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消费差距

消费差距

消费差距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86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贸易经济、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2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932篇;相关期刊144种,包括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经济研究导刊、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湖南省第二届研究生创新论坛——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分论坛、全国第十一次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06年会等;消费差距的相关文献由226位作者贡献,包括凌海波、张月朗、朱琛等。

消费差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2 占比:4.42%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3932 占比:95.48%

总计:4118篇

消费差距—发文趋势图

消费差距

-研究学者

  • 凌海波
  • 张月朗
  • 朱琛
  • 范菲菲
  • 冯雪艳
  • 刘尚希
  • 周虹
  • 孙蕾
  • 孙静
  • 张映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凤旺; 张伟进; 胡春田
    • 摘要: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具有随机增长特征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政府土地政策如何有效权衡“稳增长”和所得分配不均双重经济目标。研究结果表明:面对家庭部门需求面冲击,土地投放增速提高,有利于维持通货膨胀、利率和土地价格稳定性,并能降低家庭部门和企业家收入分配;但不利于维持产出、消费和资本形成稳定性,并会扩大家庭部门和企业家消费不均。面对土地投放供给面冲击,过高或过低土地投放增速不利于维持产出、消费、资本形成稳定;同时低土地增速会扩大家庭部门和企业家收入差距,高土地增速则会扩大家庭部门和企业家消费差距。经对比发现,土地投放增速为0.5%左右能够较好地平衡“稳增长”和缩小所得分配不均双重目标。
    • 王晶; 孙静
    • 摘要: 普惠金融可通过拓宽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来改善城乡间机会不平等问题,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文章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了2013—2018年间13个主要城市的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发展普惠金融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也可以显著削弱城乡居民间的消费不平等程度。
    • 陈铭聪; 程振源
    • 摘要: 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多个极化指数对我国居民消费极化进行测度,并对其中的DER指数做了认同-疏离成分分解、城乡分解、区域分解和消费构成要素分解。研究发现,2010—2018年各类极化指数呈先上升后小幅下降的趋势,农村地区的消费两极分化的程度比城镇地区严重,而且两极分化增长的幅度也比城镇地区大。DER指数分解结果表明,消费极化程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疏离性成分的显著上升,而认同性成分相对稳定所致;城乡地区之间存在的消费差距是极化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消费极化现象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异质性,西部地区的消费极化上升速度最为迅速,而东北部地区最低;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对总体消费极化的贡献最为显著。
    • 熊颖; 张旺虎; 郭守亭; 刘勇
    • 摘要: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是不平衡发展的重要体现,电子商务发展能否缓解这种差距值得关注。基于2013~2018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为控制内生性,采用各省份每百万人邮局数量和离婚率作为工具变量,并使用双重差分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电子商务发展能够有效缓解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其影响呈现先减后增的“U型”趋势。异质性分析中,在物质资本充分、对外开放程度高、政策干预强的省份电子商务更能显著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分维度检验中,电子商务发展对于缩小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差距的作用更突出。中介效应分析表明电子商务发展能促进技术创新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而缓解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此外,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存在着门槛效应,当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大于10.980时,其缓解作用显著增强。相应政策启示在于:对于下一阶段科学制定利用电子商务建设数字强国、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农村电商、缓解城乡消费差距、增进民生福祉和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体系具有参考意义。
    • 陈泳宇; 李锦生
    • 摘要: 文章通过对2011—2020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分析,梳理出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指出,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之间消费水平差距具有显著的负向促进作用,同时体现了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因此,我国在开展和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必须做好农村落后地区的数字金融服务基础建设,并通过健全覆盖各区域城乡居民生活的保障制度,不断带动农村城镇化进程,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从而有效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
    • 刘乃刚; 宋书山
    • 摘要: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库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PKU-DFIIC),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城镇居民消费差距的作用效果,最终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显著缩小城镇居民消费差距;异质性分析表明,不同维度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均能显著缩小城镇居民消费差距,且对缩小不同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差距均能产生影响;此外,对于收入水平越低、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城镇居民,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其消费差距的作用越明显,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所带来的金融服务“普惠性”在城镇居民中得以体现。
    • 周德水; 刘一伟; 卢学英
    • 摘要: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考察非农户籍转换对农民工消费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转换为非农户籍可以有效降低农民工之间的消费差距,且该影响效应在低收入、低社会网络与低心理融入水平的群体中更明显。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在低分位点上,非农户籍转换对农民工消费差距的缓解效应并不明显,但随着分位点的上升,非农户籍转换的影响程度逐渐提高,呈显著的线性上升趋势。进一步研究表明,非农户籍转换通过就业机会效应、福利可及效应与社会资本效应对缩小农民工消费差距产生间接作用。研究结论为把握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福利效果增添了新的经验证据,为助推农民工市民化质量和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启示。
    • 余乐; 贾康
    • 摘要: 我国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显著提高,有关收入与消费的研究日趋丰富,但关于两者差距的实证考察分析及其与现实政策变迁相结合的研究尚不充分。通过对1992—201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差距的动态联系的实证考察,紧密结合我国城乡制度、政策变迁背景,将实证结果合乎逻辑地推演归纳为四类组合。研究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差距具有显著的动态关联性;建议注重组合Ⅳ的实证结果,以其作为政策切入点来构建包容性城乡发展制度安排。基于此,应切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城市圈发展,通过打通城乡居民制度一体化的诸多梗阻,弥合收入差距,以有效提振消费。
    • 王文静
    • 摘要: 本研究构建了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2011-2020年我国城乡消费差距对商贸流通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影响。结果发现:我国城乡消费差距对商贸流通经济的影响作用存在明显的非均衡化特征,两者在东部地区表现出明显的正向关系,而在西部地区呈现出负向关系,并且这一结果同时适用于消费绝对差距及相对差距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的情形,而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东西部地区边际消费倾向作用机制的差异性。提出要优化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商贸流通体系,为居民消费扩展提供流通保障。
    • 郑群哲
    • 摘要: 受城镇化进程加快、住房消费及消费观念转变等因素影响,我国居民杠杆率近年来持续上升。同时,由于受到疫情冲击,许多居民收入出现波动,导致部分居民逐步依赖消费金融维持消费水平,这也在短期内助推了居民杠杆率的上升。而杠杆率长期维持高位体现了消费潜力的透支,伴随而来的无疑是社会消费水平增速的回落。因此,本文对居民杠杆率与居民消费差距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旨在阐明二者关系,为居民杠杆率调节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抑制消费差距扩大、促进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结果显示:在全口径视角下,居民杠杆率能够显著扩大居民消费差距;在城乡二元化视角下,居民杠杆率能够分别扩大两组居民家庭间的消费差距,但对两组数据的作用效果无显著区别;在区域差异视角下,居民杠杆率在西部地区对居民家庭间消费差距的作用强度最强,在中部地区的作用强度次之,在东部地区的作用强度最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