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局部冲刷

局部冲刷

局部冲刷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540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公路运输、水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4篇、会议论文45篇、专利文献35354篇;相关期刊203种,包括人民长江、人民黄河、水利水电科技进展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第二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第九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第十五届全国水利量测技术综合学术研讨会等;局部冲刷的相关文献由1172位作者贡献,包括高正荣、程永舟、房世龙等。

局部冲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4 占比:1.21%

会议论文>

论文:45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35354 占比:98.66%

总计:35833篇

局部冲刷—发文趋势图

局部冲刷

-研究学者

  • 高正荣
  • 程永舟
  • 房世龙
  • 卢中一
  • 魏松
  • 齐梅兰
  • 陈刚
  • 韩海骞
  • 黄筱云
  • 李林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程生; 俞竹青; 夏鹏飞; 高正荣; 高祥宇
    • 摘要: 常泰长江大桥主航道桥为主跨1176 m公铁合建双塔双索面斜拉桥,桥塔墩采用超大圆端形截面台阶型沉井结构(下端平面尺寸95 m×57.8 m,高72 m,台阶宽9 m),沉井基础采用河床预开挖下沉施工方案。为确定河床预开挖宽度、深度及该方案实施后需采取的防护措施,采用水槽局部冲刷及防护模型试验,分析河床不同预开挖深度、宽度下的超大沉井基础局部冲刷特性以及抛石防护效果,并从减少沉井周边局部冲刷的角度提出了最优河床预开挖方案和抛石防护方案。结果表明:随河床开挖深度增加,沉井周边局部冲刷呈递减趋势;随河床开挖宽度增加,沉井周边局部冲刷呈递增趋势,增幅随流速增大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流速越大开挖宽度的影响越小;开挖深度为0.6h(h为开挖前水深)、开挖宽度为(1.1~1.2)D(D为沉井迎水侧阻水宽度)最为合理;在河床预开挖的基础上对沉井周边进行抛石防护,防护方案实施便利、效果明显。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在2020年度大洪水作用下,沉井基础周边河床冲刷幅度较小,且与模型试验结果相符。
    • 闫杰超; 陈靖; 徐华; 贾恩实; 陆杨
    • 摘要: 为研究方形桥墩截面变化对局部冲刷特性的影响,通过建立桥墩局部冲刷三维数学模型,对方墩前端不同伸出台阶宽度及相应倾斜坡度情况下的冲刷特性展开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方墩,墩前伸出一定台阶宽度的结构形式具有较好的折冲效果,但其折冲效果并非随着伸出宽度的增加而增加,墩前伸出台阶宽度约在墩宽的2/3时折冲效果最优;同时,通过在伸出台阶宽度基础上增加倾斜坡面的截面优化处理,得出倾斜坡面高度在床面以上0.4h(h为水深)情况下,随着台阶伸出宽度的增加其折冲效果呈增加趋势,且具有比仅伸出台阶宽度的截面结构形式更优越的折冲效果,最大折冲率高达38%。研究结果可为桥墩结构形式与抗冲防护的综合研究,尤其是大型桥墩基础结构的优化提供参考。
    • 赵真; 胡瑞庚; 刘红军; 冷浩
    • 摘要: 为了验证新型伞式吸力锚基础的防冲刷效果,本文利用Flow-3D软件建立三维海床-吸力锚-波浪相互作用模型,基于JONSWAP随机波浪谱,结合某海域风区资料模拟随机波,对随机波浪作用下伞式吸力锚基础(USAF)局部冲刷演变进行分析,试验土体为非黏性土。首先探讨了随机波浪作用下基础周围流场变化规律和冲刷演变模式,其次分析了有效波高、水深两个因素对基础局部冲刷演变的影响规律,对锚枝的防冲刷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础的设置加剧了主筒前0~3 m、筒后6~12 m范围内的湍流强度,水流紊动增强了对土颗粒的搬运能力,导致基础周围泥沙起动产生冲刷,锚枝的存在能够减少土体的运移,提高周围土体稳定性。有效波高的增加导致筒前45°锚枝之间的冲刷程度加剧,淤积范围后移。水深变化对旋涡脱落影响明显,随水深的增加主筒后旋涡脱落加剧,导致土体运移强度增大。
    • 任灏; 刘博; 刘晓建; 郭辉群; 陈晨
    • 摘要: 通过建立正态物理模型,研究了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三桶吸力桩基础局部冲刷情况。结果表明:波流作用下桶基础最大冲刷深度大于纯水流和纯波浪情况;波流作用下最大冲刷深度出现在吸力桶迎浪面及两侧,背水面轻微淤积,床面冲刷形态呈三角形;三桶吸力桩基础冲刷主要受出土桶身和桶顶肋板绕流影响,因此结构埋置前对床面清淤有利于结构的稳定性,且清淤深度越大对结构的稳定性越有益。
