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财政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十九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
中国财政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十九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

中国财政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十九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厦门
  • 出版时间: 2012-04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财政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十九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拟对民生、民生财政的内涵、主要领域进行梳理,构建财政民生支出指标框架,分析辽宁省财政民生支出状况,建议正确认识财政支持民生的作用边界,健全民生项目科学决策机制,加强与民生相关的制度建设,积极开展民生支出绩效评价。
  • 摘要:随着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养老保险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福建省在基本养老保险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本省基本养老保险现状,建议统筹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断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并逐步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养老保险待遇差距。着力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基金财务状况,提高基金支付的安全程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与监管,不断探索新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方式和领域,出台税收优惠政策。
  • 摘要:本文以哈尔滨市民生财政建设情况为样本,介绍了哈尔滨市构建民生财政的实践,分析了哈尔滨市民生财政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建议进一步强化民生投入保障机制,突破民生项目建设资金瓶颈,完善相关制度机制,保障民生财政建设顺利推进,强化财政民生支出绩效管理,科学考量民生财政建设成效。
  • 摘要:本文将这样安排:第一部分论证户口作为一个身份甄别制度,对不同种类的公共物品具有不同的区隔或排他力,并提出假设:凡是身份甄别制度无法区隔或排他的地方公共物品,它们的提供水平和规模就不会受到各地受身份区隔的人口的规模的影响,反之则会受到影响。第二部分介绍验证假设的数据和方法。使用福建省2006-2010年的58个县和县级市的面板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来验证假设。第三部分报告并统计分析发现。第四部分认为从地方财政的观点看,无论是在公平还是效率上,户籍制度的存在都是不合理的。而实际上,目前,中国的户籍制度所能够区隔和排除的,几乎除了地方公共服务外别无其他。废除户籍制度所携带的地方公共服务的歧视性因素,是中国建设和谐小康社会不得不迈出去的一步。
  • 摘要:本文的目标是在传统维度的基础上,拓“人群的维度”,即“福利项目+人群”,推动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在福利项目完备的基础实现对人群的广覆盖。本文选择的参照系是俄罗斯及拉美的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三国,并从人群维度透视俄罗斯和拉美三国的社会福利体系,分析了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全面构筑我国覆盖各类人群的社会福利体系,应保证所有人口均被纳入社会福利体系,并按需获得社会福利,强化资金保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针对现行社会福利体系的问题,按受益人群进行分类解决。
  • 摘要: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完成情况及主要做法,分析了本市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矛盾,建议超前科学编制工作规划,加大政府投入,积极探索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长期的土地储备制度,确保土地供应,提高规划建设和工程质量水平,强化住房保障管理工作。
  • 摘要:本文在简单回顾托宾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梳理评析目前论争的托宾税的经济效应、托宾税的制度设计两类主要问题及其焦点,托宾税制度设计方面的论争根本上受制于国家间的利益博弈。虽然税基确定和税率选择等实施细节主要以托宾税的经济效率为制定原则,即以尽量少的成本最大化实现其经济效应,但其可在实施中逐步完善,达成统一共识;而征收主体以及收入归属等最具争议的问题却已然超越单纯的经济层面,关乎国际政治利益权衡。国际政治而不仅仅是经济问题阻碍着托宾税的推行。就短期而言,由于美国等金融强权国家的反对,以及其他主要货币国家的观望态度,托宾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可能性很小,只能先行在国家层面实施。长期来看,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使部分欧洲发达国家逐渐意识到,他们无法从现行金融体系下获取与美国相当的利益,却要承担更高的冲击成本。这种不公平的格局导致欧美阵营开始分化,加之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托宾税的全球征收或许将成为一种趋势。
  • 摘要:分析了外资企业避税所导致的税收流失情况,介绍了外商投资企业的避税手段包括通过转让定价避税、通过资本弱化避税、将技术转让费计入到设备价格中,规避我国的预提税,阐述了反避税工作存在的问题,建议明确转让定价调查的重点关注对象,这既能减少对企业生产的干扰,也能节约税务机关的成本,选择适当的转让定价调整方法,夯实反避税的人力资源,完善关联关系的认定标准。
  • 摘要:适度的优化市场销售结构,调整行业和产业结构布局,使其与我国现行税制相匹配,必将对培植我国税源,促进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带来积极的影响。经过研究表明,虽然生产资料销售额增速最大,但其对税收收入贡献最小;批发零售销售额增速最小,但其对税收收入贡献最大。因此,从增加税收收入的角度,刺激国内社会消费,提升批发零售销售额无疑是更为有效的途径。
  • 摘要:本文拟从内蒙古经济发展情况及地税部门近年来组织的税收收入入手,对地方税源结构进行分析,介绍了制约内蒙古税收收入增长的因素,认为经济的发展是提供税源的直接动力。衡量一定时期税收收入总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经济发展状况、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水平。因此,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经济,培植地方税源,建立科学严密的税收征管体系是做大做强地方收入总量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点。
  • 摘要:面对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即提高"两个比重".要提高"两个比重",必须对居民收入分配结构进行调整,而财税政策是政府调整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重要手段,因此,选好着力点,发挥好财税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居民收入分配结构进行调整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需要明确调整居民收入分配结构既要政府参与,又要市场调节,重在政府参与;既要重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又要重视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重在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既要保低,又要限高,重在保低;既要减税,又要增税,重在减税;既要重视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又要重视机会的均等,重在机会的均等;既要完善现有的制度,又要重视制度的顶层设计,重在制度的顶层设计。
