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Mann-Kendall检验

Mann-Kendall检验

Mann-Kendall检验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487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6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39314篇;相关期刊203种,包括地下水、资源科学、气象与环境科学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十一届中国水论坛、第二届青年治淮论坛、华东七省(市)水利学会协作组第二十三次学术研讨会等;Mann-Kendall检验的相关文献由1411位作者贡献,包括顾世祥、徐宗学、何大明等。

Mann-Kendall检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6 占比:1.20%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9314 占比:98.78%

总计:39801篇

Mann-Kendall检验—发文趋势图

Mann-Kendall检验

-研究学者

  • 顾世祥
  • 徐宗学
  • 何大明
  • 刘丽娜
  • 刘卫林
  • 周绍毅
  • 周跃
  • 李强
  • 靖娟利
  • 吴昊旻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慧霞; 卓莹莹; 刘厚凤
    • 摘要: 为研究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利用线性趋势、5 a滑动平均、Mann-Kendall趋势和突变检验以及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EOF),对黄河流域1961—2019年降水量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1961—2019年黄河流域年降水量总体呈不显著减少趋势,1961—1972年和1985—2001年为两个年降水量下降期,1973—1984年和2002—2019年两个时段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1964年前后年降水量发生突变性减少。黄河流域整体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春季和秋季呈不显著减少趋势,除上游地区在冬季呈显著增加趋势外,各地区在四季表现出不显著增加或减少趋势。根据EOF分析,1961—2019年黄河流域年降水场前两个特征向量能较好地表达其时空变化特征,第一特征向量场呈一致性分布,第二特征向量场呈“西北-东南”反位相分布;根据其时间系数,可将黄河流域不同年份降水特征划分为4种分布形式:全流域偏少、全流域偏多、流域东南部偏多(西北部偏少)和流域西北部偏多(东南部偏少)。
    • 黄亦轩; 徐宗学; 陈浩; 付铁文; 万东辉
    • 摘要: 城市内涝等灾害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而其主要驱动因子为降水,因此科学、全面认识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对城市防洪减灾至关重要。本文采用广东26个站点1960—2020的月降水数据,基于空间插值、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广东汛期降水的空间变异性、趋势性、突变点与周期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广东按站点月降水量的峰值特征可分为四个降水类型区,各月之间、沿海与内陆降水量年际变化不同步,并阐明了前、后汛期降水高值中心与低值区的空间转移过程。按沿海/内陆-前/后汛期分组分析,对各组降水年际变化判定了趋势和显著性突变点,并识别了各个最强周期尺度下的主周期。
    • 吴丽萍; 杨余辉; 杨景燕; 冯先成; 曾康康
    • 摘要: 利用喀什河流域1965—2018年逐日降水量实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近54年新疆喀什河流域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降水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54年喀什河流域年降水量总体呈24.14 mm/10 a的增加趋势,降水量在20世纪90年代增加最显著;喀什河流域降水量在冬季上升显著,夏季和秋季增加趋势较缓慢;喀什河流域降水量在冬季1月和2月增加明显。喀什河流域年降水量突变时间为1986、1988、1990年,春季降水量突变年份为1993、1994、1995、1997年,冬季降水量突变年份为1993年。喀什河流域年降水量主要存在15、6年2种周期性变化,其中15年为第一主周期,6年为第二主周期。由此可见,喀什河流域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冬季降水量对年际降水量增加贡献最大,1、2月份降水量对冬季降水量增加贡献最大。
    • 贾玲; 孙栋元; 牛最荣; 鄢继选; 武兰珍; 王兴繁; 肖锋; 马亚丽
    • 摘要: 为探讨流域极端气候事件的演变规律,基于疏勒河流域瓜州站、玉门站和敦煌站1951—2018年月气温极值数据,采用线性倾向、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了疏勒河流域气温年、季极值变化特征、突变特征以及周期特征。结果表明:(1)年极值气温变化均呈上升趋势,年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以0.06°C/10 a和0.27°C/10 a的速率上升,但年最低气温上升趋势较年最高气温显著;(2)季最高气温变化均呈上升趋势,倾向率排序表现为冬季(0.36°C/10 a)>春季(0.23°C/10 a)>夏季(0.07°C/10 a)>秋季(0.01°C/10 a),且各季呈现不同波动变化趋势;(3)季最低气温均呈现上升变暖趋势,倾向率排序表现为秋季(0.53°C/10 a)>春季(0.39°C/10 a)>冬季(0.24°C/10 a)>夏季(0.19°C/10 a),且各季呈现不同的波动变化趋势;(4)流域年最高气温和年最低气温突变时间分别为2011年和1961年。(5)年最高气温和年最低气温的第一主周期均为58 a。总的来说,疏勒河流域的气温在未来几年还会持续升高。研究成果对于全面认识疏勒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胡萌; 盛英武
    • 摘要: 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_K检验、滑动T检验法,对青岛市1956-2016年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进行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结果表明:(1)4个指标总体上都呈减少趋势。(2)水资源量的变化趋势受到降水量的影响,地下水资源量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最小。(3)M-K检验显示,1967年以后降水量与水资源量均呈减少趋势;降水量于1986-2002年达到显著性水平;地表水资源量与水资源总量均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显著性水平;地下水资源量于1983年达到置信度临界值。(4)滑动T检验显示,步长为2时,降水量有1个突变点,为1992年;地表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各有2个突变点,均为1968年和1971年。
    • 张楠; 张保留; 吕连宏; 白梓函; 赵明轩; 罗宏
