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第十一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
第十一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

第十一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四川雅安
  • 出版时间: 2010-10

主办单位:中国林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一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论述了油茶产业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达到“又好又稳又快”地发展。遵循油茶产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就是要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利用和发挥自然力,与自然和谐共同发展。遵循经济规律:就是要追求“低投入,高产出”,达到高效率、高效益。油茶除了是重要的产业资源外,还具有重要的碳汇功能。要重视和发掘它在碳汇中的重要作用。
  • 摘要:把握土壤各组分呼吸对于土壤碳循环研究至关重要。虽然已有许多方法应用于各组分测定,但是各种方法有利有弊。开沟隔离法被认为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根系呼吸的有效方法。本文采用此方法,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呼吸进行了研究,试图区分根系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呼吸。结果表明,开沟隔离处理后的1年内,由于土壤中被截断根系存在自养呼吸和分解,土壤总呼吸中的根系呼吸与微生物呼吸尚难以区分。尽管如此,研究表明,14年生杨树人工林的土壤总呼吸量为10.17tC/ha.年,其中,枯枝落叶等凋落物分解释放碳的速率为2.76tC/ha.年,占27.1%;林木根系呼吸与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和为7.41tC/ha.年,占72.9%。
  • 摘要:为了解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对大明山常绿阔叶林优势种云贵山茉莉种群造成的灾害,建立了3.2hm2固定样地,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胸径≥1cm的云贵山茉莉植株共1090株,其中697株受灾,占总株数的63.9%:受灾植株中以冠损的数最最多,占37.6%,被压弯株数次之,占13.0%,折干占10.2%,掘根的个体数最少,仪占3.1%。统计检验结果显示,林木受灾类型和程度存在显著的径级、树高级、冠幅和尖削度差异:冠损率和受灾率随着林木胸径的增大而增大,压弯率则随胸径的增粗而减小;受灾率、压弯率和折干率随着高度级的增加而缓慢下降,冠损率则表现为正态分布;林木冠幅级越高受灾率和冠损率越高,折干率随着冠幅级的增大而减少;尖削度大的植株更易发生冠损、压弯、折干和掘根。
  • 摘要:为了探讨山桐子(Idcsia polycarpa)的含油率及油脂成分,本文以6个种源的山桐子种子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索式提取法提取油脂,对山桐子种子含油率及种子中的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得到的油脂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油脂中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显示不同种源山桐子含油率相差较大,变幅为11.34%-26.54%,其中河南产的种子含油率最高(26.54%),其次为四川(23.22%)和湖南(22.61%)、江苏(18.05%)、江西(14.74%)、贵州(11.34%);经鉴定山桐子油中含有的脂肪酸有lO种,为十四酸、十五酸、棕榈油酸、棕榈酸、十七碳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12-羟基油酸、花生酸,其中亚油酸含量最高,达73.936%-84.603%。
  • 摘要:以品种、密度和整地方式为试验因素,研究各因素不同组合对燃料型刺槐能源树种成活率和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栽植密度和不同整地方式对刺槐成活率、苗木质量指标影响显著。提高燃料型刺槐能源林培育的首选培养方案为普通刺槐,1.5m×l.Om栽植密度,全面整地。在坡度较缓地带,应采用机耕全面整地,而在坡度较陡地带,以穴状整地栽植后扩穴最佳。
  • 摘要:为了解毛乌素沙地水分条件与中国沙棘造林成效的关系,对不同灌水强度和初植密度幼林的成活率及生长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存活率和生长量随着灌水强度的增大呈先升后降趋势,适宜于存活的最佳灌水强度为1200mm、适宜于生长的最佳灌水强度为1500mm;存活率及地径、冠幅生长量随着初植密度的增大也呈先升后降趋势,适宜于存活的最佳造林密度为4444.0株/hm2。
  • 摘要:本文分析了川西米亚罗林区典型低效林经不同面积的林窗(50 m2,L1;100 m2,L2;150 m2,L3;对照样地,CK)改造后,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变化。对四个样地的不同土层(分0~15cm,15~30cm两层)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季节变化及与其他活性碳和土壤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CK、L1、L2、L3四个样地上层土壤的总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高于下层:且四个样地的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均是L2>L3>L1>CK。方差分析表明,整个生长季内,土壤总有机碳除了L1与L3之间在春、夏、秋三个季度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几个季度各个样地之间均是差异显著或极显著;CK、L1、L2、L3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两两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1)。在观测的四个季节内,上、下层土壤总有机碳均是夏季>春季>冬季>秋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是夏季最低,秋季最高。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总有关(p<0.01)。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林窗面积、易氧化碳、颗粒碳均是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温度呈显著负相季节变化与其他活性有机碳、温度、林窗面积的大小密切相关,而且面积是100m2的林窗碳含量最高。
  •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森林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和森林旅游的重要载体,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森林公园资源的评价是森林公园景观规划的基础,本文以瑞安福泉山森林公园为例,探讨了森林公园景观资源评价的具体方法,在此基础上初步研究了如何基于森林公园景观资源进行客观评价的角度进行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
  • 摘要:为阐明K+、脯氨酸、可溶性糖、甜菜碱及可溶性蛋白在柠条抗旱渗透调节机制中的作用,采用盆栽试验,测定了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1年生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kom.)苗5种相关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柠条在中度干旱胁迫处理期内,可溶性糖和甜菜碱均无累积效应,二者并未发挥渗透调节的功能;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有短期的小幅积累发生,渗透调节作用较为有限;K+则表现出长期累积的效应,可能是中度干旱下柠条实现渗透调节的重要物质。而在重度干旱处理胁迫下,除可溶性蛋白累积期较短外,K+、脯氨酸、可溶性糖和甜菜碱均有长期累积效应,且累积幅度大,因此通过主动累积K+、脯氨酸、可溶性糖和甜菜碱等物质的渗透调节作用,是构成柠条能耐严重干旱的内在生理机制之一。
  • 摘要:香榧为我国特有的珍稀干果和高产优质的木本油料树种,栽培效益达90000~180000元/hm2,居山地经济林之首。皖南山区自然条件优越,野生榧树资源丰富,群众有发展香榧的经验和积极性,是我国香榧扩大栽培的首选地域。示范基地建设和野生资源改造利用是该区香榧发展的主要途径。为适应发展香榧的需要,建议做好以下工作:1)加强良种选、引和测试工作,及时筛选出适宜该区发展的良种;2)引进和优化苗木快繁技术体系,加快苗木特别是大苗培育,保证发展用苗;3)建立大苗造林示范基地和野生榧树改造利用样板,提高示范效果;4)做好技术服务和必要的经济扶持。争取在10~20年内把皖南山区建设成我国第二大香榧生产基地。