  • 摘要:分析了主要经济体主权债务问题以及对我国的影响,建议我国要重视各类债务注意风险防范,债务结构要合理,保持经济结构健康,积极推进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加大对外投资,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利用各种机会争取有利于我国的外部形势,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努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稳步推进我国汇率制度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 摘要:分析了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基于我国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吸取欧洲国家的深刻教训,及早规划控制和防范国债风险,需要财政管理部门给予充分的重视。认为中国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责任呈扩大化趋势,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的发展模式确立,将要求中国政府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用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保障社会转型目标的实现。并慎重确定公共产品供给的政府责任。
  • 摘要:分析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建议推动编制政府债务预算,研发地方债务统计系统,完善现行中央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债务风险指标体系,建立政府债务报告制度,规范政府债务统计口径,统一政府债务举借程序,加强地方政府担保债务管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建立和完善债务偿债机制,健全政府债务监管机制,科学制定地方政府债务规划,改革财政融资的运作方式,科学合理界定支出范围,采取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财政应急资金,完善资金管理及使用,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建立财政应急资金与应急管理服务质量相挂钩机制。
  • 摘要:分税体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以相对较少的财政收入承担了一定的经济建设责任和较多的公共事务责任,地方政府高负债运作已成为一种常态.通过以公共财政的视野审视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阐述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和财政风险,分析国内外债务风险的防范经验,建议改革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深化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建立统一的债务管理机构,强化对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的监督,建立财政风险监控与预警机制,完善预算管理和预算会计制度,妥善处理好融资平台债务问题。
  • 摘要: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快速膨胀,在发挥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成为宏观经济运行中不稳定的潜在风险因素,如果控制不当,势必直接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此,建议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增强地方政府财力,开辟新的规范化融资渠道,分门别类处理存量债务,完善地方债务风险管理,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监管。
  • 摘要:介绍了湖北省县乡债务现状,分析了湖北省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及膨胀的成因,建议健全和完善财政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事权和总支出范围,建立三级财政体制,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以分税制为主,建立省、县和省、市两级财政体制,加强地方财政实力,取消乡镇财政,地方地税与地方财政合并,完善地方税制,提高地方财力,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县级财政基本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地方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有所作为,有所不为,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的良好运行、监督和管理机制,建议多形式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 摘要:本文针对武汉政府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建议完善权责利相统一的政府债务责任管理体系,建立政府债务预算管理机制,完善政府债务偿还机制,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建立完善政府债务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体系。
  • 摘要:本文利用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模型,将政府和企业同时纳入考查范围,既关注企业利润最大化这一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假说,同时也关注政府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一宪政经济学的理论假说,以此研究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激励机制,得出了纳什均衡解,即企业利润和政府收入同时达到最优,只要其中一方不改变行为,另一方的最优反应也是不改变行为。由此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相对于征收增值税,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政府的激励报酬强度更大。为了增强对政府的激励报酬强度,征收企业所得税是较为有利的选择。征收企业所得税时政府为企业创造便利发展条件的努力水平更高,更有利于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同时,政府也可以实现收益最大化。企业可获得期望净利润与政府的风险规避度有关,并且前者随后者升高而降低。着眼于企业成长发展、净利润增长和政府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长远考虑,政府应选择企业所得税,与企业共担经济发展中的风险。
  • 摘要:本文拟在分析宏观税负争议的基础之上,结合税制结构调整,探讨未来的减税政策战略选择问题.认为中国应尽快摒弃“结构性减税”的提法,而以“减税”取而代之。因此,中国需要绘制统一的减税蓝图,即出台一揽子减税方案,并在方案框架内,颁布实施减税政策。基于此,传统的发展中国家应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观念也亟待改变。可以通过消费税减税,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积极推动增值税减税政策的落实,继续下调个人所得税,谨慎对待增税政策。
