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液流

液流

液流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3年内共计7146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化学工业、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6892篇;相关期刊189种,包括老人天地、生态学报、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三届中国国际压铸会议、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等;液流的相关文献由1024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华民、李先锋、马相坤等。

液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9 占比:3.48%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6892 占比:96.45%

总计:7146篇

液流—发文趋势图

液流

-研究学者

  • 张华民
  • 李先锋
  • 马相坤
  • 赖勤志
  • 汤浩
  • 刘涛
  • 殷聪
  • 邢枫
  • 郑琼
  • 严川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宋波; 董豪; 全飞; 符庆茂; 杨川; 杨思琪; 谭正洪; 吴志祥
    • 摘要: 为了研究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干CO_(2)释放速率(E_(s))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提高人工橡胶林生态系统呼吸计算的准确性。利用便携式红外气体分析系统(IRGA)对海南人工橡胶林样树不同垂直高度的E_(s)进行为期1年的原位监测,包括1.5 m处E_(s1.5)、3.0 m处E_(s3.0)、4.5 m处E_(s4.5),并同步监测了样树的树干液流密度(F_(d)),还通过显微切片法观察各高度树干木质部导管解剖结构,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E_(s)在旱季与湿季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10月~翌年4月E_(s3.0)>E_(s4.5)>E_(s1.5),5~9月E_(s3.0)>E_(s1.5)>E_(s4.5);橡胶树E_(s)的差异主要受树干液流和木质部结构的影响。通过分析橡胶树树干各高度木质部导管密度和管腔直径的差异,可知管腔直径是F_(d)和E_(s)的主要影响因子,随着管腔内径的增加,液流速度和E_(s)呈增加趋势。
    • 宁忠能; 覃克明; 吴为宏; 刘勋志; 叶文华; 杨祈飞
    • 摘要: 导读:快菜生长速度快,营养丰富,用水培方式栽培,长势优良。为推广给国内外水培种植爱好者,促进水培技术的提高,本文特从设施系统、品种选择、播种育苗、定植管理、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方面全面介绍了南方冬季快菜浅液流水培技术。
    • 陈拥军; 信芳
    • 摘要: 本文结合搅拌器的规范要求,对常用形式搅拌器在不同料液中的液流路径对物料产生的不同作用效率进行分析,从而对搅拌器在应用中的缺陷进行局部优化和改进。同时对搅拌器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故障和磨损形式进行分析,以避免故障的产生和扩大及针对不同的故障能准确的找到解决的途径。
    • 张洋; 马英杰
    • 摘要: 【目的】探究枣树在生育期和休眠期茎流速率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了解枣树各时期的耗水规律,为枣树的灌溉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针式茎流计对微喷灌下枣树的茎流速率进行全年连续监测,分析枣树在生育期(4月15日—10月14日)和休眠期(10月15日—翌年4月14日)的耗水量。【结果】生育期太阳辐射对灰枣茎流速率影响最为显著,各阶段相关系数R;=0.924、R;=0.939、R;=0.943和R;=0.915;休眠期则是空气湿度对灰枣茎流速率影响最为显著,各阶段相关系数R;=0.699、R;=0.923、R;=0.841、R;=0.918和R;=0.618。生育期和休眠期枣树日间最大茎流活动时长分别为14 h和9 h,且茎流在夜间的变化规律存在明显差异。生育期茎流速率高值区间在12:00—15:30,而休眠期茎流速率随着休眠的各时期发生偏移,C1阶段和C2阶段茎流速率的高值区间在03:00—06:00,C4阶段和C5阶段在07:00—10:00。生育期内各时期的耗水情况D3>D4>D2>D1;休眠期C1>C5>C3>C2>C4。【结论】枣树茎流全年的耗水量为3 994.03 L,休眠期为777.30 L,占比全年总耗水量的19.46%,枣树的休眠期长达183 d,休眠期的耗水对枣树的生长发育意义重大。
    • 王城城; 叶文伟; 赵从举; 陈丽艳