  • 摘要:针对次生林下营造的红松,选择1989年栽植红松(Ⅰ)和1982年栽植红松(Ⅱ)两个生长阶段进行红松生长空间的量化调整,根据红松幼树生长的小环境,提出以反映光照条件的开敝度为主,结合大小比数、混交度和角尺度等指标对红松个体生长环境进行调整。分析了空间结构量化调整对次生林下红松幼树生物量的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I生长阶段空间结构量化调整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显著(p<0.05),两个生长阶段中以调整开敞度K=1的处理Al(1.328 t/hm2)和Bl(22.301t/hm2)最大。空间结构量化调整促进红松单株生物量的积累,两个生长阶段中各处理单株生物量均高于对照,其中Bl处理高出对照4l%。空间结构量化调整影响红松生物量分配,Ⅰ生长阶段中Al(47%)和A3(45%)树干的比例高于其他器官。树皮率以Al和Bl处理最低。两个阶段中开敞度(K=1)和(K=2)两种处理当年生和多年生叶在各层次中分配更加均衡。通过对生物量及其分配的综合评价,认为开敞度(K=1)处理的量化空间结构对红松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效果最佳。
  • 摘要:本研究以构树种子为材料,在25℃,12h光照、12h黑暗条件下,测定构树种子萌发过程中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构树种子发芽率为80.33%,发芽势为62.75%。在发芽过程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由49.46ug/g逐渐减小为48.45ug/g。可溶性蛋白含鼍先由80.5mg/g在减少至13.25mg/g后增达到15.5mg/g。过氧化物酶活性由3.5u/g·min逐渐增加到19u/g·min。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由72.73u/g.dw增高到93.31u/g.dw,随后降至68.33u/g.dw。
  • 摘要:以1年生马尾松苗木为研究对象,对移栽后苗木进行施肥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的方法,设置磷肥3个施肥量的施肥处理,同时设置对照。在苗施肥后各月测定苗木地径、苗高及根系的生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施磷肥处理下苗木苗高、细根均高于对照;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苗木的苗高、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生物量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地径则变化不明显。
  • 摘要:本试验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接种3种不同外生菌根即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松乳菇(Lactaius delicious)、牛肝菌(Sp7),通过测定菌根生长、形态等指标,研究不同外生菌根对马尾松生长及生理效应的影响。最终筛选出对马尾松幼苗促生效果最好的菌种。结果表明:接种外生菌根提高了马尾松幼苗的生长,并且外生菌根也显著增加马尾松幼苗根、茎、叶及全株的生物量;接种外生菌根显著提高马尾松幼苗中磷和钾营养的含量,但对氮影响不大;外生菌根改善马尾松幼苗生理活性,提高马尾松幼苗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总的看来接种S的效果最优,其次是P,最后是L。
  • 摘要:研究了2008初南方冰雪灾害后一年内4种受损杉木类型的萌芽生长规律及立地因子对萌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损杉木萌芽高生长上半年的月净生长平缓,下半年激增;全年中受损杉木萌芽高生长的旺盛期为5-9月份,其月净生长和相对生长速率的最大值都出现在5-7月份,其次是7-9月份;萌芽底径生长的月净生长基本保持一致,相对生长速率呈递减趋势。高温高湿对受损杉木萌芽的高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萌芽的底径生长无甚影响。影响受损杉木萌芽的高生长和底径生长的主要立地因子是林分密度、坡度和海拔,而坡向和坡位的影响甚小。林分密度对受损杉木Ⅱ型的萌芽高生长有显著影响,坡度对受损杉木I型的萌芽高生长和底径生长都有显著影响,海拔对受损杉木Ⅲ型的萌芽高生长有显著影响。在灾后杉木人工林的恢复重建时,建议保留受损杉木Ⅲ型,伐掉受损杉木Ⅰ型、Ⅱ型和Ⅳ型。
  • 摘要:本研究综合评价佛山市高明区9种马尾松林分改造树种生长状况,探讨林下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千年桐和红胶木生长最快;红锥、楝叶吴茱萸、铁刀木和枫香生长较快;火力楠、桃花心木和樟树生长较慢。林分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马尾松林下植物多样性,促进更新,维持森林健康持续发展。
  • 摘要: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的主要作用。在广州市内对其4个森林公园进行植物调查,统计共有植物240种,其中有乔木96种,灌木地被144种,植物长势优良,生物多样性丰富。
  • 摘要:应用3S技术提取出植被因子、地形因子,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建立了碳储量遥感模型,估算出了四川省洪雅县退耕还林前(1994年)、中(2004年)、后(2007年)竹林的碳储量。同时采用叠置分析法定量研究了竹林碳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分析了退耕还林的碳汇效益。研究表明:退耕还林的实施对区域竹林面积和竹林碳储量的影响都十分显著。实施退耕还林后竹林面积增幅较大,1994a-2007a竹林增加了7571.79hm2,超过了1994年竹林面积的70%,竹林年均增长率为4.39%。碳储量由1994年的O.34TgC增加到2007年的O.59TgC,年均增长率为5.72%。叠置分析发现,碳储量的分布呈现向低海拔、平缓坡发展的趋势,竹林碳储最随坡向的分布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无坡向,总体上,碳储量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研究还表明,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碳储量估算精度较高,预测精度为83.01%。
  • 摘要:近自然林业是现代森林培育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它立足于生态学和倡导善待自然、善待森林的伦理学观念使林分充分接近自然生态的自发生产,达到森林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本文介绍了近自然林业的概念、基本思想和发展历史,对近自然林业在我国的具体实践做了可行性分析,并阐述了它在我国全面开展将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 摘要:针对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碳循环研究的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的进展状况,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碳吸收、碳释放及碳平衡等。
  • 摘要:鉴于东北林区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在其天然林下天然更新状况差的普遍现象,我们于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的水曲柳天然林(50a左右)下进行水曲柳幼苗(1a)的人工更新试验。通过林地的高台整地处理和苗木的截项处理,结合区组试验,研究了水曲柳苗木在定植后3个生长季内的生长动态。研究表明:高台整地处理显著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苗木截顶处理对水曲柳苗保存率的影响与高台整地处理与否关系密切,整地区截项处理苗和未截顶处理苗的保存率无显著差异。而未整地区截顶处理苗木的保存率显著低于未截顶苗的保存率;整地处理和苗木截项处理显著改变了苗木的高、径生长,显著影响了根、径、叶和总生物量的积累及其在体内的分配格局。
  • 摘要:在秋季分别8月中旬(简称秋播Ⅰ)、9月初(简称秋播Ⅱ)进行播种育苗。研究其出苗情况及其生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秋播I与秋播II比较,出苗所需时间短、生长周期长、苗高、地径生长快。秋播I出苗所需时间为18天,生长周期57天;秋播Ⅱ出苗所需时间为23天,生长周期43天。秋播Ⅰ苗高平均值为19.7cm,地茎平均值为O.311mm:秋播Ⅱ苗高平均值为8.69cm。地径平均值为0.171cm。因此认为,在秋季播种育苗,以早为宜。
  • 摘要:2008年汶川发生的“5.12”毁灭性特大地震,不仅直接摧毁森林17.3万hm2,还通过对土壤和林内生境的剧烈改变对现存森林造成潜在威胁。本研究以地震重灾区——北川及其周边地区的主要树种柳杉、杉木和柏木为研究对象,在2009年5月初(雨季前)和lO月初(雨季后)两个时间段,对远离地震带地区、位于震中的局部山体崩塌地区、地震断裂带上的山体滑坡与未滑坡地区的林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进行取样测定。探明地震灾害后不同震区林木长期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旨在为震后植被恢复和保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结果表明:地震对林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有较大的影响,总体表现为远离地震断裂带上的柳杉和柏木具有较高的δ13C值,在地震断裂带上的柳杉和柏木具有较低的δ13C值;滑坡山体上柳杉的δ13C值较未滑坡山体上的高,对杉木则是滑坡山体<未滑坡山体上的高林木的δ13C值。就不同器官而言,叶片对地震反应最为敏感,表现为不同震区林木叶片δ13C值差异最大(变异系数CV为2.31%~2.76%),其次为枝(1.80%~2.19%)和根系(0.77%~1.54%)。说明地震带来的灾害如山体滑坡和崩塌降低了林木水分利用效率,对林木生长和水分吸收不利。