  • 摘要:我国在1994年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税制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使国家税制结构逐渐朝着“双主体税制”方向发展。具体做法是,在建立以增值税为中心、消费税和营业税配套实行的间接税课税体系的同时,不断提高企业所得税(包括外资和内资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缴款等直接税在国家税制结构中的地位。但是现行税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建议努力提高个税的公平性及其在税制结构中的地位,改革流转税降低财政收入对间接税的依赖程度,稳定宏观税负减少税制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冲突,注重培育合意的纳税环境。
  • 摘要:税收是政府预算收支的主要形式,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产生重要影响.产业结构问题实际上就是资源配置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产业结构是由公共经济和市场经济共同完成的.税收政策是公共资源配置的重要政策工具.分析税收政策影响产业结构的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建议加快第一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一方面要对第一产业的加工业实行财政补贴政策,对应用高科技进行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实行科技专项补贴。另一方面对农、林、牧、渔行业设置不同的优惠税率,特别鼓励牧业和渔业两种具有高附加值行业的发展,提高其资源利用率。为了提高工业产品的高附加值,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重新布局,为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铺平道路,可以采用税收优惠措施和财政政策相互配合的方式。税收优惠采用间接税优改变营业税和增值税重复征收的格局,继续推进营业税转成增值税的适用范围。改变税制结构中增值税的所占比重,减少其在总税收中的份额,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在扩大第三产业增值税的征收范围的同时,降低第三产业增值税的税率,这样既能够保持增值税的总额减少不大,同时让更多的行业,特别是属于第三产业的行业发展有更大的空间。
  • 摘要:本调查报告从产业结构、经济类型、上市情况、企业规模、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六个方面对本市2010年税负水平、税源结构、税收减免幅度等状况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本市税源进一步合理、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涵养税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规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环境,同时充分发挥税收的调整功能,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源头创新,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比重,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深圳税收质量。重点培育,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范市场,发挥内资龙头地位,融资创新,鼓励开拓资本市场,促进企业规模发展。
  • 摘要:内部审计部门对税收筹划工作开展管理审计,运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分析税收筹划的成本与收益,评价其管理绩效并针对现实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有利于企业科学开展税收筹划并不断提高其税收筹划水平。企业税收筹划工作的审计重点包括税收筹划工作流程的审查、主体资格审查、合法性审查、绩效审查。税收筹划过程中应保证税收筹划审计的相对独立性,明确审计标准,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审计制度,提高管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科学设立税收筹划的绩效评价体系。
  • 摘要: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所得税额的计算入手,设计所得税诚信纳税单因素分析模型,并运用该单因素分析模型对山东省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的诚信纳税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以确定山东省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诚信纳税度。结果表明外商投资企业非诚信纳税行为普遍存在。虽然诚信纳税度不断提高,但是打击外商投资企业非诚信纳税行为的任务依然很重。因此建议加大诚信纳税宣传力度,建立企业纳税数据库,变纳税定期或不定期监管为日常实时监管。提高纳税监督的技术含量,尽量减少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加大对非诚信纳税企业的惩处力度。
  • 摘要:应该从更长远的视角看待我国近期的税收收入的高增长问题,认识到这种税收收入高增长的阶段性特征,以便为将来财政支出压力的增加预留下更大的政策调控余地和腾挪空间。为了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2012年我国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中求进,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针对我国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问题的国际冲突,可以通过政府担保或联合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创建专项创新基金会扶持自主创新企业;对其实行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政府采购时,当产品质量、技术相近,价格差距不大时,优先采购我国自主创新产品;针对一些高科技成分突出、研发风险较大的产品,制定政府首购制度,降低在产品推向市场的环节中的不确定性。通过这些相应措施,既在不违背国际规则的条件下扶持了我国中小型自主创新企业,又不让这些企业过度依赖政府支持,保持良好的竞争环境,促其不断进步发展。
  • 摘要:本文主要考察2009年全国范围内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影响,且实证研究的数据来自于中国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提供的“全国税收调查”数据。这一数据收集了更多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信息,且能够明确识别哪些企业受试点影响,研究的结论更为丰富。结果发现,2009年增值税转型改革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投资;改革对于企业吸收就业的影响不显著。
  • 摘要:目前,关于增值税“扩围”改革后对我国产品价格以及收入分配影响的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因此为模拟我国增值税“扩围”改革的影响,笔者通过Masayuki Tamaoka和聂海峰等的投入产出模型建立增值税“扩围”改革后的价格变动模型,根据目前最新的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我国增值税“扩围”后的产品价格变动,然后利用有效税率方式研究“扩围”改革对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总体看,增值税“扩围”有利于解决重复征税,降低产品价格,有利于缓解我国目前通胀的形势。增值税扩围改革并没有改变我国流转税的累退性质,但从总体上降低了我国家庭的税负。因此,增值税“扩围”后,为减轻流转税制的累退性,我国应该继续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和政府转移支付手段以解决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 摘要:2010年5月28日通过的《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逐步推进房产税改革".从开征物业税到完善现行房产税,提法更加科学.房产税属于财产税。从重要性上来说,房产税的功能定位应首先是出于组织地方财政收入的需要,是出于完善财政体制的需要,其次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最后是稳定房价。而现行房产税制在这些功能上是缺失的,所以要尽快完善我国的房产税制,施行真正意义上的房产税,以促使房产税功能有效发挥。
