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一届中国水论坛
第十一届中国水论坛

第十一届中国水论坛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3-11-15

主办单位:中国水利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会议文集:第十一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入海河流南流江的水量水质综合评价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南流江常乐水文站的水量和水质监测资料,进行了南流江生态需水计算和单因子水质评价.采用水量水质的同步数据,对南流江常乐站的控制区域进行了水量水质综合评价.计算结果表明,2003-2008年南流江常乐站控制区域的可利用水资源量呈下降趋势,属于水质型缺水.
  • 摘要:湖泊是城市之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湖泊周边的开发活动日益加强,湖泊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TDML作为一种成熟的水污染控制与管理技术,在防治湖区水污染方面颇具代表性.该方法是通过识别具体的湖泊单元及湖区土地利用状况,估算湖泊水体和污染源的主要超标污染物指标的TMDL,在综合考虑安全临界值和内源污染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湖区范围内的污染负荷在外源(点源、非点源)和内源之间进行分配,为湖泊污染源限制排污的总量控制方案提供依据.
  • 摘要:水库消涨带是指因水库调度等原因引起库水位变动而在库区周围形成的一段特殊区域,其坡面裸露,泥沙侵蚀量大,生态环境恶劣.由于淹露交替造成生态环境极端变化,库岸消涨带植被恢复一直是全球环境领域的一项难题.本文通过分析黄龙带水库消涨带的特点和功能,结合黄龙带水库消涨带的实际状况,选择根系发达、生长势强、耐旱、耐水淹的植物,提出构建消涨带植被护坡的方案.
  • 摘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是黄河下游防洪和中游生态环境改善的关键,水土流失区地形复杂,治理难度大,需长期坚持.本文分列治理的入黄泥沙减小量、植被覆盖率、预期时间三个目标,利用现有研究成果加以论证,有量化结果,并对其合理性作了比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摘要:水库是珠江三角洲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之一,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库周围土地由于其优美的亲水环境,正被逐步开发成各种休闲度假中心和高档住宅区.作为城市饮用水源地的水库,其水质的保护非常重要,因此必须有效防治水库周围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以东莞御花苑项目二期2-2、2-3区工程为例,对珠江三角洲饮用水源地周围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水土流失防治分区,进而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 摘要:将区域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视作能量系统,结合水资源的生态经济功能和效用,界定了水资源生态经济价值的概念和构成.根据能值分析的一般原理,结合水资源生态经济价值评估的要求,通过水循环过程的能量分析,构建了区域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及子系统的能量和能值网络,提出了水资源能值贡献率及其量化方法和水资源生态经济价值能值评估方法,实现了水资源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的统一度量.以郑州市为典型区,评估了2000-2007年郑州市水资源生态经济价值,结果表明评估方法是可行性.
  • 摘要:生态水文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全球水资源日趋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门新兴的交又学科,是一门揭示生态系统中生态格局和生态过程水文学机制的科学.这一学科一经产生,便受到了国内外水文学家和生态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详细介绍了生态水文学概念的提出过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了生态水文学的内涵.介绍了生态水文学模型的概念、分类,分析探讨了生态水文模型的结构模式,在综合分析生态水文学目前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生态水文学在退化草地中的草地水循环、生态水文学机理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耦合集成研究方面进行了展望.
  • 摘要:21世纪初中国提出了水利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资源型水利的河道,应当是生态的.生态型河道建设更多地强调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在水利建设中对河道整治做到江河不能断流,堤防不决口,河床不抬高,水质不恶化.注重生态河流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多年来,金字塔用其独创的"柔性生态防护系统"打遣的"会呼吸、会净化"的生态河道,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 摘要:本文以王英水库为研究对象,在对王英库区所在流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生物状况以及水库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王英水库生态环境需水的组成,并在此基础上对王英水库的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核算.研究结果表明,王英水库的生态环境需水总量为13.675×108m3,其中主要组成部分分别为水库环境稀释需水量(795%)和库区及下游河道水生生物及其栖息地需水量(156%),扣除重叠部分后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后的需水总量为11.245×108m3.结果表明王英水库要维持引用水源地的地表水Ⅱ类标准,必须先对水库中的氮、磷元素进行处理,才能减小环境稀释需水量,保证来水能满足生态环境需水量.此研究可为水库生态调度、生态环境恢复和城市供水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以楚雄市九龙甸水源区为研究对象,用楚雄和凤屯站自建站到2009年间的日气象、径流资料,结合水源区土地利用、土壤空间分布图、90mDEM,建立九龙甸水源区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应用LH-OAT法分别对研究区进行参数敏感性试验,最后应用SUFI2法和手动调参相结合的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在研究区SCS径流曲线数(CN2),土壤蒸发补偿系数(ESCO),浅层地下水回归流阈值深度(GWQMN),土壤饱和水力传导度(SOL_K),平均坡度(SLOPE),最大叶面积指数(BLAI),最大叶冠指数(CANMX)和土壤水植被可利用量(SOL_AWC)等参数对径流影响最为敏感.研究区在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模拟与实测径流相对误差小于10%,纳什效率系数分别为087和083.1986-2009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研究区土壤侵蚀以轻微度为主,耕地面积比相对增加,草地面积比相对减少可能是导致2009年比1986年和2000年径流深和坡面流增加,中度和强度土壤侵蚀比例增加主要原因。
  • 摘要:坡沟侵蚀系统是黄土高原特有的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对室内坡沟侵蚀系统进行两种不同流量(6L/min和8L/min)的放水冲刷试验,对坡沟侵蚀系统的径流能量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①坡沟侵蚀系统的径流能量随着流量的增大均有增大的趋势;坡沟系统中径流动能沿程呈现波动式的增大趋势,在进入沟坡以后增加速度变快,坡沟系统的径流势能的变化与动能的变化相反;且坡沟侵蚀系统中的势能远大于动能.②相同流量下,坡沟径流能耗沿程有增大趋势,而且在进入沟坡以后,增加的速度加快;随着冲刷流量的增大,径流能耗呈现出增长的趋势.③冲刷条件下,径流能量消耗过程与侵蚀产沙量过程的变化基本一致,并且建立了侵蚀量与能耗之间的相关方程.本研究拓宽了黄土高原坡沟侵蚀系统水力侵蚀过程机理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坡沟侵蚀系统侵蚀产沙量的定量计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 摘要:陕北供水网络工程正在规划中,建成后将切实解决当地缺水问题,本研究旨在为陕北供水网络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首先,为榆林近期供水网络方案的评价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其次,充分考虑到榆林近期供水网络的特点,利用加速遗传算法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最后,通过基于灰靶理论的评价方法对榆林近期供水网络的多个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本研究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为陕北供水网络规划和建设提出科学建议,而且也能为其它供水网络工程方案的评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摘要:本文从总体构想、基本原则和实施目标分析了《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意见》,并结合相关实际情况,从农业用水计量、用水效率评估和考核制度落实三个方面解析了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难点,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借鉴.
