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83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150719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生态学报、西北植物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一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中国生态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十三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相关文献由730位作者贡献,包括吴秋珏、杨玉盛、王传宽等。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5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150719 占比:99.99%

总计:3150899篇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发文趋势图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研究学者

  • 吴秋珏
  • 杨玉盛
  • 王传宽
  • 王松
  • 仇键
  • 刘宁
  • 刘正学
  • 南宏伟
  • 吴明
  • 周永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风英; 黄丽婷; 王敏; 李士坤; 荣俊冬; 温伟庆; 郑郁善; 陈礼光
    • 摘要: 为了探究多年不留新母竹经营模式高产笋的内在驱动机制,为笋用毛竹林高效经营提供管理策略,以不同年龄(1~12 a)毛竹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叶、鞭、根、蔸中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热值随年龄增长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1~12 a生毛竹各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热值的分配方式相似。表现为竹叶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器官;淀粉含量表现为竹蔸>竹根>竹叶>竹鞭;NSC含量与淀粉在各器官的分布相比,二者仅竹蔸、竹根上有区别,总体上表现为竹根>竹蔸>竹叶>竹鞭;干重热值及去灰分热值排序上总体上均表现为竹叶>竹鞭>竹蔸>竹根。(2)随着毛竹年龄的增长,各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热值均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7~12 a生毛竹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相对稳定,其含量不如3~5 a生毛竹各指标含量大,3~5 a生毛竹干重热值及去灰分热值较大,具有较高的光能转化能力,7~12 a生毛竹干重热值及去灰分热值差异不显著,可以保持较高的光能转化能力。(3)综合评分表明3~5 a生毛竹各项生理指标状况最佳,7~12 a生毛竹仍能保持良好的生理状况。
    • 樊志颖; 李江荣; 陈康; 汪汉驹; 丁慧慧; 陈文盛
    • 摘要: 【目的】研究高山林线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变化,以更好地揭示高山林线的形成机制。【方法】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过渡带的5种木本植物(阳坡:乔木方枝柏,灌木林芝杜鹃和雪层杜鹃;阴坡:乔木急尖长苞冷杉,灌木雪山杜鹃)为研究对象,在生长季(8月初)与非生长季(11月底)分别取其树叶、树枝、树干(方枝柏和急尖长苞冷杉)、树根等组织,测定并分析其NSC含量。【结果】林线过渡带植物在整个生长周期都有充足的NSC,生长季植物NSC含量在2.74%~3.56%,非生长季NCS含量是生长季的2.85~3.84倍。生长季5种林线过渡带植物的NSC源/汇值为1.12~1.79;非生长季2种乔木NSC含量的NSC源/汇值均大于1,表明植物碳供应充足;3种灌木植物的NSC源/汇值均小于1,表现为碳供应不足。低温等不良环境是导致非生长季植物可溶性糖与淀粉比值较生长季明显升高的主要因素;非生长季林线过渡带植物可溶性糖含量是生长季的2.64~7.66倍,而高水平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糖与淀粉间持续的动态转化都是植物顺利过冬的保障。【结论】构成色季拉山林线的方枝柏和急尖长苞冷杉在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均未表现出碳供应不足的现象,“生长抑制”和“更新繁殖障碍限制”两种假说能很好地解释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的形成机制。
    • 陈图强; 徐贵青; 刘深思; 米晓军; 李彦
    • 摘要: 水力结构调整及非结构性碳动态对于认知干旱胁迫下植物生存前景和死亡风险至关重要。该研究以新疆杨(Populus bolleana Lauche.)为对象,通过干旱处理分析树冠不同高度叶片水力性状、光合生理特性、不同功能器官间的可溶性糖、淀粉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变化,以甄别树冠不同高度叶片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和适应差异。结果表明:(1)在干旱胁迫下,树冠上部的叶水势、叶含水量、枝条含水量普遍低于下部,饱和膨压渗透势及膨压损失点水势在不同树冠高度间差异不显著;(2)干旱处理组植株净光合速率随树冠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叶绿素SPAD值在树冠的上部显著低于下部,而水分利用效率在树冠的上部却高于下部;(3)干旱处理组比叶面积在各树冠高度下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胡伯尔值在中部及上部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4)干旱处理组,树冠上部叶片淀粉含量显著高于下部,枝条可溶性糖及NSC含量在树冠上部显著高于下部,韧皮部的可溶性糖、淀粉及NSC含量在不同树冠高度间无显著差异,细根的可溶性糖、淀粉及NSC含量在对照组与干旱处理组间的差异不显著。研究发现,干旱处理下,树冠高度的增加会加剧新疆杨枝叶的干旱胁迫,致使树冠上部枝条木质部发生栓塞的风险大于下部,并导致NSC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和组分产生差异,但新疆杨植株可通过水分利用效率和形态上的适应性调整减缓干旱胁迫。
