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3260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13篇、会议论文47篇、专利文献59788篇;相关期刊1409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瞭望、大陆桥视野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湖北省农业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第二届“南湖 中国农村法治狮子山论坛”、第十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区域合作理论与实践创新暨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学术研讨会、第六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等;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文献由3009位作者贡献,包括肖金成、习近平、范恒山等。

区域协调发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13 占比:5.10%

会议论文>

论文:47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59788 占比:94.83%

总计:63048篇

区域协调发展—发文趋势图

区域协调发展

-研究学者

  • 肖金成
  • 习近平
  • 范恒山
  • 张可云
  • 陈栋生
  • 本刊评论员
  • 杜鹰
  • 陈耀
  • 魏后凯
  • 本刊编辑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泽; 张正峰; 李储
    • 摘要: 基于彼得斯治理理论,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现状和要求,重构了其协同发展路径。结果表明:①要素禀赋、区域政策分别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客观基础和主观条件。②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为京津冀地区提出了“坚持以北京和天津尤其是以非首都功能疏解为引领,借助市场力量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协同方式(机制)建设”的新要求。③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重构可从“由软硬兼施的市场(市场平台和政府效能)、三维协同的主体(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和富有弹性的方式(临时机构和互动机制)”的“3M”策略入手。
    • 徐泽; 张正峰; 李储
    • 摘要: 基于彼得斯治理理论,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现状和要求,重构了其协同发展路径。结果表明:①要素禀赋、区域政策分别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客观基础和主观条件。②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为京津冀地区提出了“坚持以北京和天津尤其是以非首都功能疏解为引领,借助市场力量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协同方式(机制)建设”的新要求。③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重构可从“由软硬兼施的市场(市场平台和政府效能)、三维协同的主体(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和富有弹性的方式(临时机构和互动机制)”的“3M”策略入手。
    • 蔡叶斌
    • 摘要: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即素养梯度.问题研究课程在案例选取时侧重一定的时效性、思辨性和深广度,是素养水平提升的理想场域.本文选取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节的"问题研究:该不该引藏水入疆"为案例,搭建深度思维平台,通过问题、资源和反馈的梯度呈现引领学生素养的提升.
    • 夏艳艳; 关凤利; 冯超
    • 摘要: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对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从新时代作为时间维度起点,主要从新时代中国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新内涵、新意义三重维度来定位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内涵、新意蕴。新内涵的时代意蕴是破解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战略定位,方向指引和发展灵魂,对于全面提升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乃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 范建民; 冯弼曦; 冯有治
    • 摘要: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选择是区域军民融合绩效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资源欠缺地区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选择必须破解科技资源“瓶颈”这一首要难题。以饱受科技资源短板困扰的河南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问题分析为例,借鉴日本、江苏等资源欠缺国家或地区经验,提出了稳步发展与补短并进的战略思路,并从战略目标、重点和主要措施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论对科技资源欠缺地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韦欣
    • 摘要: 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行政区划承担着合理划分基层治理单元的职责,影响着基层治理的边界、资源和效能,直接关系着基层社会治理的体系和能力建设。区县的“区界重组”作为政府调整空间资源配置的有力工具,在实现区域联动发展中能起到何种作用?为回答这一重要问题,本文利用区界重组数据,发现区界重组能通过边界调整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区界重组通过强区县帮扶弱区县,实现区县一体化增长的协同效应。中国地方政府行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基层行政区划体制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深刻的关联性和传导机制。
    • 陈凡; 周民良
    • 摘要: 利用中国288个地级市2000—2016年面板数据,采用DID和PSM-DID模型衡量了RSCC对TUIS净效应。研究表明:(1)RSCC未能带动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近而未能推动TUIS。(2)RSCC实施初期存在时滞,随后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呈现先负后正影响,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抑制作用逐渐拉大。(3)RSCC存在人力资本挤出、储蓄抑制加之未充分发挥政府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作用,尽管对区域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为正,但因体制机制等未能带动TUIS。(4)RSCC在2012年前显著带动产业结构合理化,2012年后显著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RSCC实施中“两个比照”样本对TUIS影响优于整体,并未带来与非比照区域显著差别;RSCC对等级高城市的TUIS影响不显著,对一般等级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有抑制作用。由此,应更好配置禀赋资源,强化产业内生增长能力,带动中部TUIS。
    • 王连; 周之浩; 杜蔓云; 刘昱瑾
    •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文章通过省际差异和城乡差距两个维度衡量区域协调发展程度,从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驱动效应入手,定性研究了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机理,并基于2011—2019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模型、Bootstrap检验的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等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减小了省际差异和城乡差距,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积极作用。具体而言,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缩小东部地区的省际差异和中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差异水平越大的地区,数字经济缩小省际差异或者城乡差距的效果就越好;数字经济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抑制了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要素市场化在数字经济减少省际差异的过程中呈现双门槛效应,在数字经济减少城乡差异的过程中有调节作用。
    • 摘要: 连云港港口是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江苏最大海港,南联长三角、北接渤海湾、隔海东临东北亚、西连中西部并直通中亚、欧洲,处于沟通东西、海陆转换的文汇节点上。为带动区域协调发展,贯通亚欧贸易通道,被国家定位为25个沿海主要港口、12个区域性中心港口、长三角港口群三大主体港之一,被江苏省确立为沿海港口群核心和集装箱干线港,叠加汇聚了江苏沿海地区开发、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
    • 陈晓东; 刘冰冰
    • 摘要: 数字经济的来临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也成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通过分析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现实因素,发现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选取2013~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应用和数字创新三个维度构建了省域数字经济指数,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且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地区经济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可以显著地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各种驱动因素对数字经济发达区、较发达区和欠发达区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