  • 摘要:本研究在掌握了蒙古栎的起源与分布情况并的基础上。选择了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的加格达奇、五大连池、五营、带岭、沾河、金山屯、亚布力、苇河、五常、绥阳、江山娇林场、吉林的长白、四平和九台、辽宁千山和庄河、北京平谷、山东烟台、朝鲜金刚山19个种源;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和分析,详细探讨了蒙古栎不同种源的果实、纤维长度、叶与芽形态的地理变异情况,从而为栎类的种群生态学和蒙古栎的种源实验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 摘要:采用GC/MS技术,分别对油松纯林、虎榛子纯林及两者混交林根际土壤中根系分泌物组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外源法选择邻苯二甲酸ρ-香豆酸对油松盆栽幼苗进行了化感效应测试。结果表明:根际中检测到的化合物包括有机酸类、酯类和酚酸类。其中有机酸是数量最多且比例最大的一类化合物,在油松纯林、虎榛子纯林及混交林中有机酸所占比例分别为63.82%、71.05%和69.12%;酯类分别占8.38%、12.65%和14.42%;酚酸类分别占整个组分的27.80%、16.30%和16.46%;酚酸类化合物检测到7种,包括羟基肉桂酸、ρ-羟基苯甲酸、4-羟基苯甲酸、邻苯二甲酸、3,4-二羟基苯甲酸、3,5-二羟基苯甲酸和ρ-香豆酸,混交林中没有检测到羟基肉桂酸。油松纯林中,7种酚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另外两种林型,除3,4-二羟基苯甲酸外,其余酚酸含量均为混交林的2.5倍以上,ρ-香豆酸达到8倍;与对照相比,应用外源ρ-香豆酸和邻苯二甲酸在浓度2.5mg·K-1时对油松苗高和生物量均具有促进作用,化感响应指数为正值。随着两种化合物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加强,但ρ-香豆酸的抑制作用小于邻苯二甲酸。因此,混交林根际根系酚酸含量的降低可能是其生长优于纯林的重要原因之一。
  •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类型肥料和芸胎素内酯(BRs)在油茶(Camellia Oleifera)赣无优良无性系上的运用效果,选择了鸡粪、复合肥、有机肥及油茶专用肥和O.20mg/L、0.33 mg/L及0.67mg/L浓度的芸苔素内酯,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在油茶几个关键的生长期进行调查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单施肥料或单独喷施芸苔素内酯对5年生油茶树高和冠幅和生长影响不大,但施用油茶专用肥同时喷施0.20mg/L的芸苔素内酯可促进油茶树高和冠幅生长。有机肥较无机肥更有利于叶片N含量增加,复合肥不利于油茶叶片干物质积累。0.20mg/L的芸苔素内酯有利于油茶叶片中P、K养分的积累。
  • 摘要:马尾松是我国南方主要人工造林乡土树种之一,而南方马尾松林下土壤普遍缺P,马尾松林P的行为理应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12年生3种密度(1200株/hm2、1767株/hm2、2167株/hm2)林下马尾松P的归还和释放动态过程进行研究,表明P的归还与枯落物的归还呈极显著正相关,虽然常绿马尾松1年4季均有归还但主要归还枯落物仍然与马尾松生长对低温的响应相关联,在每年的11月P归还量占全年归还量的约20%;3个密度林下1年的P释放量为总P量的29.32%、34.06%、33.74%,P的释放规律与马尾松生长之间存在明显相关,即在生长停滞期,分解释放量最大,而此时也是马尾松根系积累P的主要时期,在马尾松快速生长季节反而P的需求下降,导致枯落物P的释放正负交替。
  • 摘要:调查分析了2008年“5.12”汶川8.0级地震对广元森林的影响:地震引发的山体断裂、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灾害,使灾区植被、林分结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湿地、森林、草地以及农村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生态系统功能受到较大影响;地震灾害摧毁森林旅游景观和工业原料林、森林蔬菜、森林果业等基地,林业产业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程度影响。总结了灾后生态修复的初步成效、经验;科学应对灾害,制定重建规划,防御减轻灾害损失;“高校书记校长地震灾后广元行”智力援建,争取到林业灾后生态修复资金;坚持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产业恢复、林业工程有机结合;促进生态修复,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加快推进生态广元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兴林富民、壮大林业产业,多元投入,创新机制体制。提出了进一步有序推进灾后生态与经济重建的规划及建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措施救灾、综合措施重建,生态、产业、文化三大体系全面建设;建议对林区职工毁损住房,享受当地经济适用房政策,纳入地方政府统建统分范围;对受损严重的林业项目进行灾害损失核销:延长天保工程实施年限20年;对灾后重建涉及征占用林地给予宽松政策;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对因灾损失的林业企业加大财税扶持;建立林区基础设施和森林保险制度;研究地震灾区生态恢复模式--植被恢复树(草)种选择,制定灾后清林、防火、防虫、疫病监测等技术措施;开展地震生态经济学研究。
  • 摘要:在大多数人的常规视野中,主要看中森林的传统经济价值,即有形的产品——木材原料,往往忽略作为森林所承担的大部分功能,即生态功能,一种无形的却正在被消费的产品。本人将以泰格林纸集团的森林资源作为案例,对人工林的环境价值进行简要的概述。
  • 摘要:蒙古莸(Caryopteris mongholica Bunge)是马鞭草科的落叶低矮灌木,是干旱、盐碱等地的造林树种,蒙古莸的保护、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文章综述了今年来国内蒙古莸的研究概况,介绍了蒙古莸的分布、抗逆性、栽培与繁殖、应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 摘要:本文论述了城市森林对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功能和作用,总结了国内外一些关于以城市居民的需求和喜好为基础的城市森林研究,指出城市森林研究必须以城市居民为主体才能有效地指导城市森林的建设。
  • 摘要:脂肪酶是油脂分解代谢过程中的重要酶类,介绍植物脂肪酸的主要功能及种类,与其代谢所涉及到的关键酶的研究进展。
  • 摘要:研究了激素种类及浓度、母树树龄、插穗粗度及长度对吉贝插穗生根效率的作用,为吉贝扦插繁殖及工厂化育苗提供理论借鉴。结果表明:Ⅰ.插穗生根率依次为ABT1(82.05%)>ABT6(80.95%)>NAA(73.81%)>IBA(70.83%),生产上以ABTI生根粉150mg/L处理最佳,生根粉浓度较NAA、IBA浓度低.与其本身设定配置浓度有关;Ⅱ.1a生树插穗生根率最高,为86.67%。较10a生树高出45.61%,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愈伤率为94.1%,根根数≥4的比率为92.21%,生产上应当取树龄小的当年萌发枝为插穗;Ⅲ.插穗粗度以1.5cm至2.5cm之间最佳,最高生根率可达83.46%,愈伤率数值较生根率值高,但趋势基本一致;Ⅳ.插穗生根率随插穗粗度的增加呈现“升高-下降”趋势,30cm时插穗生根率最高达79.20%,吉贝扦插插穗以20~30cm最佳,枝条过长不利于生根,且经济效益低。
  •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木材需求不断增加,林木施肥成为营造速生丰产人工林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基础技术措施,林木营养诊断技术以及施肥技术备受林业工作者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介绍了林木营养诊断与施肥技术研究的应用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推广先进的林木施肥与诊断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 摘要:本研究以三裂绣线菊(Spiraea triblobata)、二色胡枝子(Leapedeza bicolor)、黄刺玫(Rosa xanthina)和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这4个管涔山林区常见灌木树种为研究对象,选择10%-20%和30%-50%两种林下透光率和林外100%全光照3种不同相对光照强度的光环境,采用野外样地内重复标准株多指标测定对比分析的技术路线,对生长在野外3种光环境下4个灌木树种成年植株的光合生理特性、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特征指标和比叶面积、叶面积比等生物量分配和形态特征进行了测定,分析了4种灌木在光合生理和树体生物量分配上的适应性特征。综合对4个灌木树种对光照环境差异的表型可塑性并进行了比较分析,为揭示森林群落种间关系和物种共存机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山地森林植被中常见的三裂绣线菊、二色胡枝子、黄刺玫和虎榛子4个灌木树种在对异质光环境的适应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生理生态特性。