    • 摘要: 【目的】探明热带桉树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间的时滞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技术对海南省西北部儋州林场生长季(5—10月)桉树树干液流速率进行了实时监测,并同步监测了光合有效辐射(PAR)、大气温度(Ta)、相对湿度(Rh)和0~60cm土壤含水率(SWC),运用错位相关法分析了液流速率与PAR和饱和水气压亏损(VPD)之间的时滞长度。【结果】典型晴天下桉树液流速率日变化特征呈"双峰型"曲线,存在光合午休,液流速率抵达峰值时间较PAR和VPD提前约60 min;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PAR、VPD)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热带桉树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间存在明显的时滞现象,表现为液流速率提前于PAR和VPD,影响液流与环境因子间时滞效应的主要因子为SWC,综合考虑不同环境因子间的差异可促进桉树的时滞效应研究。
    • 牛云明; 贾国栋; 刘子赫; 王欣; 刘自强
    • 摘要: 【目的】探究北京山区优势树种之一栓皮栎林的液流特征、水分利用策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树木吸水过程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北京山区人工林管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热扩散原理(插针式)茎流计和稳定氢氧同位素测定了2015-2017年间栓皮栎不同季节的液流速率与水分利用来源,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1)栓皮栎非生长季不同阶段(11-12月和1-3月)液流活动存在显著差异,随着休眠期逐渐结束日均液流速率逐渐升高,液流速率范围为2×10^(-4)~3×10^(-4)cm/s;生长季液流速率日波动较大,为1.5×10^(-3)~1.7×10^(-3)cm/s。在观测期间,不同年份的展叶期4-5月栓皮栎液流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6-10月栓皮栎液流速率存在显著差异;(2)栓皮栎对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利用比例随季节性发生变化较小,各土层对该树种水分活动的供给较为平均。非生长季栓皮栎对0~40 cm、40~80 cm、80~100 cm土层土壤水的吸收利用比例分别为(36.0±3.5)%、(41.0±1.6)%、(23.0±2.3)%。生长季栓皮栎对0~40 cm土壤水利用比例增加,为(39.3±2.6)%。对40~80 cm土壤水利用比例基本没有变化,为(40.0±1.5)%,对80~100 cm土壤水利用比例减少,为(20.7±1.8)%;(3)日蒸腾量与栓皮栎在生长季对40~80 cm土壤水的利用比例呈负相关,与对80~100 cm土壤水的利用呈正相关。【结论】在栓皮栎现有的季节性水分利用格局下,生长季的蒸腾量的增加会使其扩大对深层土壤水的吸收比例,对栓皮栎维持蒸腾具有重要意义。
    • 黄雅茹; 马迎宾; 李永华; 段瑞兵; 刘源; 董雪; 韩春霞; 郝需婷
    • 摘要: 【目的】研究土壤因子对柽柳液流的影响及存在时间尺度差异,为不同时间尺度下更为准确的分析柽柳液流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PS-TDP8树木液流监测系统及5TM土壤温度与湿度传感器对库姆塔格沙漠东南部柽柳液流速率及土壤因子(土壤含水量SWC及土壤温度Ts)持续5个月同步观测。【结果】月尺度下,Ts_(20cm)是液流速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单独能解释91.7%的液流速率变化;日尺度下,进入的土壤因子依次为Ts_(20cm)、Ts_(200cm)、SWC_(50cm)、SWC_(150cm)、SWC_(20cm),Ts_(20cm)可以解释液流速率变化的72.1%,5个因子共同可以解释82.9%的液流速率变化,日尺度下对柽柳液流速率影响最大的也是20 cm层土壤温度;小时尺度下,对液流影响最大的是Ts_(20cm),Ts_(20cm)可以解释液流速率变化的37.6%,6个因子共同可以解释55.9%的液流速率变化。随着时间尺度的扩大,与柽柳树干液流显著相关的土壤因子个数有减少的趋势,而对其解释程度则有增加的趋势。【结论】土壤因子模拟计算小时尺度柽柳液流速率需要的参数较多,预测月尺度液流速率需要的参数最少,可靠性最大,能够较好地解释柽柳液流速率变化,月尺度预测柽柳液流速率更加准确。
    • 黄雅茹; 马迎宾; 李永华; 董雪; 刘源; 于猛; 韩春霞; 菅凯敏; 马海峰
