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
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

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湖南湘潭
  • 出版时间: 2013-04-20

主办单位: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秘书处;湘潭大学

会议文集: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由于户籍制度的影响,城乡劳动者之间存在收入差异.本文参照陈钊、陆铭、佐藤弘(2009)的行业划分标准,把总体行业分为:高收入和低收入行业.实证研究表明,从总体行业看,城市职工收入比农民工高4.81%;在高收入行业中,城镇职工收入水平比农民工高12.08%;而在低收入行业中,户籍对收入影响不显著.因此,户籍对城乡劳动者收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收入行业.应该改革户籍制度,尤其是消除高收入行业对农民工的就业门槛.
  • 摘要: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在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本质上是国有资本参与权和收入权配置的问题.本文根据垄断国有企业和竞争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分别研究了垄断性国有资本和竞争性国有资本的参与权和收入权配置创新,为解决国有企业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了思路.国有资本权利配置创新的关键是:做到参与权和收入权的有机统一.垄断性的强势参与权要和强势的收入权结合在一起,竞争性的普通参与权要和灵活的充满弹性的收入权结合在一起.
  • 摘要:本文,探讨了人力资本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从总量、结构和成本三个方面分别分析了我国人力资本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说明了"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力资本总量下降,成本增加,并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些变动将提高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推动我国产业的技术提升,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开发力度,重视人力资本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吸纳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要全面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要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劳动者适应现代化产业创造条件。
  •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具有鲜明社会主义特色的发展模式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04年"北京共识"的提出以及面对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时中国卓有成效的应对措施,"中国模式"已经成为理论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中国模式"内涵的分析以及对中外发展模式的对比,研究"中国模式"的具体特征,并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模式",促进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模式的核心是政治模式,实行市场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中国模式是一种渐近的、原创的、全方位的发展模式。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进行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法治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 摘要:生态文明是比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尽管工业化是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但并不意味着每一县域都要以工业化为核心,在县域内可以通过发展农业而不必经过工业化阶段而进入生态文明社会.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生态大省,县域经济举足轻重,黑龙江若要在国内率先进入生态文明社会,必须以生态文明引领县域经济发展,在宏观政策、产业发展、金融支持三个层次上使生态文明理念得到真实的运用.通过对县域经济发展评价与考核,制定相关环境政策、增强基础设施投资、倡导绿色消费等,构建符合生态文明的县域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制定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城镇规划等,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中集聚集约效应。注重城乡统筹以及环境生态建设,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能主动选择污染少的合适项目。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新兴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制定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探索县域资金的回流机制。
  • 摘要:本文利用超越对数形式的SFA模型测算了我国不同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和技术效率,并借助Kumbhakar的分析,将TFP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效率(FTP)、技术效率变化率(DTE)、资源配置效率(AE)以及经济规模效率(SE)四部分.研究结果表明:(1)TFP增长及其构成要素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并遵循"后发优势理论"原则;(2)东部地区的TFP增长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效率的贡献,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TFP增长主要由资源配置效率决定;(3)我国TFP增长整体上不存在绝对收敛;中部地区存在典型的俱乐部特征;各区域均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趋势.
  • 摘要:本文首先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劳动力商品化的政治经济学含义,辨析了劳动力商品化与无产阶级化在概念上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从四个主要的方面概述了改革以来劳动力商品化以及雇佣关系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不同制度因素之于劳动力商品化或去商品化的影响.最后简略地回顾了近年来针对劳工的社会保护运动的崛起,以及以波兰尼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框架之于中国经验的适用性.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建构和劳动力商品化的发展,大体验证了波兰尼的观点,即市场的深度扩张将诱发旨在保护生产者及其家庭的反向运动。中国的劳动争议还存在组织程度低、自发性强的弱点,但自新千年以来劳动争议数量的持续攀升,特别是近年来劳资争议的爆发性增长,仍然见证了工人力量的崛起。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自21世纪以来日渐显著的反向保护运动,完全可以视作来自下层和来自上层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摘要:多年来,我国消费率处于下降趋势,这种下降主要反映在居民消费的萎缩上.消费率过低主要是由居民消费率过低所导致,实质上反映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消费不足的负面作用至少体现在总需求长期失衡和国内产能大量过剩两个方面.而高储蓄率、由非公经济过度发展引发的财产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不公、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以及政府消费比例过大,是我国当前消费率过低、消费不足的四大主要原因.