  • 摘要:介绍了近年来我国房产税的调控政策,分析了目前我国房产税运行和试点改革中的问题,建议逐步提高房产税占整个房地产税制的比重,提高房产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房产税的调控力度,重新界定房产税的课税范围,减少税收优惠条款,加强合作与信息共享,完善房产税课税对象的征税评定标准,设计系统性的税率结构,并对房产税征收情况进行反馈调节,深化房产税改革制度,适时扩大房产税的试点范围。
  • 摘要:本文将从奢侈品概念的本质内涵、各类观点的逻辑基础与经验支持、政策形成的要素构件等多个方面对调降奢侈品关税现象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有关奢侈品关税“调降”与“不降”两种观点的成立都是相对的,任何以一种观点否定另一种观点的做法都是不合适的。有关奢侈品关税调降对消费回流的影响是不确定的,除了上述经济因素方面的考虑,“穷过家、富出行”等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些习惯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由于奢侈品消费既是价格弹性的,也是收入刚性的,因此,认为调降奢侈品关税会减少财政收入的判断是不合适的。调降奢侈品关税无论是从结构上,还是从总量上都未必能对公平收入分配形成重要影响。
  • 摘要:现阶段,大力推进西藏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是西藏面临的重大课题.介绍了西藏现行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现状,并对西藏现行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了总体评价,制定了西藏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目标,建议完善政策设计,提高统筹效率,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强化基金监管,健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补充商业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的保障作用,满足“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多样化的保障需求。
  •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自2003年开始试点,已经实施了近10年的时间,评估其运行绩效的时机已经成熟;评估和分析农户对新农合制度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调研和分析结果显示,农户对新农合制度作出正面评价的概率较高,绝大部分农民肯定了该制度的好处,并且愿意继续参合。但是,69.25%的农户对新农合制度的评价为“基本满意”,13.75%的农户甚至评价为“不满意”,也说明该制度还有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的空间。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除了加强对新农合制度的宣传,提高农民对该制度的认知和熟悉程度外,重点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简化报销手续。考虑到报销手续繁琐是导致农户对新农合制度不满意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政府在建立统一的网络化信息平台时,既要完善县、乡、村三级网络建设,使基层医疗机构在统筹区域内全部实现联网;又要同时推进省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的试点和发展,使地方医疗机构与省级医疗机构的新农合管理系统有效对接,简化异地转诊报销的手续。制定合理缴费水平。检验结果表明,农户更倾向于选择适中的缴费水平,而非缴费水平越低越好。政府应该在新农合“以收定支、收支平衡、适当保障”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人均收入情况,科学地建立最适合本地的缴费水平,在不加重农户经济负担的前提下保障新农合制度的筹资水平。提高报销比例,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一方面,新农合制度在以“保大病”为主的前提下,可适当提高门诊费用的报销比例,尤其是加大对慢性病、多发病的报销力度,既可以将其区别于一般门诊的报销比例,也可考虑将其纳入大病统筹的范围内实现大额报销。另一方面,除了实行定点医疗机构的动态管理外,可以对拨付给医疗机构的补偿基金加以控制,根据合理测算将其限定在一定数额内,超额部分由医疗机构自行承担,从而变政府直接的上级行政约束为医疗机构的内部约束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 摘要:本文将结合新型社区的实际需要,立足于新型社区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存在的问题,详尽解读我国目前多维提供模式的实现困境,建议针对性提高新型社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积极构建多维提供机制,逐步实现政府、社会组织和私人企业的“互联、互补、互动”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和私人企业参与提供新型社区公共服务,完善多维提供机制法律保障体系。
  • 摘要:财政具有公共部门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和经济稳定的职能,财政文化就是在履行财政职能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财政文化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表达方式,加强财政文化建设对于构建我国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认为财政文化建设需要综合改革,需要重构财政基础,财政基础分两个方面:社会的基础;社会的基本单位。对于财政文化建设而言,搞清社会管理的基础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建立清正廉明的政府是财政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统一市场和多元文化是财政文化建设的主要特色。
  • 摘要:长春市财政局从2008年提出全面实施文化管理战略以来,历时四年对财政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崇德敬业、理财为民"为核心理念的财政文化管理体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深入研究推进财政文化建设,对于切实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建议强化领导,加强考核,保障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发挥过程中财政文化的同化力,创新财政文化面向社会的解读方式和宣传方式,在财政干部队伍中拓展建立“文化自信”,将财政文化建设与廉政建设同步深入推进。
  • 摘要:财政文化建设是财政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和力量源泉.在各地如火如荼开展财政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推进和谐社会财政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摆在广大财政理论研究者和财政实务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统筹规划,建立推进财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各方面学习及调研,为财政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立足财政文化多元化建设,丰富建设内涵,同时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四个层面着手,多管齐下、整体推进。
