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长季

生长季

生长季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419篇,主要集中在园艺、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8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50210篇;相关期刊197种,包括气象与环境学报、内蒙古气象、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十七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三届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学术年会等;生长季的相关文献由1070位作者贡献,包括颜亮东、孙丽、李凤霞等。

生长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8 占比:0.75%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50210 占比:99.22%

总计:50605篇

生长季—发文趋势图

生长季

-研究学者

  • 颜亮东
  • 孙丽
  • 李凤霞
  • 李强
  • 王冬妮
  • 任彬彬
  • 唐亚平
  • 孙婧
  • 宋迎波
  • 宫丽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少宁; 陶雪莹; 李慧敏; 赵娜; 徐晓天; 鲁绍伟
    • 摘要: 选取北京地区典型常绿树种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落叶树种垂柳(Salix babylonica),以生长健康、树龄(8年)相同树种为试材,开展植物释放有益挥发性有机物(BVOCs)动态变化特征研究实验。采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Thermal desorption Cold Trap-Gas Chromagraphy/Mass Spectrum,TCT/GC/MS)进行植物BVOCs成分测定,筛选出集景观美化、清新空气、康体保健于一体的园林景观树种,从景观生态学视角为城市绿地植物配置、生态康养森林群落营造提供必要理论依据。针对TCT/GC/MS分析获得的BVOCs原始数据-总离子流图(Total ion current,TIC),其各峰对应化学物质信息利用TurboMass Ver 5.4.2软件、质谱数据库(Nist 2008 Library)检索,经过人工校对和解析后,最终确定各BVOCs成分。结果表明,侧柏在生长季共释放烯烃类、酯类、醛类、酮类、醇类、有机酸类和其他类共7类45种有益挥发物。垂柳较之少一类有机酸,为6类43种;侧柏释放总有益挥发物不同生长季表现为秋季(61.70%)>春季(60.99%)>夏季(60.82%),各季以(1R)-(+)-α-蒎烯、α-蒎烯、3-蒈烯等烯烃类有益组分相对含量较高;垂柳释放总有益挥发物不同生长季表现为春季(51.35%)>夏季(41.09%)>秋季(32.94%),各季以乙酸叶醇酯、顺-3-己烯-1-醇、(+/-)-薄荷醇、天然壬醛和(1R)-(+)-α-蒎烯等成分相对含量较高,各有益类别化合物季节变化规律明显。
    • 李帅; 刘琪源; 董世魁; 肖建南; 武胜男; 周秉荣; 李甫
    • 摘要: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整体上呈现暖湿化的趋势,相比于年际之间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外,生长季和非生长季气候变化模式的差异可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更重要的影响,但相关的研究尚不充分。以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基于2001年至2017年17年的野外观测数据,包括优势植物紫花针茅的高度、多度以及生物量、次优势物种洽草的生物量,结合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通过线性回归以及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生长季/非生长季不对称气候变化对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优势物种生物量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东部年均温和年降水在过去的17年间显著增加,呈现暖湿化的趋势,但是非生长的降水却变化不明显;2)紫花针茅的高度、多度以及生物量在过去17年没有显著的趋势,但是洽草的生物量稳定性显著减少;3)非生长降水结合紫花针茅的高度、多度以及洽草的生物量稳定性促进了紫花针茅的生物量稳定性。研究结果可以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在未来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合理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李芳红; 张晓煜; 冯蕊; 陈仁伟; 张亚红; 卫建国
    • 摘要: 利用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2019年8套小气候站和银川国家基准站(简称“银川站”)气象资料,对比分析银川站与葡萄园小气候代表站美域酒庄气候差异,以及美域酒庄气象要素垂直变化、同一气候区4个酒庄和5个子产区酒庄小气候差异。结果表明:(1)美域酒庄与同区域银川站各气象要素均存在差异。(2)在典型晴天10 cm地温日波动最大,40 cm最平稳,日平均地温秋、冬季典型晴天表现为10 cm20 cm>40 cm。月、生长季和年平均50、150 cm两高度空气相对湿度差异不明显。(3)同一气候区,4个酒庄小气候受地势、海拔和土壤类型影响较大。砾石含量越高,气温越高;海拔越高,相对湿度越小、风速越大;处于山前海拔较低的留世酒庄生长季降水最多,轩尼诗酒庄降水最少。(4)5个子产区酒庄由南至北降水、空气相对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逐渐减小,气温逐渐升高。
    • 白燕; 杨雅萍; 孙九林
    • 摘要: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等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植被的时空变化格局与趋势是评估区域生态恢复状况以及揭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基于MODIS植被指数产品(MOD13Q1,C6),通过投影转换、镶嵌裁剪和最大值合成等预处理,采用非参数Theil-Sen趋势估算与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以及变异系数等方法,生成了2000–2020年黄河流域250 m分辨率植被生长季时空演变数据集,包含植被NDVI和EVI的变化趋势及其波动性特征等信息。通过数据共享,期望为全球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植被生态系统过去、现在、未来演变规律的深入认知提供重要参考。
    • 禾本(摘译)
    • 摘要: 据估计,受生长季极端天气条件影响,2021/2022产季以色列柑桔产量明显下降,较2020年最初估计的41.8万t减少4.3%,远低于近年来的平均产量51.2万t。2020/2021年以色列宽皮柑桔产量为16.9万t,比之前的预估产量减少1.3万t。2021/2022年的预测报告中,宽皮柑桔的产量预计为16万t,主要由于早期生长季的严重干旱对产量的负面影响。
    • 刘维; 赵晓凤