    • 李雅欣
    •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森林植被干旱致死现象频发。干旱引发的水分胁迫会造成植物体内的水分失衡和碳失衡,对植物各方面生长产生不良影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作为植物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供能物质,除了缓解碳失衡现象,在修复木本植物体内因水分失衡产生的木质部栓塞时也有显著效果。本文拟通过NSC的概念、树木干旱致死机理、栓塞修复过程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试图探讨木本植物NSC与木质部栓塞修复关系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赵星; 安富强; 王兆学; 陈岩; 刘京峰
    • 摘要: 分析不同施N量对沼生栎苗木移栽的影响,得出沼生栎1年生容器最佳施N量,为沼生栎苗木高品质育苗与移栽提供理论指导。将1年生沼生栎容器苗作为研究试验对象,在苗圃期设置5个施N量,分别为100 mg/株、150 mg/株、200 mg/株、400 mg/株,2017年4月初育苗,2017年中旬树苗移至苗场,2017年年末对苗高、地径器官生物量、淀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进行测定,2019年4月中旬对沼生栎苗木移栽成活率进行了统计。试验结果显示:①苗高:施N量为25 mg/株的苗木苗高最低,与其余4种施N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地径:随着施N量的增加,沼生栎苗地径范围不断增加,到400 mg/株时达到最高,与其他施N量苗木对比差异显著(P<0.05);③生物量:随着施N量的增加,苗木根和颈的生物量呈上升趋势,当施N量达到200 mg/株时,根生物量开始下降,施N量达到400 mg/株时,根与茎生物量均达到最大值;④整株淀粉含量:随着施N量的增加,整株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与25 mg/株施N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400 mg/株时整株淀粉含量达到最高;⑤整株可溶性糖含量:100 mg/株时可溶性糖含量最高,200 mg/株时整株可溶性糖含量开始下降,150 mg/株和400 mg/株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开始恢复;⑥移栽成活率:25 mg/株、100 mg/株、150 mg/株、200 mg/株、400 mg/株施N量苗木移栽成活率分别为75%、95%、95%、95%、90%。可见对沼生栎苗圃期施N量进行合理调控,对苗木规格、养分积累存在一定影响,但是对苗木移栽成活率影响不大。
    • 胡仪; 吴福忠; 吴秋霞; 康自佳; 岳楷; 杨玉盛; 倪祥银
    • 摘要: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是凋落物中的易分解组分,在凋落物分解早期快速释放进入土壤并被微生物利用,参与森林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因此新鲜凋落物中NSC变化规律是认识森林土壤碳和养分循环的关键之一。选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和主要造林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新鲜凋落叶和凋落枝中NSC(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凋落物中NSC含量在不同月份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动态,米槠、杉木和马尾松凋落叶和凋落枝中NSC含量总体上在11—12月呈上升趋势,而在2—6月呈缓慢下降趋势。不同类型的凋落物NS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米槠、杉木和马尾松凋落叶中NSC含量分别为3.03%—3.56%、2.18%—4.37%、3.38%—4.89%,凋落枝中NSC含量分别为1.87%—4.22%、2.88%—4.28%、2.75%—5.27%,米槠和马尾松凋落叶中NSC含量高于凋落枝,而杉木凋落枝中NSC含量高于凋落叶。不同树种凋落物NSC含量差异显著,米槠和马尾松凋落叶中NSC含量显著高于杉木,而马尾松凋落枝中NSC含量显著高于米槠。这些结果表明,凋落物中NSC含量受凋落物类型、树种和凋落物生产节律的影响,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转换为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将改变凋落物中NSC等易分解组分归还,进而影响森林地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 刘亚辉; 郭丽琢; 高玉红; 王月萍
    • 摘要: 为明确钾硅肥施用对胡麻茎秆碳水化合物主要成分含量及抗倒伏特性的影响,探讨钾硅肥运筹调控胡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机制,选用裂区试验设计进行了研究,以两个品种为主处理,三个K_(2)O钾肥用量(K0:不施钾;K1:52.5 kg/hm^(2);K2:105 kg/hm^(2))为副处理,两个SiO2硅肥用量(Si0:不施硅;Si1:90 kg/hm^(2))为副副处理。结果表明,胡麻茎秆的抗倒伏性能主要取决于碳水化合物总量及其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所占的比例;碳水化合物总量及其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占比、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均与抗折力、抗倒伏指数显著正相关。施钾后茎秆纤维素、木质素、可溶性糖、淀粉、碳水化合物总量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占比分别增加了11.74%~32.27%、12.18%~68.78%、12.48%~33.59%、23.96%~121.65%、8.95%~35.09%和17.48%~20.29%,抗倒伏指数提高了19.80%~86.37%,提升效果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硅对纤维素、木质素和碳水化合物总量的提升效果显著。茎秆中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组分的含量均不受钾硅互作的影响,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组分的含量与之相反,高钾水平不施硅时提升最显著。K2Si0、K1Si1比K0Si0,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38.08%~46.15%和21.60%~40.83%,淀粉含量分别增加56.13%~176.54%和50.00%~61.41%,碳水化合物总量分别增加44.18%~53.40%和34.08%~36.73%。高供钾下不施硅、低供钾下配施硅肥,可提升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的比重,增强抗倒伏能力。施钾后籽粒产量显著提高,而硅肥对产量无显著的主效。单施钾肥的抗倒和增产效果显著,而硅肥的主效较小;钾硅配施的抗倒正交互作用只有在低供钾条件下才能表现出来。