  • 摘要:有效解决人水之间矛盾,协调好人水关系,实现人与水和谐相处,正越来越受关注;为此,基于和谐论理论,从健康度、发展度、协调度三个准则层建立了登封市人水关系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登封市现状年人水关系现状进行了评价;基于人水关系和谐论调控模型,以规划水平年2015年75%频率为例,介绍了登封市人水关系定量调控方法;结果表明,基于和谐论的人水关系评价调控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鄂尔多斯市自然地理概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在了解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和理论以及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评价原则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采用了模糊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并建立了鄂尔多斯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分析了鄂尔多斯市现状年(2009年)和规划年(2015年和2020年)的水资源承载力,鄂尔多斯市2009年、2015年和2020年的协调发展状况分别为0664、0826和0.908,结果表明,经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鄂尔多斯市规划年的水资源承载力有所提高.根据结果,并结合鄂尔多斯市的实际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划,提出了提高鄂尔多斯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有效措施.
  • 摘要:正确预测城市需水量是实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础,由于气候变化、经济发展,水文循环过程的复杂性,增大了预测的难度.本文通过建立RBF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城市需水量预测,并以西安市居民生活用水量为例,与传统BP神经网络模型以及灰色GM(1,1)模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RBF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高,是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城市需水量预测的有效方法之一.
  • 摘要:自来水水厂作为水资源的使用大户,对生产排放水进行回收利用,是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减少生产排放水的排放,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小试试验研究及实际生产试验充分系统的对生产排放水回用进行可行性研究,小试试验结果显示当回用比例控制在5%~10%时,能够明显提高混凝效果,提高净水效率,沉后水铝、铁、锰及其他金属指标超标风险较低.应用于实际生产运行,不仅水厂出厂水质仍处于国标范围内,而且能够降低生产电耗,节约了水资源.
  • 摘要:本文结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内容提出了水资源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改进TOPSIS模型及求解方法,并以济南市为案例,评价其水资源管理能力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摘要:本文以汉江月河流域为对象,分析了月河流域水资源的基本特点,计算出月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及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采用地表水资源量减去河道内生态基础流量和汛期下泄洪水量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月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928亿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322亿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占水资源总量的347%.
  • 摘要:规划水资源论证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措施,能从战略规划决策源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工业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的论证要点和技术方法,并选择贵州省某省级工业园区进行了实证分析.工业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应重点论证规划园区的需水方案、水源保障和退水出路,应从需水管理、供水管理、实施影响等三个角度,对规划方案进行三次复核,提出核减意见,并根据复核结果,提出水资源管理措施、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企业入园准则等三重建议.实证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论证要点和思路符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求,可操作性强.
  • 摘要:以滇中高原上的龙川江流域为例,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14个代表性指标中筛选出了影响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的3个主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主因子进行权重计算,结合综合得分评价出该流域2000-2030水平年每隔10年跨度的水资源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龙川江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已达到极限,只有在滇中引水工程等外流域引水调入龙川江流域增加供水量的情况下,水资源承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水资源增幅为259%,达到新的一个水资源承载力水平上的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 摘要:本文开发建设了珠江水量调度辅助决策系统,介绍了系统总体设计,重点分析了系统功能组成,探讨分析了系统开发主要关键技术.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界面友好,具有较好的用户体验,可为珠江水量调度提供可靠的辅助决策手段。
  • 摘要:针对并联水库群向共同用水户联合供水调度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并联水库群两时段联合调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提出了并联水库群供水量确定规则的表述形式.文中建立了调度规则优选的并联水库群联合调度模拟-优化模型,该模型以用水户的缺水程度最轻为目标函数,并采用多种群混合进化的粒子群算法PMSE-PSO(Parallel Multi-swarms Shuffling Evolution Algorithm Based on Particle Swarm Optirmzation)对该调度规则中的相关参数进行优化计算.以辽宁省碧流河水库与英那河水库组成的并联供水水库群为例,进行了并联水库群联合供水调度工程研究,结果表明:新的调度规则与并联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具有合理性与有效性.
  • 摘要:介绍了水文模拟过程中不确定性研究的重要性,并分别介绍了水文输入输出资料不确定性、模型参数不确定性以及模型结构不确定性研究现状.同时根据基于贝叶斯的GLUE方法,MCMC方法和SCEM-UA方法分别对NASH模型在沿渡河流域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得到各种方法存在的优缺点,并提出需要改进的研究内容.
  • 摘要:研究城区屋面、路面径流水文过程与污染物变化特征,对完善城市非点源污染基础数据库、分析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构建城市雨水径流非点源污染负荷计算模型、制定可行实用的径流污染管理技术与方法、有效利用城市雨水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新乡市2010年城区屋面、路面4场降雨-径流的水文、水质过程进行采样分析,水质指标包括pH值、SS、COD和DO.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场次径流曲线形态与降雨过程线类似,两者波动幅度相对较小,径流曲线滞后于降雨过程线约5~20min;②屋面径流系数在0.92~098之间,路面径流系数在0.78~0.82之间,③径流初期污染严重,径流后期屋面COD、SS浓度分别在25mg/L和30mg/L以下,路面COD、SS浓度分别在203mg/L和458mg/L以下,各指标浓度在径流前期较后期变化较为明显;④屋面、路面径流中各指标标准差率均呈SS>COD>DO>pH值的趋势,这与各自浓度变化过程的指向性一致,⑤径流中COD、SS之间的相关性较好,DO与其之间的相关性较差,表明在控制径流污染时可采取措施同时去除颗粒物和有机物,而对无机物的协同去处能力会有所降低,⑥径流中各指标浓度变化是由污染物累积排放规律所决定,径流水质受降而量、降雨强度、下垫面材料、季节和气温等因素影响较大.
  • 摘要:基于渭河流域1961-2008年21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运用修正的Palmer干旱指数法分别计算各站逐月干旱指数,并分析该流域干旱的时空变化特性.结果表明:1961-2008年期间,渭河流域有较为显著的变干趋势;泾河是最容易发生干旱的地区,且干旱的程度最为严重;时间上,秋季发生干旱的可能性大;空间上,有北部较南部干旱,西部较东部干旱的空间变化特征.
  • 摘要:分析径流变异对降水、径流系数变异的响应关系,对研究径流序列变异的原因,探寻河川径流的演变规律具有显著影响.本文以渭河流域年降水资料,年还原径流,以及各子流域年径流系数为研究对象,使用曼-肯德尔(Mann-kendall)法诊序列变异点,并分析渭河流域径流序列变异对降水、年径流系数序列变异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渭河流域径流序列变异与年径流系数序列变异之间的响应关系较好,由人类活动导致的下垫面情况变化是引起渭河流域各子流域年径流量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
  • 摘要:近年来西南地区旱涝事件频发,且强度有增大趋势,对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本文采用西南地区气象数据和社会经济等数据,应用模糊模式识别理论与模型,遴选旱涝灾害影响的评估指标,建立旱涝灾害影响评估指标体系,对旱涝灾害影响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显示:洪涝灾害对四川省的影响最大,重庆市次之,而对云南省的影响最小,干旱灾害对云南省的影响最大,贵州省次之,对四川省的影响最小.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评估西南地区早涝事件的影响.
  • 摘要:刘瑶水库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总库容3841万m3,大坝参漏严重,影响水库正常运行.本次除险加固设计采用了3个方案进行比较,最终决定选用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方案.该方案的优点是能够彻底处理坝体渗漏,且防渗效果及耐久性较好.
