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化学计量学

生态化学计量学

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26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6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26293篇;相关期刊108种,包括自然资源学报、湖泊科学、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贵州省第二届硕博论坛、中国生态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2013年耕地地力培育与农产品安全学术研讨会等;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相关文献由1020位作者贡献,包括安韶山、曾全超、王维奇等。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6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26293 占比:99.88%

总计:226557篇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文趋势图

生态化学计量学

-研究学者

  • 安韶山
  • 曾全超
  • 王维奇
  • 王辉
  • 董元华
  • 袁伟
  • 闫道良
  • 庄伟伟
  • 李月芬
  • 于贵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海伟; 孙光军; 李想; 李光雷; 王定斌; 杨静; 沈子霞; 邹光进; 张龙; 石屹; 王程栋
    • 摘要: 采集贵州烟区耕层土壤样品与剖面土壤样品,对土壤大量和微量养分元素含量的状况及其空间与垂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碳、氮、磷、钾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植烟土壤养分存在表层聚集的现象,耕层土壤氮、磷含量较高;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变异程度大于大量元素;部分土壤需要补充钾、钙、镁;耕层土壤的C∶N较高,C∶P和N∶P较低,且氮是土壤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贵州烟区在施肥时应重点关注氮、钾和中量元素。
    • 王明明; 庄伟伟
    • 摘要: 深入了解荒漠短命植物的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境土壤因子与植物生存策略的关系。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广泛分布的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rhynchum)、假狼紫草(Nonea caspica)、琉苞菊(Hyalea pulchella)、飘带果(Lactuca undulata)为植物材料,测定不同深度(0~5、5~10、10~15 cm)的土壤理化性质,野外原位多时段采样比较分析4种植物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其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4种短命植物碳(C)、氮(N)、磷(P)含量普遍较低,化学计量特征存在物种间差异,但在不同生长期内变化规律大致相似。N、P含量从幼苗期到结实期逐渐减少,而C含量则长期趋于稳定。整个生长期内,P、C∶P的变异幅度较大,相反,C、N∶P的变异幅度较小。4种植物在不同生长期的化学计量特征差异与生长期、植物种类存在显著相关性。(2)0~5 cm土层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含量最高,且随土层的加深逐渐减少。随着植物的生长,0~5 cm土层中SOC和TN含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而TP含量却呈现抛物线状变化趋势。在植物不同生长期内,土壤TP含量稳定性最强,SOC、TN的变异性较强,较低的N含量及TN∶TP比显示出该区域土壤属于N素缺乏类型。3个土层土壤在不同生长期的化学计量特征差异受土层、生长期的影响显著。(3)4种植物与各层次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无一致规律。植物化学计量指标仅与0~10 cm土层SOC、SOC∶TP相关性较强,而大部分化学计量特征间未显示出相关性。上述结果说明植物化学计量特征并非全部由土壤养分特征直接决定,其明显的种间差异显示了植物自身遗传特性在土壤—植物计量特征耦合关系的重要性。
    • 唐敏; 陶韦; 刘长发; 刘远; 李沁蕊; 皮赛; 李霞
    • 摘要: 研究分布翅碱蓬的典型滨海潮滩盐沼湿地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及C:N:P:K生态化学计量关系,了解滨海潮滩盐沼湿地翅碱蓬生长的土壤理化环境条件,为滨海潮滩湿地生态修复提供依据。2013年7-8月采集辽宁盘锦、辽宁庄河、天津、山东东营及江苏连云港5个不同纬度典型滨海翅碱蓬生长区域土壤,分析了其理化特征。结果表明,滨海湿地土壤翅碱蓬生态最适域值为含盐量(2.5~19.0)g/kg、氯离子(1.16~11.27)g/kg、pH 7.05~8.96、碱度(3.56~8.78)mmol/kg、全碳(7.70~21.73)mg/kg,全氮(0.36~0.87)mg/kg、无机氮(1.95~16.10)mg/kg、速效磷(5.26~39.98)mg/kg、速效钾(0.53~1.77)mg/kg,铵氮(1.60~8.72)mg/kg、亚硝酸盐氮(0.01~0.11)mg/kg、硝酸盐氮(1.00~2.54)mg/kg;土壤N:P平均值为(0.80±0.25),N:K为(17.77±6.08),P:K为(26.90±4.67),TC:TN为(26.50±4.67)。满足翅碱蓬生态最适域值的滨海潮间带土壤,可以依不同纬度地区土壤积温优先实施翅碱蓬生境修复。
    • 盘礼东; 李瑞; 张玉珊; 黎庆贵; 高家勇; 袁江
