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活型

生活型

生活型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653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林业、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2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951518篇;相关期刊335种,包括生态科学、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植物学会2010野外藓苔植物学专题研讨会、中国第六届海峡两岸菌物学学术研讨会等;生活型的相关文献由185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朝晖、李建东、刘志民等。

生活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42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51518 占比:99.93%

总计:952164篇

生活型—发文趋势图

生活型

-研究学者

  • 张朝晖
  • 李建东
  • 刘志民
  • 刘文耀
  • 杨允菲
  • 李雪华
  • 王红梅
  • 孙国俊
  • 宋亮
  • 李粉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杏花; 孙长乐; 郭璐; 左合君
    • 摘要: 该研究以查阅文献和野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进行调查、统计、排序,并对该区系种子植物的种类组成、水分生态类型、生活型及种的地理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野生种子植物856种,分别隶属于87科,345属;其中,裸子植物3科,5属,11种;被子植物84科,340属,845种。植物水分生态类型以中生植物为主,共559种,占区系总种数的65.30%;旱生植物213种,占区系总种数的24.88%。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占区系总种数的88.67%。区系中种的地理成分较为复杂,既反映出保护区植物地域性强的特征,也反映出该区域生境类型多样、植物丰富度高的特征。
    • 钟倩倩; 王泽欢; 陈春伶; 桑思宏; 胡亿明; 华萃
    • 摘要: 目的:查清贵州省花溪区药用植物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为贵州省花溪区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以《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为行为准则,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以及室内标本鉴定,对花溪区药用植物资源名录进行整理。结果:花溪区共有野生药用植物662种,隶属于131科438属。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优势科主要集中在菊科、豆科、蔷薇科等,占总种数的22.21%,优势属不明显。植物生活型主要以草本和灌木为主,占总种数的80.36%。植物药材入药部位以全草类和根及根茎类为主。药性以同时具有两种药性的药用植物较多,占比55.24%,其中同时具有辛、苦类最多,占比31.97%。共有56种药用植物含有毒性,占总种数的8.46%。药典记载植物共有117种,占总种数的17.67%。结论:贵州省花溪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本调查结果可为该地区中草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 凯丽比努尔·努尔麦麦提; 玉米提·哈力克; 娜斯曼·那斯尔丁; 阿丽亚·拜都热拉; 张凯迪
    • 摘要: 为深入了解城市快速路林带不同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选择乌鲁木齐市河滩快速路林带落叶乔木、常绿乔木和灌木等12个树种为试验对象,分别从树冠向车道和背车道方向上不同高度处采集叶片,通过测定其滞尘量和采用Hitachi台式TM3000电镜观测叶片显微结构,探讨树冠不同位置叶片的滞尘量及叶表面显微结构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叶片滞尘量具有显著差异(P<0.01),12个树种滞尘能力由大到小排序为:樟子松、云杉、榆树、刺槐、黄金树、山桃、水蜡、山楂、丁香、白蜡、红瑞木、火炬树;2)各树种叶面滞尘量在不同生活型之间差异极其显著(P<0.01),平均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由大到小排序为常绿乔木(201.71μg/cm^(2))、灌木(83.68μg/cm^(2))、落叶乔木(58.97μg/cm^(2));3)常绿、落叶乔木树种向车道方向的叶片滞尘量均大于背车道方向的叶片滞尘量,而灌木则相反,对树冠高度而言,12个树种叶片滞尘量在树冠高度由大到小均呈现为:1、2、4 m;4)不同树种叶片微结构的差异均表现在叶面气孔大小、密度、数量、蜡质结构和周围细胞的褶皱度等指标,而这些差异对滞尘量的排序影响较大;气孔分布不规则、粗糙或平滑、有无叶毛等指标对叶片滞尘量的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城市林带对颗粒污染物的阻滞规律、干旱区绿洲城市绿化方案的优化和城市绿化树种的科学选培提供参考。
    • 冯青梅; 黄宾芯; 化晨肖; 王鹏飞
    • 摘要: 对郑州市森林公园植物多样性和景观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园内树种的应用情况及景观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园区内有园林植物50科102属132种(含变种),其中蔷薇科、豆科、槭树科、松科、禾本科为优势科;植物景观中,彩叶植物占比为15.15%,花色以白色、粉色为主,占总种数的49.24%,红色、紫色系植物在园区内种植较少,仅占总种数的13.64%。针对园内存在的藤本植物应用种类较少、紫色系植物应用不广泛且种类较少、植物配置单一、滨水景观处理问题等,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 杨富强; 田青; 周晓雷
    • 摘要: 采用踏查、样线及样方法调查花城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植物种类和群落组成,分析研究其植物组成、地理区系、生活型成分及群落组成特征,为管理部门进行科学管理区域植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湿地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生活型成分及群落组成特征。结果表明:(1)花城湖国家湿地公园共有维管束植物35科79属93种,其中:蕨类植物1科1属1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双子叶植物24科58属67种,单子叶植物8科18属23种;单种科20科,占总科数的57.14%,单种属68属,占总属数的86.08%;(2)北温带分布科有8科,占总科数的23.52%,北温带分布属有26属,占总属数的33.33%,种子植物区系成分表现出较为简单,以温带分布占优势的特点;(3)草本植物占总种数的75.27%,且以草本植物占优势,表现为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4)区域共有12个典型干旱区湿地植物群系,呈现出群系种类丰富,但结构相对简单且组成单一的特点。