  • 摘要:本文介绍了ArcGIS中的水文分析工具箱的使用方法,详细给出了基于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利用水文分析工具对流域的水流方向、汇流累积量、水流长度、河流网络、流域出水口等信息的提取,从而进行流域分割,确定子流域.
  • 摘要:洞庭湖区洪灾易发,一方面是由于长江洪水和湘资沅澧洪水峰高量大,汛期洪水入洞庭湖以后很容易抬高湖区水位;另一方面是长江向洞庭湖的分洪易于四水洪水遭遇,江、河、湖洪水出现相互顶托之势,抬高水位,易形成洪灾.本文利用1959-2008年洪水资料,从各历时洪量组成、洪峰流量组成以及各路洪水之间的遭遇次数、频率等角度,研究了洞庭湖区洪水组成及遭遇规律.结果表明,三口与四水在汛期(5-10月)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所占的比重差不多,其中,三口河系的主汛期为7-9月,四水的主汛期为5-7月,7月三口与四水洪水最容易发生遭遇。从各个时期来看,随着下荆江裁弯,葛洲坝、三峡以及长江上游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影响,三口河系在主汛期占总入湖洪量的比例逐渐减小,但在7-9月三口洪水所占比重大于四水洪水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从各路洪水之间的遭遇几率来看,四水之间相邻较近的两条河流比较容易发生洪水遭遇,四水与三口之间的洪水遭遇中,澧水—松滋河的洪水遭遇几率最高。
  • 摘要:结合磨刀门近期遥感影像资料和地形资料分析了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磨刀门拦门沙区水动力变化及地貌演变特征.与工程前相比,磨刀门拦门沙区涨、落潮流流势更加集中,径流动力增强,落潮流受珠江口WS向沿岸流影响增大,入海流向由工程前的S、ES向转为WS向;拦门沙区东西两汉不断向海延伸、拓宽,并有贯通之势;由于径流动力的外移,拦门沙内坡向海移动,受挖沙影响中心拦门萎缩显著,在未来自然状况下,拦门沙仍以淤积为主,整体呈向外推移的趋势,一主一支的分汊格局保持不变,同时将产生次一级的分汊.
  • 摘要:灌溉对农业至关重要,计算作物参照蒸发量是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湘江流域为例,研究适合湿润地区作物参照蒸发量的计算方法.根据湘江流域7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气象数据,以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结果为标准,比较分析了温度法中的Blaney-Criddle,Hargreaves和Hamon公式,辐射法中的Makkink和Prtestley and Taylor公式,以及质量传导法中的Rohwer公式等6个公式的计算结果,并采用线性回归和相对误差校正法进行系数修正.结果表明在湘江流域,辐射法中的Makkink公式与Penman-Monteith公式拟合最好,辐射法整体上优于温度法,系数修正后,温度法适用性明显提高,线性回归法的修正效果要优于相对误差校正法.
  • 摘要:本文在介绍苏州水系概况、苏州古城水系、存在的问题、苏州古城河网水质提升的基础上,探讨河网水质提升指标体系确立的意义、指标监测、指标分析、水质现状评价、水质提升目标的确定等一系列问题,根据水质现状评价最终确定了苏州古城河网水质提升目标为:除去总氮的限制,环城河水体溶解氧要求达到Ⅳ类(3mg/L以上),其它河道要求达到V类(2mg/L以上);CODMn、BOD5和CODCr三个指标在环城河和骨干河道要求达到Ⅲ类,其它支河道不低于V类。氨氮放宽至3mg/L;总磷指标在环城河、骨干河道和其它支河道分别达到Ⅲ类、Ⅳ类和V类。对其他地区的河网水质提升指标体系的确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摘要:21世纪以来,日益严重的流域性水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流域性水污染已经严重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开展水污染防治、保障区域用水安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针对当前流域水污染治理问题,本文系统提出"流域水污染防治体系(防污体系)"的概念的基本概念,详细阐述流域防污体系的组成,指出采用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共同治理流域水污染事故的思路.最后,介绍流域防污体系的可靠性概念、可靠性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及评价的内容和多变量评价方法.
  • 摘要:中国湖泊众多,存在许多生态环境问题:绝大部分已富营养化和生态退化,其中有部分蓝藻暴发或曾暴发,太湖有"湖泛".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积极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得到减轻或控制,生态退化得到控制,部分湖泊(如太湖、巢湖和滇池)的蓝藻暴发程度减轻或得到控制,部分湖泊(如五里湖、西湖、东湖、玄武湖、洱海等)的蓝藻暴发基本消除,"湖泛"得到控制或消除.总结以往治理经验,提出大中型湖泊水环境治理总体思路四个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科学合理制定分阶段分水域治理水环境目标和实施方案,最终建立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治理蓝藻暴发应削减蓝藻数量和减轻富营养化相结合,削减蓝藻数量须持续超过蓝藻增殖量,蓝藻暴发程度必然能持续减轻直至消除,生态退化主要是扩大水面积和增加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治理"湖泛"主要是改善水质、减轻蓝藻暴发和底泥污染,增加水体流动性,治理湖泊水环境必须采取控源、清除蓝藻、调水、清淤和生态修复五大类工程技术措施和相应保障措施合理配套,治理四个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相应的各类对策措施.
  • 摘要:水库纳污能力计算是纳污总量控制和水库水环境管理的基本依据.本文分别运用均匀混合模型、狄龙模型动态计算了不同频率下渔洞水库中CODMn和NH3-N、TN和TP四种污染物的月纳污能力,并将月纳污能力和月污染物入库量进行逐月比较.得到了TN、TP、COD№和NH3-N四种污染物在不同频率下的逐月纳污能力,和超标排放时所需削减污染物的量.结果表明,NH3-N、CODMn不是渔洞水库主要污染因子,暂不需要对污染物排放量进行削减,TP在个别月份需要对排放量进行削减,TN的污染形势异常严峻,是渔洞水库最重要的污染因子,几乎全年需要对排放量进行削减.最后针对以上情况提出控制渔洞水库面源污染的措施建议,包括对水源区实行就业扶持使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水源区外工作,同时进行教育补偿使水源区孩子,得到更多教育的机会,为将来走出水源区创造条件。水源区实施生态补偿制度,调动农民保护水环境积极性,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做到及时有效地对生活垃圾堆放点进行收集、分类、处理,做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最大程度地减少生活垃圾对水源地水体的污染负荷。
  • 摘要:如何合理理解和估计流域地形在干旱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将有利于干旱的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本研究基于观测降水和大尺度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VIC)模型的径流模拟数据,同步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刻画西江流域干旱事件,探究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的演化进程.研究显示,随着时间步长的增大(如6个月),SRI和SPI在西江流域将显示出相似的效用,在径流汇流速度快的流域(如柳江),SRI和SPI在雨季有着相近的演化过程,在水网分散绵长的流域(如南盘江),SRI相对于SPI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此外,该研究以2010年春季大旱为例,比较了SRI和SPI在干旱程度时空分布刻画上的差异性.结果显示,流域地形是西江流域影响干旱演进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扇形流域水文干旱随降水的演变速度快,在干旱发展阶段,海拔高的区域水文干旱不及气候干旱的等级,在水网冗长的流域,水文干旱的消退迟缓于气候干旱。
  • 摘要:为计算水利工程设计最小值设计参数,本文针对正数系列样本,提出一种"2倍均值法"法(以下简称"2AV"法)对样本系列进行转换,应用P-Ⅲ型频率曲线推求正数系列设计最小值频率计算方法.通过数学推导以及实例研究,证明该方法合理可行,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
  • 摘要:本文介绍了TOPMODEL模型的物理概念及基本原理,简述了地形指数的概念.选取粤北山区罗坝水流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TOPMODEL对其进行径流模拟.结果表明,TOPMODEL径流模拟精度较好,能较好地模拟径流过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本文以黑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Mann-Kendall和累积离差方法对黑河流域9个气象站点的4个极端降水指标和6个极端气温指标进行了趋势分析和突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除下游额济纳旗站过去51年间(1960-2010年)最大1日降水总量、最大5日降水总量、年平均降水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外,其余8个站点的这3个极端降水指标均呈现上升趋势,对于强降水日数,研究区所有站点均呈现上升趋势.9个站点的多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多年平均日最低气温、高温日数和高温强度、低温强度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低温日数呈现减少趋势.除了上游拖勒、野牛沟和祁连站的年平均降水强度在1997年、1991年和1992年存在显著突变外,大部分站点的大部分极端降水指标都没有检测出显著交点.相对而言,极端气温指标的突变特征更为明显,多年平均日最高气温的突变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多年平均日最低气温的突变集中在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中后期,高温日数和高温强度的突变年份集中在90年代中期,低温日数和低温强度的突变基本集中在70年代初期、80年代初期和中期.