    • 摘要: 基于世界银行数据库1960~2020年数据,采用Mann-Kendall(MK)检验和Spearman's Rho(SR)检验,对全球219个国家及地区的CO_(2)排放及社会经济数据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MK检验和SR检验得出一致结论,共有42个国家和1个经济体联盟实现碳达峰,46个国家处于碳达峰平台期.多数国家碳达峰时具备以下特征:人均GDP达2×10^(4)~5×10^(4)美元,第三产业占比高于50%,化石能源消耗占比仍高于60%,且碳排放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下降阶段,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借鉴已达峰国家的经验,中国应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新格局;制定区域差异化碳达峰目标,推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达峰.
    • 白燕; 杨雅萍; 孙九林
    • 摘要: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等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植被的时空变化格局与趋势是评估区域生态恢复状况以及揭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基于MODIS植被指数产品(MOD13Q1,C6),通过投影转换、镶嵌裁剪和最大值合成等预处理,采用非参数Theil-Sen趋势估算与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以及变异系数等方法,生成了2000–2020年黄河流域250 m分辨率植被生长季时空演变数据集,包含植被NDVI和EVI的变化趋势及其波动性特征等信息。通过数据共享,期望为全球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植被生态系统过去、现在、未来演变规律的深入认知提供重要参考。
    • 范玉龙; 胡楠; 丁圣彦
    • 摘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黄河水资源的合理调配,黄河径流在维持全球能量平衡、水沙循环以及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大坝强烈改变河流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格局,干扰河流的自然节律。小浪底大坝是中国第二大水利工程,通过整理大坝运行前后花园口水文站数据,运用变化范围(Range of Variability Approach,RVA)、Theil Sen斜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等方法分析黄河径流的变化程度、幅度、突变点和周期,结果表明:大坝建后,花园口径流极大值提前。年均径流减小趋势通过了99%的显著性检验,1998-2011年减小趋势最为明显,1990年和2012年分别有突变点出现。径流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主周期偏低等值线中心在2000年前后。由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结果可以预测今后一段时期年径流将处于偏低的时期。调水调沙期间水量大、含沙量高和水量的快速消退,使许多引黄涵闸口和引水渠系淤积比较严重。弄清黄河径流变化规律,适时调整大坝运行管理、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等决策,可为黄河中下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 何宏昌; 马炳鑫; 靖娟利; 徐勇; 窦世卿; 刘兵
    • 摘要: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是表征植物活动的重要变量,分析植被NPP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对生态保护及植被恢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9年MOD17A3的NPP数据,结合基于站点的气象数据、DEM等数据,运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R/S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分析了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空间分布、时空变化及未来趋势,进一步探讨了自然因子对西南地区植被NPP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2000—2019年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空间分布上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均值为751.37 gC/(m^(2)·a)。(2)从时间尺度看,20 a间研究区植被NPP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速度为3.67 gC/(m^(2)·a);从空间尺度看,20 a间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NPP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总面积的78.10%,呈显著上升的区域占42.14%,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乌蒙山一带。(3)未来研究区内植被NPP以上升趋势为主,呈持续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比为76.97%,呈强持续显著上升的面积占30.67%,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乌蒙山一带。(4)地理探测显示,影响西南喀斯特地区NPP变化的主导因子为湿度、生物温暖指数、日照时数和气温,其q均值均超过0.3;各因子交互作用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其中高程∩生物温暖指数的q值最高,为0.498。综上,研究结果表明高程和生物温暖指数的共同作用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的NPP影响最大。
    • 李学军; 肖国杰; 张伟超
    • 摘要: 为了研究西宁气候变化特征,本文利用1960~2019年西宁逐日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数据,通过线性倾向趋势分析、滑动平均和Mann-Kendall检验,对各气象要素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突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年气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变化速率为0.07°C/10a,近60 a年平均气温为6.0°C,年平均气温在1970年前后发生了突变。年降水量的上升趋势极为显著,变化率为17.55 mm/10a,年降水量的平均值为392.9 mm,M-K检验发现年降水量在90年代末期发生突变。年日照时数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变化率为−63.9 h/10a,年日照时数的平均值为2643.5 h,年日照时数的突变发生在1987年。西宁年平均相对湿度虽呈上升的趋势,但并不显著,其变化率为0.33%/10a,平均值为56%,平均相对湿度在1992年可能发生突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