三裂绣线菊成年植株对弱光环境适应性较低,二色胡枝子表现出有限的低光适应性,黄刺攻和虎榛子表现出较强的光照适应性,其中虎榛子的适应性更强;4个灌木树种在天然异质光环境下生长的成年植株,表现出不同生理生态响应,通过综合树种在光合生理和形态建成方面对异质光环境的响应特征,构建树种表型可塑性指标,可以较准确地反映树种对环境异质性响应模式的综合特征,三裂绣线菊和二色胡枝子的表型可塑性低于黄刺玫和虎榛子,对异质光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较差;4个灌木树种成年植株生理生态特性光响应间的差异,说明它们在生理生态特性上对森林光环境适应能力上的差异,将会显著影响它们在其适生区域内不同森林群落中的生存和地位,植被恢复和建设实践中关于稳定群落的构建必须综合考虑灌木树种对光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 摘要:本试验以一年生欧美107杨地径为研究对象,将滴灌灌溉、施肥应用于一年生欧美107杨栽培管理,旨在探讨欧美107杨灌溉施肥的最佳水肥用量以及不同水和氮肥用量对一年生欧美107杨地径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增加灌溉量和氮施入量可提高地径,氮施入量对地径的效应大于灌溉量。欧美107杨地径在20~26mm的水肥方案为灌溉量12.56~18.18 kg/株,氮施入量4.20~8.10/株,即施尿素380.28~733.52 kg/hm2;地径在26~31mm的水肥方案为灌溉量35.16~41.87 kg/株,施氮肥量9.23~12.079/株,即施尿素836.26~1092.85 kg/hm2。获得较高欧美107杨地上生物量>9009/株的水肥方案为灌溉量35.14~41.35 kg/株,氮施入量9.18~11.68g/株,即施尿素831.70~1058.24kg/hm2。本试验定量研究水肥对欧美107杨生长和水肥耦合效应的影响,为欧美107杨优质苗木精准灌溉施肥制度的确立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本试验在四川省丹棱县退耕还林地内,选取台湾桤木纯林自然模式为对照,研究了台湾桤木+多花黑麦草与台湾桤木+扁穗牛鞭草两种退耕还林林草模式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季节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三种模式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三种模式中,台湾桤木+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和自然模式土壤有机质随季节变化呈“N”字型。三种模式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随季节变化规律明显,均表现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且台湾桤木+扁穗牛鞭草模式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大,自然模式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小。台湾桤木+扁穗牛鞭草、台湾桤木+多花黑麦草模式士壤有机碳含量极显着大于自然模式(P<0.01)。
  • 摘要:刺槐是黄土高原的主要造林树种,在水土保持和森林碳汇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坡向、林龄、健康状况以及健康经营对刺槐林的光合固碳能力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陕西省永寿县马莲滩流域的刺槐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阳坡和阴坡立地幼龄和成熟林的光合能力和日进程,比较分析了不同健康状况及健康经营前后的刺槐林的光合固碳能力。结果表明,阳坡刺槐林比阴坡具有更低的日均蒸腾速率、水汽压亏缺、羧化效率、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光合固碳能力,这是由阳坡与阴坡之间微气候条件的变化导致的;幼龄刺槐林比成熟林具有更高的日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Ci/Ca比、羧化效率、净光合速率、光合固碳能力,可能受林龄相关的树体尺寸差异的影响;刺槐健康林的光合固碳能力显着高于亚健康和不健康林,归因于健康林林分内部更好的环境条件;在健康经营后的第1年,亚健康林的光合固碳能力显着提高,而不健康林的光合固碳能力反而下降,主要与疏伐相关的叶面积指数和郁闭度的变化有关。
  • 摘要:组织培养微枝试管外生根技术是将组织培养茎芽的生根诱导同驯化培养结合在一起,直接将茎芽扦插到试管外有菌环境中。边诱导生根边驯化培养。试管外生根不仅解决了生根的问题,同时也有效缩短了育苗周期,节约了育苗成本,提高了移栽成活率,是一项组培商业化育苗中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实用技术。本文系统介绍了组织培养微枝试管外生根技术的概念、原理、方法、影响因素、优势和国内外应用状况。
  • 摘要: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对安徽老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降雨中养分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气降雨平均为pH为6.81,呈中性:EC值为42.6μS·cm-1,K+含量为1.40mg·L-1,Ca2+含量为3.08mg·L-1,Mg2+含量为0.056mg·L-1,NH4+-N含量为0.42mg·L-1,NO3-N含量0.51mg·L-1,PO43-含量为6.86μg·L-1。降雨经过冠层后,物质成分的含量发生显著改变。穿透雨的EC值平均为92.9μS·cm-1,K+含量为3.88mg·L-1,Ca2+含量为4.69mg·L-1,Mg2+含量为0.27 mg·L-1,NH4+-N含量为0.44mg·L-1,NO3--N含量0.94 mg·L-1,PO43-含量为10.73μg·L-1。树干径流分别为:EC值153.24μS·cm-1,K+含量5.78mg·L-1,Ca2+含量8.02mg·L-1,M92+含量O.45 mg·L-1,NH4+-N含量0.94 mg·L-1,NO3+-N含量1.03 mg·L-1,PO43-含量19.98μg·L-1。大气降雨中养分浓度主要与降雨量有关,林内雨养分含量不光与大气状况有关,与树木的生长状况也有关系。
  • 摘要:以在中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中取到重要作用的典型木本克隆植物中国沙棘为对象,进行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配施,采用3×3拉丁方设计。研究中国沙棘种群及其构件生物量积累和分配对外源激素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配施有效地促进了中国沙棘种群及其构件生物量的积累,但这种增效作用并不是无限制增大的。生物量积累增加到一峰值之前,其随着激素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到达峰值之后增效作用逐渐减弱。(2)随着激素用量的增加,中国沙棘树干、活枝生物量积累随之增加,来完成树高、地径和冠幅的增大过程;而达到峰值后,随着激素用量的增加树干、活枝生物量呈下降趋势,树高、地径和活枝也随之减小。(3)当环境处于有利状态时(适宜的激素用量),种群将生物量主要分配给地上各构件和克隆器官,它们相互促进,大量地繁殖子株,扩大种群在地面上的占有空间。而当环境处于不利状态时(过低或过高的激素用量),加大了对资源获取构件(根系)的生物量投入,争取吸收更多的资源;而繁殖器官(克隆器官)的投入减少,子株数量减少。(4)试验得出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合理施量区域、最佳用量及配比、最低成本线均处于中量激素用量范围,符合种群及其构件生物量积累对外源激素的响应规律。
  • 摘要:利用热扩散式边材液流探针和Delta-T小气候观测仪对延庆县上辛庄水土保持站小叶杨(Populus simonii)边材液流速率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小叶杨树干边材液流曲线无论是晴天和阴天均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日出后7:00-8:00时液流开始上升,并于14:00-15:00时达到峰值,然后开始下降,19:00时速度变慢。至次日日出之前液流微弱,时断时续;小叶杨的Vs与At、St、ESR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存在极显著性负相关关系。
  • 摘要:近年来,北京低山区大量油松人工林出现林分结构不合理、质量低下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为了揭示油松人工林正常生长,且能保持高生物多样性所需的立地条件,采用典型抽样法,对北京西郊低山区97块坟地得噢油松人工林样地和分布其中的134个灌草样方进行调查。研究北京低山区4种立地条件油松人工林的径阶结构及林下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阴坡厚土立地条件下的油松人工林径阶分布接近正态分布,阴坡薄土、阳坡厚土和阳坡薄土立地下的油松人工林径阶分布均呈反“J”型;北京低山油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植物64种,其中木本34种,草本30种。阴坡林下植物种类60种显著高于阳坡的36种,孩儿拳头(Grewia biloba vra.parviflora)、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杨树(Populus)为林下木本植物的优势种,荩草(Rubia cordifolia)、求米草(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茜草(Leonuru japonicus)、益母草(Arthraxon hispidus)为林下草本植物的优势种;油松人工林林下植物从Patr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Shannon-Winener多样性指数、Alatalo均匀度指数分析来看,基本上以阴坡厚土立地条件下的高。