  • 摘要: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本文以洞庭湖为研究对象,在收集流域范围内气象站点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洞庭湖流域过去近50年(1961-2009年)的局地气候变化特征,研究了区域降水、温度、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势,基于全球气候模式的预估结果,结合统计降尺度模型,研究了未来(2021~2050年)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下洞庭湖流域降水和温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在过去近50年间,年降水量变化呈略增加趋势,增加速率约为274mm/a,可能的突变时间约为1967年,年平均温度呈显著增加趋势,增温速率为02℃/10a,可能的突变时间为1968年,2000年以后增温幅度有所加大;年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减少趋势,可能的突变时间为1964年,2000年以后减少的幅度有所加大,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可能的突变时间为1966年.②未来不同的气候变化条件下,从多年平均来看,流域年平均温度都将继续升高,比历史多年平均约升高了1.3℃;年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则不尽相同,在A2情景下的降水量约减少1.0%,但在A1B和B1情景下降水量则分别增加0.1%和0.9%.
  • 摘要:以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秩次相关趋势检验法分析该流域降雨与径流趋势性,小波分析方法分析降雨径流的丰枯性及周期性,有序聚类法确定变异点位置,基于累积量斜率变化比较法定量计算出降雨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该流域径流序列波动剧烈,下降趋势显著,降雨呈不显著下降趋势,且序列自相关程度较高;降而存在6年、17年、28年的周期,径流存在2年、6年、17年、28年的周期,大尺度下均经历了丰-枯-丰的变化趋势,未来时间段内都处于枯水时期,降而在1968年发生变异,径流在1970年、1996年发生变异,从降雨径流相关图看出,相同降雨量情况下,1960-1970年产流量最大,1971-1996年次之,1997午后最小,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71-1996年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贡献率(5995%)占主要因素,降雨变化次之(4005%),1997-2010年人类活动加剧,贡献率为7632%,降而影响率减小(2368%).
  •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的变化,城市的洪水、内涝等水自然灾害问题日益突出.从水自然灾害防治的防洪、排涝、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的角度,较为明确的区分了洪水、涝水、雨水的基本涵义,分析了中国城市水自然灾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应明确城市排涝系统和排水系统的功能界限,增加排涝标准的内容,适当提高城市排水标准,协调排涝、排水标准,统一暴雨选样方法等具体建议.
  • 摘要:干旱半干旱区由于复杂的降雨径流关系,洪水预报精度一直是水文界研究的难题之一.根据张峰水库坝址以上的实测降而、洪水资料,利用水文系统模型(SMG)对张峰水库入库洪水进行预报.结果表明,洪峰和预见期的合格率可达到95.2%,判断过程拟合程度的确定性系数的合格率81.0%,综合判断模型的预报精度为甲级,可用于干旱半干旱区流域的短期洪水预报.
  • 摘要:枯季水文径流预测是现在水文预测预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水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开展枯季水文径流模拟预测为准确把握流域枯季水资源水量和水文过程提供依据.西江流域是珠江水系的第一大支流,近年来由于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季径流变化较大,珠江三角洲河口咸潮上溯年年发生,影响区域生产生活,因此有必要开展枯季径流模拟预测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新安江模型进行研究枯季流量模拟预测过程,为了研究模型在此区域枯季径流模拟预测的适用性,选择西江梧州水文站的数据进行参数率定和验证,经比较分析,认为新安江模型在枯季径流模拟预测中效果较好,模拟预测结果为流量峰值相对差小于20%,径流深相对误差小于15%,确定性系数值大于070,精度较好.说明新安江模型在梧州水文站的枯季径流模拟预测中是适用的.
  • 摘要:针对西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面临地下水超采、平原河流断流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将河道生态流量与地下水位作为整体来考虑,系统的确定复合型生态需水.文章首先以河道为对象,计算了最小生态流量、适宜生态流量.结果表明,西辽河的最小生态流量占多年天然平均流量的8%~10%,适宜生态流量占多年天然平均流量的19%~23%.其次,以河岸为对象,以地下水与河流补排关系和避免盐碱化为依据,以河道生态流量为边界条件,确定了支撑河道生态需水的生态地下水位,上游生态地下水位为280.15~28048m,下游为114.94~11537m.以最小生态流量、适宜生态流量和生态地下水位构成的复合生态需水指标的计算成果,将为西辽河流域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和管理、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淮河流域是中国水生态环境退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人类活动影响比较大的地区之一,因而保障其生态需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鲁台子水文站径流变化的基础上,采用变异范围法(RVA)对鲁台子水文站1956-2003年的日流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获得的33个水文改变指标(IHA)变化范围计算生态流量,然后利用7Q10法、Tennent法等生态流量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确定其最低生态需水量为9019×108m3,并基于目前的鲁台子附近水域生态环境状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于淮河中游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水生态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 摘要:本工程主要利用已修复好的清水推进式修复上海临港环湖河道富营养化河道水体,以建立一种富营养化河道"引清渐推"生态修复模式.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2009年底连续4个月水质监测结果显示,临港环湖河道水体属于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COD,调查期间总氮平均浓度为2230mg/L,COD平均浓度为7325mg/L.以叶绿素a、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透明度作为评价参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该河道水质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其中2009年12月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最低[TLI(Σ)=60902],11月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最高[TLI(Σ)=62.398],都达到了中度富营养化.2010年2-3月对临港环湖河道实施了"引清渐推"生态修复工程,以引清方式快速提高水体透明度,然后移栽苦草(Valhsneria natans)、伊乐藻(Elodea nuttalu)、龙须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matus)等沉水植物,以达到快速形成沉水植被及修复效果.试验区域连续监测结果表明,总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亚硝态氮(NO2-N)浓度分别比对照区降低40.95%、6173%、55.61%和7044%,总磷(TP)浓度和磷酸盐(PO4-P)浓度分别比对照区降低了2465%和4646%,COD、叶绿素a含量和透明度较对照区也分别降低了1047%、3396%和7803%,效果显著.试验表明该生态修复工程模式对水质改善效果明显,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 摘要:本文从增江的治水理念、主要工程措施及成效等方面,探讨河流生态修复应与当地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实现最佳融合,从而为当代治水提供应遵循的原则和可借鉴的经验.
