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小浪底水库

小浪底水库

小浪底水库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765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水产、渔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3篇、会议论文92篇、专利文献5776篇;相关期刊181种,包括河南水产、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2006年黄河小浪底水库泥沙处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讨会、2006年全国异重流问题学术研讨会等;小浪底水库的相关文献由116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俊华、马怀宝、陈书奎等。

小浪底水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3 占比:10.29%

会议论文>

论文:92 占比:1.41%

专利文献>

论文:5776 占比:88.30%

总计:6541篇

小浪底水库—发文趋势图

小浪底水库

-研究学者

  • 张俊华
  • 马怀宝
  • 陈书奎
  • 江恩惠
  • 李涛
  • 王婷
  • 李书霞
  • 蒋思奇
  • 齐璞
  • 李昆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建伟; 陈炳瑞; 段连强; 陈泰霖
    • 摘要: 冲积河流深泓线的演变对河流河势、河床地貌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小浪底水库建成后来水来沙条件改变对黄河下游河道深泓线演变的影响,基于2002—2014年花园口、孙口和泺口断面汛后实测地形资料,对比分析黄河下游深泓线位置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来沙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2002—2014年花园口断面深泓迁移强度最大,孙口次之,泺口最小;随着花园口来沙系数的增大,花园口、孙口和泺口断面深泓迁移强度均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转折点出现在来沙系数为0.004~0.006时,而3个断面中花园口深泓迁移强度对来沙系数的变化最为敏感,且洪季来沙系数变化对深泓迁移强度变化起主导作用。小浪底水库的蓄水拦沙作用使得黄河下游来沙系数减小,改变了主河槽淤积萎缩的演变趋势,同时也有利于河道主流的稳定。
    • 万柳明; 张东锋; 徐梓斐; 刘勇进
    • 摘要: 根据2014年黄河调水调沙实测资料,本文结合小浪底水库的水沙条件和运行情况,分析异重流排沙效果和水库排沙比的影响因素。2014年,黄河调水调沙成功塑造了异重流,但此次异重流排沙比偏低,原因是小浪底水库保持高水位,异重流运行时间较短,并且潜入点距大坝较远,不利于异重流的运行。
    • 刘明潇; 徐梦鑫; 朱勇杰; 孙东坡; 骆亚茹; 蒋冠宇
    • 摘要: 在河漫滩建设公路可能对河流行洪及整治工程产生干扰,为了兼顾河漫滩开发与河道行洪安全,必须对拟建工程选线进行科学分析与影响评价。以黄河小浪底水库下游右岸河漫滩内拟建公路为例,借助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方法,首先研究了未来水沙条件下,公路涉及河段河床边界和控制断面洪水位的变化及预测确定方法;然后通过洪水数值模拟分析与冲刷计算,对有无工程建设的河道洪水位、河势变化及整治工程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滩区建路选线远离主槽、顺河道行洪方向布置,工程建设对漫滩大洪水的影响很轻微;预测未来25 a遭遇10000 m^(3)/s漫滩洪水时,因建路引起局部行洪影响概化为3个阈值:洪水位壅高不超过0.06 m,主流流速增值不到1.6%,控导工程局部冲刷增量最大为0.17 m。研究河段整治工程体系与洪水河势有较好的互适性,可以维持中小洪水河势稳定,漫滩大洪水依然保持原有河势不变,拟建公路没有对整治工程增添新的不利影响。这种多角度的综合评估方法适用于水库影响下的游荡型河段。
    • 刘楠楠
    • 摘要: 为确保防汛系统的无线电通信畅通,切实做好今年防汛救灾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近日,河南省济源无线电管理局开展了汛前无线电安全保障演练。在演练开始前,济源无管局领导认真组织学习了国务通畅,确保防汛过程中防汛无线电频率的正常使用。根据这一职责,济源无管局在小浪底水库和河口村水库开展了无线电监测演练。
    • 假冬冬; 江恩慧; 王远见; 邵学军
    • 摘要: 水库淤积形态是影响水沙调节效率的一项关键因素。为优化水库调度方式,采用考虑细颗粒淤积物流动特性的水库淤积形态数值模型,开展了小浪底水库淤积形态对水沙调控响应的模拟分析工作。研究结果表明:三角洲形态及顶点位置随着水库的运行调控而发生变化,三角洲顶点附近顶坡段的冲淤调整和水库运行低水位与三角洲顶点高程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关联性,当水库低水位低于三角洲顶点高程时三角洲顶坡段出现冲刷,当水库低水位高于三角洲顶点高程时三角洲顶坡段出现淤积;淤积形态为同等淤积量的锥体时,库区上段受河道边界影响有冲有淤,中下段库区淤积明显,且淤积量较三角洲淤积形态的大;考虑人工清淤措施时,清淤量与水库淤积总量相比占比非常小,因此淤积形态总体变化与不考虑人工清淤时基本类似,仅在清淤疏浚部位及附近局部河段有一定变化。
    • 孙龙飞; 郭秀吉; 王婷; 颜小飞; 王子路; 王远见
    • 摘要: 为实现小浪底水库出库泥沙组分的准确估算,基于2002—2019年调水调沙期水沙系列数据,分别采用XGBoost、KNN、GPR三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的出库泥沙各组分估算模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出库泥沙组分估算是有效的,各模型估算值与实际值之间相关性良好;针对不同出库泥沙组分,KNN算法建立的估算模型的评估指标决定系数最大、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最小,表明KNN算法模型在出库泥沙组分估算方面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精度。
