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分利用

水分利用

水分利用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99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1篇、会议论文39篇、专利文献328653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2013年耕地地力培育与农产品安全学术研讨会、2013年全国桉树研讨会等;水分利用的相关文献由1200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永辉、武继承、潘晓莹等。

水分利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1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3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28653 占比:99.90%

总计:328993篇

水分利用—发文趋势图

水分利用

-研究学者

  • 杨永辉
  • 武继承
  • 潘晓莹
  • 山仑
  • 何方
  • 李志军
  • 贾国栋
  • 严登华
  • 刘小刚
  • 杨启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羊勇; 曾晓琳; 陈渤; 刘金平; 华绪
    • 摘要: 在红原县海拔3 497 m的4个沙化程度[未沙化(ND)、轻度(LD)、中度(MD)和重度沙化(HD)]草地中,通过测定补播3年处于花果期地八角(Astragalus bhotanensis)的构件含水量与配比、相对含水量、水分饱和亏及叶绿素a、b(Chl a、Chl b)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等指标,分析沙化程度对地八角水分吸收、水分分配和抗性生理差异,研究地八角对草地沙化的水分利用策略和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土壤沙化对构件含水量影响表现为根>叶>茎>果>花,对分配比影响表现为叶>根>茎>果>花,LD降低茎含水量,MD降低叶含水量,水分优先向根、花和果分配,使根冠和生殖器官水分配比随沙化程度增加而增加。2)土壤沙化对构件水分饱和亏影响表现为果>茎>叶>花>根,果水分饱和亏对沙化最敏感,根水分饱和亏不受沙化影响。3)土壤沙化对叶绿素影响表现为Chl b> Chl (a+b)> Chl a/b> Chl a,LD仅降低Chl b,MD同步降低Chl a和Chl b,HD快速下降Chl b,沙化降低Chl (a+b)而增加Chl a/b。4)土壤沙化对抗性生理影响表现为SOD> MDA> T-AOC>H2O2,沙化程度越大SOD活性和MDA含量越高,使H2O2含量稳定,但降低了T-AOC活性。综上,地八角依沙化程度形成相应水分分配策略和生理响应机制,能在沙化草地存活且完成生活史,宜作为抗沙固沙草种,在高寒地区推广应用。
    • 蒋涛; 郑文革; 余新晓; 贾国栋; 孜尔蝶·巴合提; 张欢; 王渝淞; 王玥璞; 丁兵兵
    • 摘要: 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水分是限制树木生长的重要影响因子。由于降水稀缺且分配不均,叶片吸收水分是此地区树木吸收和利用小量级降水和凝结水的主要方式。北京山区处于易旱少雨的生态脆弱地带,森林植被经常遭受干旱胁迫,所以对该地区的森林系统而言,叶片直接吸收利用截留的降雨是干旱时期树木获得水分的重要途径。基于野外对比控制试验和室内盆栽模拟试验,选取北京山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侧柏为研究对象,进行利用天然降雨与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前后侧柏叶片吸水特征,探究侧柏在干旱环境下如何通过叶片吸水缓解干旱胁迫。结果表明:当侧柏长期处于干旱胁迫状态时,叶片可以利用降雨,从中获益用来缓解树木的干旱胁迫状态;叶片的吸水能力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重度干旱下侧柏植株在降雨强度为15 mm/h时叶片吸水现象最明显,叶水势变化最大为(1.18±0.17) MPa,叶片含水率变化最大为(8.47±1.00)mg/cm^(2);当土壤水率高于20.8%时,基本不发生叶片吸水现象。试验结果说明在干旱地区叶片吸水是树木除根系吸水外的重要水分来源方式,并且对干旱地区有效利用短缺水资源,减轻植物水分亏缺具有重要意义。
    • 陈志丕; 李虹彩; 董海霞; 李拥军; 崔循臻
    • 摘要: 为分析比较不同灌溉水质对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夏芹菜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引洮外调水和当地浅层地下水不同水质,并划分不同田间小区,评估引洮外调水在安定区夏芹菜灌溉中的可行性,探索引洮外调水配合施肥的夏芹菜灌溉技术,既符合定西市“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受益区地下水取水井关闭”的政策,也可进一步发挥引洮外调水灌溉效益,强化引洮受益区地下水资源的恢复和涵养,促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特色产业发展,以确保水源置换之后芹菜特色产业的量和质都能大幅提高。
    • 梁媛宁
