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收入不平等

收入不平等

收入不平等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759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学、财政、金融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3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6117篇;相关期刊421种,包括社会、当代经济科学、世界经济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13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学术年会暨全国高等院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院长(系主任)联谊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论坛等;收入不平等的相关文献由103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穷志、龙莹、王少瑾等。

收入不平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3 占比:10.81%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6117 占比:88.96%

总计:6876篇

收入不平等—发文趋势图

收入不平等

-研究学者

  • 刘穷志
  • 龙莹
  • 王少瑾
  • 王洪亮
  • 余玲铮
  • 孙早
  • 孙楚仁
  • 李子联
  • 李实
  • 李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贺建风; 吴慧
    • 摘要: 收入流动性是衡量经济社会中微观个体收入固化、机会均等的重要指标。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居民的收入流动性状况,将Konsy等提出的列联表方法从单一水平维度的测度扩展到包含水平与结构多角度的立体化测度框架,并利用该方法针对1989―2015年中国居民的收入流动性水平与结构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1)传统的两期测度结果波动较大,利用列联表方法的多期测度结果更加平滑,更能反映收入流动性的持续变化状况,且列联表方法的测度结果具有稳健性;(2)测度样本期内,中国居民收入流动性水平呈持续下降趋势,即存在收入固化的态势;(3)从不同维度的分组来看,城市、东部地区居民的收入流动性水平分别显著低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工作性质为自雇类型的收入流动性水平远高于他雇类型,但不同性别分组的收入流动性没有显著差异;(4)中国居民收入流动性的结构并不理想,明显阻碍了社会不平等程度的降低。为此建议各地区根据其收入流动性的特点实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 乔晗; 孔存玉; 肖红叶
    • 摘要: 货币政策不仅是应对突发冲击、在短期内迅速实现经济复苏的政策工具,而且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功效。通过将异质性家庭和货币政策引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文章考察了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分配效应。研究发现,降息不仅能够促进李嘉图和经验规则式家庭的消费和就业,而且有助于降低消费不平等和收入不平等。与不考虑不平等因素的货币政策规则相比,考虑消费不平等和收入不平等的拓展规则引致的社会福利损失显著降低。因此,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规则时,不仅应当考虑家庭的异质性,而且应当考虑可能的消费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
    • 倪夏; 叶初升
    •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药品零加成改革引起的医疗支出在病情间的再分配效应。首先,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进行双重差分分析,讨论改革对医疗支出在病情间分配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地区平均药占比每增加10个百分点,病情严重程度等于均值的患者的总治疗费用将显著上升5.13%。在此基础上,病情严重程度每增加1个标准差,患者的总治疗费用将少增加2.98%。进一步,本文在患者收入、病情二维异质性的框架下讨论了这种现象可能的成因并从实证上进行验证。分析表明,改革提高了对重症更有益的诊疗手段的相对价格,改变了医生在诊疗方案上的选择。这种改变会因患者的支付能力不同而有差异,相比收入低且病情较重的患者,医生更多地对收入高且病情较轻的患者使用了对重症更有益的诊疗手段。这种微观选择引起了医疗资源在病情间的扭曲配置和医疗支出向轻病的倾斜。
    • 宋亮; 汤家慧
    • 摘要: 在以相对贫困治理为核心的扶贫工作新阶段背景下,明晰精准扶贫战略对农村地区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及机制,对下一步相对贫困治理如何有效衔接精准扶贫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基于全国2008—2018年1856个县域面板数据,分析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是否显著高于非贫困县。研究显示:(1)总体上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依然显著低于非贫困县,农村地区收入不平等继续增大;(2)动态效应检验显示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持续推进,国家级贫困县与非贫困县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差距逐步缩小,收入不平等加速增大的趋势得到抑制和缓解;(3)机制分析显示收入再分配手段难以显著提高县域内农村整体收入水平,而产业扶贫等“造血”式扶贫手段,短期增收效应不显著,长期则能够优化产业结构,进而促进县域内农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
    • 刘欢; 唐瑶