  • 摘要:内蒙古草地近年来退化严重,不仅制约畜牧业发展,而且严重威胁中国的生态安全.因此,修复退化草地刻不容缓.内蒙古草地气候干旱,水分是制约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灌溉可以补偿水分,促进植物生长,加速草地修复进程.本研究在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于2007-2009年开展不同水量灌溉修复试验(多水量200~240mm/a,中水量120~160mm/a),通过植被监测,与无灌溉草地对比,结果表明①2007-2009年,灌溉使草地生产性能提高50%以上,且不同水量作用相同,两块灌溉草地Bray-curtis系数均保持0.8以上,表明灌溉期间草地群落结构均未发生很大变化;多水量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灌溉期间下降明显,表明多水量对草地生物多样性不利.②2010年停止灌溉,两块灌溉草地生产性能与无灌溉草地相近,Bray-curtis系数均下降至0.6左右,表明群落结构均发生了明显变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由原来的16降低至11左右,表明生物多样性下降明显.③2011-2013年,中水量区生产性能略高于多水量区,中水量区Bray-curtis系数维持在065~084之间,多水量区一直维持在06左右,表明中水量区群落结构更接近天然草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3块草地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表明长期围封不利于草地生物多样性.总体说来,中水量灌溉对草地修复效果优于多水量,并且节约用水.
  • 摘要:城镇化进程就是城市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多、不断大兴土木的过程.大量的基础设施及其他开发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挖填扰动剧烈,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弃方,涉及面广,危害大,极易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本文通过对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总结已有城市水土保持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下阶段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与方向,并针对当前尚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政府及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城市及周边区域水土保持总体规划,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制度及后续设计落实;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与水土保持监测制度,有效指导开发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预防及治理;加强对建设项目完工后的验收及后评价等工作,对已建水土保持做好质量评定,落实后续管理养护责任主体;公开相关的水土保持遥感信息和数据,让每一位公民都能实施掌握水土保持情况;加强宣传、引导和教育工作,让水土保持工作更加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参与城市水土保持建设,共建和谐生态文明城市。
  • 摘要:以黄河上中游地区为研究区,从统计口径的一致性、统计数据的合理性等方面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统计午报数据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可操作的处理方法.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为手段,通过图形叠加的方法,生成一个兼顾到水土流失分区和行政区划要素的综合图层,其中的每一个图斑均包含了区域自然状况和社会人文信息.依此在黄河上中游地区划分出300多个自然、社会情况相对均一的典型调查单元,然后在典型,调查单元内选择典型调查样区,以样区调查结果确定水土保持措施的核查系数,并进行水土保持措施数量核查.从基础数据处理、典型调查区域划分、典型样区选取、水土保持措施校核系数的计算、一直到每一种措施数量的校核,每一步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说明.提出了一种大面积水土保持措施调查核实的方法.为今后水土保持措施调查及黄河水沙变化分析提供指导.
  • 摘要:将亚洲苦草种植于不同浓度的悬浮泥沙与斜生栅藻复配的水体中,定期测定水体中的叶绿素a含量、光照强度、苦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用Clark型氧电极测定第0d和第15d苦草的光强曲线,根据光强曲线求出苦草的光补偿点.结果表明:①斜生栅藻在各处理组中呈Logistic"S"形增长模式,且随悬浮泥沙浓度的增大到达稳定期时间越长,随着藻细胞添加浓度的增大,到达稳定期的时间越短,②实验开始时悬浮物以泥沙为主,悬浮泥沙浓度分别为01、0.2、05、1g/L时各处理组平均光照强度分别为16229μmol/(m2s)、150.87μmol/(m2s)、9095μmol/(m2s)、5959μmol/(m2s),实验后期悬浮物以斜生栅藻为主,15d后各处理组平均光照强度阵至68.44μmol/(m2s)、6487μmol/(m2s)、5984μmol/(m2s)、5049μmol/(m2s),③在15d的共培养过程中,苦草叶绿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悬浮泥沙浓度越大,下降越大,④由可重复双因子方差分析可知悬浮泥沙和斜生栅藻对苦草光补偿点的影响均极显著(P<001).两种因子间的交互效应也极显著(P<001),说明悬浮物浓度和藻浓度的大小对光补偿点的影响不是相互独立的.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自来水厂中的生产排放水处理系统的工艺形式.因新国标的实施和环保要求的提高,水厂在原有生产排放水处理工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并结合水厂净水工艺进行优化运行,在确保出水水质达标的前提下,实现了水厂洗池和排泥水的全面回收,为节能环保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 摘要:针对饮用水水质安全,将健康风险评价与人力资本分析相结合,构建了相关的计算模型用以评估饮水水质不安全给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和所导致的社会损失,以此反映饮水水质安全的效益.该模型可为量化饮用水安全的经济效益提供方法支撑,将有利于国家在饮用水安全领域的投资决策.
  • 摘要:近年来,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是中国工业发展的重点,本文以北京市各区县2006-2009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工业增加值为研究对象,运用Moran'sI指数对北京市各区县工业用水效率和工业增长情况的全局和局部空间差异性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北京市各区县工业用水效率在空间上呈正相关,相似性逐年递增,工业增长在空间上呈负相关,区域极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北京市工业用水效率和工业增长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带性,按用水效率集聚程度,本文按照空间聚集类型的不同,将北京市分为首都主体功能集聚显著区(HH)、城市功能拓展集聚变动区(HL)和城市生态涵养聚集显著区(LL)3个聚集区;2006-2009年间,西城区和延庆县与周围区域工业发展的差距扩大明显.
  • 摘要:湖北省现行的用水定额于2003年发布,距今已有近10年的时间,为了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有必要对湖北省城镇公共生活用水定额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利用水平衡测试资料、水利普查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法对湖北省城镇公共生活用水定额进行了计算,在数据合理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算术平均法、概率分析法对湖北省公共生活用水定额进行了计算。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学校用水定额修正法和概率分析调整原则等,对其他地区用水定额计算具有参考价值。通过与其它省份用水定额、武汉市用水定额对比分析和用水定额先进性分析,分析了湖北省公共生活用水定额计算值的合理性。
  • 摘要:中国现行的水务管理系统是集决策、计划、执行、监督四大职能于一体的水行政管理体系,在市场经济模式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这种管理体制已难以满足社会对水的各种需求,特别是监督系统不能很好地发挥其独立的监督职能.本文对此构建了专职监督、综合监督、科研机构监督、公民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六大监督系统的政府监督体系,并分析了六大监督系统的互补性机制.
  • 摘要:科学合理地用好水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治理水土流失,改善黄土高塬沟壑区生态环境,是当前一项迫切任务.从农业水资源利用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水资源开发技术,整体水资源开发中的一些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提出了当前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以加强水窑、涝池建设等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的几点建议.
