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千年桐

千年桐

千年桐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40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园艺、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6300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地学报、种子科技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全国林病学术讨论会等;千年桐的相关文献由295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承祯、林晗、洪滔等。

千年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 占比:0.6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300 占比:99.34%

总计:16409篇

千年桐—发文趋势图

千年桐

-研究学者

  • 吴承祯
  • 林晗
  • 洪滔
  • 洪陈洁
  • 陈建忠
  • 刘剑斌
  • 谢安强
  • 陈灿
  • 李键
  • 肖应忠

千年桐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傅志真; 戴丽红; 毛岳松; 李烨; 程筵寿
    • 摘要: 以2001年第一批区划界定的公益林马尾松纯林和千年桐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0.3、0.5、0.7、裸地4种郁闭度和挖穴宽深30cm+施肥500g、挖穴宽深30cm、不挖穴3种种植方式,对种植当年千年桐存活率及幼苗生长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①不同郁闭度:存活率郁闭度0.3时效果最好,与裸地的对照比较,增加7.27%,地径生长量郁闭度0.3和裸地位居第一,与郁闭度0.7比较,增加29.41%;苗高生长量郁闭度0.7最高,与裸地和郁闭度0.3时比较,增加38.25%、25.35%。②不同种植方式:存活率挖穴+施肥效果最好,与不挖穴比较,增加4.83%,地径和苗高生长量挖穴+施肥效果最好,与不挖穴比较,分别增加25.64%和25.81%;综合分析,郁闭度0.3和郁闭度0.7,郁闭度0.3时,苗木粗壮、质量好,对后续生长有利,0.7时幼苗比较细长,质量差;由此可见,在郁闭度0.3的马尾松林下,采用挖穴+施肥的技术值得在生产中应用推广。
    • 洪希群; 陈欣凡; 张婵; 张斌; 陈灿; 范海兰; 林晗
    • 摘要: 【目的】分析千年桐不同冠层叶片养分含量和养分再吸收率的差异,研究千年桐叶片养分再吸收率与叶片养分含量、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方法】以低产低效针叶林皆伐后营造的千年桐近自然经营生态林为试验对象,测定生长高峰期(7月)和衰老凋落期(10月)千年桐不同冠层叶片氮(N)、磷(P)、钾(K)、钙(Ca)、镁(Mg)含量。【结果】叶片主要养分N、P、K、Ca、Mg均表现为衰老叶养分含量显著低于成熟叶,衰老叶并未出现养分富集现象。成熟叶和衰老叶均呈现冠层上部叶片N含量显著大于冠层下部,成熟叶冠层上部K含量显著高于冠层下部。Ca再吸收率显著低于其他养分,仅有14.935(±3.191)%。除了Mg在冠层下部的再吸收率显著高于冠层上部,其他叶片养分再吸收率在上下冠层之间差异不大。千年桐K再吸收率与衰老前后叶片K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Ca再吸收率与成熟叶C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叶片N再吸收率与土壤水解N呈显著正相关;叶片K再吸收率与土壤全K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速效K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千年桐叶片主要养分均表现为衰老叶养分含量显著低于成熟叶,养分再吸收与叶片及土壤养分具有一定的关联。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索生态公益林的养分循环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 毛霞; 李晓春; 刘国华; 陈刚
    • 摘要: 为了研究千年桐群落的生态结构及不同性别植株的生理学、形态学差异,以期为宜春市千年桐的保护和人工林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以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的6个天然千年桐群落植株为试验对象,对其种群的性比格局和雌雄株间生理、形态学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踏查了6个地区,处于花期的千年桐单株共计316株,其中雌株占比35.75%;雄株占比62.24%,总群体雄株显著偏多(χ^(2)=18.00,P0.05);但雌雄不同植株的形态指标间两两具有显著相关性;雌株的数量仅与海拔有相关性。千年桐叶片中雌雄不同植株的养分含量均差异显著(P雄株。韧皮部养分中仅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
    • 曹林青; 钟秋平; 邹玉玲; 田丰; 贺义昌
