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配格局

分配格局

分配格局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582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财政、金融、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7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77031篇;相关期刊405种,包括理论与当代、瞭望、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竹业创新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高层学术研讨会、“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中外理论与政策”理论研讨会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2届年会、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等;分配格局的相关文献由920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庆标、卢立华、明安刚等。

分配格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7 占比:0.72%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77031 占比:99.25%

总计:77613篇

分配格局—发文趋势图

分配格局

-研究学者

  • 吴庆标
  • 卢立华
  • 明安刚
  • 彭晚霞
  • 杜虎
  • 温远光
  • 宋同清
  • 梁宏温
  • 苏建苗
  • 宋华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姝瑾; 梁宽; 樊燕; 苏田; 胡姝珍; 陈永镇; 俞社保; 施建敏
    • 摘要: [目的]石灰岩山地土壤高度异质、养分分布不均,探寻石灰岩山地优势种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养分分配特征及低P适应机制,为喀斯特植被管理和植物资源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对赣西北石灰岩山地连续土、半连续土和零星土3种土被生境淡竹林设置样地进行调查,测定并分析淡竹各构件N、P含量。[结果]表明:(1)随着裸岩率增加,土壤全N含量增加,而3种生境的全P含量均较低;(2)淡竹植株N含量随裸岩率上升而增加,在零星土生境下最高;P含量随裸岩率增加而减少,零星土生境植株的N:P大幅上升,P限制加剧,但叶的N:P保持相对稳定;淡竹各构件中N含量随裸岩率增加呈缓慢上升趋势,P含量呈下降趋势且除叶片外其余构件均大幅下降。(3)不同生境淡竹N、P分配格局不同,淡竹各构件的N分配比例在3种生境下没有差异(鞭除外);半连续土和零星土淡竹叶片P分配比例显著高于连续土,而半连续土竹秆的P分配比例显著低于连续土。[结论]植株N、P含量与土壤N、P供应水平正相关,在土壤N供应充足而P供应匮乏的情况下,淡竹通过减少秆的P分配而提高叶片的分配量,以保证叶片养分需求维持植株正常生长,提高逆境下的适合度。
    • 摘要: 为拓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资金来源,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近期,辽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要按照“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的要求,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城乡分配格局,到2025年,总体上实现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
    • 王子纯; 王晨; 李耀翔; 孟永斌
    •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间伐强度对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优势树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探究林带间伐后的生长状况、适应策略及恢复潜力。【方法】以5种间伐强度(15%、20%、25%、30%、35%)的次生林林带为研究对象,以未间伐林带为对照,分析了各间伐强度对树木NSC浓度及分配格局的影响。【结果】(1)云杉、冷杉和色木槭NSC各组分浓度在不同间伐强度样地中差异显著(P<0.05),且3个树种总NSC浓度随间伐强度的增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V”型曲线;3个树种的枝、干总NSC浓度对间伐强度的响应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树叶总NSC浓度随间伐强度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不同树种总NSC浓度的峰值皆取自间伐林地,说明合理的间伐强度有利于林木NSC浓度的增加。其中云杉林总NSC浓度最高的样地为20%间伐强度,冷杉总NSC浓度最高的样地为15%间伐强度,色木槭总NSC浓度最高的样地为30%间伐强度;(2)不同间伐强度林木器官NSC的分配格局有趋势性变化,树干NSC占比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波动下降,树叶NSC的占比波动上升;不同间伐强度下树枝NSC占比的差异不显著。【结论】树木通过调节个体和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和分配来适应抚育间伐作业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的碳储存特征和分配机理具有参考意义。
    • 莫霞苗
    • 摘要: [目的]更好地开发利用桂西北马尾松人工林资源。[方法]以广西环江县环山林场30年生马尾松成熟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结果]马尾松人工林地被层碳储量分布为灌木枝>灌木叶>灌木根>凋落物>草本,土壤层碳素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碳素含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302.55 t/hm^(2),植被层和土壤层分别占56.15%和43.85%,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碳储量估算值分别为166.6、0.38、0.35 t/hm^(2),凋落物层及土壤层的碳储量分别为2.56、132.66 t/hm^(2),乔木层是马尾松人工林分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马尾松成熟林年净生产力、净固碳量及碳素净累计量分别为23.52、11.30、5.20 t/(hm^(2)·年),具有相当高的碳汇潜力。[结论]马尾松是一个碳吸存能力较强的人工林碳汇项目造林树种,具有相当高的发展潜力。
    • 杨支齐; 杜虎; 曾馥平; 彭晚霞; 郭诗宇; 宋同清; 何霄嘉