    • 摘要: 伴随农村人口外流的现实,近年来,政府及社会对于农村地区的正式照料资金支持和服务供给也在逐步增多,但依然未缓解农村家庭照料不足现状。文章基于这一现实,借助2014与2018年CLHLS追踪调查数据,利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实证检验家庭收入不平等对于农村老人正式照料的影响及其效应。实证结果显示,收入不平等溢出效应对农村老人基准正式照料有显著正向作用,挤出效应呈现显著负向作用;而家庭收入水平及老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其基准照料也有显著正向作用。在具体效应层面,收入不平等对家庭正式照料的净效应为正,即正向溢出效应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正向净溢出较低,且存在个体在地区、失能分级等方面的群体异质性。基于此,文章提出相应的优化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优化农村老人照料服务供给的策略,以及权衡正式照料供给方式的思考。
    • 汪斌
    • 摘要: 增强国民健康意识是新时代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但是以往研究多关注直接的人口健康结果,而对与之密切关联的健康意识探讨较少,这使得对国民健康意识关联机制的跨学科认识仍是一个有待揭示的“黑箱”。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本研究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状况调查数据,运用多层线性模型系统探究国民健康意识影响机制,使用混合效应随机森林模型评估其关联因素重要性。经统计,国民健康意识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关系和明显社会经济梯度,且与国民互联网技能及省际健康资源投入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多层线性模型分析发现:第一,国民健康意识具有社会建构特征,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国民健康意识越强;第二,互联网技能对国民健康意识有显著影响,掌握互联网技能的国民其健康意识水平更高;第三,省际健康资源投入对国民健康意识有着显著正效应,可能作用机制是其对低收入国民所产生的补偿效应。混合效应随机森林模型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收入和省际健康资源投入变量是最重要的特征因素。研究认为增强国民健康意识,提升国民健康素养,政府需要努力破解社会结构因素对国民健康意识的束缚作用、准确把握数字社会健康治理新特征以及着重发挥公共政策对健康公平的促进作用。
    • 牛坤在; 许恒周
    • 摘要: 研究目的:基于“环境—努力”二元因素机会不平等理论,构建农地赋权与收入不平等的概念性分析框架,探索农地赋权影响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为实现农村经济均衡、增进民生福祉提供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启示。研究方法:OLS方法、分位数回归、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农地赋权显著降低家庭相对剥夺指数和村庄基尼系数,即抑制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主要通过提高低收入农户群体收入水平发挥作用;(2)劳动力转移在农地赋权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机制中起到传导作用;(3)家庭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的提升增强了农地赋权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在赋予和保障农民自由处置土地的权利的同时,应当完善非农就业市场和增加农村教育投资,促进农民非农就业。
    • 郭燕; 李家家; 杜志雄
    • 摘要: 城乡收入不平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共同富裕实现的短板,研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和特点,有利于总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国际经验与教训。本文以近年来25个OECD成员国与2个发展中国家城乡居民收入的数据为例,回顾了典型国家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变历程。研究发现:OECD成员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水平普遍低于发展中国家,部分OECD成员国城乡收入差距出现了扩大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城乡收入差距在一段时期内仍将处于较大的状态。通过分析典型国家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原因,本文认为应重点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丰富多样的乡村产业、建立高效的农业补贴体系以及提供高质普惠的公共服务4个方面着手,优化中国城乡收入分配格局。
    • 韩颖; 孙早
    • 摘要: 依据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推进的特征事实,从家庭微观决策的视角入手,构建了一个研究家庭养老负担、教育影响收入不平等的理论框架。结合中国微观调查数据,经研究发现:家庭代际间向上收入转移水平的提高能够通过提升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进而缓解收入不平等;家庭教育投资与收入不平等间的关系取决于教育成本,当教育成本较高时,家庭教育投资水平的提高会显著加剧收入不平等,当教育成本处于较低水平时,家庭教育投资的提高会显著缓解收入不平等。政府应加大力度鼓励建立健全家庭养老保障机制,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回报率,激励家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增加高技能劳动力供给,进而缓解收入不平等,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 张静
    • 摘要: 文章利用全国31个省份2015-2018市政面板数据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然而普惠金融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区域异质性,能够显著的改善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不平等。普惠金融带来的缩小工资收入、财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差距是有益的,而这种缩小收入差距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最后,对中国不同地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以缩小各项收入差距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