    • 摘要: 土壤养分亏缺是限制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制约作物产量的重要影响因子。为提高西南喀斯特区坡耕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于2018-2019年连续两年在贵州省黔西县开展了野外原位径流小区观测试验。通过该试验探讨不同秸秆覆盖率下土壤碳(C)、氮(N)、磷(P)、钾(K)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揭示不同秸秆覆盖率下土壤养分状况及土壤改良效果。共设6个秸秆覆盖梯度,玉米单作+秸秆覆盖(SM_(0)-SM_(5),0,1111、2222、3889、5556,6944 kg/hm^(2)),其中SM_(0)为对照组(CK)。结果表明:(1)秸秆覆盖不同程度增加了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及全磷(TP)含量,总体上随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覆盖量较多的情况下(SM_(4),SM_(5)),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全钾(TK)则随着覆盖量的增加而减少。(2)在高秸秆覆盖条件下(SM_(4),SM_(5)),除了N∶P外,两年各土壤养分元素的化学计量比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3)秸秆覆盖条件下土壤C∶N、C∶P较低,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矿化分解,同时也说明P的有效性较高。(4)高秸秆覆盖率条件下对作物增产较为显著,其中SM_(4)处理作物产量最高。研究表明覆盖于地表的秸秆作为土壤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可将其作为一种补充手段以补给土壤中被作物吸收和随水土流失而流失的土壤养分。综合主成分、灰色关联度及差异显著性分析,同时结合作物产量,建议在西南喀斯特坡耕地覆盖6000 kg/hm^(2)左右的秸秆以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从而达到较好的土壤增肥、作物增产效果。
    • 张健; 郭倩; 孙一铭; 林丛; 蔡丽平; 张厚喜
    • 摘要: 为探讨海拔对毛竹林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C、N、P元素的生物地理化学循环规律,采用方差分析与冗余分析(RDA)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土壤C、N、P元素的垂直分布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武夷山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的均值分别为(48.97±18.88)、(4.63±1.75)和(0.40±0.18)g?kg^(-1),土壤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的均值分别为10.98±2.93、133.73±53.43和12.55±4.73.(2)随着海拔的上升,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上升趋势,土壤碳磷比、氮磷比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土壤全磷含量、碳氮比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3)pH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氮磷比、碳磷比呈负相关关系;容重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砂粒与土壤全磷含量呈负相关关系.(4)海拔和pH是影响毛竹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变化的主导因子,其解释率分别为41.50%和27.60%.
    • 简尊吉; 倪妍妍; 徐瑾; 曾立雄; 雷蕾; 朱建华; 肖文发
    • 摘要: [目的]探讨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纬度变化,为马尾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生产力提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亚热带地区东南至西北8个研究点马尾松人工林0~20 cm矿质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的测定,利用回归分析法探索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纬度变化趋势,利用Pearson相关法和冗余分析法分析气候因子(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林分特征(年龄、密度和胸径)和土壤性质(pH值与黏粒含量)对其纬度变化的影响,采用方差分解法分析气候、林分和土壤因子对其纬度变化的相对贡献率。[结果](1)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02、1.22、0.35 g·kg^(-1),土壤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的平均值分别为14.18、47.01、3.59;(2)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随纬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林分特征(43.3%)>土壤性质(35.5%)。[结论]在马尾松人工林中,土壤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变化,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林分年龄、林分密度、胸径、土壤pH值、土壤黏粒含量是其驱动因素,这些因素的交互效应大于单独效应。
    • 周文昌; 张曼胤; 郭子良; 史玉虎; 庞宏东; 杨佳伟
    • 摘要: 湿地生态系统碳氮磷(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已成为当前探索群落生态动态过程的热点.然而,人类活动对沼泽湿地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规律及其影响机制尚未明确.以神农架大九湖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探索植被—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规律,以期为该区域湿地保护恢复提供决策支撑.研究表明: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泥炭沼泽比较,放牧区沼泽草甸和退耕区沼泽草甸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碳磷比、氮磷比显著降低(50%~90%),对碳氮比无显著影响.旅游干扰区沼泽除了显著降低土壤氮磷比外,其它无显著变化.放牧区沼泽草甸、退耕区沼泽草甸植被磷含量较泥炭沼泽和旅游区沼泽明显增加(40%~130%),植被碳、氮含量之间无明显差异.与泥炭沼泽比较,旅游区沼泽、放牧区沼泽草甸和退耕区沼泽草甸植被碳磷比显著降低(30%~50%),但植被碳氮比和氮磷比数据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植被—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分析结果显示,氮磷比数值均小于阈值14,表明了该区域泥炭沼泽、草甸生态系统植被生长发育受到氮元素的限制,可能导致沼泽趋向富磷植被生长,为该区域沼泽湿地应对气候变化和氮沉降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 吴雨露; 张灿浩; 沈欣雨; 吴婷婷; 郑炳松; 闫道良
