柽柳
柽柳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691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9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174篇;相关期刊219种,包括生态学报、西北植物学报、中国花卉盆景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 、第六届肉苁蓉暨沙生药用植物学术研讨会等;柽柳的相关文献由162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玉成、杨庆山、周健等。
柽柳
-研究学者
- 王玉成
- 杨庆山
- 周健
- 刘德玺
- 李永涛
- 杨传平
- 王莉莉
- 高彩球
- 郭玉海
- 魏海霞
- 夏江宝
- 姜静
- 王霞
- 刘桂丰
- 王振猛
- 李保平
- 杨太新
- 徐立安
- 李献礼
- 王建文
- 刘中原
- 司建华
- 李丕军
- 李卫红
- 陈亚宁
- 刘有军
- 叶友菊
- 孟玲
- 张锦春
- 李先芳
- 李利红
- 翟志席
- 赵西梅
- 韦小敏
- 马俊梅
- 冯起
- 孙吉锋
- 张小由
- 朱文成
- 柴成武
- 王华磊
- 王方琳
- 荀守华
- 陈彩慧
- 陈永金
- 刘加珍
- 刘林德
- 姜廷波
- 庄丽
- 徐化凌
-
-
王浩;
陈永金;
刘加珍;
万波;
张丽
-
-
摘要:
研究河口湿地不同类型柽柳灌丛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规律,探讨植被演替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有助于了解河口湿地生态保护及土壤改良的科学规律。以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为研究对象,选择柽柳-碱蓬(Tamarix-Suaeda)、柽柳(Tamarix chinensis)和柽柳-禾草(Tamarix-Gramineae)3种灌丛群落类型,分析各群落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柽柳灌丛群落演替对有机碳空间分布的影响,探讨土壤有机碳与盐分、水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3种柽柳灌丛土壤有机碳的浓度随演替进程而增加,以柽柳-禾草群落最高,柽柳-碱蓬群落最低;且有机碳浓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均呈现出与灌丛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的规律,并以0—10 cm土层表现最为明显。(2)3种柽柳灌丛冠幅下土壤有机碳均有明显的聚集性,柽柳-禾草与柽柳灌丛最大富集系数出现在0—10 cm土层,分别为1.93和1.48;而柽柳-碱蓬灌丛最大富集系数在30—40 cm土层,为1.23。(3)柽柳-禾草灌丛与柽柳灌丛土壤有机碳表现出一定的冠幅边缘聚集性,最大富集系数为0—10 cm土层的1.24和1.22;柽柳-碱蓬群落冠缘有机碳富集性不明显,最大富集系数为1.04。(4)3种柽柳灌丛土壤电导率均呈现出与灌丛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而土壤水分表现出与灌丛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且随演替进程土壤电导率有降低的趋势,而含水率呈升高的趋势,但3种柽柳灌丛pH差异并不显著;3种柽柳灌丛土壤有机碳与电导率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与土壤含水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与pH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
-
石磊;
陈珍新;
杨爱全;
陶永兴
-
-
摘要:
柽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具有很强的耐旱、耐寒和耐盐碱的特点。此外,该类树木的花期长,并且树形美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为此,应该加强对柽柳育苗技术的研究,加强管护,并且做好柽柳造林技术的研究,提高柽柳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
-
边飞晓;
张祖林;
马瑞;
李星;
贾守义;
岳霞
-
-
摘要:
细穗柽柳是柽柳科柽柳属灌木,灌丛紧密,形态优美丰满。花期6月中旬至7月下旬,花色艳丽,有粉色、粉红色、红粉色、红色、紫色等,极具观赏价值。细穗柽柳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在低湿地、中重盐碱地、干旱区、沙地等立地条件下均能正常生长.