  • 摘要: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既是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要素,也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需要.它对加快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建议整体制度安排向农村倾斜,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扶持公益性公共文化公司集团的组建,促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全方位开放,加强公共文化事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推进文化制度自身的改革,发挥地市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责任,转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单向模式,着力于提高农村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
  •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近10年来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利用GIS方法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不均衡性进行直观展示,并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分析文化发展的空间不均衡性成因,建议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研发制定文化产业技术标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 摘要: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的微观生产经营主体,文化企业的主要功能是生产提供经营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财政部门作为国家出资文化企业的所有者代表,以文化企业出资人身份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建议实施促进文化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文化企业产品出口、有利于国有文化企业集聚发展的财税政策。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实行有利于国有文化企业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进一步完善支持国有文化企业发展的价格、收费等政策,加强国有文化企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工作,促进国有文化企业区域协调发展,培育国有文化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
  • 摘要:目前,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收入差距的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差距形成的原因和改善政策。本文通过梳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各种影响因素,采用动态因子分析技术将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分类合并,以剔除不重要因素,解决回归分析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找出对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因素,并建议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和完善农业收入支持保障制度。在“新农合”、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基础上,全面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加快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身份平等、机会平等和权益平等。创新农村工业发展模式,拓宽城乡居民就业空间。
  • 摘要:本课题以湖北为例,分析全省2001-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现状,总结财政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居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改善民生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为应从整体上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坚持“提低”、“扩中”、“调高”,并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积极探索,又要稳妥推进,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建议完善税制,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分配功能,改革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开征社会保障税,遗产税与赠与税,完善财产税与消费税。改进征税手段,严格税收征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居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为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行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民非农业收入。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扩大就业再就业,不断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支持鼓励城镇居民投资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带动全民创业增收。规范转移支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摘要:本文以浙江省为例,着重从地方财税政策角度,探讨地方政府促进居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收入分配的起点公平,强化就业创业扶持,重点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居民增收,创新财政支农机制,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效发挥再分配调节功能。
  • 摘要:对于宁波这样一个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国内较发达地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促进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向橄榄形转变,是今后一个时期亟待解决的难题.通过分析宁波市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和现状,认为调节收入分配的财税手段包括税收和财政支出两方面。在我国现行财税体制下,税权高度集中于中央,地方政府的着力点主要放在财政支出上。建议以完善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机制为方式,进一步巩固职教优势;以支持服务业发展壮大为导向,大力推进创业富民;以个人所得税改革为契机,逐步转变税收征管机制;以社会公平为理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完善优惠扶持政策为手段,助推慈善事业发展。