    • 摘要: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最大氮素储存库,在维系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我国人工林主产地广西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桉树(Eucalyptus robusta)3种主要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3种林型不同龄组、不同层次的氮储量组成与分配格局,结果表明:(1)随着林龄的变化,不同林龄马尾松、杉木、桉树林氮储量大小范围在6.64—15.15、8.44—14.90、3.22—11.29 Mg/hm^(2)之间,其中马尾松、杉木、桉树分别在幼龄林、过熟林、成熟林达到最大,除幼龄阶段马尾松氮储量最高外,其他各林龄阶段均为杉木林最大。(2)各个林龄总体来看,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氮储量生态格局基本一致,绝大部分氮储存于土壤中(0—100 cm),乔木层氮储量仅次于土壤层,灌木层氮储量最小。0—100cm土层范围内,按10 cm每层进行划分,三种人工林各个林龄均是0—10 cm表层土壤氮储量最高。马尾松、杉木除幼龄林外土壤层氮储量均随着林龄增大而逐渐升高,在过熟林分别达到了10.71和16.63 Mg/hm^(2),桉树则幼龄林到成熟林逐渐升高,成熟林氮储量为11.26 Mg/hm^(2),过熟林则下降。同一林分各层次不同器官氮储量存在着差异,3种人工林乔木层中树干氮储量均占比最高,树干是乔木层的主要氮库;灌木层中叶片中含有更多的氮储量;草本层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地上部分是氮储存的主要场所;细根氮储量0—20 cm>20—40 cm。不同造林树种生态系统氮固持能力有所差异,总体上,人工造林后期生态系统固氮能力逐渐增强,而速生桉树人工林收获期生态系统固氮有所下降。
    • 崔江红
    • 摘要: 共同富裕是集体所有的制度目标,党领导的集体经济是从集体所有的“中国之制”到共同富裕的“中国之治”的现实载体。集体经济助力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是做大一次分配、做好二次分配、做优三次分配,改善分配格局。发挥集体经济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的作用,要坚持党对集体经济的全方位领导、全过程领导,建立集体经济改善社区分配格局机制、集体内外分配协同机制。
    • 郭子豪; 陈伟; 陈钱炜; 巩合德
    • 摘要: 伴随全球气候变化关注度提升,植物碳汇研究愈发得以重视,其中陆生灌丛植物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滇中地区不同样地的69个样方中12个主要灌丛生态系统生物量与有机碳密度的相关关系、分配格局、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丛的地上生物量(AGB)、地下生物量(UGB)和根冠比(R/S)分别介于1.13~2.03、0.62~1.49 t/hm^(2)和0.38~0.84。群落和物种的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拟合斜率为异速分配生长关系,植被的根冠比数值较其他植被类型更小。灌丛碳密度、凋落物总碳密度、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均值分别为(60.43±22.12)、(25.60±7.32)、(24.71±20.06)t/hm^(2)和(110.74±35.34)t/hm^(2)。灌木层碳在根茎叶间分布含量差别不大,主要在茎部(35.57%),草本层碳主要分配在地下部分中(15.06%~60.45%)。年均温度(MAT)和年均降水(MAP)对生物量及根冠比的相关性没有影响。
    • 贾晓九
    • 摘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人和财富分配格局”“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 洪滔; 何晨阳; 黄贝佳; 陈灿; 李键; 林晗; 吴承祯
    • 摘要: 为了明晰福建省千年桐(Vernicia montana Lour.)人工林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及碳库分配格局,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式,对南平市林龄2、3、5、7和9a的千年桐人工林乔木层(包括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及0~ 100 cm土层的碳含量和碳储量及其所占比例进行了比较,并对各林分的总碳储量及分配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林龄2a的林分中树根碳含量最高(584.63 g· kg-1),树叶碳含量略低;林龄3、5和9a的林分中树干碳含量最高,分别为536.34、406.44和636.95 g· kg-1;林龄7 a的林分中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的碳含量差异较小.并且,林龄2、3和9 a的林分中乔木层碳含量最高,分别为537.68、467.77和529.35 g· kg-1.各土层碳含量的平均值为11.30~21.42 g· kg-1,总体上随林龄增长而升高.各林分的总碳储量为105.60~214.60 t·hm-2,总体上随林龄增长而升高.各林分的植被层碳储量为23.89~85.13 t·hm-2,占总碳储量的17.27%~ 39.67%,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的碳储量分别为21.11~75.78、0.96~2.46、0.27~0.56和1.55~6.33 t·hm-2,分别占总碳储量的14.60%~ 35.31%、0.72% ~ 1.14%、0.22% ~0.26%和1.46% ~2.95%.各林分的土壤碳储量为81.71~129.47 t·hm-2,占总碳储量的60.34%~ 82.74%.随林龄增长,除林龄2a的林分外,其余林龄林分的土壤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比例降低,而植被层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比例却升高.综上所述,千年桐人工林碳储量分配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壤、乔木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且总碳储量总体上随林龄增长而升高.
    • 施钦; 殷云龙; 华建峰; 丁次平; 张凌云; 杨红明
    • 摘要: cqvip:碳和氮是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其循环过程及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以及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不同区域乃至全球森林土壤的碳、氮储量和循环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有关碳、氮储量估算方面的研究较多[1-3]。人工林正逐步成为森林总量的关键组成部分,并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人工林碳库和氮库的储量及调控机制是了解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工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