    • 摘要: 基于主要农区2346个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和历史同期观测资料,利用作物气候适宜度和农业气象灾害指数等方法,分析了2021年玉米、一季稻、晚稻、大豆和棉花等主要秋收作物生长季的农业气象条件。结果表明,秋收作物生长季内,农区大部分地区≥10°C积温较常年同期偏多100~250°C·d,热量条件好,大部降水正常,土壤墒情适宜。夏季(6-8月)光温水条件匹配较好,利于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开花授粉、灌浆结实以及棉花开花、结铃。总体上秋收作物主要生育期内干旱影响偏轻,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有利。但局地暴雨洪涝频发,河南受灾严重,部分农田绝收。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黄淮北部作物生育后期多雨寡照,不利作物灌浆成熟及收获。东北地区阶段性低温、西北地区东北部干旱、南方和新疆高温危害等对局地玉米、水稻、棉花等作物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 李晓丽; 刘勇; 乔栋; 冯雪瑾; 王凯; 鲜李虹; 陈佩青
    • 摘要: 【目的】了解毛白杨苗木木质化期的灌溉参数对苗木质量及造林效果的影响,为生产上科学制定毛白杨苗期的灌溉制度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三倍体毛白杨良种“北林雄株1号”为材料,于苗木木质化期设置4个土壤水分梯度(以土壤水势值降至-20、-40、-60、-80 kPa作为灌溉起始阈值),常规灌溉为对照,共5个处理,将经过处理的苗木进行造林试验3个生长季后,研究苗期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毛白杨幼树保存率、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1)造林3个生长季后,木质化期灌溉起始阈值为-40 kPa处理的毛白杨保存率最高,为93%,与对照有显著差异。保存率与苗期茎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正相关。(2)-40 kPa处理的毛白杨造林1~3生长季的树高增量和胸径增量最大,分别为0.60 m、2.32 m、2.91 m、8.55 mm、54.58 mm、78.79 mm,分别显著高出对照0.47 m、1.40 m、1.29 m、5.55 mm、43.83 mm、48.83 mm。(3)木质化期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毛白杨苗木在造林3个生长季后的叶片含水率等生理指标没有显著影响。(4)苗期木质素含量与幼树的木质素含量显著正相关。造林后3个生长季结束时,除-20 kPa处理幼树的木质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外,其他处理的木质素含量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在木质化期对毛白杨苗木进行合理灌溉是有必要的,可在不影响苗木木质化程度的前提下,显著提高苗木质量和造林后的早期生长;木质化期合理灌溉所造成的木质化程度降低以及生理影响在造林后会得到恢复。在与本试验地条件相似地区培育毛白杨苗木时,木质化期最适宜的灌溉起始阈值为土壤水势-40 kPa。
    • 李浩霞; 温学飞; 田英
    • 摘要: 为了研究生长季不同月份平茬对梁地柠条林间植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2017年4—8月每月中旬对柠条林采用隔带平茬方式进行齐地平茬,2018年4—8月对不同月份平茬处理的柠条林间植被群落组成和植被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柠条林植被群落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占68%以上;一年生草本植物的重要值、频度、盖度等均较高,其中狗娃花、蒺藜、狗尾草、虫实等占地上部总生物量的比例较大;6月份平茬处理第2年柠条林间植被的地上部总生物量、重要值、密度、频度等的指标均较高,反映了植被生长较好,生长量较大。从多个植被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指标来看,柠条生长季不同月份平茬处理对柠条林间植被恢复影响不大,物种组成之间基本相似,说明柠条在生长季各月均可平茬;7月份平茬处理的柠条林间植被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较高,反映了7月平茬处理柠条林间植被最丰富,建议平茬时间以7月份为最佳。
    • 樊志颖; 陈康; 李江荣; 汪汉驹; 潘开文
    • 摘要: [目的]为了验证高山林线的形成机理,探究树木分布上限的限制因素。[方法]本研究以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为研究对象,在其低海拔针阔叶混交林(3500 m)、中海拔适生区(3900 m)和高海拔林线过渡带(4300 m),分别于生长季(7月初)与非生长季(11月底)测定树木叶、枝、干和根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其组分含量,以及C、N、P含量。[结果]不同生长季节急尖长苞冷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源与汇含量比较稳定,未出现碳供应不足现象;海拔对急尖长苞冷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其组分影响较小;器官间NSC含量差异显著,叶、枝、干和根在不同生长季节所侧重的生理活动和功能不同;非生长季急尖长苞冷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其组分显著高于生长季,非生长季较高的可溶性糖和NSC含量有利于抵御低温等恶劣环境;急尖长苞冷杉的NSC含量随海拔的上升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生长抑制”假说。[结论]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的生长更多的受到了植物养分的限制,而非碳限制。
    • 胡春丽; 林蓉; 郭婷婷; 李菲; 张微玮; 康潆文
    • 摘要: 选用1961—2019年辽宁省62个国家气象站逐日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和1985—2019年辽宁省玉米单产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辽宁省玉米生长季气象因子气候变化特征及对气象产量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辽宁省玉米生长季气象条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气温和日照时数呈西高东低、降水呈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特征;1961—2019年辽宁各地玉米生长季气温均呈显著增加趋势,1996年出现了气温气候转折点,降水呈弱减少趋势,周期性明显,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经历了偏多期-稳定期-偏少期3个主要阶段。(2)1985—2019年辽宁省玉米实际产量、趋势产量、气象产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2000年前年际变化大,波动明显。(3)从气象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关系来看,生长季平均气温、日照时数与气象产量均呈负相关关系,降水量与其呈正相关关系;玉米气象产量异常偏少(多)年生育期内降水普遍偏少(多)、日照普遍偏多(少)、气温普遍偏高(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