  • 摘要:介绍了全省居民收入现状,分析全省居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财税政策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方面的机制缺失,建议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建立现代个人所得税制,推动消费税改革,引进、完善和健全相关税种,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国企强制分红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事业投入。
  • 摘要:本文立足河南实际,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两个层面,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建议中央层面,结合中央赋予河南的战略定位以及河南自身省情,支持河南建设国家粮食核心生产区和设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国试验区。同时针对全国的通性问题,不断完善税收调节体系,科学制定税收政策,加强各税种间的协同配合,提高税收的定向和综合调节能力;以公平竞争为原则,率先打破央属企业垄断地位,为我国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垄断改革破冰起航;继续深化工资制度改革,逐步破解二元工资体制。地方层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手段,强化财政政策在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等各个环节的调节作用,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分配公平。
  • 摘要:由于缺乏完善的居民收入监测系统,收入分配领域中的显性经济、隐性经济等数据均未能被官方有效地掌握,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依据不真实、不全面的信息难以做出科学的决策,难以对日益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居民收入监测系统的缺失也在客观上进一步刺激了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健全我国居民收入监测系统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建议制定收入监测系统的预警体系,做好警情分工工作,包括统计部门、金融部门、税务部门、纪委反贪部门、工商、公安、海关、检察等部门、宣传部门。并且当前警情应对的重点举措是加快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加强税源跟踪监控、密切监测非法收入、完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和强化社会舆论监督这五个方面。
  • 摘要:近些年来,昆山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径,着力从制度和政策层面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初步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新格局.总结经验,研究分析昆山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建议明确相关法律制度,扶持“三大合作社”发展壮大,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培育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新增长点,完善财政分配体系,促进基层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推动农村金融创新,破解城乡一体化发展资金瓶颈,创新财政支农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发挥公共服务体制作用,切实提高农民增收效果。
  • 摘要:介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情况,阐述了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管理机制建设情况,分析了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建议科学合理配置财力资源,将财政政策积聚功能向现代农业倾斜。推进支农资金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实行现代农业资金绩效考评机制,注重资金使用效益。支持利益联结机制建设,提升现代农业运行质量。加大对农民素质的培训力度,培养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型农民。
  • 摘要: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山东省也面临着资源、环境、资金等诸多因素的约束。财政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改进完善促进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财政政策,对提高城镇化的产业和人口聚集功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建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城镇化与农村人口转移、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城镇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合理界定各级财政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增强县乡财政实力,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城镇化发展的资金投入机制,强化财政投入引导,调动社会资本投入,鼓励金融资本投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构筑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重视发展城镇园区经济,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 摘要:财政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应根据城乡统筹发展所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因时、因地、因需地更新扶持理念,抓好扶持的重点、找准政策的落脚点,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安排,全面释放公共财政制度生产力,把扶持工作落到实处、细处、深处。科学把握内涵,理清城乡统筹发展的扶持思路,正确解读城乡统筹,正确认识财政的支撑引导作用。适当调整政策着力点,突破资金瓶颈,创新城乡统筹发展的投入机制,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明确扶持重点,完善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体系,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为重点,构建城乡经济发展互促互补新格局。以制度完善和衔接为重点,完善城乡统筹的民生体系。以强化辐射作用为重点,积极推进中心镇和小城市培育。推进配套改革,提供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支撑提升财政科学化管理,增强城乡统筹发展的调控力。研究配套改革的财税政策,增强城乡统筹发展的支撑力。