  • 摘要:从绿竹(Bambusa oldhami)中克隆到cDNA片段766bp,其中包括开放阅读框ORF(Open Reading Frame)为S04bp,编码168个氨基酸,与水稻的OsYABBY1(OsYAB1)基因同源性达89%,命名为BoYABBY1(BoYAB1)。通过序列分析比对表明BoYAB1基因的编码产物含有保守的zinc finger-Iike结构域和YABBY结构域,属于YABBY基因家族的一个成员。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其在开花试管苗与营养生长试管苗的相对表达,前者的相对表达量是后者的9倍。转基因至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进行功能验证,表型分为温和表型(mild phenotypes)和严重表型(severe phenotypes):(1)温和表型转基因拟南芥叶片背向性生长;严重表型转基因拟南芥叶片部分背向性,部分腹向性生长;(2)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温和表型转基因拟南芥开花时间晚7天左右,严重表型转基因拟南芥不抽苔:(3)部分温和表型转基因拟南芥的果柄长度比野生型拟南芥要短;(4)转基因植株拟南芥植株高度普遍比野生型拟南芥矮小。
  • 摘要:在黄土高原甘肃省泾川县,于2007年生长季内,采用根钻法对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地的细根和土壤水分进行动态调查。结果表明:刺槐林地0~150cm土层是树木细根表面积的主要分布层,有87%以上的细根表面积分布。刺槐细根表面积垂直分布与剖面土壤水分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数学模型S=AhB(C+Dh+Eh2+Fh3)可以较好地拟合刺槐细根表面积的垂直分布,拟合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8(阳坡)和0.99(阴坡)。刺槐生长所需的水分89%以上来自降水的补给,入渗水对刺槐的生长起决定作用。2007年生长季内,刺槐林地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为10月>4月>6月>8月,刺槐细根表面积的动态变化为4月>6月>8月>10月。刺槐细根表面积动态与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动态不完全一致。总体上刺槐细根表面积季节动态与林地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0~200cm土层刺槐细根表面积变异系数与210~300cm土层和320~40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420~50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相关不显著(p>0.05)。总之,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刺槐细根表面积生长和分布的重要影响因子。全面了解刺槐细根季节动态的机理,还需对水分、温度、养分和树种本身遗传特性等影响因子进行综合研究。
  • 摘要:为提高四倍体刺槐的扦插繁殖成苗率,分别于2009年2月、5月、6月、7月、8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试验苗圃,从3年生四倍体刺槐嫁接苗上采集1年生硬枝和嫩枝,进行扦插试验。研究了不同月份四倍体刺槐插穗氧化酶活性(IAAO、POD、PPO)、内源激素(IAA、ABA、ZR)和营养物质(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还原糖)含量与生根率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扦插时期,生根率随着IAAO活性、PPO活性、ABA含量、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升高而升高;随着IAA含量、IAA/ABA比值的升高而降低:与POD活性、ZR含量、还原糖含量变化关系不密切,四倍体刺槐插穗自身IAA含量较高,是影响插穗生根的关键因素。IAAO活性和ABA含量的升高有助于插穗体内IAA/ABA比值维持平衡,促进生根。PPO活性的升高可催化形成较多的生根辅助因子“IAA-酚酸复合物”;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为插穗生根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PPO、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与插穗生根关系密切。
  • 摘要:本文将人工老化具有不同活力的闽楠种子作为实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VC和VB2溶液处理,结果表明:VC和VB2溶液处理能使老化的闽楠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及田间出苗率升高,而使闽楠种子浸出液的相对电导率降低,这些指标反映了种子活力的变化,说明Vc和VB2溶液能恢复和提高闽楠种子的活力;VC和VB2溶液浓度达到500-700mg/kg处理24h,种子的活力最高,这一浓度是处理闽楠种子的最适浓度。
  • 摘要:以不同树龄南方红豆杉的嫩枝为外植体,通过分析芽诱导率、芽数目、根诱导率、最早形成根的时间等来研究其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和最佳培养基。结果表明,在启动培养中,外植体来源和基本培养基对芽诱导率的影响不显著,培养基种类对芽数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以5a实生苗的当年生嫩枝接种于改良MS培养基上对南方红豆杉的启动培养最好,芽诱导率可达81.35%;在生根诱导中,5a实生苗的当年生嫩枝产生的无菌芽对根诱导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生根诱导的最佳组合为:5a实生苗的当年生嫩枝产生的无菌芽+20g·L-1的糖含量+10g·L-1琼脂含量,其根诱导率最高,为68.00%,第45d就开始生根。
  • 摘要:采用径阶平均标准木法和相邻网格样方法,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红椎人工林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26年生红椎人工林乔木层的生物量为114.933 t/hm2,年均净生产量为4.421t/(hm2.a);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为干材(59.57%)>根(17.15%)>枝(13.98%)>干皮(6.29%)>叶(3.01%);其地上部分生物量主要集中分布于树高12m以下,占66.49%;林木径级为20cm~36cm范围的生物量占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75.01%;根系生物量的分配是以根兜的最大(57.81%),吸收根的最小(3.10%)。
  • 摘要:在经过三次抚育间伐的24年生马尾松林下套种红椎,经过26年的培育后形成了针阔混交异龄林。于2009年12月按相邻网格样方法设立固定样地(以50年生马尾松纯林作对照),按径阶平均木法分别测定马尾松与红椎的林木生物量。结果表明:马尾松-红锥混交异龄林乔木层的生物量为220.072 t/hm2,比同龄马尾松纯林(241.618t/hm2)的低8.92%;其净生产量为5.341t/(hm2.a),比同龄马尾松纯林的高10.53%;其林分平均单株生物量比同龄马尾松纯林的低54.72%,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两种林分乔木层的生物量、净生产量和平均单株生物量的差异是由于林木年龄、林木保存密度及其分布不均匀性的共同影响结果。马尾松-红锥混交异龄林的地上部分生物量空间结构与马尾松纯林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混交林在树干高度6~8m段开始出现枝叶,8~20m段出现了枯枝,其枝叶生物量有两个峰值(14~16m和20~22m)。与红椎和马尾松的平均树高相吻合:纯林则在树干高度为8~10m段开始出现枝叶,在10~20m段出现了枯枝,其枝叶生物量只有一个峰值(20~22m段)。
  • 摘要:针对连栽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容易导致林地土壤酸化加剧铝中毒现象,分别采取l代和2代林地原状土,进行了土壤酸度和铝离子形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由花岗岩发育而成的山地红壤的土壤酸度随林龄和栽植代数的增加,pH值呈下降趋势,即酸度增加。在可溶性铝、交换性铝、单聚体羟基铝、酸溶无机铝、腐植酸铝和有机络合态铝中,交换性铝和可溶性铝含量均随林龄和栽植代数的增加而增加。由于土壤的交换性酸度主要是由交换性铝的变化引起的,这意味着随交换性铝含量的增加,土壤的酸性也将增加。其它4种形态的铝变化规律性不明显,且对土壤酸化影响不大。
  • 摘要:为了研究开发泌阳瓢梨的香气成分,加快泌阳瓢梨的品种推广工作。本文研究了不同贮藏时间泌阳瓢梨果实内香气的变化及与库尔勒香梨香气成分的比较,并对泌阳瓢梨果实表皮的结构进行电镜观察,结果如下:泌阳瓢梨果实的主要香气物质有酯类、醛类、酮类、醇类、酚类、烯类、酸类,其中酯类和醛类是主要香气物质,含量占全部的85%;泌阳瓢梨的特有的香气在低温贮藏20d后开始散发出来,随着时间延长香气逐渐浓郁,到60d基本稳定;泌阳瓢梨与库勒尔香梨相比,共同的香气成分有5种,另外泌阳瓢梨自己特有的香气物质是苯甲酸乙酯、大马酮、庚酸乙酯。