  • 摘要:介绍了对水库原水的有关认识,包括概念、特点及价值,在此基础上就水库原水管理中的一些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要坚持三个安全,提倡优质优用,实施科学运用,推进创新驱动,并指出在当前全国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水库原水管理要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使有限的水库原水资源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造福。
  • 摘要: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珠江流域的防汛防旱防风(简称"三防")压力越来越大.应急管理和能力是水利事业安全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贯彻落实"当好河流代言人,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绿色珠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了提高珠江委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应对洪水灾害等突发事件的能力,充分发挥珠江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开展珠江流域应急管理规划,旨在形成以人为本、科学高效、坚强有力和强化问责的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体系,并针对流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珠江委的应急能力建设,提高珠江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珠江委的技术服务水平,提高流域防汛抗旱部门应急管理的权威性和协调性,进而提高防汛防旱防风的应急能力。
  • 摘要:本文以长江流域为例,研究提出了农村水电的分区开发模式,即将长江流域分为东、中和西部三个区,分别对应农村水电的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长江流域内分布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农村水电的禁止开发区.农村水电分区开发模式的研究成果可为水利主管部门制定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规范性文件提供技术依据.
  • 摘要:咸潮动态监测是近年珠江口咸潮问题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从建立基于黄色物质的珠江口水体表层盐度自适应反演模型入手,详细阐述了利用遥感进行河口咸潮监测的具体方法,同时展望了今后咸湖遥感业务化监测发展前景和方向,并指出随着卫星监测手段的不断丰富,咸潮遥感监测技术将在防止河口咸潮上溯工作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 摘要:根据广东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利工程基本情况普查成果,分析广东省水库工程总体分布特点,、研究工程规模、建成年代、坝型等分布特点,并对广东省水库工程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广东省水库工程主要分布在粤东西北地区,河源市水库总数量和总库容均位居全省之首,以小型水库为主,但大中型水库起决定性作用,水库多建成于20世纪50~70年代;主要为土坝和均质坝.
  • 摘要:通过夏玉米小区试验,在不同时期给以不同程度的亏水灌溉处理,以研究不同生长时期水分亏缺和亏缺程度对夏玉米生理生态及产量的影响.将夏玉米生长发育过程划分三叶期-拔节期、拔节期-抽雄期、抽雄期-灌浆期、灌浆期-成熟期4个生长阶段,每个生育阶段设置不同水分水平.结果表明:夏玉米株高在抽雄期以前已经形成,抽雄期后再对其进行亏水处理已不能对其构成影响,夏玉米茎粗在抽雄-灌浆期前已经形成,这一时期及这一时期后的其它生育期的水分亏缺将对夏玉米的茎粗亦不再构成影响;拔节-抽雄期和抽雄-灌浆期为夏玉米冠部干重对水分敏感的时期;抽雄-灌浆期为夏玉米产量形成的最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水分亏缺会严重影响夏玉米的产量.
  • 摘要:依据《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278-2002)、《水利水电工程动能设计规范》(DL/T5015-1996)及小浪底水库的实测水文资料,在简要分析计算坝址设计年径流及年内分配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了水电站的动能设计,其中多年平均发电量为74.093亿kW·h、保证出力为30万kW、最大工作容量为197万kW、装机容量为249.96万kW.由于实际的平均发电量69.5亿kW·h不能达到设计值,又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 摘要:在分析尖岗流域具体特点的基础上,本文在分析入库洪水资料的基础上,按全流域对不同特征的洪水分别率定其参数。结果表明:21场模型评定洪水和3场检验洪水的各项指标合格率均达到66.7%以上,达到实际应用水平,为尖岗水库洪水调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 摘要:本文基于FVCOM数值模式建立了象山港及其附近水域高分辨率水动力模型,考虑了8个主要天文分潮,对象山港及附近水域的潮汐潮流进行了高精度的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与实测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得到比以往更精细的潮汐、潮流分布特征和同潮图.分析结果揭示:象山港的潮汐类型属于正规半日潮,M2分潮的最大振幅1.7m,S2分潮最大振幅0.7m,K1分潮最大振幅0.3m,01分潮最大振幅0.24m,各分潮振幅由港口向港内逐渐增大;经过牛鼻山水道和佛渡水道进入象山港的潮流不同步,存在6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差;在梅山岛与蒲门之间的水域,各分潮的潮流以顺时针旋转流为主,表底层分布一致;蒲门与缸爿山之间的水域,在表层,靠近北岸的区域以逆时针往复流为主,靠近南岸的大部分区域则是以顺时针往复流为主,而底层则刚好相反;缸爿山至铁港水域,以往复流为主,潮流椭圆顺逆交错分布,表底层分布一致;象山港平均纳潮量为12.21×108m3,30d的水交换率为44.22%.
  • 摘要:洪水强度大小与洪峰水位、洪峰流量、洪水流速、洪水历时和洪水总量等要素相关,度量洪水强度大小的物理量不仅揭示洪水强度的大小,而且更加科学合理地揭示了各场洪水之间的差异.分别解析不同的洪水强度特征值组合下洪水强度的分类结果,结果表明:以"洪水历时+洪水总量"的组合,作为强调洪水历时特性的典型组合情形;以指标最少、集中反映洪水峰量的动态变化为准则,选取"洪峰流量+洪峰水位+洪水总量"作为强调洪水动态过程峰量变化的典型组合情形.
  • 摘要: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大规模人类活动等变化环境的影响,改变了干旱的物理成因和统计分布规律,用于抗旱规划和干旱风险评估的干旱序列失去了一致性.目前干旱频率计算方法研究主要针对的是一致性序列,而对不同环境条件下形成的非一致性干旱序列研究较少.针对中国出现的非一致性干旱问题,建议采用水文变异诊断系统对干旱序列进行变异分析,以揭示干旱时空变异规律及其物理成因,从统计途径提出基于小波分析、希尔伯特-黄变换的非一致性干旱频率计算方法,以推求中国区域不同时期变化环境下的干旱频率分布规律,采用考虑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流域水文模型(WHMLUCC)模拟流域干旱的发生发展过程,从成因途径提出基于WHMLUCC模型的干旱频率计算方法,以推求流域不同时期变化环境下的干旱频率分布规律,并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旱效应.其研究成果不仅对变化环境下的水文分析与计算研究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抗旱规划和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等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 摘要:比较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综合评价的方法,以亳州市的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研究为基础,合理分析亳州市水资源的利用状况,根据用水,供水组合水平衡系列计算,客观地评价亳州市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依据可持续发展思想,从宏观的角度,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科学规划,根据该区域水资源利用的特点,提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确保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 摘要:针对传统水文频率分析方法进行P-Ⅲ型分布参数估计存在精度不足和设计值不确定性,采用贝叶斯理论参数估计方法,并结合MCMC自适应采样算法(AM)和延迟拒绝采样算法(DR)抽样技术,进行P-Ⅲ型分布参数和设计值不确定性分析,并与矩法和概率权重矩法进行比较.实例表明,基于AM算法的马尔科夫链平稳较快,遍历性较强,且其得到的离差平方和最小.