    • 摘要: 对于旱地农作物来讲,水分利用效率的高低是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效率以及成熟质量的因素。所以对于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山地地区,进行旱地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农业措施来提高旱地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是极为重要的O在本文论述内容中,将对旱地谷子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水分利用效率受不同农业措施的影响进行探讨,并同时结合实际结果对旱地谷子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采取何种农业措施更加优质进行介绍。
    • 牛云明; 贾国栋; 刘子赫; 王欣; 刘自强
    • 摘要: 【目的】探究北京山区优势树种之一栓皮栎林的液流特征、水分利用策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树木吸水过程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北京山区人工林管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热扩散原理(插针式)茎流计和稳定氢氧同位素测定了2015-2017年间栓皮栎不同季节的液流速率与水分利用来源,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1)栓皮栎非生长季不同阶段(11-12月和1-3月)液流活动存在显著差异,随着休眠期逐渐结束日均液流速率逐渐升高,液流速率范围为2×10^(-4)~3×10^(-4)cm/s;生长季液流速率日波动较大,为1.5×10^(-3)~1.7×10^(-3)cm/s。在观测期间,不同年份的展叶期4-5月栓皮栎液流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6-10月栓皮栎液流速率存在显著差异;(2)栓皮栎对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利用比例随季节性发生变化较小,各土层对该树种水分活动的供给较为平均。非生长季栓皮栎对0~40 cm、40~80 cm、80~100 cm土层土壤水的吸收利用比例分别为(36.0±3.5)%、(41.0±1.6)%、(23.0±2.3)%。生长季栓皮栎对0~40 cm土壤水利用比例增加,为(39.3±2.6)%。对40~80 cm土壤水利用比例基本没有变化,为(40.0±1.5)%,对80~100 cm土壤水利用比例减少,为(20.7±1.8)%;(3)日蒸腾量与栓皮栎在生长季对40~80 cm土壤水的利用比例呈负相关,与对80~100 cm土壤水的利用呈正相关。【结论】在栓皮栎现有的季节性水分利用格局下,生长季的蒸腾量的增加会使其扩大对深层土壤水的吸收比例,对栓皮栎维持蒸腾具有重要意义。
    • 杨睿; 范军亮; 赖珍林; 许新宇
    • 摘要: 基于3种灌溉决策方法(土壤水分、蒸散量、土水势),设置10个灌溉处理(CK,W_(1),W_(2),E_(P100),E_(P80),E_(F100),E F80,P_(25),P_(45),P_(65)),研究不同灌溉决策方法对河西地区春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土壤水分、蒸散量、土水势调控灌溉下产量最高的处理分别为CK,E_(P100)和P_(25);处理CK的产量比E_(P100)和P_(25)分别增大6.90%和8.28%.CK的春玉米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最优,但是耗水量最大,为718.54 mm,比E_(P100)增大26.13%和11.57%.处理E_(P100)的产量显著低于CK,但WUE显著高于CK.处理P_(25)较CK和E_(P100)灌水次数多,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表现均不突出.处理E_(P80)和E_(P100)的产量和WUE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综合考虑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决策方法的适用性,基于过去蒸散量调控灌溉,每周灌水定额为80%ET 0(E_(P80))是最适合河西地区春玉米高效稳产的灌溉决策方法.
    • 李国齐; 吴汉
    • 摘要: 于2017—2018年连续2年设置了翻耕+秸秆不还田(CT+NS)、翻耕+秸秆还田(CT+S)、免耕+秸秆不还田(NT+NS)、免耕+秸秆还田(NT+S)4种处理,研究免耕与秸秆还田对直播水稻的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NT+S下直播水稻的产量为9.08~9.63 t/hm^(2),与CT+NS和CT+S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较NT+NS显著增加了10.05%~13.36%.与CT+S相比,NT+S的需水量显著下降了5.17%~7.24%,达到555.0~576.7 mm.2年间均以NT+S的水分生产率最高,分别为1.63和1.67 kg/m^(3),较NT+NS显著增长了12.90%和11.56%.与NT+S相比,CT+S的水分生产率无显著变化;CT+NS的水生产率在2017年显著低于NT+S,而在2018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 肖国举; 李秀静; 郭占强; 胡延斌; 王静
