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色季拉山

色季拉山

色季拉山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83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3篇、专利文献150511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生态学报、西北植物学报、中国野生植物资源等; 色季拉山的相关文献由281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和平、卢杰、郑维列等。

色季拉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3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150511 占比:99.88%

总计:150694篇

色季拉山—发文趋势图

色季拉山

-研究学者

  • 马和平
  • 卢杰
  • 郑维列
  • 罗建
  • 方江平
  • 刘合满
  • 曹丽花
  • 石玉龙
  • 万丹
  • 李江荣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琳; 卢杰
    • 摘要: 濒危藏药植物的研究对于色季拉山植物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影响色季拉山濒危藏药植物的因素、藏药植物采挖过程中存在问题以及藏药资源保护方法进行相关文献的查阅、整理与归纳,总结影响色季拉山濒危藏药植物资源的因素,其中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类型、地理因素与全球气候变化,其二人为因素,人们无节制采挖、没有合理运用藏药资源。分析了藏药植物资源采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有关保护措施。
    • 汪汉驹; 李江荣; 郑维列; 陈康; 陈文盛; 丁慧慧
    • 摘要: 为了解色季拉山北坡林线过渡带不同海拔梯度、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变化和化学计量特征,以有效评价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线过渡带土壤生态系统养分状况。以急尖长苞冷杉林线过渡带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及化学计量比等方法,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对不同季节林线过渡带不同海拔以及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pH值和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急尖长苞冷杉林线过渡带土壤pH值为3.56~5.64,为酸性土壤;(2)不同季节土壤养分含量具有差异性,所有指标均表现为非生长季高于生长季;(3)除了非生长季C∶N随土深增加而升高、生长季P∶K随土深增加先降后升外,其余各化学计量比皆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4)非生长季C∶N,生长季C∶P、N∶P、C∶K、N∶K、P∶K均随海拔升高而递增;非生长季C∶K、N∶K、P∶K均随海拔升高先降后升。可得结论: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线过渡带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整体较高,远高于全国及全球陆地土壤C∶N;研究区域土壤肥力状况良好,但相对受P、K限制。
    • 樊志颖; 李江荣; 陈康; 汪汉驹; 丁慧慧; 陈文盛
    • 摘要: 【目的】研究高山林线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变化,以更好地揭示高山林线的形成机制。【方法】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过渡带的5种木本植物(阳坡:乔木方枝柏,灌木林芝杜鹃和雪层杜鹃;阴坡:乔木急尖长苞冷杉,灌木雪山杜鹃)为研究对象,在生长季(8月初)与非生长季(11月底)分别取其树叶、树枝、树干(方枝柏和急尖长苞冷杉)、树根等组织,测定并分析其NSC含量。【结果】林线过渡带植物在整个生长周期都有充足的NSC,生长季植物NSC含量在2.74%~3.56%,非生长季NCS含量是生长季的2.85~3.84倍。生长季5种林线过渡带植物的NSC源/汇值为1.12~1.79;非生长季2种乔木NSC含量的NSC源/汇值均大于1,表明植物碳供应充足;3种灌木植物的NSC源/汇值均小于1,表现为碳供应不足。低温等不良环境是导致非生长季植物可溶性糖与淀粉比值较生长季明显升高的主要因素;非生长季林线过渡带植物可溶性糖含量是生长季的2.64~7.66倍,而高水平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糖与淀粉间持续的动态转化都是植物顺利过冬的保障。【结论】构成色季拉山林线的方枝柏和急尖长苞冷杉在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均未表现出碳供应不足的现象,“生长抑制”和“更新繁殖障碍限制”两种假说能很好地解释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的形成机制。
    • 高郯; 张铎; 卢杰; 王超; 李江荣
    • 摘要: 以色季拉山高山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雨季大气降雨、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中Fe、Mn、Zn、Cu、Cd元素进行了和测定分析,以期掌握高山松林大气降雨重金属元素循环特征。结果表明:高山松林对大气降雨的截留率19.70%~38.82%,穿透雨占大气降雨的71.48%,树干茎流占大气降雨的4.53%。各水相中pH值的大小顺序为大气降雨≈穿透雨>树干茎流,大气降雨、穿透雨、树干茎流量及各金属元素均表现为雨季盛期>雨季初期>雨季末期。雨季穿透雨中,Cd净淋溶为0,Fe、Zn净淋溶为负,分别为–0.005 mg/L和–0.008 mg/L。树干茎流中,Cd元素净淋溶为–0.001 mg/L。穿透雨与树干茎流中各重金属元素的净淋溶系数大小分别为Mn>Cu>Cd>Fe>Zn、Zn>Cu>Mn>Fe>Cd;穿透雨、树干茎流中各重金属元素的输入量均小于大气降雨,尤其是树干茎流,Cd、Fe、Zn元素的输入量为负。高山松林对重金属元素Cd、Fe、Zn具有吸收或吸附性,而对其他重金属元素具有淋溶效应。
    • 钟清雯; 张梦蝶; 侯磊
    • 摘要: 为研究不同海拔高寒草甸土壤线虫群落特点,以藏东南色季拉山高寒草甸为研究区,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3个不同海拔4 600 m(e1)、4500 m(e2)、4400 m(e3)的土壤线虫群落特点。结果表明:在纲水平,Enoplea随海拔升高占比逐渐减少,Chromadorea则在e1占比最多,高达80%。在目水平,e2的线虫目总数多于其他两个海拔,Dorylaimida随海拔升高占比逐渐减少,Rhabditida则随海拔升高占比逐渐增大。同时,e2具有独特的α多样性指数特征,其丰富度与Shannon指数相对较高,但Simpson指数相对较低。利用NMDS分析线虫群落的相似性,发现在纲水平和属水平,e2与e3下的线虫群落较为相似,但e1与这二者的差别较大。由此可见,在不同海拔高寒草甸之间,可能存在海拔分布的差异性,特别对某类线虫如纲水平的Enoplea、目水平的Dorylaimida和Rhabditida等,或许具有海拔响应特殊性。本研究对高寒地带线虫的地理分布格局有了初步探索,为人们认识青藏高原土壤生物提供一定参考。