  • 摘要:为了了解汶川大地震对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影响和震后初期植物对逆境胁迫的生理响应,本文对震后初期主断裂带上15个样地植物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不同部位可溶性糖含量高低基本上表现为:叶>根>枝。不同部位淀粉含量因树种不同而表现不同,柏木林:叶>枝>根,柳杉林:枝>叶>根。各样地仅叶可溶性糖、枝可溶性糖和枝淀粉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叶淀粉含量、枝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柏木林中以受地震影响最大的滑坡地段SY3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柳杉林以BC7-8最高。具体的变化规律和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 摘要:为了解5.12大地震对森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本文对震后一年主断裂带上四川省绵阳市安县双电村柳杉人工林和北川县石岩村柏木人工林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计算其土壤容重、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等指标。结果表明:地震后对森林土壤物理性质有一定的影响,但各样地性质不同,差异不显著;地震后毛管孔隙度比没滑坡的小。非毛管孔隙度比没滑坡的大;SD-2柳杉人工林的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比没滑坡的大,而SY-5、SY-6柏木人工林的却是比没滑坡的小;SD-2柳杉人工林的容重较没滑坡的小,总孔隙度较没滑坡的大;SY-5、SY-6柏木人工林的土壤容重在O-10cm和20-40cm处较没滑坡的大,在10-20cm处较没滑坡的小,总孔隙度在0-10cm和20-40cm处较没滑坡的小,在10-20cm处较没滑坡的大;受到地震的影响,滑坡样地的土壤物理性质的纵向变化趋势与没滑坡的不一致。
  • 摘要:科学施肥是实现油茶优质高产的一个重要措施。本文从施肥对油茶幼年期的营养生长与生理特征的影响、油茶的施肥方法、肥料种类、施肥时间、结果期的配方施肥和施肥效应方面阐述了油茶施肥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当前油茶施肥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 摘要:本文以山西省典型公路绿化带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林带内与无绿化带空旷地设置温湿度观测点。研究绿化带内的温湿度日变化格局、不同结构特征绿化带的降温增湿效应,分析绿化带特征因子与降温增湿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无绿化带空旷地和公路绿化林带内温度日变化动态基本呈单峰分布格局,绿化带对空气温度有明显的降低效应,平均降温率达9.75%;空旷地和绿化林带内相对湿度日变化动态基本呈“U”字型分布格局。绿化带对空气相对湿度有明显的增大效应,平均增湿效应达10.41%;不同结构类型的林带降温增湿效应明显不同,降温率幅度为5.53~14.13%,增湿效应百分率的变化幅度为3.46~21.60%;公路绿化带的降温率与增湿效应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绿化带的降温率、增湿效应与绿化带多种林带特征因子相关。合理栽植绿化树种,成林后使其郁闭度控制在0.6以上,或疏透度小于0.32,可保证林带的降温增湿效应百分率达到10%以上,绿化带树木高大并且栽植乔灌草复层结构可增加其效应。
  • 摘要:[目的]从抗旱生理角度对文冠果耐旱机理进行初步探讨,为在干旱地区文冠果的人工造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文冠果两年生幼苗为材料,通过试验生态学的方法,对盆栽苗幼苗按照一定的水分梯度进行胁迫处理,然后测定文冠果幼苗叶片中游离脯氨酸、丙二醛(MDA,Malonaldehyde)含量和细胞膜相对透性等生理指标对不同干旱胁迫条件的响应。[结果]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大。文冠果幼苗叶片中游离脯氨酸、MDA含量增加,细胞膜相对透性增大;在轻度干早胁迫时,文冠果幼苗叶片的MDA含量和细胞膜相对透性变化不大;在重度干旱胁迫时,文冠果幼苗叶片的MDA含量急剧增加,细胞膜相对透性明显增大。[结论]文冠果对轻度干旱胁迫具有适应性,当文冠果受到重度干早胁迫时,通过增大细胞膜透性、增加体内脯氨酸和MDA的含量提高其保水抗旱能力。文冠果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可以在干旱地区大面积推广栽培。
  • 摘要:研究了岷江上游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川滇高山栎次生林、人工刺槐林、灌木林地、灌丛地、经济林和农耕地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碳。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及3种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川滇高山栎次生林高于或显著高于其他土地类型(p<0.05),以农耕地低于或显著低于其他土地类型(p<0.05)。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13.65gC/kg)低于同区域土壤的平均有机碳含量(17gC/kg)。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土壤易氧化碳占有机碳的比率分别介于1.36%-2.35%、0.82%-1.34%和7.77%-10.50%之间。这说明交错带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且活性大,容易转化。因此,减少人为干扰对于维持和增加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有机碳具有重要的作用。
  • 摘要:以10个喜树种源1年生苗木为试验材料,通过低温循环仪自动降温程序模拟低温处理,采用电导法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用Logistic曲线拟合求出拐点温度(即半致死温度LT50)作为抗寒力评价的参考指标,比较了10个喜树种源的抗寒能力。结果表明,10个喜树种源的抗寒能力从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江苏南京、浙江长兴、安徽黄山、江西南昌、湖南浏阳、浙江龙泉、湖南邵阳、贵州贵阳、云南昆明、广西桂林。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分为4类:江苏南京种源为一类,抗寒性最强;浙江长兴、安徽黄山和江西南昌3个种源为一类,抗寒性较强;湖南浏阳、浙江龙泉和湖南邵阳3个种源为一类,抗寒性较弱;贵州贵阳、云南昆明和广西桂林种源为一类,抗寒性最弱。研究结果为喜树的引种、扩大栽培与栽培技术措施制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摘要:滨海盐碱地作为一种主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具有很大的潜在开发利用价值,但一直被视为“绿化禁区”。本文在系统分析滨海盐土改良绿化技术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土柱模拟试验结合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的方法初步分析了滨海盐碱滩地物理-化学-生态改良技术:即“PCE专利技术”的脱盐效果。结果表明:“PCE专利技术”中的沙孔在水分下渗速度和洗盐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在土柱模拟试验中,有沙孔的滨海盐土在三次灌水之后其含盐量减少了83.3%;空白对照土柱的含盐量减少了60.8%,且有沙孔处理的土柱中水分下渗速度明显快于空白对照土柱的;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结果与土柱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这也进一步表明了“PCE专利技术”中核心技术沙孔在脱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摘要:试验运用盆栽砂培指数施肥方法,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107杨扦插苗的生长规律和需肥规律,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分析仪测定不同处理下速生期苗木的光响应曲线。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素含量,综合得出N2即每株施入8g氮处理最优。
  • 摘要:林木固定并减少大气中的CO2和增加大气中的O2,这对维持地球大气中CO2和O2的动态平衡、减少温室效应以及提供人类生存的基础来说,有着巨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解河南省从2007年开始的林业生态省建设的作用,按照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提供的方法,分别不同林分类型对河南省林木的固碳释氧功能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型林分面积及固碳、释氧量和价值的变化情况是不同的,而同一林分类型的面积、固碳量和价值、释氧量和价值的年际变化是相同的。柏木和落叶松林分面积及固碳、释氧量和价值在2006年都是最大,2007年都明显减小,2008年和2009年又都连续增加;油松、马尾松、杉木和桐类等林分面积及固碳、释氧量和价值在2006年也都是最大,但是2007和2008年都连续减小。2009年面积又都有所增加;而硬阔类、杨树、阔叶混、竹林和灌木林等林分面积及固碳、释氧量和价值在2006年都是最小,2007-2009年又都连续增加;栎类面积及周碳、释氧量和价值则在2006年最大,2007年明显减小,2008年有所增加,2009年又有所减小:经济林面积及固碳、释氧量和价值2006年最大,2007-2009年逐年减小。林木总面积、总固碳量和价值、总释氧量和价值的年际变化情况一致,在2006年都是最小,2007-2009年都连续增加。