    • 摘要: 木兰科植物是常用的园林绿化观赏树种,研究其叶片碳(C)氮(N)磷(P)计量比和N、P养分重吸收特征,对于理解和预测树木在人工林中生态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该研究以木兰科6个树种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7月和2019年11月至翌年1月分别采集成熟叶和新鲜凋落叶,测定叶片中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并分析了6个树种的N、P重吸收特征。结果表明:成熟叶(凋落叶)C、N和P含量在各树种间存在差异,其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444.73-498.03(389.25-589.33),9.97-19.51(4.76-8.41)和1.01-1.95 g·kg^(-1)(0.40-1.86 g·kg^(-1));C含量在各树种间变化范围较小,N、P含量在树种间变化范围较大,N P∶比值在成熟叶和凋落叶中均小于全国陆地植物叶片平均值14.4,说明木兰科植物的生长受N限制;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间成熟叶C、N含量和C:N存在显著差异(p0.05),凋落叶C、P含量和N∶P存在显著差异,N含量和C∶N、C∶P无明显变化;成熟叶片中的N∶P比与C、N、P含量及其各计量比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说明N、P间的耦合作用对C物质的积累和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及养分利用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对叶片中N、P的重吸收在树种间存在差异,其中落叶树种对N的重吸收显著高于常绿树种,对P的重吸收则是常绿树种明显高于落叶树种。研究结果有助于加强对木兰科植物的科学施肥养护管理,加深其在特定区域生态系统中C、N、P循环的理解。
    • 周守航; 葛廷进; 邢彩兰; 徐晓萱; 杨历雨; 吕瑞恒
    • 摘要: [目的]以新疆阿拉尔垦区不同龄级新疆杨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龄级新疆杨叶—枝—凋落物—土壤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为新疆南部农田防护林后期保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数据。[结果]C,N,P含量与化学计算学特征为:(1)C含量为凋落物(395.14 g/kg)>叶(365.29 g/kg)>枝(363.84 g/kg)>土壤(9.47 g/kg),N含量为叶(13.37 g/kg)>凋落物(9.10 g/kg)>枝(7.31 g/kg)>土壤(0.72 g/kg),P含量为叶(0.46 g/kg)>枝(0.43 g/kg)>土壤(0.37 g/kg)>凋落物(0.27 g/kg)。(2)叶—土壤与全国平均值相比呈现出低C,低N,低P的格局。土壤C含量随龄级的增加呈“升—降—升”趋势,除第Ⅲ龄级外,其他龄级土壤N含量均表现出随土层加深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P含量随龄级的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同一土层不同龄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土壤C∶N(13.05)高于中国土壤均值(C∶N 11.90),C∶P,N∶P(24.04,1.83)均值低于中国土壤均值(C∶P=60.0,N∶P=5.20)。(4)新疆杨0—80 cm土层N,P含量与叶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叶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凋落物N含量与表层土壤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凋落物P含量与20—40 cm土壤P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由于缺乏对新疆杨防护林后期的管护,导致阿拉尔垦区新疆杨防护林在生长过程中受N,P元素的限制。因此,需适当增添N,P肥,以此来改善土壤肥力,提高林分质量。
    • 张婷婷; 刘文耀; 胡涛
    • 摘要: 作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附生植物区系的重要组分,兼性附生植物是一类既能附生于树皮,又能根植于土壤的特殊植物类群,是同一物种在不同生长基质上的生态型。研究兼性附生植物在不同生境下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变化,有助于了解兼性附生植物对生境变化的响应与养分利用策略。以云南哀牢山亚热带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中常见的兼性附生植物长叶粗筒苣苔(Briggsia longifolia)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地生、树干基部和1.3 m树高处不同生境的基质、植株叶片和根系中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测试与分析,探讨不同生境下兼性附生植物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养分利用策略。研究结果显示:长叶粗筒苣苔的生长基质以及各器官的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生境间存在差异。林地土壤C、N、P含量以及C∶N、C∶P和N∶P均低于树干附生基质,树干基部基质的C、N、P化学计量特征介于两者之间。与地生生境相比,在附生生境下长叶粗筒苣苔的N、P含量较高,而C∶N、C∶P和N∶P则较低,说明其养分利用效率较低。在3种生境下长叶粗筒苣苔叶片的N含量与N∶P均低于根系,而C∶N则高于根系。长叶粗筒苣苔叶片中N、P元素以及N∶P比的内稳性指数高于根系,叶片和根系的内稳性均表现为:HN∶P>HN>HP。根中较弱的化学计量内稳性,说明其通过调节根系的元素组成与养分吸收来维持叶片代谢活动的相对稳定。综上所述,兼性附生植物通过调整其在不同生境间的养分吸收与利用策略以及叶片和根系间的化学计量内稳性,以此来适应生境的变化。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也为深入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形成及其维持机制、以及山地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