  • 摘要:近年来,陕西财政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着力推进以重点镇为突破口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加快推进陕西重点镇建设进程,是亟待深入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在系统梳理近年来陕西财政支持政策的基础上,经过实地调研,建议健全财政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强化市、县财政的支出责任,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各市、县应积极支持构建重点镇融资机制,创新土地融资模式,完善基础设施融资机制,加大工业园区建设,支持具有区位、旅游、交通、商贸、工业等优势的重点镇特色产业发展,完善流通市场建设,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城镇化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城镇新增劳动力子女享受公平的教育,支持文化大发展,完善城镇医疗政策,支持户籍登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源有序流动。对西部地区城镇建设给予特殊的信贷支持政策,对公共服务及基础建设应设立专项贷款,给予贴息或优惠利率。中央对小城镇建设中的公共财政应给予政策倾斜,对公共服务产品给以全面支持。扶持小城镇特色产业,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农民拥有的承包田及宅基地出台相关政策保护,稳定农村大局,尊重农民利益,保证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对土地的法律承包权与实际经营权得以分离,为城镇化加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 摘要:本文拟立足公共财政理论和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规范分析,以期于形成科学、有效的农村公共财政体系架构有所助益.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从大的功能框架来看,主要包括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农村公共品筹资制度和农村公共财政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遵循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渐进性原则。我国农村公共财政体系的总体模式应具备五大特征,即公共品供给上的分级财政,公共资源配置上的向内倾斜型财政,收支决策上的民主型财政,管理监督上的法治型财政,反映农村社会经济变化的动态发展型财政。农村公共财政职能可以分为基本(维持性)职能和非基本(发展性)职能。
  • 摘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城乡一体化是“三农”问题治理的根本出路,而我国当前的“三农”财政政策,由于缺乏对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基本规律的科学理解,缺乏宏观性和战略性,政策效果有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违背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规律,出现投入越多离“三农”问题根治目标越远的现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要重新审视“三农”财政政策,科学理解城乡一体化,以提高“三农”财政投入绩效全面助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农业规模化经营财政投入,促进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加大对“三园”建设的财政投入,促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加大对普遍社会服务体系的财政投入,保障全民共享城乡一体化成果,开展“三农”财政绩效预算,提高“三农”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但是受自然、地理、交通、社会、历史等因素影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存在.今后五年,是福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推进山海协作,提升山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山区发展步伐,缩小山海发展差距,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具有重大意义.多年以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保障和引导作用,在制度设计上,通过转移支付大幅度地向山区倾斜,改进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积极拓宽山海协作通道,调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支持山区加快发展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 摘要:介绍了太原市城镇化进程及其特点,分析了太原市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建议整合农村社会事业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劳动资料—土地的集中度,用先进技术武装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广大农业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实施“拓荒计划”,组建“虚拟集团”。
  • 摘要:农村金融是支持农村发展、农业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金融发展的扶持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村金融系统依然发展滞后,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发展.为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现状,在深入农户进行调查,分析陕西农村金融供求系统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建议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突出扶持重点,改进扶持方式,充分发挥财政金融政策的引导效应、协同效应、杠杆效应,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支持农村农业发展。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增加金融服务供给,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服务,继续支持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发展,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扶贫小额贷款规模,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信贷支持,对支农工作开展较好的金融机构予以适当倾斜,提高农村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 摘要:本研究致力于全面测定主权债务适度规模标准,构建动态分析框架及实证假说,采用面板门槛模型验证本国财政内部状态、区域间经济发展协调、国际财政协调对主权债务适度规模的影响。主要包括构建主权债务适度规模动态分析框架、重构主权债务适度规模的收敛含义、运用非线性计量模型测算并检验主权债务适度规模。研究发现主权债务规模的不同门槛值划分出了各自的债务效应区间。当财政稳定时,样本国家的主权债务规模大于42.224%,能够很好的发挥主权债务工具的作用,促进GDP和基本结余的显著的同方向变化;反之,主权债务规模小于42.224%,主权债务工具使用不充分,经济增长与财政账户的变化不存在显著的关系。研究支持了主权债务适度规模假说的合理性,验证了主权债务本身具有的非线性特征,证实了影响主权债务规模的各种因素效果,同时可以依据主权债务效应确定不同的债务发行数量。研究认为主权债务规模不仅是政治妥协的结果,还应具有牢固经济学意义,不同国家处于不同阶段,有必要调整主权债务规模处于合适的区间,以实现财政持续和经济福利的同步增进。当前中国虽无主权债务过剩之忧,但应未雨绸缪,保持适度债务规模。
  • 摘要:现阶段健全政府债务监管体制与机制,尤其是强化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管理,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成为当前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分析全市政府债务运行的特征及其成效以及西安市政府债务监管体制与机制现状及存在问题,建议完善监管机构设置与职能定位,赋予监管机构对政府债务进行中长期规划的职能,赋予市债管办向重点建设项目单位下派财务总监、实施财务及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监控职能,赋予财政局对政府债务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绩效评价的职能,赋予监管机构对政府债务危机进行应急管理的职能。优化监管流程及各部门之间关系,完善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机制,建立政府债务预算管理机制,改进政府债务绩效评价机制,健全融资平台管理机制,规范和完善外债管理机制。
