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石灰岩山地

石灰岩山地

石灰岩山地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03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园艺、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5255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花卉、安徽林业科技、防护林科技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一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第八届徐州科技论坛暨第二届淮海生态健康论坛、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与自然地理学创新学术研讨会等;石灰岩山地的相关文献由455位作者贡献,包括傅松玲、房用、杨吉华等。

石灰岩山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6 占比:1.2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5255 占比:98.71%

总计:15454篇

石灰岩山地—发文趋势图

石灰岩山地

-研究学者

  • 傅松玲
  • 房用
  • 杨吉华
  • 王月海
  • 秦飞
  • 万福绪
  • 史敏华
  • 施建敏
  • 李永生
  • 樊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鸣惊; 唐志强; 来羽; 戴薛; 杨佳伟; 张家来
    • 摘要: 以利川市红椿林场17 a生鹅掌楸为研究对象,通过树干解析对其生长状况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7 a生鹅掌楸树高15.50 m,胸径12.90 cm,单株材积0.09091 m^(3);树高、胸径的平均生长量、连年生长量均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生长规律。在15 a时,胸径与树高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相交。因17 a时材积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并未出现相交,表明17 a生鹅掌楸处于生长旺盛期。因材积未达到数量成熟,故其主伐年龄暂无法确定。
    • 吴姝瑾; 梁宽; 樊燕; 苏田; 胡姝珍; 陈永镇; 俞社保; 施建敏
    • 摘要: [目的]石灰岩山地土壤高度异质、养分分布不均,探寻石灰岩山地优势种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养分分配特征及低P适应机制,为喀斯特植被管理和植物资源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对赣西北石灰岩山地连续土、半连续土和零星土3种土被生境淡竹林设置样地进行调查,测定并分析淡竹各构件N、P含量。[结果]表明:(1)随着裸岩率增加,土壤全N含量增加,而3种生境的全P含量均较低;(2)淡竹植株N含量随裸岩率上升而增加,在零星土生境下最高;P含量随裸岩率增加而减少,零星土生境植株的N:P大幅上升,P限制加剧,但叶的N:P保持相对稳定;淡竹各构件中N含量随裸岩率增加呈缓慢上升趋势,P含量呈下降趋势且除叶片外其余构件均大幅下降。(3)不同生境淡竹N、P分配格局不同,淡竹各构件的N分配比例在3种生境下没有差异(鞭除外);半连续土和零星土淡竹叶片P分配比例显著高于连续土,而半连续土竹秆的P分配比例显著低于连续土。[结论]植株N、P含量与土壤N、P供应水平正相关,在土壤N供应充足而P供应匮乏的情况下,淡竹通过减少秆的P分配而提高叶片的分配量,以保证叶片养分需求维持植株正常生长,提高逆境下的适合度。
    • 刘晓丽; 丁训欢; 宁杰; 张旭; 孙涛
    • 摘要: 调查皖北石灰岩山地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类群多样性以及功能群组成,揭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进程中土壤地表节肢动物群多样性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石灰岩山地植被恢复成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陷阱法对皖北石灰岩山地侧柏+构树混交林、酸枣+牡荆灌丛和荩草+牡荆草灌丛样地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以及功能群进行调查.共采节肢动物个体数11601,隶属8纲14目44科.酸枣+牡荆灌丛样地采集到节肢动物37科,占所有类群的84.1%,荩草+牡荆草灌丛和侧柏+构树混交林采集到土壤节肢动物类群为35和26科,分别占总科数的79.6%和59.1%.在目的 分类单元下,直翅目、等足目和鞘翅目类群相对多度较高,而科的分类单元下,潮虫科、金龟甲科、蚁科和蟋蟀科为皖北石灰岩山地优势地表节肢动物类群.酸枣+牡荆灌丛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和荩草+牡荆草灌丛多样性指数最高,侧柏+构树混交林两者均最低.3个样地地表节肢动物营养功能群均以植食性为主.不同植被恢复类型间群落相似性也有变化,酸枣+牡荆灌丛和荩草+牡荆草灌丛间相似性较高,而侧柏+构树混交林与其他2种类型之间相似度均较低.研究结果表明石灰岩山地生境不同植被群落组成、数量和结构及其驱动形成的土壤理化特性、表层的凋落物数量、质量和微生境条件的变异,引起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和营养功能群的不同.