  •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日益受到金世界各国政府与广大民众的关注.与气温和降水有关的灾害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日益增大,也给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带来一定影响;与此同时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气候的变化.本文具体分析了气候变化与农田水利工程之间的相互影响,指出气候条件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辐射平衡及蒸发量增大;气温日较差降低,温度变化过程变得较为平缓;空气湿度增大。合理的修建农田水利工程,在解决农田灌溉、排水、降渍和防洪的同时,也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保持水土、减小温度差异,进而有效地防止极端天气和降低夏季气温。因此,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要本着增加有益因素、抑制有害因素的指导思想,合理规划,加强投资,完善组织管理体制,在保障安全、高效用水的同时,不对下游河道及地下水产生不利影响,并起到改善区域气候的作用。
  • 摘要:陆面过程模型是地球科学领域最先进、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模型,提高陆面过程模型描述地气界面通量的精度,对更加准确地理解地表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大意义.由于陆面过程模型中的产流过程十分简单,因此模拟径流成为陆面过程模型的"短板".本研究通过改进一个陆面过程模型-Communty Atmosphere Biosphere Land Exchange(CABLE)-的产流模块,在澳大利亚6个流域上验证产流模块的改变对陆面过程模型模拟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湿润区,产流模块的改变对径流过程影响不大,而在干旱半干旱区,超渗产流模块的CABLE模型比蓄满产流模块的CABLE模型能更好地模拟洪峰.就两种蓄满产流模块而言,土壤蓄水容量曲线方法比桶状方法更好,统计分析的结果证明了这个结论.分析其原因是在湿润流域,土壤中的水呈饱和状态,因此大部分降水转化成径流,总径流与降水相关性很高.而在干旱半干旱流域,土壤处于不饱和状态,因此大部分降水转化成土壤水储存起来,总径流与降水的相关性要弱于湿润流域.因此,土壤水的模拟是干旱半干旱区径流正确模拟的关键.
  • 摘要:微生物通过异化性硝酸盐还原成铵(Di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 to Ammomum,缩写DNRA)途径,硝态氮转化为仍可生物再利用的铵盐,从而造成氨氮在水体滞留,进而形成水体富营养化.以琥珀酸钠、柠檬酸钠、酒石酸钾钠为碳源,研究珠江河口沉积物的微生物通过DNRA途径产生铵氮的现象.结果显示,以琥珀酸钠和柠檬酸钠为碳源,初始浓度为20mmol/L是较佳的实验条件,此时C/N约为15~20,NH4+-N浓度在300~450mg/L,最高产铵率分别为299%和270%,以酒石酸钾钠为碳源则在初始浓度为30mmol/L,C/N约为20,NH4+-N浓度的变化范围为400~450mg/L,最高产铵率为307%.反硝化和DNRA过程是同时存在的,培养液中NO3--N浓度的下降伴随着中间产物NO2--N的积累和NH4+-N浓度的升高.
  • 摘要:中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频发,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应对工作十分重要和必要.本文在辨识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概念、分类和特征的基础上,根据长系列统计资料,分析了中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发生的趋势和突发水污染事故的流域特征;探讨了流域管理机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应对职责,提出并总结了流域机构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重点开展的三项工作,即应急调查、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最后指出流域机构做好突发水污染事故应急应对工作,流域管理机构承担有法律法规和水利部赋予的突发水污染事故应急职责,流域管理机构虽不是突发水污染事故应对工作的主体,但其职责也很重要,主要体现在事件的前期,通过发现、调查、监测、上报和通报等手段,以及必要时的水利工程运用措施,协助各级政府对水污染事故进行处置。流域机构在突发水污染事故应急应对工作中,应做到不缺位、不越位,重点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应急调查、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工作,同时还可考虑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等体制机制,加强应急能力建设,以更好地履行水资源保护职责,保障人民群众用水安全。
  • 摘要:滨海感潮网河区河道在外海潮汐和上游径流的相互作用下,水流呈不恒定状况,如遇水闸调蓄,以此类河道作为水源的取水行为受到的影响因素众多,其水源分析方法与一般天然河道的取水水源分析方法有明显区别.以受节制闸影响的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下游感潮河段——田基沙沥的取水实例,研究并探讨了节制闸影响下的滨海感潮网河区河道水源分析方法,指出滨海感潮网河区水流在外海潮汐和上游径流的相互作用下,呈不恒定状况,当需要确定取水河段水面线或确定设计枯水期的来水流量时,须采用一维或一二维联解非恒定流数学模型对水流进行模拟求得。在节制闸关闭的条件下,滨海感潮网河区河道水源相当于河道水库,随着节制闸的开启,河道水源与网河区其他河道水域再次联通。通过水闸的实际调度原则可以确定出水闸内外水位的联系,由闸内初始水位、水量、闸内现状取水量变化过程、闸外水位变化过程线以及水闸的调度原则可以模拟出闸内水位、水量在一个潮周期内的变化过程线,从而可以确定闸内河槽的余水量,即可求得建设项目取水流量占河槽余水量的比例。
  • 摘要:以鄱阳湖保护区为研究对象,2013年7月和8月采集了样品21个,测试及分析了样品中水化学组分,探讨了其主要离子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水及土壤水中的阳离子主要以Ca2+为主,阴离子以SO2-、Cl-为主,井水阳离子以Ca2+为主,阴离子以NO3-为主,氮源是湖区水体的主要污染因子,鄱阳湖湿地保护区pH值变化范围为522~743,属微酸性至弱碱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保护区水质下降,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 摘要:目前生态补偿研究中生态损失的量化难度较大.本文基于生态足迹法,构建了皂市水利枢纽水库泥沙淤积、水库淹没、移民安置区建设等8个生态足迹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计算,量化出皂市水利枢纽生态补偿总量为105×108元/a,大小依次为水库淹没>水库泥沙淤积>移民安置区建设>水土流失>工程施工能源消耗>生产建筑材料水泥和钢材>工程占据>施工过程生产污水排放;其中水库淹没、水库泥沙淤积、移民安置区建设的比例分别为72%、7%、6%.研究结论确定了生态补偿的标准与依据,探求了对水利水电工程生态补偿的量化路径.模型的运用要考虑参数的地方差异,参数的调整是模型运用成功与否的关键。总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的探讨将会不断深入,同时要避免服务功能价值的重复计算。在对一些地域进行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时,由于采用不同的方法,最终对同一地域计算得出的数值可能有较大差异,这需要深入研究,找到更精确的符合实际的计算方法。
  • 摘要:以广东省五华县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长期径流小区观测场为研究对象,以2010-2012年连续3年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降雨、径流对坡面水土流失的作用及7种坡面措施对径流量、水土流失量的影响,探索乌陂河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规律.结果表明:受降而及坡面防护措施逐渐发挥效益的影响,水土流失量随年份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暴雨为水土流失的主导因子,项目区宜采取措施控制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不同处理小区3年平均水土流失量大小顺序为:空白>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开沟>果树+梯田>乔灌革>针叶林+藤本>果树间种作物+梯田,果树间种作物+梯田模式水土保持效果最明显,适宜推广.为项目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针对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中分水源计算中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实际径流深代替降雨与蒸发差值的方法,以汉江上游的江口流域为例,比较分析了原有模型和改进后的模型的差别.结果表明由于现有的参数优选算法和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影响,这样的改进对整个模拟结果的影响不大,但对于分水源的中间过程以及参数的后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且改进后的模型能够更加符合自然的水文过程.