    • 摘要: 土壤有机碳是作物生长发育的根基,也是陆地重要的碳汇,在全球碳平衡中起着关键的作用。2017—2020年选择宁夏贺兰山东麓生态试验研究区玉米(Zea mays L.)农田生态系统,采用棋盘式区域布点,GPS定点标记并采集样品,开展土壤有机碳对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玉米净光合速率随土壤有机碳的增加而升高,蒸腾速率随土壤有机碳的增加表现为先减后增;气孔导度与土壤有机碳呈正相关关系,胞间CO_(2)浓度与土壤有机碳呈负相关关系;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成熟期,随土壤有机碳的增加而波动增加;叶绿素在拔节期与大喇叭口期,随土壤有机碳的增加而波动升高。玉米穗长、穗粗,穗粒数、穗质量,根、茎、叶、穗干质量,分别随土壤有机碳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有机碳从2.45 g·kg^(−1)增加到13.52 g·kg^(−1),玉米穗长与穗粗分别增加44.3%与21.0%,穗粒数与穗质量分别增加49.3%与70.5%,根、茎、叶、穗干质量分别增加61.8%、30.2%、27.1%、19.0%。土壤有机碳为10.5—12.0 g·kg^(−1)时,玉米产量达到较高的范围15.5—15.7 t·hm−2;土壤有机碳超过12.0 g·kg^(−1),产量呈现下降趋势。土壤有机碳超过11.5 g·kg^(−1),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呈现下降。贺兰山东麓黄河灌溉生态试验示范区,农田土壤有机碳保持10.0—12.0 g·kg^(−1),能够有效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及水分利用,是较为合理的阈值范围。
    • 杨红青; 贺曰林; 贾黎明
    • 摘要: 为探索地表滴灌施氮(DIF)下短轮伐期毛白杨林木生长及水分利用、氮素吸收的规律,以2~4年生(2017—2019年)毛白杨无性系S86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灌溉梯度(W20(-20 kPa)、W33(-33 kPa)、W45(-45 kPa))和4个施氮梯度(N0(不施氮)、NL(施氮量为192 g·株^(-1))、NM(施氮量为318 g·株^(-1))、NH(施氮量为444 g·株^(-1)))组成12个滴灌-施氮处理,并设置无灌溉、施肥措施的对照处理CK,监测连续生长季内毛白杨林木生长、器官生物量及氮含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和林分氮吸收量。运用模型对增广因子设计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滴灌-施氮促进林木生长的作用随林龄增加而减弱,-20 kPa灌溉处理下(W20NL、W20NM、W20NH、W20N0),2~3年生林木平均胸径增量分别显著高于其他灌溉梯度28.24%和6.42%,林分年蓄积生长量较CK显著提高76.12%和20.84%;增施氮肥及灌溉和施氮的交互效应对林木生长无明显作用。滴灌-施氮处理显著提高2~4年生林木器官生物量;-20 kPa灌溉处理,林木叶、枝、干和根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3.66%;不同处理,林木器官的氮质量分数均无明显差异(2017年细根除外);林木吸氮量达97.92~300.02 kg·hm^(-2),不同施氮量下林木生长及器官氮质量分数无明显差异,但高施氮量(NH)能显著提高-20 kPa灌溉处理下的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平均达到1.58 kg·m^(-3)。因此,针对短轮伐期毛白杨纸浆林培育,滴灌是促进幼林生长的有效措施,提高施氮量仍能有效提高林木灌溉水分利用效率。
    • 张小红; 曾芳荣; 孙叶; 姚小凤; 刘学彬; 武江燕; 李艳春; 李亚利
    • 摘要: 优化垄沟比、种植密度可改善土壤水分条件,提高马铃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商品薯率。2016~2018年在陇中半干旱区布设了大田定位试验,以‘陇薯1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60000(L)和75000株/hm2(H)2个播种密度;垄宽50 cm、沟宽50 cm(R5D5),垄宽60 cm、沟宽40 cm(R6D4)和垄宽70 cm、沟宽30 cm(R7D3)3个垄沟比,测定了关键生育期0~300 cm土壤含水量和马铃薯产量,计算了生育期贮水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商品薯率,研究不同密度和垄沟比对全膜覆盖垄上微沟马铃薯水分利用、产量和商品薯率的影响。欠水年(2016年),HR5D5、HR6D4和HR7D33个高密度处理间产量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高于LR5D5和LR7D3,与LR6D4差异不显著。2016~2018年,LR6D4、HR5D5、HR6D4、HR7D3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LR5D5和LR7D3;LR5D5、LR6D4和LR7D3的商品薯率显著高于HR5D5、HR6D4和HR7D3。综合考虑,在陇中半干旱区,LR6D4处理即播种密度60000株/hm2配合垄宽60 cm、沟宽40 cm是全膜覆盖垄上微沟马铃薯栽培技术的最佳组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