    • 吕皎
    • 摘要: 本文对太行山中南部造林树种的生态适宜性开展了系统研究,对主要造林树种的海拔分布、坡向、多度、树种进行统计叠加,按照针叶树、阔叶树,阴坡、阳坡和不同海拔梯度等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特别是首次对常见造林树种进行了多项因素综合排序,突破了以往单因素排序筛选的弊端,可以作为太行山石灰岩山区乃至全省造林树种选择的重要依据.
    • 刘强; 林伟通; 詹红星; 温伟良; 吴永彬
    • 摘要: 以粤北石灰岩山地次生天然林中6种常见优势乔木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林木根区土壤、根系和叶片的C、N、P等6种营养元素存在水平,运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综合分析了土壤、根系及叶片的营养元素含量,同时计算分析了计量比指标,并探讨了石灰岩植被生长过程中土壤、根系与叶片等方面的内部影响机制.结果 表明:林地土壤C、N、P、K元素含量种间离散程度不大,Ca、Mg元素含量种间离散程度较大;根系营养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Ca、N、K、Mg、P,根系Ca、Mg元素含量种间离散程度均较大,其他元素含量种间离散程度相对较小;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Ca、N、K、Mg、P,营养元素存在水平的大小关系是Ca>K>Mg型,其中叶片C、N、P、K、Mg元素含量种间离散程度不大,而叶片Ca含量种间离散程度较大.经过对叶片成分含量及相应计量比的研究分析,认识到石灰岩植物呈现出P、K较低及Ca、Mg较高的特点,圆叶乌桕和任豆生长受P元素限制,樟树、朴树、枫香和香叶树生长受N元素限制,6种树种均未受到K元素限制.研究区林地土壤、根系和叶片营养元素水平相互之间的回归分析显示,土壤中元素的增加或减少对叶片C、Ca和Mg的影响较为显著,叶片C的同化和储存受根系C、N、P、K元素的影响,叶片Ca的吸收利用也与根系C、N、K元素含量息息相关,石灰岩植物通过这样一种特殊的营养调节机制,促使土壤、叶片与根系间的营养转化达到动态平衡.
    • 马娜; 毕润成; 张钦弟
    • 摘要: 研究石灰岩山地植物区系,可以了解石灰岩地区植被组成和地理分异特征,为植被恢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文章结合山西省自北向南3个植被带石灰岩山地种子植物野外调查记录,对其物种多样性、科属组成及区系地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山西石灰岩山地种子植物物种丰富程度较低,共调查到种子植物53科161属224种,其中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植被类型主要为由灌木和草本植物构成的灌草丛,草本植物更丰富;在3个植被带中,温带南部草原地带科属种的丰富程度最低.同时,研究范围内植物区系的组成具有复杂性.寡种科、单种属分别占科、属的主体,科、属内种的分布不平衡,集中分布于大中型科、单种属.同样,属的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温带特征显著(73.05%),具有一定的热带渊源(24.11%),其中温带南部草原地带的温带性质成分的比例相对较高,热带性质成分的比例相对较低;各植被带石灰岩山地的优势物种有一定差异,表现出与生境条件的适应性,但三个植被带的大多数植物都呈现抗旱、耐瘠薄、根系发达等特点.
    • 何松贵
    • 摘要: 现阶段我国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造林种树.在造林种树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好时机,在完成造林种树工作后重视对树木的管理,重视树木的抚育工作,积极展开防治树木病虫害工作,落实防火措施,真正将造林种树的效益充分的发挥出来.本文就粤北石灰岩山地的造林树种及造林技术作出探究,阐述造林种树的重要性,分析现阶段我国造林种树中常用的方法与技术,最后以粤北地区石灰岩山地为例具体介绍几种树木的种植造林措施,以望参考.
    • 邰建武
    • 摘要: 石灰岩山地为皖东江淮丘陵地区主要的地貌类型,具有山势陡峭、土壤浅薄、岩裸比例高、植被稀少和生态退化明显等问题,其中岭脊地带更是不可及造林区域.本文采用黄连木、构树、侧柏等3种乡土树种造林,探索石灰岩山地岭脊地带生态修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皖东地区石灰岩山地,尤其是岭脊地带,因地制宜选择钙质土壤类乡土树种、切合实际的整地方式和科学的种植方法是破解岭脊造林困难的有效措施,黄连木和构树均具有较强的耐干旱瘠薄能力,可作为主要树种予以推广;侧柏作为石灰岩山地先锋树种,可实现一次造林成功,并且林木生长发育表现良好,应作为主要树种进行宣传引导.
    • 台建武
    • 摘要: 为了有效解决特别困难立地条件造林难题,本文开展耐旱性强的黄山栾树和构树点播造林试验,探索石灰岩山地岭脊造林和山地生态修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黄山栾树和构树均可实现一次造林成功,二者生长良好,结合相关管理措施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本研究结果可以为石质荒山绿化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