  • 摘要:以高温诱导的水曲柳次生休眠种子为材料,探讨种子次生休眠解除过程中物质转化和内源激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次生休眠解除过程中,种子的脂肪酶活性和脂肪酸含量快速增加,β-淀粉酶活性显著提高,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利用加快,种子内源ABA含量持续下降,GA3/ABA、IAA/ABA和ZT/ABA比值均显著升高,种子贮藏物质的转化与内源激素的变化关系密切,内源激素在种子次生休眠解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 摘要:以广西钦州市钦南区巨尾桉人工林(10a)和马尾松天然林(15~20a)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木法和样方收获法测定林分生物量,分别样地采集植物和土壤样品,采用重铬酸钾-水合加热法测定碳含量,探讨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贮量及其分配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巨尾桉植株的碳含量(经各器官生物量加权)平均为47.32%,比马尾松(50.17%)的低5.7%。巨尾桉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为123.086t/hm2,是马尾松天然林(88.238t/hm2)的1.40倍;其植被(含凋落物)生物量和碳贮量分别为115.082t/hm2和53.712t/hm2,依次是马尾松天然林(40.686t/hm2和19.421t/hm2)的2.83倍和2.77倍,差异极显著(p<0.01)。两种森林植被碳贮量的差异与其生物量的差异相一致,表明桉树人工林取代马尾松天然林可以提高森林植被生产力及其固碳能力。
  • 摘要:本文通过配对样地法,对1、2代马尾松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全N、全K、全Ca和全Mg含量2代低于l代,而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质、碱解N、速效P、全P和速效K含量2代却高于1代,且有机质、全N、全P含量在1、2代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除全Cu含量2代高于1代外,其全Fe、全Al、全Zn和全Mn含量2代却均低于1代,且全Cu、全Mn含量在1、2代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连栽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较一致,连栽后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2代均高于1代,且蛋白酶活性在1、2代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 摘要:通过设计不同N、P、K施肥配比及用量,研究了平衡施肥与油茶生长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平衡施肥能有效促进油茶树高、冠幅和叶面积生长,各施肥处理中,幼龄油茶以N1P2K2处理相对较好,盛果期油茶以N1P3K4表现较佳。平衡施肥能促进油茶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提高油茶鲜果产量,最佳施肥处理比对照多增加鲜果产量5160kg/hm2。
  • 摘要:体细胞胚胎发生是国际上林木优良基因型大规模扩繁的有效方法,其与液氮冷冻保存相结合,大大缩短了林木新品种的产生周期,提高育种效率。本文在综述马尾松无性繁殖研究进展、林木体细胞胚胎发生应用于高效人工林营建现状基础上。重点探讨如何在马尾松体细胞胚胎发生获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把马尾松体细胞胚胎发生应用于马尾松高效人工林营建的潜力及程序实现要求,并指出当前马尾松体胚发育所面临的挑战,为今后马尾松高效人工林发展中新品种的产生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 摘要:以长白落叶松二年生(1-1)移栽苗大苗为试验材料,在底施磷肥的基础上,进行生长期水施追肥。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磷肥量(163,326,489 kgha-1),副区为水施比例(0%,25%,33.3%,50%,100%)。结果表明:苗高、地茎、Ⅰ级侧根数(D>1mm)、各组织生物量在不同磷肥量和不同水施比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在489 kgha-1磷肥处理下,苗木各生长指标最大,显著优于其他两个磷肥处理,因此最佳磷肥量为489 kgha-1;而在不同水施比例中,各指标整体上在33.3%水施比例下最大,显著优于其它4个水施比例处理。在326和489 kgha-1磷肥处理下,33.3%水施比例处理的磷肥利用率分别为12.42%,19.10%,显著高于其它水施比例处理,因此33.3%为最佳水施比例。最佳施肥方式即为:在489kgha-1磷肥量下,将磷肥总量的1/3用于水施追肥。
  • 摘要:以1年生马来沉香苗(Aquilaria)与5个种源土沉香苗(Aquilaria)为对象,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沉香光合作用对光的响应曲线及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季节变化,阐述了其光合作用及蒸腾作用对光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利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对马来沉香与5个种源土沉香幼苗光合作用的响应曲线进行拟合,其光合特征参数差异显著。海南屯昌沉香具有较高的光饱和点、表观量子效率和最大净光合效率,具有较高的生长潜力。马来沉香与5个种源土沉香苗叶片光合生理特性表现出相同的趋势: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呈现随着光强的增大而平缓增大的趋势;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光强的增大呈现抛物线趋势;胞间CO2浓度随着光强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马来沉香与土沉香7月份同一时期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呈现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而在9、11月份,其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均成呈单峰曲线,且7月份的净光合速率整体高于11月。
  • 摘要:以毛白杨新无性系87号插条苗为试材,采用水、氮、磷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于2008年3~10月在北京林业大学苗圃开展盆栽,研究了不同水肥耦合水平对毛白杨苗木生长及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对毛白杨苗高增量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氮肥,二者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磷肥对毛白杨地径增量影响极显著,土壤水分和磷肥交互作用对其有较好的正效应:不用水肥处理下毛白杨苗木净光合速率差异显著,土壤水分状况显著影响毛白杨苗木的光合生长速率。土壤水分对毛白杨生物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氮肥和磷肥。两因素间交互作用对毛白杨生物量的影响为:土壤水分和氮肥交互作用显著,有较好的正效应;氮肥和磷肥,土壤水分和氮肥交互作用不明显。通过建立毛白杨和水、氮、磷三因素间的回归模型,并对模型寻求最优解,得出水肥调控的最佳组合为:土壤水分控制在田持的73.36%,氮肥施用量为4.14 g/株,磷肥施用量为1.41g/株。此时,毛白杨苗木生物量能达到最大增量68.30g/株。
  • 摘要:本文研究了北京潮白河沿河沙地100亩Ⅰ-214杨树速生丰产林地下滴灌(SDI)和常规灌溉(CK)的林地碳储量,分析基于地下滴灌的优化水肥固碳增汇管理技术对杨树速生丰产林乔木、林下植物、凋落物和土壤碳储量的影响,同时建立了1000亩地下滴灌中林46杨树速生丰产示范林并对其碳汇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与常规灌溉相比,地下滴灌能大大增加林地的碳储量,提高林地的碳汇能力。6年生杨树,SDI区主干、枝、叶、根的碳储量为12.89 t/hm2、4.02t/hm2、1.70t/hm2和7.20t/hm2,分别比CK区相应部位提高1.47、1.27、1.79和0.90倍,SDI区的林术总碳储量比CK区提高了1.27倍;SDI区枯落物碳储量为3.53 t/hm2是CK区1.17t/hm2的2.02倍:SDI区和CK区的土壤碳储量分别为42t/hm2和31.89t/hm2,是本底土壤碳储最19.54 t/hm2的2.15和1.63倍;SDI区的林地总碳储量76.50 t/hm2比CK区49.6l t/hm2提高54.2%;SDI区林地碳增镀比CK区提高89.4%;SDI区年均碳增量为9.49 t/hm2,而CK区只有5.01 t/hm2。(2)9.5年的1000亩地下滴灌示范林其固碳水平较高,林木总碳储量达到34.71t/hm2,林木年甲均碳储量为3.65 t/hm2,土壤总碳储量为56.20 t/hm2,而9.5年净增量为36.66 t/hm2,林地总碳储量为107.19 t/hm2,林地碳增量为107.19 t/hm2,年均碳增最达到了9.31t/hm2,比上述100亩试验林中对照提高85.8%。
  • 摘要:本研究利用田间滴灌施肥试验,测定毛白杨根区氮素分布特征及变化动态,并定期观测毛白杨胸径生长量,用来分析比较滴灌施肥对土壤氮素动态的影响及毛白杨对滴灌施肥的生长响应。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期内,N03-N的变化相对比较平稳,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而NH4+-N的变化较为剧烈,变化规律不明显。增加施肥量会使根区土壤NO3-N含量增加,施肥量对40cm以下土层的NH4+-N含量无显著影响。提高施肥频率会使N03--N在生长期内的变化趋势减缓,在时间分配上更加均匀,提高肥料供应和消耗过程的一致性。施肥量能提高植株胸径生长量,但过高的施肥量并没有带来胸径生长的明显增加。提高施肥频率会提高毛白杨非茎生长高峰期的生长量。因此,在实际的施肥过程中,施肥频率取生长期内3次较为合适。