  • 摘要:当前社会,加大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民众诉求也越来越多.一方面,国人要求加大改革的共识在提高;另一方面,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大量存在.今后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不仅取决于国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取决于国人思想解放的程度和判断事物的能力.面对变化极快的形势,如果误判了自身,就会盛气凌人,妄自尊大,有意无意地成为改革开放的前进阻力;如果找不准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下降的症结,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如果误读了世界,就会六神无主,无所适从,或快或慢地会丧失改革开放的道路自信.综上所述,认清所处历史阶段,杜绝妄自尊大,目的是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找准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症结,目的是加快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详细研判世界案例,正确制定有效方略,目的是激发创新意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今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需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设。
  • 摘要:深化我国收入分配改革需要着重抓好三个转变:发展定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变到"使多数人都富起来";发展策略由"低工资低物价"转变到"更多地依靠技术和管理创新",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差别化地提高劳动者报酬、部分农副产品和资源类产品的价格;分配改革的重点由收入再分配转变到收入初次分配和财富再分配.当前的改革要特别关注和解决财富占有不公.
  • 摘要:在当今中国的改革与崛起的现实下,呼之欲出的"中国经济学",可以理解为特定地区、特定时代或融合了特定文化的经济学.推动中国经济学理论形成的有两个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学"与"物质经济学"分离、"规律性理论"与"工具性理论"分离.中国经济学只有处理好本体论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新的趋势,形成能够解开人类认识枷锁的理论.而德国历史学派的启示是:中国经济学作为新的理论体系必须从本国现实出发,以独特的思想为基础,同时处理好抽象理论与现实应用的矛盾.
  • 摘要:德国经济学家汉斯·依姆拉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造成了劳动和自然的分离,使自然从价值形成的因素中消失,在客观上导致了人类无偿地、掠夺性地使用自然这一后果.本文回应了依姆拉的责难,认为依姆拉的批判属于外在的批判,而且证明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存在着自然.无论是从马克思对商品的规定,还是从对"具体的有用劳动"的规定来看,马克思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商品生产与自然的相关性.自然因素是通过影响劳动生产力,从而改变劳动时间,最后影响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的.本文认为,一方面,马克思不承认那种主张自然可以直接形成价值的自然价值论;另一方面,他又承认自然对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有影响.
  • 摘要:巴塞尔协议Ⅲ将杠杆率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补充成为新的监管指标,以完善监管制度,提升金融监管水平.从长期来看,新的监管要求必将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产生实质性影响,推动银行业的经营转型.在资本补充途径有限的条件下重构业务发展模式,实现盈利模式从传统的信贷规模扩张的粗放型高风险增长模式向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均衡发展的集约型低风险增长模式转变.应着力提高银行的贷款定价水平,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维持适当的净利差收入;扩展业务范围,挖掘业务深度,增加非利息收入,提高资本运营效率;提升服务与创新意识,发展网上银行。
  • 摘要:通过对小农经济改造与中国现代经济矛盾问题的分析,研究小农经济改造的有效路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提出公有制经济是改造小农经济的主要途径,并将其区分为农民组织合作制经济和参与国有企业两种形式;另一方面,提出发挥私有资本在小农经济改造中的积极作用.对农民生活方式的改造应服从生产方式的改造,生产方式的改造又以生产关系的变革为核心。思路这样展开,对小农经济的改造就能稳妥有序地展开。
  • 摘要: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索,反映的是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毕生探索,表现在他为《资本论》创作所做的研究准备、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创新等方面.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中,对社会运动整体的系统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作了阐述。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即社会生产关系运动中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了深入分析。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论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马克思对错综复杂的资本主义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的研究,以及以《资本论》理论体系的形式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揭示,正是对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的运用。对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索进行考察,有助于准确、深刻地把握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思路.