    • 摘要: 探究千年桐叶片结构与光合特性的变异特征及其相关关系,为进一步阐明叶片性状对光合特征的影响机制。通过同质园试验,结合回归分析、冗余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23份千年桐种质叶片解剖结构、气孔特征与光合生理参数的变异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千年桐种质各叶片结构特征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净光合速率间的差异极显著,蒸腾速率间、胞间CO_(2)浓度间的差异显著,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净光合速率与栅海比、组织结构紧密度、气孔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栅栏组织厚度、气孔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组织结构疏松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影响光合生理的主要叶片结构为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气孔面积、海绵组织厚度,这些结构与光合生理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前2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4.243%,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可视为反映千年桐种质光合特征的主要指标,其中PJ、LN、NK-2、XS-1和PZ种质表现出较高的光合效率。千年桐叶片结构与光合生理之间关系密切,叶片结构因对地理气候产生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其光合生理发生相应地改变,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
    • 洪滔; 何晨阳; 黄贝佳; 陈灿; 李键; 林晗; 吴承祯
    • 摘要: 为了明晰福建省千年桐(Vernicia montana Lour.)人工林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及碳库分配格局,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式,对南平市林龄2、3、5、7和9a的千年桐人工林乔木层(包括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及0~ 100 cm土层的碳含量和碳储量及其所占比例进行了比较,并对各林分的总碳储量及分配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林龄2a的林分中树根碳含量最高(584.63 g· kg-1),树叶碳含量略低;林龄3、5和9a的林分中树干碳含量最高,分别为536.34、406.44和636.95 g· kg-1;林龄7 a的林分中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的碳含量差异较小.并且,林龄2、3和9 a的林分中乔木层碳含量最高,分别为537.68、467.77和529.35 g· kg-1.各土层碳含量的平均值为11.30~21.42 g· kg-1,总体上随林龄增长而升高.各林分的总碳储量为105.60~214.60 t·hm-2,总体上随林龄增长而升高.各林分的植被层碳储量为23.89~85.13 t·hm-2,占总碳储量的17.27%~ 39.67%,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的碳储量分别为21.11~75.78、0.96~2.46、0.27~0.56和1.55~6.33 t·hm-2,分别占总碳储量的14.60%~ 35.31%、0.72% ~ 1.14%、0.22% ~0.26%和1.46% ~2.95%.各林分的土壤碳储量为81.71~129.47 t·hm-2,占总碳储量的60.34%~ 82.74%.随林龄增长,除林龄2a的林分外,其余林龄林分的土壤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比例降低,而植被层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比例却升高.综上所述,千年桐人工林碳储量分配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壤、乔木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且总碳储量总体上随林龄增长而升高.
    • 朱静; 樊月; 欧阳玉莹; 洪滔; 陈建忠; 林晗
    • 摘要: 为探索千年桐体内微量元素对不同梯度铝胁迫的响应机制,分析铝胁迫下微量元素在根系和叶片间吸收和运输的规律,以土培和水培的1年生千年桐苗木为研究对象,在不同供铝水平下,测定千年桐苗木根系和叶片中微量元素(Fe、Mn、Cu、Zn)的含量。结果表明,铝处理显著促进盆栽苗根系微量元素的吸收,而对水培苗根系微量元素的吸收则表现为无显著作用或抑制作用,表明同一植物在不同生境下会形成不同的耐铝机制;微量元素在苗木不同器官的分配方式不同,千年桐盆栽苗吸收的微量元素除Mn外多集中在根系,而水培苗则除Fe外多集中在叶片;铝胁迫也会影响微量元素在苗木不同器官间的运输,如在铝浓度低于0.290 mmol·L^(-1)时,会促进水培苗Zn元素从根向叶的运输,而当铝浓度高于0.290 mmol·L^(-1)时,则会抑制Zn元素的向上运输。铝处理对千年桐盆栽苗和水培苗微量元素的影响有较大差异,与水培苗相比,盆栽苗在土壤原生环境下具有较好的抗性。因此,在今后的胁迫试验中,除了考虑植物自身的抗逆性,还要考虑原生环境的作用。
    • 蓝金宣; 梁文汇; 黄晓露; 杨卓颖; 李宝财; 马锦林