    • 陈秀秀; 叶盛; 潘海龙; 王金; 冉启华
    • 摘要: 探究水库的修建运行对河流水文情势的改变程度,有助于加深对水库生态影响的了解,为水库的优化调度提供方向。研究提出了用水库的入库站和出库站的实测水文资料作为比较对象,借助Richer等提出的水文变化指标和变化范围法来评估水库的运行对河流水文情势影响的方法,相比以水库建成前后下游水文站实测水文资料作为比较对象这一常用方法,能够有效地避免混淆上游人类活动与水库影响、数据缺失等缺点。选取了黄河干流龙羊峡、小浪底两个代表性水库进行水库运行对河流水文情势影响的计算,通过与常用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证实了提出的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分析计算结果发现龙羊峡水库的运行对径流总体影响很大,综合改变度为0.71,变动较小的指标多表征高流量,如汛期的月均流量、年最大日流量出现时间、每年高脉冲发生次数等;小浪底水库的运行对径流和泥沙的改变程度均为中等,综合改变度分别为0.43和0.35,对径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8月平均流量、年最小日均流量和年最小日流量出现日期上,对泥沙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汛期含沙量、高含沙事件以及含沙量的变化3方面。研究结果可为两水库的优化调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也指出了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寻找兼顾水库运行目标与河流生态保护的调度方案的重要性。
    • 李洁; 褚明浩; 张翼; 朱呈浩
    • 摘要: 黄河下游游荡段洲滩密布,研究洲滩的时空演变特点对充分认识游荡段河床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1986—2018年黄河下游游荡段遥感影像资料为基础,逐年确定枯水流量下河道内洲滩数目、面积及长度,并计算洲滩的形态指数,分析近33 a游荡段洲滩的时空演变特点。结果表明:游荡段多年平均洲滩数目由小浪底水库运行前的105个增加到小浪底水库运行后的140个,其中小型洲滩数目大大增加,大型和超大型洲滩有所减少;受水库运行后河床持续冲刷的影响,游荡段多年平均洲滩总面积由小浪底水库运行前的81 km2减小到小浪底水库运行后的62 km2,洲滩形态趋于细长;从分河段来看,研究期内花园口以上河段洲滩数目最多、面积最大,夹河滩—高村河段数目最少、面积最小。
    • 郜国明; 蒋思奇; 王远见; 窦身堂; 张俊华; 李珍; 马怀宝; 王婷; 李涛; 蔡勤学; 李昆鹏; 闫振峰; 任智慧; 李新杰; 张翎;
    • 摘要: 1研究背景多沙河流水库支流拦门沙坎发育,使其高程以下的支流库容得不到有效利用,进而影响水库综合效益的发挥,是当前水库泥沙面临的一项现实挑战。以小浪底水库为例,其最大支流畛水(支流库容约18亿m3,占水库总原始库容14.2%)拦门沙问题突出,至2015年拦门沙坎高程已达220.4m,无效库容超过1.1亿m3,且有随着水库运用历时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加之支流畛水位于库区下端,对水库发挥综合效益的影响更为突出。水库无效库容的增减量与水库边界条件与调度过程密切相关,所涉及的关键科技难题包括水库干支流异重流互灌机制、支流拦门沙发育-溃决的动力学过程模拟技术、系统消减支流无效库容综合技术等。随着拦门沙问题愈加突出,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研究的科学意义与工程价值日益凸显。
    • 刘家琦; 饶恩铭; 任景玲; 宋国栋; 刘素美
    • 摘要: 本文利用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对2017年6月、12月和2018年5月、9月黄河中下游及小浪底水库溶解态锰(DMn)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沿程DMn的含量在2.1~63.5 nmol·L^(-1)范围之间波动,四个季节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3.8±14.5)、(31.3±18.8)、(15.6±15.4)和(6.5±5.5)nmol·L^(-1),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冬季DMn的浓度要显著高于其他季节,秋季浓度最低。黄河中下游沿程DMn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小浪底水库浓度显著低于水库上、下河段。沿程DMn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径流量变化、水沙调控、地貌改变、支流汇入及水库大坝的影响。小浪底水库四个季节DM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7.2±16.4)、(10.1±4.9)、(10.8±4.1)和(9.6±5.4)nmol·L^(-1),DMn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但整体都表现为在底层存在DMn的高值,除冬季外,小浪底水库底层水体中库首DMn的浓度高于库尾。通过探讨影响小浪底水库DMn分布的主要因素发现,DMn在悬浮颗粒物-水界面的吸附解吸作用是会对DMn的分布产生一定影响。在夏季和春季底层低氧区存在有机质降解释放DMn的现象,表明氧化还原环境改变是影响DMn分布的重要因素;夏季和秋季水库表层叶绿素a浓度较高的区域浮游植物对DMn存在显著的清除现象,表明表层水体中的DMn被浮游植物吸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