    • 廖雨佳; 宋晓彤; 李微; 王瑞红; 邵小明
    • 摘要: 在中国西藏色季拉山苔藓植物野外采集和鉴定的基础上,报道了采自西藏的两种叶状体苔类植物新记录种——叉苔(Metzgeria furcata(L.)Dumort.)和壶苞苔(Blasia pusilla L.),并提供其形态特征描述和显微形态结构照片.这两个物种均为世界广布种,但这次发现提高了其分布的海拔上限,其中叉苔为3740 m,壶苞苔为3584 m,为苔类植物生境信息提供了新资料.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农业大学标本室BAU.
    • 于德水; 姚慧芳; 卢杰; 王超; 张萌; 张新生
    • 摘要: 本实验希望通过对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分析,预测未来30年内年平均气温及年降水量的趋势变化,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贡布红杉树木年轮标准年表(STD)建立时间序列模型,运用ARIMA模型分析与STD相结合分析其趋势变化,并运用该模型进行时间尺度上的科学预测。样芯间的相关系数为0.319,表明各样芯之间的树轮宽度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平均敏感度为0.122,说明年轮个体的高频波动信号相对较弱。信噪比为19.538且样芯总体代表性为0.911均超过理论的最低阈值;气温与降水对树木径向生长有着明显的滞后性,前一年9月及当年8月气温与树木径向生长有着显著的正相关(P<0.05),而当年1月及11月气温对树木径向生长有着显著的负相关(P<0.05);降水对树木径向生长同样表现出相关,前一年11月降水与树木径向生长之间有着正相关(P<0.05),当年1月降水与树木径向生长之间表现出负相关(P<0.05)。通过模型推测在未来30年内研究区域贡布红杉径向生长将会降低,并推测在研究区域内生长季(8~9月)气温将会下降,非生长季(1月及11月)气温将会上升。
    • 黄莎琳; 李晶; 杨文姬; 林田苗; 喻武
    • 摘要: 【目的】分析藏东南地区高山生态系统在垂直分布带上的空间异质性,研究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SOC)储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方法】以高寒半湿润区藏东南典型山地色季拉山为研究对象,在海拔3400~4600 m每隔200 m海拔梯度展开采样,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海拔对SOC垂直分布特征的影响及其与其他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色季拉山土壤物理指标之间存在很大的空间异质性,在海拔3400~4600 m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2~1.08 g/cm^(2)、51.76%~67.06%、47.11%~58.03%和9.03%~11.04%;SOC主要集中分布在0~60 cm土层中,不同海拔梯度SOC含量(1.57%~8.24%)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以海拔4618 m高寒草甸的SOC含量最高,为其他海拔的1.76~3.07倍;SOC储量范围为117.14~220.63 t/hm^(2),以海拔4255 m土层的SOC储量显著高于其他海拔高度,相当于海拔3393 m的2倍;不同海拔显著影响0~60 cm土层的SOC储量,整体上呈现单峰曲线变化趋势。【结论】色季拉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SOC垂直分布差异显著,海拔梯度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SOC的精准估算,进而影响SOC的空间分布和预测。
    • 郭文文; 卓么草; 何竹; 任毅华; 屈兴乐; 方江平
    • 摘要: 为探索藏东南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叶片解剖结构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适应性,以藏东南色季拉山11个不同海拔梯度的川滇高山栎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探究川滇高山栎叶片对高寒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叶片为异面叶,上表皮有明显的角质层,下表皮有表皮毛,栅栏组织细胞2~3层;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片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呈现增大趋势,而组织结构紧密度、主脉突起度和组织结构疏松度呈现下降趋势;可塑性指数分析表明,川滇高山栎在解剖结构上表现出较小的可塑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海绵组织厚度与栅栏组织厚度、组织结构疏松度与组织结构紧密度之间差异不显著以外,其余各指标之间均呈显著相关性。
    • 吴天彧; 杨依康; 周帅; 张清舒; 罗建
    • 摘要: 为揭示三花杜鹃的表型性状变异规律,以色季拉山7个海拔梯度的三花杜鹃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三花杜鹃的13个叶表型性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7个海拔梯度下13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值为10.17%~28.30%,7个海拔梯度下的变异系数均值为15.53%~22.08%,总体平均值为19.6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海拔梯度与叶长、SLA和叶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与SLW和LDMC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三花杜鹃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是比叶重、干物质含量、叶干重和叶面积,即叶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标;利用欧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7个海拔梯度三花杜鹃分为3大类群。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藏色季拉山三花杜鹃沿海拔梯度下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性状间和海拔梯度间均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为三花杜鹃的分布和适应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