  • 摘要: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林分生长模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许多生长与收获模型,其中已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林业生产实践中。本文采用Avery和Burkhan的分类方法将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分为全林分模型、径阶分布模型和单木生长模型三类,并且对各类模型的内容进行详细评述。指出与距离无关的单木生长模型涵盖的信息量多于全林分模型和径阶分布模型,且工作量低于与距离有关的单木生长模型,同时精度又不会明显比与距离有关的单木生长模型低许多,因此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其中FVS就是一个与距离无关的单木生长模型。
  • 摘要:为揭示黄土高原区不同坡向中国沙棘克隆种群生物量投资及分配的空间动态规律,采用乔木林生物量调查中的标准株收获法来测定生物量。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量随着坡向的变化而改变,其中北坡最高、西坡和峁顶次之、东坡和南坡最低;(2)中国沙棘种群及各构件生物量的投资(除果实和垂直根外)随土壤含水量上升而上升,且87.1%~99.0%是由土壤含水量控制的,1.0%~12.9%是由其他因素影响的;(3)随着土壤含水量逐渐降低,中国沙棘地上与地下构件之间,树干、活枝和果实与枯枝和叶片之间,以及萌蘖根与垂直根之间的生物最分配都存在权衡关系,种群生物量分配倾向于枯枝、叶片及垂直根;(4)中国沙棘种群生长量和克隆繁殖能力都随地上、萌蘖根生物量投资及分配增加而增强,随垂直根生物量分配增加而减弱。
  • 摘要:日本花叶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 cv.Akebonosuji)是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的一个栽培变种。本文以日本花叶矢竹的侧芽生长点为外植体,研究了单独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6-苄基腺嘌呤(N-6-Benzyladenine,6-BA)、噻二唑苯基脲(Thidiazuron,TDZ)和玉米素(zeatin,ZT),BA与ZT相互组合, MS培养基与添加激素的培养基交替培养对日本花叶矢竹试管苗增殖生长及叶色变异的情况,结果表明:单独添加BA时促进试管苗侧芽增殖,新芽乳白色,叶片绿色条纹,而添加ZT的试管苗伸长生长良好:当BA与ZT相互作用时,以3mg·l-1BA和3mg ·l-1ZT组合时芽增殖系数较大,且新苗长生长良好;交替培养有利于新的芽生长,且保持花叶特性。
  • 摘要:通过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NaCl胁迫下5个引进树种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NaCl胁迫强度的增加,5个引进树种的叶绿体和细胞核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大体表现为叶绿体膜消失,类囊体片层结构肿胀,叶绿体降解。较对照而言,嗜饿颗粒增大增多,细胞核核膜消失,核染色质出现凝聚;美国皂荚、茶条槭和水紫树的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红枝桤木、美国白蜡和水紫树的细胞内出现环状片层。5个引进树种耐盐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红枝桤木>美国白蜡>美国皂荚>茶条槭>水紫树。
  • 摘要:基于图像序列的树木3D重建是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基于图像序列的树木3D模型重建,解决以跨学科的问题:显示和计算树木生长发育过程。利用计算机视觉方法,通过基于点云数据的表面重建方法,重建山核桃3D模型。通过3D模型计算树木生长发育参数,减少并纠正实际测量的工作量和误差,同时使山核桃生长过程得以保存和重现。此外本实验实现基于图像序列的半自动化树干3D模型重建,通过少量的用户交互,精准重建山核桃3树干模型。
  • 摘要:为了探索持续增加的大气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在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林、撑绿杂交竹(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 mopsi)林和巨桉(Eucalyptus grandis)林中进行了为期2a的模拟氮沉降试验。模拟氮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不施氮)、低氮(50kg·N·hm-2·a-1)、中氮(150kg·N·hm-2·a-1)和高氮(300kg·N·hm-2·a-1)。结果表明,位于华西雨屏区中心地带的洪雅和雅安地区年N湿沉降量分别为8.24 g·m-2和9.34 g·m-2,氮沉降量较华西雨屏两侧的广汉(2.91 g·m-2)和汉源(2.49 g·m-2)高。三种人工林凋落物主要由一至三种凋落物组分组成,本研究中六种凋落物在分解2a后质量损失了绝大部分。模拟氮沉降显著抑制了三种凋落叶和苦竹凋落枝后期分解,对两竹种凋落物分解无显著影响。苦竹林、杂交竹林和巨桉林土壤呼吸速率均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高冬季低,三种人工林年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5.85±0.43)、(3.89±0.34)和(3.95±0.56)Mg·C·hm-2·a-1,模拟氮沉降显著促进了三种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苦竹林各处理净初级生产力(10.95-15.01 Mg·C·hm-2·a-1)均高于各处理年土壤呼吸速率(5.85-7.62 Mg·C·hm-2·a-1),即苦竹林生态系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大于零,目前该系统处于碳汇状态,并且对照与高氮之间NEP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果表明苦竹林生长受氮元素限制,氮沉降的增加通过增加植物碳库的方式促进了苦竹林生态系统碳贮存的积累。综上所述,虽然华西雨屏区氮沉降量较高,但由于低林龄人工林的碳吸存潜力巨大,在氮沉降继续增加的情况下,该地区这类生态系统的碳吸存能力可能会得到增强。
  • 摘要:采用剖面法对宽窄行栽植模式下三倍体毛白杨(triploid Populustomentosa)的根系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管式TDR系统对土壤剖面含水率变化动态进行了连续观测,并据此计算林木根系吸水速率,以探讨土壤含水率、根系分布和根系吸水分布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毛白杨在林带两侧和不同径向距离处的总平均根长密度非常接近(P>0.05),但径向上林带东侧在240-280 cm处的根系却较林带西侧显著增加约45%(P<0.05);垂向上,每一土层中林带两侧的总平均根长密度相近(P>0.05),其中0-20和60-150 cm土层为根系主要分布区域,其根系占总体的比例共达86%;毛白杨根系系统中,总根长的98%隶属于细根(<2mm),这种比例关系在土壤各处变化不大。毛白杨根系吸水分布受细根分布的影响,但会随土壤剖面水分有效性分布的变化而变化。当表土层水分有效性增加时,毛白杨会迅速提高表层根系的吸水活力来充分利用降雨和灌溉带来的丰富水资源;当表土层水分有效性降低时,毛白杨会将其根系吸水重点区域逐渐向深层土壤转移;当土壤剖面水分条件异质性较高时,毛白杨的根系吸水主要集中在根系密度与水分有效性均较高的区域;当土壤剖面水分分布均匀且不存在水分胁迫时,毛白杨根系吸水分布与细根分布最为一致。
  • 摘要:森林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碳汇场所,通过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将森林资源有效地利用于休闲场所可以使休闲产业发展的同时,对控制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产生有效作用。本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基于森林生态环境的低碳休闲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角色和使命进行了简要介绍。以全球气候变暖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为背景,阐述现阶段,北京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对森林资源利用的两个典型案例,并进行分析讨论,得出城市居民游憩需求向自然化发展,森林休闲资源带来的低碳旅游与社会的能够同步进行,森林资源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在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能使得森林资源被充分利用、保护和管理。
  • 摘要: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北坡、西坡、峁顶、东坡以及南坡5种不同坡向8a中国沙棘人工林的种群数量、结构进行系统研究,以探寻不同坡向中国沙棘种群的数量及结构的空间动态。结果表明:(1)北坡(阴坡)、西坡(半阴坡)、峁项、东坡(半阳坡)到南坡(阳坡),土壤含水量依次减少:(2)克隆种群、母株种群、子株种群密度均随土壤含水量的下降而减小,且子株数量决定着克隆种群的数量变化。(3)克隆种群的年龄结构,北坡、西坡属于增长型,项部、东坡为稳定型,南坡却是衰退型:而同属增长型的北坡、西坡,土壤含水量较高的北坡增长速率大于西坡。(4)按北坡、西坡、峁项、东坡、南坡的顺序矮小分株的比例依次上升,而高大分株的比例则依次下降。同时,分株大小的分化程度也具有随着士壤含水量下降而下降的趋势。(5)不同坡向土壤含水量与克隆器官生物量投资及分配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克隆器官生物量投资及分配与子株数量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