    • 摘要: 为探索千年桐(Vernicia montana)嫁接愈合机理,以千年桐嫁接口茎段为试材,采用硬组织切片法,观察嫁接愈合进程中的组织结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结合部形成层及韧皮部相关内源激素含量.结果表明,嫁接后第5天,接口处出现隔离层;嫁接后第7天,愈伤组织形成;嫁接后第11天,形成愈伤组织桥;嫁接后第17天,形成形成层;嫁接后第25天,形成层向内分生出木质部.IAA含量在嫁接后第13、17、25、34和43天处于峰值,在嫁接后第17天最高;ABA含量在嫁接后第11、25、34和43天处于峰值;GA3含量在嫁接后第11、17、22、34和46天处于峰值;ZR含量在嫁接后第9、13、25和43天处于峰值.IAA、ABA、GA3和ZR的含量在嫁接后第7、19、28和37天处于谷值,IAA、ABA和GA3的含量均在嫁接后第28天的值最低.愈合过程历经隔离层期(第1~5天)、愈伤组织分化形成期(第5~9天)、愈伤组织连接期(第9~17天)、形成层分化连接期(第17~25天)和维管组织分化连接期(第25~34天).嫁接后前9天是决定嫁接体能否形成的关键期,前34天是嫁接苗成活的重要时期.
    • 刘俊涛; 龚映匀; 赵苏亚; 张鸽; 沈燕; 贾黎明; 王瑞辉; 龙达; 刘凯利; 肖雅迪; 宋述芹
    • 摘要: [目的]建立千年桐优株选择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千年桐优株的准确评价,为千年桐育种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湘南地区实生繁殖的进入盛果期的5 000 hm2千年桐为选优林分,根据单株结果数、单株产果量、树体大小、树形、果实聚集度等表型指标初步确定565株千年桐,通过复选确定40株备选优树,再从40株备选优树中筛选出优株.根据对单株结果量、单株产果量、冠高比、冠形指数、鲜果单果质量、鲜果出籽率、干籽出仁率、种仁含油率、病虫害程度、果熟一致性、果实聚集度11个性状指标,进行了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建立了千年桐优树综合评价体系.[结果]利用综合评价法,从40株备选优树选出了19株优树,然后对19株优树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为三类,其中Ⅰ类4株、Ⅱ类5株、Ⅲ类10株;Ⅰ类优树的单株结果量、单株产果量的均值分别为1 181个、29.68 kg,是Ⅱ类优树均值的1.63、1.62倍,是Ⅲ类优树的1.65、1.71倍,是40株备选优树的1.87、1.85倍.Ⅰ类优树的鲜果单果质量、鲜果出籽率、干籽出仁率、种仁含油率的均值分别为41.63 g、51.20%、59.97%、59.75%,是Ⅱ类优树均值的1.14、1.03、1.01、1.11倍,是Ⅲ类优树均值的1.16、1.35、1.12、1.17倍,是40株备选优树均值的1.14、1.23、1.15、1.17倍.Ⅰ类优树4株可作为嫁接繁殖的采穗母树,可进一步作为目标优树.[结论]基于综合评价法筛选出的优树为千年桐优良无性系选育打下了基础.
    • 朱静; 樊月; 欧阳玉莹; 洪滔; 陈建忠; 林晗
    • 摘要: 为探索千年桐体内微量元素对不同梯度铝胁迫的响应机制,分析铝胁迫下微量元素在根系和叶片间吸收和运输的规律,以土培和水培的1年生千年桐苗木为研究对象,在不同供铝水平下,测定千年桐苗木根系和叶片中微量元素(Fe、Mn、Cu、Zn)的含量.结果表明,铝处理显著促进盆栽苗根系微量元素的吸收,而对水培苗根系微量元素的吸收则表现为无显著作用或抑制作用,表明同一植物在不同生境下会形成不同的耐铝机制;微量元素在苗木不同器官的分配方式不同,千年桐盆栽苗吸收的微量元素除Mn外多集中在根系,而水培苗则除Fe外多集中在叶片;铝胁迫也会影响微量元素在苗木不同器官间的运输,如在铝浓度低于0.290 mmol·L-1时,会促进水培苗Zn元素从根向叶的运输,而当铝浓度高于0.290 mmol·L-1时,则会抑制Zn元素的向上运输.铝处理对千年桐盆栽苗和水培苗微量元素的影响有较大差异,与水培苗相比,盆栽苗在土壤原生环境下具有较好的抗性.因此,在今后的胁迫试验中,除了考虑植物自身的抗逆性,还要考虑原生环境的作用.
    • 赵盼; 栗丹阳; 马锦林; 梁文汇; 庞晓明; 龙萃; 马婧怡; 郭惠红
    • 摘要: 【目的】千年桐是大戟科油桐属的一种重要的工业油料树种,较同属的油桐具有更强的抗枯萎病能力,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因千年桐栽培历史短及种质管理的不足,目前对其分子遗传方面的研究还非常有限。本研究旨在开发千年桐的基因组SSR标记,进而开展其种质的鉴定、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分析。【方法】采用RAD测序技术获得千年桐简化基因组以开发SSR标记,基于SSR标记利用分子变异分析(AMOVA)、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聚类、主坐标(PCoA)与群体结构分析等方法对来自3个不同地理分布的共105份千年桐种质资源进行研究。【结果】17个多态性的三核苷酸基因组SSR标记被开发,并能够很好地鉴别所有收集的105份千年桐种质。在其中62份种质中检测到85个私有等位基因,涉及15个SSR位点。AMOVA分析发现,千年桐群体间呈现出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但群体内的遗传变异远高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群体结构分析显示,3个来自不同地理分布的千年桐群体中存在4个不同的基因库,群体间既有进化独立性,又有较高程度的遗传混合,这一结果与UPGMA和PCoA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新开发的17个SSR标记有效鉴定了105份千年桐种质,揭示了其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对千年桐种质保存和育种计划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