  • 摘要:本文旨在针对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缩小收入差距的难点所在,包括: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的作用,低收入群体数量众多、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缺乏自我创富能力,存在既得利益群体,改革的难度加大甚至形成了巨大阻力,要素市场不完全和财力约束等.并提出解决收入差距的有效对策.建议进一步完善生产要素市场,打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以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带动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加快城市化进程,把已经在城市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工转化为城市居民,主要是解决他们的市民身份问题,要让他们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子女就学以及购买住房或享受廉租房等;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推广物业税,完善个人所得税,严厉打击非法收入。
  • 摘要: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收入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居民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但劳动收入占主体的特征,低收入劳动者群体占比比较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除了食物消费,医疗、教育等也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低收入劳动者群体在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比较高.提高低收入劳动者群体生活水平一是要提高他们的劳动收入,二是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低工资劳动者群体的收人和保障水平利于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有利于扩大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融入东亚生产分工体系之中,并逐渐崛起成为影响东亚和世界的经济大国,对东亚生产分工的进一步演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分析中国在"雁行分工"模式和区域生产网络分工模式下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的崛起对东亚生产分工进一步演进的影响;最后,提出提升中国在东亚生产分工地位的建议.应积极发挥中国在东亚生产分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培育有实力的跨国公司,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改造。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中国应积极参与“10+1","10+3”等东亚合作会议,促进中国与东亚经济体间各个领域的深层次合作,并推动与东亚各国间的制度性合作的开展。
  • 摘要:中国的城乡一体化推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方面,新型工业化已进入腾飞阶段;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乡村人口已开始享受到一定的国民待遇,中国已由不完全的公民社会向完全的公民社会转变.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和一定的范围内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城"和"乡"的认识不到位,某些方面的实践偏离了既定的目标.解决目前城乡一体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开创中国城乡一体化的新局面,迎接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实现;需要明确提高思想认识,科学地把握城乡一体化实践的前进方向,需要切实转换政府职能,使政府承担起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责任,将政府的财政资金优先用于培育新型农民和扶植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奠定城乡一体化的牢固农业基础。
  • 摘要:陕西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研究陕西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陕西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组织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总体规模大,但综合效益比较差;门类比较齐全,产业链条比较短;资本结构单一,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较弱;产业集群程度低,协作能力较差等.促进陕西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对策是优化组织结构,推动装备制造业企业科学管理;优化资本结构,推动装备制造业合理运作;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提升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依托科技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实现陕西装备制造业的后发优势.
  • 摘要: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收入、生活都比改革开放前发生了质的飞跃.然而,与此同时,社会问题也多了起来.社会底线屡屡被突破,诸多极端事件折射出经济发展之后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性,需要集体理性追根溯源,多方努力加以解决.研究了底线的内涵,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当今社会屡屡突破底线的原因,最后从法律层面和道德层面对底线缺失进行了反思,对底线教育进行了展望.道德与法律两者相辅相成。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道德与法律的双重约束,尤其是现代社会,为了保证公共权力的公正和向善,不仅要依靠法律制度的监督和警示,依法治国,还必须依靠自身的道德修养,法治、德治并举,维护现代文明与秩序。道德贯串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通过道德所确立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
  • 摘要:随着外来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国内一些问题的存在,一些人对我国的改革进程产生疑问,甚至也有一些不切实际的看法.对这些重要问题的认识,都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能否进一步健康发展.借鉴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尝试对我国的改革进程进行审视.指出,我国的改革进程与演化经济学所理解的生物界和社会制度的自然演化状态的观点存在近似和一致.借鉴演化经济学的视角理解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可以带来一些启发:首先,演化经济学将达尔文进化论中更深刻的哲学观和发展观用来理解制度演化过程,有其合理性和理论优势.其次,演化经济学的视角既是历史的又是客观和辩证的,这比起那些更多地从自己认为改革应达到的理想状态去责难改革的不理想和不完善现状的观点,更具科学态度.再次,演化经济学的见解是对现有主流经济学见解很好的补充和对某些观点的纠正.最后,指出了演化经济学视角存在的问题.
  • 摘要: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主要成果;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本文从三个阶段简要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和经验,认为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累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经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要大力发展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搞活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加快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制建设,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 摘要: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西方经济学的许多方面是值得借鉴的,但是,西方经济学自身存在着一系列理论错误、应用局限和学科缺陷.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在要素创造的价值是其边际产品值,报酬等于边际产品值即贡献,总计相等,没有剩余这三个内容存在内在逻辑困难,是错误的理论。西方经济学的应用局限主要表现在假定前提形成的应用局限与意识形态性形成的应用局限两方面;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缺陷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基础、社会时空基础和逻辑基础三个方面。这三个问题,是借鉴西方经济学时所应注意的.借鉴西方经济学时,不能盲目照搬和全盘接受,不能作为教条迷信崇拜,更不能将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指导思想.