    • 温文杰; 王冬梅
    • 摘要: 【目的】探究青海黄土高寒区4种典型人工林树木(针叶和阔叶2种生活型)叶片的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随生长季阶段(Ⅰ:5月15日—6月15日;Ⅱ:6月15日—7月15日;Ⅲ:7月15日—8月15日)和坡位的变化,为指导青海高寒森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野外采集华北落叶松、青海云杉、白桦和青杨4种树木叶片样品,室内测定叶片的OC、TN和TP含量,通过正态性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邓肯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除趋势对应分析、冗余分析和蒙特卡洛置换检验,探究叶片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4种树木叶片的OC、TN和TP含量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591.84(571.19~605.67)、17.76(7.14~27.62)和1.47(0.81~2.65)g·kg^(-1),变异系数表现为TP>TN>OC;阔叶树叶片TN含量高于针叶树,阔叶树叶片TN和TP含量受生长季阶段的影响大于针叶树;4种树木叶片的C∶N(OC∶TN)、C∶P(OC∶TP)和N∶P(TN∶TP)平均值(变化范围)为38.87(26.04~97.73)、1042.97(667.53~1971.00)和28.32(18.87~51.50),变异系数表现为C∶N0.05)。【结论】青海黄土高寒区青海云杉叶片C∶N和C∶P较高,N∶P较低,说明其生长较慢且更多受TN限制,要注意TN养分的补给。生长季阶段和针叶、阔叶生活型是影响青海黄土高寒区4种树木叶片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比的显著因素(P<0.01),养分管理要关注树木所属的生活型和所处的生长季阶段。
    • 张義; 于一雷; 李胜男; 徐卫刚; 韦玮; 郝金虎
    • 摘要: 为探讨再生水补水河流滨岸带植物分布特征及多样性,2019年7月对永定河和潮白河自然河水和再生水补水滨岸带的典型区域开展植被调查,并基于重要值、多样性指数和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滨岸带植物物种的组成、分布特征、多样性指数及生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共发现34科、73属、90种植物,其中永定河自然段为19科、40属、47种,永定河再生水补水段19科、34属、37种,潮白河自然段为24科、43属、49种,潮白河再生水补水段为20科、36属、44种,均以菊科、禾本科和莎草科的物种数较多,芦苇、葎草和狗尾草为自然河滨岸带常见植物,芦苇和香蒲为再生水补水滨岸带常见植物;(2)聚类分析表明,4个调查区内的群落可划分为9种类型:芦苇+葎草+香蒲群落、葎草+芦苇群落、芦苇+香蒲+三叶鬼针草群落、香蒲+芦苇群落、芦苇+狗尾草群落、香附子+芦苇群落、芦苇+褐穗莎草群落、芦苇+香蒲+香附子群落、芦苇+香蒲群落;(3)再生水补水滨岸带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Pielou、Simpson)均低于自然岸带,但其植物平均株高和总盖度均高于自然岸带;(4)调查区内各种植物的生活型中,自然滨岸带植物生活型较再生水补水岸带丰富,但两者均以一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为主要优势生活型。本研究可对再生水补水滨岸带植被恢复与重建以及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 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与之前的消费结构相比,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由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由生活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升级,并且这一升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速度越来越快。
    • 张辉辉; 师尚礼; 武蓓; 李自立; 李小龙; 吴芳; 康文娟; 陈新栋
    • 摘要: 本研究通过测定紫花苜蓿分别与3种生活型禾草混播草地牧草生产力和生理指标对混播成分和比例的响应,为建植可持续高产的混播草地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混播紫花苜蓿和苇状羊茅MDA含量减小,抗逆能力和光合能力增强;建植初期混播草地早熟禾MDA含量大于单播,抗逆生理和光合生理指标在豆禾比为7∶3时小于单播,5∶5和3∶7时大于单播;混播无芒雀麦MDA含量大于单播,抗氧化指标在豆禾比为7∶3时小于单播,5∶5和3∶7时大于单播,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光合生理指标大于单播,说明紫花苜蓿与苇状羊茅混播时二者生理协同效应较好,建植初期豆禾比为7∶3时紫花苜蓿对草地早熟禾和无芒雀麦有种间竞争胁迫,适当下调紫花苜蓿比例有利于草地早熟禾和无芒雀麦生长。隶属函数评价结果显示紫花苜蓿与丛生型苇状羊茅3∶7混播时两种牧草生理表现最好,增产率和产量最高。
    • 何琴琴; 翁涛; 刘邦友; 罗晓洪; 穆君; 陈进; 安明态; 严令斌
    • 摘要: 桫椤科(Cyatheaceae)植物是古老的孑遗植物,现存的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天然群落极为罕见,桫椤科植物分布于高温潮湿、光斑直射的生境,常以斑块状分布于常绿阔叶林林缘。现阶段,桫椤科植物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态旅游、毁林开荒、环境污染、药材的违法采摘和挖掘等,这导致桫椤科植物的生境遭受干扰和破碎,桫椤科植株数量下降。对桫椤科植物的保护方式主要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桫椤科植物繁育中应用逐渐增加。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制约着桫椤科植物的分布和多样性,其中,生物因素特别是种间关系对桫椤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从种间关系的视角出发探讨桫椤科植物的保护或许不失为新时代桫椤科植物保护的有效方式。讨论了桫椤科植物相关的种间关系:桫椤科植物-微生物互作、桫椤科植物-其他植物互作、桫椤科植物-动物互作,探讨了桫椤科植物面临灭绝的因素以及近年来桫椤科植物相关的保护策略及成效,为桫椤科植物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