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8229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84篇、会议论文145篇、专利文献339篇;相关期刊2337种,包括当代经济、经济师、经济研究参考等; 相关会议113种,包括2014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学术年会暨全国高等院校农林经济管理院长(系主任/所长)联谊会、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2013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学术年会暨全国高等院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院长(系主任)联谊会等;收入差距的相关文献由799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实、魏杰、朱富强等。

收入差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84 占比:94.35%

会议论文>

论文:145 占比:1.69%

专利文献>

论文:339 占比:3.96%

总计:8568篇

收入差距—发文趋势图

收入差距

-研究学者

  • 李实
  • 魏杰
  • 朱富强
  • 茅于轼
  • 吴敬琏
  • 杨宜勇
  • 沈时伯
  • 赖德胜
  • 罗楚亮
  • 刘乐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申云; 尹业兴; 钟鑫
    • 摘要: 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推进农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本文构建"共同"和"富裕"维度下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TOPSIS"法从农户个体和省域层面测度了2008-2020年中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水平,采用核密度函数估计、Moran's I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刻画其时空演变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共同富裕视域下中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总体划分为生活福祉优越型、生活福祉满足型、生活福祉温饱型三类;不同省份之间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且随时间的发展空间差异较大,呈现出"东强西弱、南高北低,华东为龙头,华北、中南为两翼,东北、西南、西北作尾翼"的空间分布格局.重视不同省份之间居民生活质量的空间差异,特别是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足需要与生活环境宜居有效协同,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地推进从"共建"→"共享"→"共富"的生活质量提升策略,并妥善处理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民生质量改善.
    • 冯建龙
    • 摘要: 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社会结构更优化、体制机制更完善的社会形态,是一场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标志的社会变革,其主战场之一在“三农”,短板弱项在“三农”,突破口也在“三农”。农业银行要切实发挥特长,通过支持乡村振兴做好“精准滴灌”,为缩小三大差距、构建均衡发展图景贡献出力。
    • 郭少鹏; 李俊霖
    • 摘要: 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地给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工作有积极的影响。本文将湖北省的城乡收入差距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对数字普惠金融实际上对城乡收入变化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并且构建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湖北省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整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同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地缩小了湖北省城乡收入差距,成为了缩小湖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力量;此外,政府财政支出同样也在助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利用普惠金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建议。
    • 葛晶
    • 摘要: 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意义。沈阳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做好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加快形成产业融合、城乡统筹、区域互动的新格局;形成具有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新局面,这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升城市发展等级,加快推动沈阳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的关键一环。
    • 刘宇佳; 李春艳
    • 摘要: 研究收入差距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8年全国24个省份的相关数据,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收入差距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并采用门限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二者之间非线性关系的具体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收入差距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呈现倒“U”型,需求规模和消费结构是收入差距产生影响的两个有效传导机制。与此同时,收入差距的影响还存在单一门限效应并且呈现区域异质性。目前,全国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均跨越了上升阶段的门限值并处于倒“U”型曲线的下降阶段。如果收入差距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继续扩大,将会制约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对此,应继续加大力度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扩大需求规模和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注重研发资源的投入力度及科技政策的调整,将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
    • 赵国昌; 朱州
    • 摘要: 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和基于再中心化影响函数(RIF)回归的Oaxaca-Blinder(RIF-OB)分解方法,研究了2005-2015年我国教育扩张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扩张是近年来我国收入差距缩小的重要因素,分解结果表明教育扩张的要素构成效应会扩大收入不平等,而教育扩张的要素报酬效应降低了收入不平等。前者是因为高校扩招加剧了教育不平等,后者则是因为自1990年以来我国教育回报率持续上升的势头从2005年左右停止并呈现下降趋势,具体表现为高中和高等教育在收入的高分位处的溢价大幅下降。教育回报率的改变主要是由于教育扩张带来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近年来我国市场化转型有所放缓。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扩张或可成为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政策工具。
    • 乔榛
    • 摘要: 收入分配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地位呈现阶段性特征。社会发展的某些阶段,收入分配问题十分突出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在社会发展的另一些阶段,收入分配则并未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当下的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构建新发展格局,突显出消费的重要性,收入和收入分配问题变得十分重要。然而,中国目前的收入差距比较大,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消费的增长。收入分配这种阶段性的地位,自然需要用新的角度去研究它。梳理和分析收入分配演变并发现其规律或趋势,是理解当代收入分配现象的重要思路,也是探索解决收入差距途径的重要出发点,据此来发现收入分配在当代的特殊意义,探寻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出路。
    • 刘应杰; 陈耀; 李曦辉; 王智勇; 邓仲良; 田惠敏
    • 摘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的实现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很强的关联,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是制约区域协调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共性问题。现阶段,中国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但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为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更加注重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性、系统性与可持续性,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差距,在实现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区域发展格局基础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于此,本刊特邀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发表真知灼见,以期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有所启迪和借鉴。
    • 罗志恒; 杨新; 万赫
    • 摘要: 推动并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了解贫富分化的现状,探求有效的共同富裕实施路径。现阶段共同富裕意味着让全体人民有机会、有能力均等地参与高质量经济发展并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目前我国仍存在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财富分配差距更高、人力资本投资不均、主观幸福感不对称等问题,亟需对财税制度加以改革。基于财税改革的视角,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应改革完善个税及消费税,对高收入人群的高消费多征税,避免流转税的累退性问题;在缩小财富差距方面,应适时开征房地产税,研究探索开征遗产税、赠与税,构建鼓励慈善捐赠的税收体系等,发挥税收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的调节功能;在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公平方面,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理顺央地关系,推动医疗、养老、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王凤旺; 张伟进; 胡春田
    • 摘要: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具有随机增长特征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政府土地政策如何有效权衡“稳增长”和所得分配不均双重经济目标。研究结果表明:面对家庭部门需求面冲击,土地投放增速提高,有利于维持通货膨胀、利率和土地价格稳定性,并能降低家庭部门和企业家收入分配;但不利于维持产出、消费和资本形成稳定性,并会扩大家庭部门和企业家消费不均。面对土地投放供给面冲击,过高或过低土地投放增速不利于维持产出、消费、资本形成稳定;同时低土地增速会扩大家庭部门和企业家收入差距,高土地增速则会扩大家庭部门和企业家消费差距。经对比发现,土地投放增速为0.5%左右能够较好地平衡“稳增长”和缩小所得分配不均双重目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