  • 摘要:ASD(Automated Statistical Downscaling)是一种基于回归分析的统计降尺度方法.应用ASD方法,选取山东省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地面观测资料、ERA-40再分析资料,建立预报量与大气环流因子之间的统计关系,对日降水量和日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进行模拟,并评价模型模拟效果,分析其适用性.结果表明,率定和验证期间,ASD模型能较好模拟出各地面变量的时间序列演变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对气温变量的模拟效果优于降水变量.在验证了ASD统计降尺度模型对四项研究变量具备较优时空模拟效率的基础上,预估了未来(2046-2065年)的气候变化情景.其结论显示,未来时段内山东省降水量的变化较为复杂且不确定性很大,而气温变量呈现一致上升趋势.
  • 摘要:本文依据沂河临沂至塂上河段的水文、采砂、河道断面和水利工程等资料,对临沂水文站和塂上水文站河道断面的历史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统计了该河段泥沙冲淤变化和采砂量,分析计算了采砂对临沂站和塂上站水位流量关系的影响.给出了采砂对沂河行洪能力影响的定量结论.
  • 摘要:针对城镇道路工程区域内涝问题,采用多种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方法推求了设计洪水过程,校核了工程前后涵管的过流能力,并通过排涝计算,分析了区域内涝产生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工程前后涵管过流能力满足设计流量要求,区域内涝主要由外江排水不畅,江水倒灌所引起的,通过加设拍门工程措施后,对抵御外江洪水倒灌十分有效,最大涝水位有了显著降低,很好地缓解了该区域内涝问题.
  • 摘要: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秩次相关检验法和Morlet小波法对北洛河上游交口河、刘家河、吴旗、志丹年径流序列进行分析,对于年径流序列交口河站、刘家河站和志丹站都表现为下降趋势,而吴旗站年径流从整体上表现为上升趋势.4个站年径流变化都存在3~4年的周期,这种年径流周期下所对应的正负相位交替频繁,即年径流量偏多和偏少交替频繁;同时交口河、刘家河、志丹3个站还存在13年左右周期,而交口河站和志丹站又存在另一更长的周期为28~29年的周期.
  • 摘要:径流还原计算在水资源评价和工程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分项还原法的不足,基于系统周界观控模型,把系统内部状态的人类活动影响剔除,保证了实测径流产生的下垫面条件的一致性,修正了传统的分项还原法.与水文统计相关法和BP神经网络还原法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本研究提出的基于系统周界观控模型的改进的分项还原法结果较优,为径流还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摘要:根据佳芦河流域实测水文资料,从下垫面治理入手,对"2012727"暴雨洪水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佳芦河流域"2012727"暴雨洪水特点是暴雨量大,而强大,暴雨笼罩面积大;洪峰流量、最大含沙量、洪水量和洪水输沙量明显减小.2012年佳芦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洪2206万m3,减沙1017万t,减洪减沙效益分别达到19.6%和380%.在"2012727"暴而中水土保持措施减洪减沙效益分别达到268%和383%.水土保持措施的削洪减沙效益十分明显.佳芦河流域"2012727"暴雨洪水中坝地减洪减沙所占比例最大,分别高达710%和519%,林草等植被措施(包括封禁治理)减洪减沙所占比例其次,分别为17.9%和296%,梯田减洪减沙所占比例位居第三,分别为111%和185%.植被措施对流域洪水泥沙削减作用显著.与2006年相比流域植被覆盖度增加167%,减水率提高84%,减沙率提高718%.在"2012727"暴雨中佳芦河流域梯田、林地减沙能力均未达到其最大减沙能力,抵御暴雨洪水的空间仍然很大,但草地减沙能力却是其最大减沙能力的1786倍,已经超出其最大减沙能力,需要继续加大植被措施建设力度.
  • 摘要:根据南盘江流域25站的气象资料,计算得到1971-2010年逐月潜在蒸发量,采用降水与潜在蒸散量差值作为评价干湿状况的指标,详细分析了年、季气候干湿状况的特征及变化趋势,并通过分析其主要参量的变化情况进一步说明气候干湿变化的决定性因子.结果表明:①近40年来,南盘江流域P-PET呈显著下降趋势,流域存在旱化可能,而这种变化主要受气温升高影响,②春夏秋冬四季,除冬季呈轻微上升趋势外,其他季节为下降趋势,其中秋季最为明显,春夏冬三季的气候干湿状况主要受降水量变化影响;而秋季的干湿变化则主要取决于气温的变化.③R/S分析结果表明,年、夏秋季的干湿状况将延续过去的趋势,而冬春两季则以与过去相反的趋势变化.
  • 摘要:针对黄河流域近些年来干旱频繁发生和水资源匮乏日益严重的状况,本文基于1961~2010年黄河流域146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数据,采用标准降水指数(SPD、经验正交函数(EOF)等气象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0年黄河流域气象干旱时空变化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标准降水指数适用于黄河流域气象干旱监测.流域上、中、下游年气象干旱均表现出加重趋势,其中中游的干旱化趋势率最大.对于季节性干旱,中游地区春早呈现加重趋势,上游和下游夏旱有加重趋势,面秋旱出现全域加重趋势,其中中游地区秋旱化趋势通过显著性检验.此外,冬旱全域出现减缓趋势,其中以上游地区减缓趋势较突出.在空间上,春季、夏季、秋季和年黄河流域气象干旱的空间分布均以全域一致加重趋势为主,而冬早以金域一致减缓趋势为主.
  • 摘要:基于内蒙古地区1960-2011年的45个气象代表站的降水量,利用Mann-Kendall和小波分析法,根据年降水量分析地区降水变化及特征.结果表明就降水量而言,内蒙古地区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有明显下降趋势,1980年更为显著,这段时间是内蒙古地区历史上最为干旱的时期.小波分析显示内蒙古东、中、西部都存在10年左右的震荡周期且对年降水变化有主要的影响.
  • 摘要:深圳是全国严重缺水的七大城市之一,主要依靠境外调水.为了提高本地和外调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完善城市供水保障体系,深圳市中西部已形成了以公明水库战略储备水源的水库群供水保证体系.本文针对深圳市中西部公明供水调蓄工程,包括公明、石岩、鹅颈、茜坑4座水库联合调度问题,尤其是保证公明战略储备水库的水质安全问题,在建立公明供水调蓄工程优化调度模型的基础上,使用45年长系列资料获得水库群优化调度策略;以此为依据,采用四种方法:绘制优化调度图、建立调度函数、制定水库蓄水比例和调度规程,研制了公明战略储备水库优化调度方案;通过长系列资料的检验,论证了调度方案的合理性,结果表明45年中有41年公明水库水位线均保持在储备库容线之上,相应的储备库容保证率为91%,公明水库的蓄满周期少于4年的累积概率为98%;公明水库多年平均交换水量为0723亿m3,占到储备库容的59.6%,满足水质安全要求;计算的公明入库水量值与实际值做比较,平均相对误差为15%,相对误差在-38.7%~0,其中超过20%的月份只有3个.因此,研究公明供水调蓄工程水库群优化调度方案对提高深圳中西部城市供水保证程度、指导水库科学运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