  • 摘要:伴随着财政公共化进程和对财政支持经济建设领域的不断探索,地方财政在吸收公共财政理论合理内核的同时,围绕不断出现的公共化反思运动,正在塑造另一条公共化发展路径.建议在公共建设财政框架下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尽快建立政府性债务预算管理制度,迅速建立行之有效的政府性债务存量化解制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债务总量管理控制制度,控制债务增量和防范公共风险。
  • 摘要:本文通过财政监督检查及调研,对本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现状进行了论述,并结合检查存在问题的分析,建议辩证看待本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立足本省的现实情况逐步完善公司运行模式,使公司逐步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保证国有资产安全有效地为经济建设发挥作用,逐步完善融资平台内部治理结构,建立有效和持续的资本注入机制,增强融资平台资本实力和负债能力,加强对融资平台的风险管理,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约束机制,加强对各级融资平台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
  • 摘要:近年来,广西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支持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提供各种准公共用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融资平台公司在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努力创新管理机制.融资平台管理机制创新是实现地方政府债务显性化的必要举措,是今后广西各级地方政府争取自行发债的关键环节.管理机制创新的重点在于真正理顺融资平台与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努力做到产权关系明晰、偿还责任明确;重点在于摸清债务底数,加强分类管理;着力点在于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加强融资的市场化程度,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提高综合收益水平,有效引导融资平台公司逐渐走向良性发展轨道,并促进其有序退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序列,真正发展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 摘要:通过分析当前本省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建议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加强政府指导下的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大财政税收减免力度,加大省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加强对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对地方商业银行支持力度,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力度,以及中小企业产品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努力提高中小企业产品中标比例,大力推进政府采购合同、投标及履约保证金担保业务的开展,加强中小企业运行监测和预警工作。
  •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宁夏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的经验和创新尝试上进行分析总结,认为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实现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需要,以公共项目管理运作方式的转变,积极发展地方性金融、担保及信用体系建设。支持市县担保机构、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发展,支持金融企业在宁设立分支机构,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将基本建设项目列入政府信用平台,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政府贷款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金财联动,利用国库间隙资金实施国库现金管理,向宁夏银行增资扩股,入股黄河农村商业银行增强公共资本运作能力。逐步解决本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面遇到的问题。通过对项目经营性质区分,区分出不同基础设施项目的属性,来确立项目的投资主体、筹资渠道、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期间将优先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必须由政府来做而市场低效的领域中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机制。取消私营投资进入的市场壁垒,加大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开放力度;改革项目审批制度,大力发展“核准制”和“备案制”,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投资自主权和主体地位;加快政府职能机构改革和职能转换,实行政企分开,由企业自主经营,政府转变职能,从以往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管理,逐步过渡到引导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制定投资法规、优化投资环境、发布产业信息等方面的间接调控及监管上;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加强与基础设施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增加中央对西部省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比重。建立“西部基础建设专项基金”平抑经济波动影响。在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推行BOT和TOT方式等运作,鼓励西部地区民间社会金融资本积极参与,实现共赢发展。
  • 摘要:介绍了青岛市中小企业融资的环境与状况,分析了青岛市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建议以发展中小银行作为突破口,带动社区银行和村镇银行体系建设,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激励机制,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进一步鼓励银行开展金融服务业务创新,加快担保公司发展壮大,推动建立银行与担保联盟,完善直接融资体系,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购买大型设备。
  • 摘要:本文在开展对中部地区C市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土地财政”的视角出发来探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的积聚和触发机制,建议转变土地财政模式,构建持续稳定的地方财政收入机制,加强融资平台债务监管,创新融资平台市场化融资方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