    • 陈轶群; 王艺颖; 于耀泓; 温珍杰; 彭钟通; 周庆; 莫其锋
    • 摘要: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s)是植物生长代谢过程中重要的能量来源。通过在华南热带次生林进行氮磷添加试验,探究不同林层植物叶片NSCs的季节变化及其对氮磷添加的响应,取样时间为2019年1月、4月、7月和10月。结果表明:1)植物叶片NSCs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磷(P)添加对叶片淀粉和NSCs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且物种与磷添加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叶片淀粉含量。2)黑嘴蒲桃和紫玉盘叶片NSCs含量对氮(N)添加的响应较为敏感,而白车和竹节叶片NSCs含量对P添加的响应较为敏感,氮磷同时添加(+NP)对植物叶片NSCs的增效作用最好。3)植物叶片NSCs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且季节与林层间的交互作用对叶片可溶性糖和NSCs含量具有显著影响。4)不同林层植物对氮磷添加的响应不同,氮磷添加使林下层植物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林冠层降低,在干季,N添加会使林下层植物叶片淀粉含量增高,林冠层降低。P添加的影响恰好与之相反。在湿季,氮磷添加使林下层和林冠层植物叶片的淀粉含量增加。5)林冠层植物叶片NSCs含量高于林下层,且林下层植物叶片NSCs含量和可溶性糖与淀粉的比值均表现为干季高于湿季。因此,叶片NSCs之间的变化差异反映了不同植物的碳利用策略,NSCs含量对氮磷添加的响应变化可以反映出热带森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碳供给和消耗的动态变化情况,为探索热带次生林植物碳利用策略及共存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 王子纯; 王晨; 李耀翔; 孟永斌
    •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间伐强度对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优势树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探究林带间伐后的生长状况、适应策略及恢复潜力。【方法】以5种间伐强度(15%、20%、25%、30%、35%)的次生林林带为研究对象,以未间伐林带为对照,分析了各间伐强度对树木NSC浓度及分配格局的影响。【结果】(1)云杉、冷杉和色木槭NSC各组分浓度在不同间伐强度样地中差异显著(P<0.05),且3个树种总NSC浓度随间伐强度的增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V”型曲线;3个树种的枝、干总NSC浓度对间伐强度的响应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树叶总NSC浓度随间伐强度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不同树种总NSC浓度的峰值皆取自间伐林地,说明合理的间伐强度有利于林木NSC浓度的增加。其中云杉林总NSC浓度最高的样地为20%间伐强度,冷杉总NSC浓度最高的样地为15%间伐强度,色木槭总NSC浓度最高的样地为30%间伐强度;(2)不同间伐强度林木器官NSC的分配格局有趋势性变化,树干NSC占比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波动下降,树叶NSC的占比波动上升;不同间伐强度下树枝NSC占比的差异不显著。【结论】树木通过调节个体和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和分配来适应抚育间伐作业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的碳储存特征和分配机理具有参考意义。
    • 周星; 李博; 朱莜芸; 李秋萍; 何辰延; 袁玉洁; 黄小凡; 何宇欣; 王丽; 程红; 任万军; 邓飞
    • 摘要: 以杂交籼稻组合‘宜香优2115’和‘C两优华占’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遮光试验(遮光53%)研究了杂交籼稻不同节间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和积累量的动态变化以及转运特性。结果表明,齐穗后下部节间NSC含量迅速下降,其储藏的NSC即被转运利用,而上部节间NSC转运相对迟缓,且部分节间可出现NSC继续积累现象;成熟期遮阴处理各节间NSC含量较对照显著下降20.98%~95.45%(P<0.05),NSC转运量显著增加3.37%~453.70%(P<0.05),而NSC转运率和贡献率则分别提高3.25~325.07个百分点和0.63~9.18个百分点。除穗颈节外,‘宜香优2115’各节间NSC含量和积累量以及节间转运量和贡献率均高于‘C两优华占’;遮阴处理下‘宜香优2115’因其花前各节间较高的NSC积累量和花后较高的转运量,使其结实率和产量下降幅度明显低于‘C两优华占’。相关分析表明,对照与遮阴处理的产量差值与成熟期第3和第5节间NSC积累量差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转运量和转运率差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可见,水稻可通过增强花前各节间,特别是第3和第5节间积累NSC的转运再利用,来降低弱光胁迫对水稻产量的不利影响。因此,生产上可通过选用花前节间NSC积累量高,花后转运量大的品种来降低弱光胁迫对水稻的危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