    • 摘要: 为揭示土壤因子对胡杨液流的影响是否存在时间尺度差异,对库姆塔格沙漠东南部胡杨液流速率及20、50、100、150和2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soil water content,SWC)、土壤温度(soil temperature,Ts)进行持续5个月的同步观测。结果表明,月尺度下,SWC_(200cm)是胡杨液流速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单独能解释94.9%的液流速率变化;日尺度下,Ts_(200cm)、SWC_(50cm)、SWC_(20cm)、SWC_(200cm)4个因子可以共同解释胡杨93.2%的液流速率变化,其中,Ts_(200cm)可以解释液流速率变化的90.3%,对胡杨液流速率影响最大;小时尺度下,Ts_(200cm)对胡杨液流的影响最大,可以解释液流速率变化的51.6%。随着时间尺度的扩大,对液流速率变化的影响因子由多变少,可靠性由小变大。由此表明,根据土壤含水量及土壤温度预测小时尺度胡杨液流速率需要较多的参数,且可靠性较小;而预测月尺度液流速率需要较少的参数,且可靠性较大。因此,预测月尺度胡杨液流速率更为合适。
    • 刘云洁; 张含含; 张伟; 马长明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为10%~15%(W_(1)),15%~20%(W_(2)),20%~25%(W_(3)),25%~30%(W_(4))4种水分处理〕臭椿的树干液流和树干径向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为深入了解臭椿水分利用策略和科学制定臭椿水分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热扩散式探针法(TDP)对臭椿树干液流进行连续观测,使用树干径向变化记录仪持续监测臭椿树干直径变化,并同步监测相关环境因子的变化。[结果]在W_(3)和W_(4)土壤水分处理下,臭椿液流量基本相同,且树干直径的增长量和变化幅度也相近;在W_(1)—W_(3)范围内,臭椿液流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夜间液流占日总液流量的比例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分别为:W_(1)(12.3%)>W_(2)(11.9%)>W_(3)(6.0%)。日尺度下臭椿树干直径的变化幅度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少,但生长量随之增加;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不断增加,白天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呈增大趋势,夜间呈降低趋势;树干液流和树干直径的变化都滞后于太阳辐射,提前于饱和水气压差,且二者与饱和水汽压差之间的时滞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但二者与太阳辐射之间的时滞受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很小。日尺度下臭椿树干液流与树干直径的变化呈反向变化规律,且液流的变化总是提前于树干直径的变化。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时滞缩短。[结论]臭椿树干液流与树干直径变化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存在紧密联系。在W_(3)水平,土壤含水量达到了臭椿可以充分利用的阈值,因此W_(3)土壤水分处理为臭椿最适宜的灌溉标准。
    • 陈帅; 党宏忠; 丛日春; 王檬檬; 李明阳; 刘春颖
    • 摘要: 植物蒸腾导度是表征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植物-大气间水汽传导过程、反映植物水分调控能力的一类重要变量,常见有冠层导度(G_(c))、冠层气孔导度(G_(s))与叶片气孔导度(g_(s)),明确三者在反映冠层蒸腾过程时的异同或关联性对于理解植物水分利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对黄土高原果园苹果树生长季内树干液流(Js)及环境因子的连续观测,计算了G_(c)、G_(s)及脱耦联系数(Ω)等变量,并与短期连续观测的叶片气孔导度(g_(s))比较,分析了G_(c)、G_(s)和g_(s)在反映冠层蒸腾特征方面的异同及其关系。结果表明,日变化过程中G_(s)、g_(s)呈“单峰”型曲线,而G_(c)则呈“先增后减,午后抬升”的“双峰”型曲线。g_(s)与G_(s)存在较紧密的线性关系(R^(2)=0.80),但与G_(c)的线性关系较弱(R^(2)=0.02)。G_(c)、G_(s)均随大气水汽压亏缺(VPD)的变化呈现确定的规律,其中,上边界函数呈递减的对数函数关系,平均值则符合先增后减的Log-Normal函数关系(R^(2)>0.95),拐点对应的VPD值分别为1.33和1.16 kPa。在一日内,G_(s)对VPD变化的响应过程与g_(s)对VPDL(基于叶片温度计算的水汽压亏缺)变化的响应过程总体一致,其一致性高于G_(c)对VPD变化的响应。整个生长季(4—10月)中果树的Ω平均值为0.12,随着Ω递减,G_(c)与G_(s)的线性相关性愈趋紧密,其斜率呈递增趋势,G_(c)越来越趋近于G_(s)。研究结果表明,在北方地区,基于树干液流的监测能较准确的推导整株并估算林分的冠层蒸腾导度。与实测g_(s)的变化过程比较,G_(s)比G_(c)具有更高的一致性,G_(s)可以作为描述苹果树水分利用过程响应大气驱动的更为恰当的变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