变化更明显. 2个林龄林地土壤的碳、氮、磷化学计量比受短期氮添加的影响较小,主要受到土层和季节的影响.总体来看,11 a杉木林土壤的速效氮养分质量比和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对短期氮添加更敏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