    • 刘仁海; 孙智; 李君; 葛畅
    • 摘要: 针对大连某海上风电场项目大直径单桩基础冲刷防护施工技术研究,采用多波束测量方法,对24台风机基础进行监测,结果显示距风机中心半径21 m范围内,最大坑深度为0.77~1.93 m,平均冲刷量为113 m^(3),最大252 m^(3)。基于冲刷监测结果,提出采用袋装砂回填方法,通过铺排船进行施工,采取由内向外分层分段式的抛填方案,有效解决了风电场大直径单桩基础冲刷问题。
    • 王晓光; 程永舟; 罗巍; 黄筱云; 吕行
    • 摘要: 为研究水流作用下斜桩周围局部冲刷特性及流场变化并掌握斜桩同垂直桩的差异,本研究在不同流速条件下开展了包含反斜桩、垂直桩、正斜桩等多种工况的水槽试验,测量分析了斜桩的冲刷历时曲线、床面形态、沿程流速分布、最大冲刷深度等数据。结果表明:清水条件下斜桩周围局部冲刷坑及桩后沙丘尺度明显减小;斜桩桩前最大冲刷深度随倾角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且正斜桩减小速率更快;当倾斜角度达到临界角时回流区范围最大;斜桩桩前相对冲刷深度与倾角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
    • 徐华; 闫杰超; 孙永华; 闻云呈; 张胡
    • 摘要: 为了解台阶型沉井附近水动力特性及沉井台阶位置对局部冲刷的影响,以优化沉井结构,以某桥大型台阶型沉井为背景,通过流体计算软件CFD建立三维定床水动力模型,分析该沉井台阶设置对水流流速和流速矢量、湍流动能、床面切应力等沉井附近水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物理模型动床试验,分析台阶位置对最大局部冲刷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沉井台阶位置位于床面或以下对其附近的水动力特性影响较小;通过物理模型动床试验,沉井的台阶位置位于床面、床面以下0.6h、0.81h(h为水深)处时,其最大局部冲刷深度相较于无台阶沉井基础的最大局部冲刷深度的减冲率分别为5.6%、18.8%与19.9%。
    • 钟亮; 姜利; 姜彤; 李国际; 陈镜元
    • 摘要: 阶梯形丁坝是常见的航道整治建筑物,天然河道中的水流多为非恒定流,非恒定流作用下的阶梯形丁坝局部冲刷特性研究,对丁坝结构设计和水毁防护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自回归马尔柯夫模型,将天然来流过程概化为波谷起冲和波峰起冲2种情况,基于平面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探讨非恒定流作用下的阶梯形丁坝局部冲刷特性。结果表明:①不同流量过程下,坝后主流区和回流区的流速均随上游来流量的变化而变化,波谷起冲时主流区随冲刷历时的增加逐渐分为2个区域,而波峰起冲时主流区在初期便被分为2个区域。②受主流区变化和冲坑后方淤积区的共同影响,波谷起冲时的冲坑下游边界向下游凸起后回缩,波峰起冲时的冲坑边界向坑内收缩后扩散到下游,坝头最大冲深较恒定流条件可增加25.5%~54.3%。③如采用一级丁坝长度L_(d1)表征冲坑尺度,6 h冲刷历时中,波谷起冲时冲坑长度、宽度最大值分别可达9.2L_(d1)和2L_(d1),波峰起冲时则分别可达11.3L_(d1)和2.1L_(d1)。
    • 程永舟; 程海洋; 王晓光; 黄筱云; 吕行
    • 摘要: 在波流环境中,反斜桩周围的涡流结构及波浪传播特性与垂直桩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影响到桩基局部冲刷进程。为了解波流共同作用下反斜桩局部冲刷特性,在波流水槽中针对不同倾角的反斜桩开展了局部冲刷试验,初步探究了局部冲深历时特性、影响因素及床面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清水冲刷条件下,反斜桩局部冲刷深度始终小于垂直桩;当桩身倾角增加时,平衡冲刷深度逐渐减小,相对时间尺度逐渐增大;冲刷坑宽度相对垂直桩更小,呈现“水滴状”形态,尾后沙丘呈现出更长的单峰“带状”结构,不规则性较为突出;局部冲深与弗劳德数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但向上游倾角产生的波浪变形效应使得冲刷深度与流速比和Keulegan-Carpenter数的具体函数关系更难以确定。
    • 陈汨梨; 林祥峰; 张明宗; 张继生
    • 摘要: 为研究往复流作用下潮流能水轮机单桩基础局部冲刷演变机制,在水槽中开展物理模型试验,探讨了水流强度对潮流能水轮机单桩基础冲刷过程的影响规律,并与仅单桩工况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往复流作用下,潮流能水轮机单桩基础冲刷过程具有显著的周期性震荡、逐步提高的特点;叶轮的存在加快了基础冲刷过程,增加了最大冲刷深度;最大冲刷深度随着水流强度的提高呈线性提高,震荡幅度也随着水流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相比于单向流,双向流减弱了潮流能水轮机单桩基础冲刷深度,但随着水流强度的提高,单向流和双向流作用差异性逐渐降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