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河中下游

黄河中下游

黄河中下游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378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574篇;相关期刊276种,包括寻根、地域研究与开发、河南科技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论坛、2008年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第六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等;黄河中下游的相关文献由581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圣彦、何光岳、刘红珍等。

黄河中下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0 占比:12.54%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2574 占比:87.22%

总计:2951篇

黄河中下游—发文趋势图

黄河中下游

-研究学者

  • 丁圣彦
  • 何光岳
  • 刘红珍
  • 胡楠
  • 范玉龙
  • 贾兵强
  • 丰华丽
  • 何业恒
  • 何应道
  • 侯增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无; 吕彩霞(整编); 王振航(设计)
    • 摘要: 2022年,人民胜利渠灌区迎来开灌暨毛泽东主席视察70周年。70年来,人民胜利渠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人民胜利渠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自流灌溉工程,1951年开工建设,1952年4月开灌。她的建成,结束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拉开了大规模开发利用黄河中下游水沙资源的序幕,是新中国引黄灌溉的一面旗帜,被誉为“新中国引黄第一渠”。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主席亲临人民胜利渠视察。
    • 曹希强; 戴立乾; 姬祥; 刘鹏
    • 摘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兼跨中、下游的黄河河南段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区位和资源禀赋。以黄河中、下游河南段湿地生态系统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重要自然保护地为拟建国家公园范围,对照《国家公园设立规范》中国家公园的国家代表性、生态重要性、管理可行性等3项准入条件以及9项认定指标,探讨了在黄河中下游建立国家公园的可行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或建议,以期为今后黄河中下游地区优化生态保护格局、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摘要: 3月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结束后举行“部长通道”采访活动,水利部部长李国英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了采访。他指出,我国地理气候条件特殊,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由此带来水旱灾害多发频发重发,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基本水情。去年,长江、黄河、海河流域漳卫河、嫩江、松花江、黑龙江、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相继发生洪水,特别是进入秋季,黄河中下游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秋汛,海河流域漳卫河发生了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的秋季洪水,汉江发生了7次超过1万m3/s的秋季大洪水。与此同时,珠江流域特别是东江、韩江流域发生了60年来最严重的旱情,来水量减少7成以上,珠江三角洲城乡居民供水安全受到严峻挑战。
    • 寒鲲
    • 摘要: 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之东北,延伸出了一条由祁连山脉、贺兰山脉、阴山山脉、大兴安岭构成的地理界限,而从青藏高原之东南,延伸出了一系列由四川西部通往云南西北部并深入中南半岛的横断山脉,两组山脉犹如两条臂膀,与亚洲大陆东端的海洋共同坏抱着华夏文明的腹地,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肥沃的平原与盆地,共同为华夏文明的孕育、滋长、兴旺持续提供物质基础。
    • 魏杰; 刘丽娜; 马云霞; 申进朝; 王强; 王振峰
    • 摘要: 科学认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于指导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地处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省为研究区域,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情况,结果表明:(1)河南省各市生态环境指数值域范围为0.143~0.808,北部和中部地区相对较低,南部和西南部相对较高,地域分异特征明显;(2)通过分析2014至2018年河南省各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发现郑州市历年均在0.8以上,远高于其他城市;(3)2014至2018年河南省各市耦合协调度值介于0.34~0.73,主要处于勉强耦合协调和中级耦合协调阶段,南北地区差异明显.针对河南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可通过构建中原城市群“一核一副四轴四区”的空间格局,引领其他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建设黄河中下游生态走廊,加强黄河中下游生态环境同治共保.
    • 夏广慧; 马忠
    • 摘要: 以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量化黄河中下游五省区(山西省、内蒙古、山东省、河南省和陕西省)基于消费的水足迹的规模和结构以及与省级的虚拟水贸易,通过近远程视角分析黄河中下游五省区依靠内外部水资源的程度,并通过实例分析虚拟水贸易的空间流动特点。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五省区各部门的用水系数差别较大,其中内蒙古的农业用水系数最高,均高于700 m^(3)/万元;黄河中下游五省区近远程水足迹之比为99∶1,即对内部水资源依赖性较强,对外部水资源依赖性较弱,近程水资源极大地促进了黄河中下游发展;黄河中下游的水足迹与距离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即距离越大,水足迹流动量越小。五省区的水足迹分别距流出地3.21、68.42、75.18、77.32、19.53 km,其中山西的水足迹距离流出地的平均距离最短,河南的水足迹距离流出地的平均距离最长;在虚拟水近远程贸易中,黄河中下游是虚拟水净流入区,有3976.6万m^(3)的虚拟水净流入量;山西省和陕西省是虚拟水净流入区,内蒙古、山东和河南三省区是虚拟水净流出区。我国蓬勃发展的经济给水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黄河中下游五省区的水资源压力也在不断增加,提高综合用水效率,调整进出口策略,实施虚拟水贸易策略是黄河中下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 范玉龙; 胡楠; 丁圣彦
    • 摘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黄河水资源的合理调配,黄河径流在维持全球能量平衡、水沙循环以及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大坝强烈改变河流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格局,干扰河流的自然节律。小浪底大坝是中国第二大水利工程,通过整理大坝运行前后花园口水文站数据,运用变化范围(Range of Variability Approach,RVA)、Theil Sen斜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等方法分析黄河径流的变化程度、幅度、突变点和周期,结果表明:大坝建后,花园口径流极大值提前。年均径流减小趋势通过了99%的显著性检验,1998-2011年减小趋势最为明显,1990年和2012年分别有突变点出现。径流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主周期偏低等值线中心在2000年前后。由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结果可以预测今后一段时期年径流将处于偏低的时期。调水调沙期间水量大、含沙量高和水量的快速消退,使许多引黄涵闸口和引水渠系淤积比较严重。弄清黄河径流变化规律,适时调整大坝运行管理、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等决策,可为黄河中下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 白玮
    • 摘要: 从中国的饮食结构上来说,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有四种饮食文明:以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小麦文明,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水稻文明,以西北塞外为中心的游牧饮食文明,以及以西北黄土高原为中心的小米文明。中原饮食文明主要以麦面为主,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江南饮食文明以鱼米为主,过着饭稻羹鱼的优渥生活;草原饮食文明以牛羊肉为主,过着刀马游牧的生活;而小米。
    • 李峰; 刘华国
    • 摘要: 黄河流域是我国地质环境最复杂、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遭受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流域。中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4次地震有3次发生在黄河流域,如1556年陕西华县8¼级地震和1937年8月山东菏泽7级地震。黄河中下游的防洪工程体系作为我国黄淮海平原的生态安全保障,也是保障我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安全的重要依托,而分布在黄河河道附近的地震活动断层是威胁黄河堤防工程体系和沿岸城市地质安全的关键危险源。
    • 李峰; 张杰汉; 卢巍; 张攀; 占伟伟; 田勤俭
    • 摘要: 黄河流域是我国遭受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流域,近年来探测工作对黄河中下游的活动断层有较多新认识,如构成北华北盆地与南华北盆地新构造分界的新乡-商丘断裂,新发现存在多个晚更新世活动段,具备发生中强级以上地震的可能,对识别沿黄河中下游的地震危险源、提高地震危险性认识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活动断层探测的最新进展,分析了沿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活动断层分布特征及其可能产生的灾害影响,并提出后续工作规划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