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河

黄河

黄河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3年内共计14010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中国文学、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01篇、会议论文408篇、专利文献601篇;相关期刊2848种,包括黄河、内蒙古水利、人民黄河等; 相关会议180种,包括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第二届黄河国际论坛、中国水利学会2003年黄河河口问题及治理对策研讨会等;黄河的相关文献由15787位作者贡献,包括等、李国英、张宝森等。

黄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01 占比:92.80%

会议论文>

论文:408 占比:2.91%

专利文献>

论文:601 占比:4.29%

总计:14010篇

黄河—发文趋势图

黄河

-研究学者

  • 李国英
  • 张宝森
  • 刘晓燕
  • 刘文科
  • 张红武
  • 侯素珍
  • 王胜
  • 齐璞
  • 姚文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魏向阳; 祝杰; 朱玉坤; 舒灵君
    • 摘要: 对黄河流域防汛智能化进行了初步探讨,结合黄河流域防汛信息化现状,梳理了存在问题,按照“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构建智慧水利体系,以流域为单元提升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能力”的相关要求,研究提出了黄河流域防汛智能化在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定位、建设目标和原则,以及黄河防汛智能化体系的建设构想,包括总体架构、防汛监测感知、防汛通信网络、防汛计算存储设施、防汛支撑平台和水旱灾害防御智能应用等。结合建设构想和业务实际提出了关键技术研究,并展望了黄河防汛智能化愿景。
    • 黄进; 李后强; 廖冲绪
    • 摘要: 江河源文化是大江大河起源段的“地理—社会”空间文化。在黄河文化的研究中河源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看,黄河河源文化具有久远性、复合性、辐射性、传递性特征。黄河河源文化在自身的演进过程中一直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表现为:将游牧文化带入到中华文明之中,形成中华文明的底色;古羌人在华夏族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带动众多族群(特别是藏族)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江河源区共同的源头、共同的文化和横跨黄河长江的人口迁徙将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联结为一个整体。对江河源文化的整体性认识,有助于形成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刘哲; 赵华; 杨劲松; 宋磊; 王成敏; 张鹏
    • 摘要: “河套古大湖”对于研究区域环境及气候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其形成与消亡的时代仍存在争议。依托于哈素海西南岸边获取的HSH钻孔,采用AMS^(14)C、OSL测年方法确定了沉积物年代,结合岩心的岩性、沉积结构等特征,分析了哈素海的演化历史,并探讨了河套古大湖存亡的时期。结果表明,哈素海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主要经历了以下转变过程:150~70 ka为较稳定的湖泊,70~55 ka湖泊水位下降,为滨湖相沉积,55~27 ka为湖沼沉积,27~0 ka为滨湖相沉积。根据哈素海的沉积演化历史,结合河套盆地相关研究成果,认为河套古大湖早在150~110 ka就已形成,其后水位下降,直至55 ka之后,萎缩消亡,河套盆地局部地区形成湖沼沉积,但已不再是统一的大湖。研究结果对于深入探讨河套盆地演化历史乃至黄河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 刘一洋
    • 摘要: 《黄河》是我国大型钢琴作品的典范,已成为我国显著的文化标志,它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和情绪激荡延续至今。取材于抗日战争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的《黄河》不仅仅是一部钢琴协奏曲,更是一部记录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大型音乐史诗。通过分析该作品的创作要素和创作背景,探讨其音乐特征和演奏技巧,可以在演奏中更好地诠释该作品,使其蕴含的民族特色和精神内涵得以传承和发扬。
    • 摘要: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握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本刊从2020年始推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栏目,重点刊发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五大目标任务的科学研究成果,现面向致力于黄河保护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研究的专家学者征稿。
    • 康苗业; 肖伟华; 鲁帆; 王义成; 侯保灯; 张雪蕾
    • 摘要: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向白洋淀进行生态补水,同时缓解沿线地区的农业用水缺水问题。该工程自河南濮阳渠村引黄口引水,研究引水口上游的径流演变规律对于保障工程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选取1956—2017年黄河花园口水文站的年径流量与该水文站在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引水期(每年11月至次年2月,以下简称引水期)的径流量为基础数据,采用5 a滑动平均法、M-K趋势检验法与Sen’s斜率估计法检验年径流量、引水期径流量的变化趋势与显著性,采用不均匀系数法分析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性,采用M-K突变检验法确定径流的突变年份。结果表明:年径流量和引水期径流量总体呈减小趋势,年径流量减小率为51.16亿m^(3)/10 a,引水期径流量减小率为6.99亿m^(3)/10 a,说明引水期径流量的减小趋势相对平缓;年径流量和引水期径流量减小趋势均显著,引水期径流量的减小幅度较小;年径流量的不均匀系数在0.290~1.190之间,引水期径流量的不均匀系数在0.038~0.543之间,前者变化比较剧烈;年径流量和引水期径流量均在1986年发生突变。
    • 任宁宁
    • 摘要: 黄河治理保护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有关黄河保护的立法为数不多,而且既有法律法规位阶也较低。重视黄河保护立法,尽快建设黄河法治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的资源保护与利用不能仅靠国务院、水利部及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行政法规来规制,而应该出台一部综合性法律对黄河进行系统化管理。这部综合性的法律应当涉及立法的理念、原则,监管管理体系的构建,各省、各地区之间的协作及纠纷机制,黄河的高质量发展以及严格的法律责任监督。
    • 程业棋; 彭昊; 史雪晴
    • 摘要: 黄河保护立法工作完成后,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黄河河口管理办法》等共同构成解决黄河相关问题的法律法规体系。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黄河保护法(草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主要修改建议:为改变国家大力支持淤地坝建设、地方政府担心暴雨期淤地坝垮塌造成人员伤亡而不积极的尴尬局面,建议补充“提升淤地坝结构与除险加固技术”的表述;《黄河保护法(草案)》应重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便于同步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并更好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相衔接;为全面保护各类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对违法行为应缩小罚款数额的幅度,明确罚款层级与标准的确切依据等。
    • 谢志刚; 邓宇; 王吉诰; 郑兴; 苏磊
    • 摘要: 黄河开河期极易在桥梁、浮桥和建筑物附近形成堆冰,进而形成局部冰坝险情。由于传统的爆破破冰手段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提出了一种轻型破冰船主动干预破冰方式。该轻型破冰船与黄河河道及冰凌特点相适应,破冰船长27.7 m,型宽7.0 m,设计吃水深度为1.3 m,主机功率772 kW。通过在黄河开河期实施连续式破冰、冲撞式破冰、辅助式破冰和碎冰区航行等4项破冰作业试验,验证了该破冰船破冰作业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能动性。破冰船最大破冰冰厚超过50 cm, 2 h内可疏通1 km河道航道,破冰面积超过4万m^(2)。研究成果为消除黄河凌汛期局部冰坝隐患提供了新的手段,同时也为水上抢险作业提供了参考。
    • 葛雷; 周子俊; 沈红保; 黄玉芳; 王益昌
    • 摘要: 为评估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生态调度效果,选择其下游巩义段和利津段于2018—2020年鱼类繁殖期(4—6月)对鱼类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采集鱼类7目15科52种;鱼类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3.24~5.18,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48~0.57,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29~4.30,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81~0.92,两河段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法统计量W均大于0;与2010—2011年相比,黄河下游鱼类群落多样性增加明显,群落结构趋于稳定,鱼类资源恢复良好。连续多年的黄河生态调度对下游鱼类资源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黄河利津段过河口洄游鱼类资源恢复较慢,建议进一步增加繁殖期入海水量,修复河口近海洄游鱼类栖息生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