  •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去经济学化",即指在研究对象、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人员的专业志向以及最终研究成果等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逐渐呈现出远离政治经济学的迹象.概括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去经济学化"的两个主要特点,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衰落的原因及后果,强调为了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促进研究进程的深入和研究成果的推广,重振政治经济学将是未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 摘要:本文从机构设立、资金来源、经营等方面对大陆农村资金互助社与台湾储蓄互助社进行深入比较发现,大陆农村资金互助社存在通过审批的资金互助社发展缓慢和体制外的资金互助社"转正难"等一系列问题,而台湾的储蓄互助社在架构、运行机制、主要业务、发展等方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值得大陆在规范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时予以借鉴.因此,借鉴台湾经验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此来规范和发展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并加强其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发挥的作用,使其更加符合人类之间需要自助、互助的本性.农村资金互助社要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以生产、经营、服务于农业的专业合作社运营实体为基础,具有合作社共同关系的自然人和非营利法人、基于资金融通需求、所组成的非营利性质的资金合作社。按照“自愿、平等、自助、互助”的原则组建,它不是金融机构。应实行民主管理,加强风险控制。
  • 摘要:金融生态环境由我国学者首先提出,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主要强调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本文涉及的是区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对金融生态环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区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关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制环境、信用环境、监管制度、金融中介结构、政府行政介入等方面。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测评方法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层次分析法(AHP)和神经网络分析法(BP)。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相关,区域内省份之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不平衡,各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相差很大。从总体上来看,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要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想改善这种现状,必须充分考虑各区域间的差异,针对相对落后地区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强化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培育健全的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以及完善政府服务职能。从而改善落后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异。
  •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渐完善,各金融机构业务分支不断拓展,小额信贷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对国内外小额信贷理论的定义、特征、分类、作用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若干问题,最后为未来小额信贷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应减少政府的干预,促进小额信贷市场的合理竞争,完善资金供给机制,实行利率市场化,排除信贷市场风险,增加监管水平,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加强风险管理。
  • 摘要:土地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产权制度,对土地的各项权利的分配进行了规定.其中,对土地所有权的规定决定了土地制度的性质;而对土地权利束是集中还是分散的规定,决定了土地制度的产权结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一共经历了4次土地制度变革:土地改革、合作互助组活动、人民公社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变革往往会带来产权性质与产权结构的变化.从产权角度来分析土地制度,有利于形成对土地制度的客观理解。可以明确,决定土地制度性质的,只能是土地的所有权归属,而不是权利是否全部集中在某一个主体手中。集权式的集体土地制度,如人民公社下的土地制度,无疑属于公有土地制度;而分权式的集体土地制度,只要所有权仍然属于集体,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属于公有土地制度。土地制度作为产权制度的一种,也需要从经济范畴和法律范畴两个层面来理解,法律范畴的内容反映经济范畴的内容,但并不会改变其性质与结构,正如现阶段开展的土地确权工作,只是从法律法规层面对现有土地制度的规范化,而非又一次土地制度变革。
  •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人民银行委托国家统计局2007年在全国范围进行的抽样调查取得的10省2万农户的大样本微观调查数据,从金融排斥视角考察中国农户正规借贷行为.本文采用Tobit模型分析金融排斥对农户借款行为是否有异质性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授信额度的增加将提高农户正规借款数量,减少农户民间借款数量;当地具有民间借贷组织将能增加农户非正规借款数量.
  • 摘要:中国银行业2011年的利润达到10412亿元,由此人们开始质疑银行业利润过高问题的存在,本文通过对16家上市银行的利润增长趋势、营业收入等进行分析,研究了银行业利润过高的来源,并且进一步对不同行业获得的银行借款进行横向比较,发现银行借款在不同行业间存在着差异,一般来说,房地产业、中央企业和大盘股企业获得的银行借款较多.针对这种现象的存在,提出了利率市场化,压缩银行利差空间;金融机构主体多元化,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增加大众、舆论、媒介等监督职能,防范金融风险.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