-
-
黄雅茹;
马迎宾;
李永华;
段瑞兵;
刘源;
董雪;
韩春霞;
郝需婷
-
-
摘要:
【目的】研究土壤因子对柽柳液流的影响及存在时间尺度差异,为不同时间尺度下更为准确的分析柽柳液流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PS-TDP8树木液流监测系统及5TM土壤温度与湿度传感器对库姆塔格沙漠东南部柽柳液流速率及土壤因子(土壤含水量SWC及土壤温度Ts)持续5个月同步观测。【结果】月尺度下,Ts_(20cm)是液流速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单独能解释91.7%的液流速率变化;日尺度下,进入的土壤因子依次为Ts_(20cm)、Ts_(200cm)、SWC_(50cm)、SWC_(150cm)、SWC_(20cm),Ts_(20cm)可以解释液流速率变化的72.1%,5个因子共同可以解释82.9%的液流速率变化,日尺度下对柽柳液流速率影响最大的也是20 cm层土壤温度;小时尺度下,对液流影响最大的是Ts_(20cm),Ts_(20cm)可以解释液流速率变化的37.6%,6个因子共同可以解释55.9%的液流速率变化。随着时间尺度的扩大,与柽柳树干液流显著相关的土壤因子个数有减少的趋势,而对其解释程度则有增加的趋势。【结论】土壤因子模拟计算小时尺度柽柳液流速率需要的参数较多,预测月尺度液流速率需要的参数最少,可靠性最大,能够较好地解释柽柳液流速率变化,月尺度预测柽柳液流速率更加准确。
-
-
杨莉琳;
杨友山;
李铃蔓;
邱发根;
朱向梅
-
-
摘要:
为解决滨海重盐碱地春旱、返盐以及缺N、贫P的突出问题,利用当地丰富的地下咸水资源和柽柳固C、排盐的特性,在华北低平原区滨海重盐碱区人工柽柳地开展了为期4年的咸水[不灌水和灌溉地下咸水(含盐量8.02~9.34 g·L^(−1),W)]与NP[不施肥(CK、WCK),单施氮(N、WN)和施氮磷(NP、WNP)]的2因素定位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盐分、养分和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的影响,以达到生物改良盐碱地、提升绿色生态景观的目标。研究结果显示,柽柳地首次灌溉咸水,0~30 cm土壤盐分平均下降32.7%;但连续3年灌溉咸水柽柳地0~30 cm土层盐分平均上升11.2%~18.3%;0~90 cm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下降19.4%~32.1%,0~30 cm微生物量碳与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下降。灌溉咸水条件下施用NP(WNP)比对照(WCK)的0~30 cm土层的含盐量下降36.1%,土壤0~30 cm全氮、含水量和30~60 cm的Olsen-P含量均显著下降;而0~30 cm土层有机质、微生物量碳和有效钾含量显著提升。P是滨海重盐碱地关键限制性营养元素,灌溉咸水促进了柽柳对P吸收,进一步加剧土壤P消耗;灌溉咸水并施NP(WNP)可缓解滨海重盐碱柽柳地营养元素匮乏的限制,激活土壤微生物活性,有效降低因连续直灌咸水引发的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风险。研究结果为重盐碱地人工柽柳咸水灌溉及养分管理提供依据。
-
-
彭广伟;
孙佳;
赵西梅;
房颖;
夏江宝
-
-
摘要:
为探明柽柳根系形态、构型指标对地下水矿化度变化的响应规律,以3年生柽柳幼苗为研究对象,在1.8 m地下水水位条件下,模拟设置黄河三角洲淡水(0 g/L)、微咸水(3 g/L)、咸水(8 g/L)和盐水(20 g/L)4个矿化度,测定分析柽柳根系直径、根长、生物量、根冠比、拓扑指数、连接长度等生长和构型指标。结果表明:地下水矿化度对土壤含水量影响不显著,但对土壤含盐量、土壤溶液绝对浓度具有显著影响,进而对柽柳幼苗根系生长及构型产生影响。随地下水矿化度的升高,柽柳根径、根长、侧根数、主根及侧根生物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微咸水矿化度下达到最大值。在淡水、微咸水矿化度下,柽柳根系拓扑指数接近0.5,根系分支趋向于叉状分支模式;在咸水、盐水矿化度下,柽柳根系拓扑指数较大接近1.0,趋向于鱼尾形分支模式。不同地下水矿化度下柽柳根系总长度显著大于根系内部连接长度,外部连接长度大于内部连接长度,柽柳根系均呈现向外扩张的生长策略。不同地下水矿化度处理下柽柳根系形态及构型特征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似性,表现出不同的水盐适应特征。适当提高地下水矿化度至微咸水可促进柽柳根系的生长,而高于咸水矿化度则会对柽柳根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
-
许婕;
刘加珍;
张天举;
马笑丹;
付丽;
张亚茹;
李苗;
马玉芹;
陈永金
-
-
摘要:
为探究黄河三角洲湿地柽柳灌丛下土壤的盐渍化特征,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7°35′—12′N,118°33′—119°20′E)黄河入海口附近,根据长势基本一致的原则分别在碱蓬群落、柽柳群落和芦苇群落各选3株柽柳,采集柽柳灌丛下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盐分和盐碱化参数的空间分布以及距基茎不同距离处研究对象(土壤总盐(TS)、电导率(EC)、pH、交换性钠百分率(ESP))和环境因子(Na^(+)、K^(+)、Ca^(2+)、Mg^(2+)、Cl^(-)、HCO_(3)^(-)、SO_(4)^(2-))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为弱碱化盐土,离子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l^(-)>Na^(+)>SO_(4)^(2-)>Ca^(2+)>Mg^(2+)>HCO^(-)>K^(+)。除pH在土壤表层数值最低外,表层土壤TS、EC、ESP和盐分离子大于深层土壤,显示表聚性。(2)土壤盐分和盐碱化参数空间分布总体为:在柽柳基茎周围形成“盐谷”、“碱谷”效应,Na^(+)、Mg、Cl^(-)表现为“盐谷”,K^(+)、SO_(4)^(2-)、Ca^(2+)表现为“盐岛”。(3)在整个土壤剖面中,与TS、EC相关性最强的阴阳离子为Mg、Cl^(-),从灌丛中心到灌丛间裸地Ca、SO与TS、EC的相关性逐渐减弱,Mg^(2+)、Cl^(-)与TS、EC的相关性逐渐增强。Ca^(2+)和SO_(4)^(2-)与pH表现为较强的负相关性;与ESP相关性最强的阴离子为HCO_(3)^(-),与之相关性最强的阳离子为Na^(+)和K^(+),并且Na^(+)和K^(+)与ESP的相关性表现出从灌丛中心向外逐渐增强。(4)土壤盐渍化主要受控于Na^(+),从灌丛下到灌丛间裸地Cl^(-)对盐渍化程度的影响逐渐增加,SO_(4)^(2-)的影响逐渐降低。
-
-
甘甜;
代红春
-
-
摘要:
以新疆本土美食切入,用柽柳的抗旱、抗盐碱等特点形成主线情境,将学生视野凝聚于盐碱环境中植物如何生存,脯氨酸的运输方式,盐腺和“红柳包”特殊生命现象的解读,为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等概念的形成提供事实依据,引导学生通过生命现象理解生命本质,形成生命观念。
-
-
-
-
-
-
YANG Li-wen;
杨立文;
YANG Jun-ming;
杨俊明;
LIU Zhen-lin;
刘振林
- 《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以柽柳(Tamarix chinensis)短枝变异类型的幼嫩茎段为外植体,利用组织培养的方式建立其离体快繁技术体系.试管苗生根,是从异养状态进人自养状态的一个变化(王玉英等2006)。培养基中有较高的营养元素,特别是糖能满足的情况下,试管苗产生依赖性而不易生根,因此减少培养基中营养元素和糖的含量即可刺激生根。试验结果表明:以75%无水乙醇30s、0.1%升汞6mm对茎段的表面灭菌效果最好;其茎段上的腋芽可直接诱导萌发,在MS+6-BA2.0mg/L+NAA0.1mg/L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达96%;由茎段萌发长出的组培苗的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0.2mg/L;以河沙∶草炭·蛭石=1∶1∶1的混合基质栽植试管苗,成活率达83%.
-
-
-
谢宗才;
赵菊英;
程业森;
武志博;
李季梅
- 《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研究柽柳的分布格局对种群结构与动态变化的影响,对阐明柽柳林生态系统的形成与维持、种群的稳定性、种群的生态特征和更新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额济纳绿洲中荒漠河岸林的主要树种多枝柽柳进行连续样方调查,用x2检验/方差分析法对多枝柽柳的格局规模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枝柽柳分布类型为集群分布,格局规模为8×8米,格局强度随着尺度的增加而减小,多枝柽柳呈现集群分布但集群强度不高,集群强度依赖于种群密度.
-
-
刘少伟;
蒋忠科;
郭琳;
刘佳萌;
孙承航
- 《2011抗感染药物与耐药菌防控专题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本研究从北京房山区采得的柽柳根分离得到三株内生放线菌,经形态学观察和16SrRNA的比对,初步鉴定一株为类诺卡氏属,两株为链霉属。其中一链霉属菌株CLR304有较强的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TLC层析和纸电泳检测表明此菌代谢产物中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活性物质。通过正相硅胶柱层析、凝胶柱LH-20层析、HPLC对CLR304发酵产物的纯化分离以及LC-MS、1H-NMR、13C-NMR等谱图的解析,确定其中一个活性物质CLR304-1为维吉尼霉素的主要成分——蛎灰菌素A。同时分析推测活性菌株发酵产物中可能还具有维吉尼亚霉素的其它类似组分或其家族新结构成员。该研究通过对柽柳根际内生放线菌的分离及其抑制病原菌活性、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证明了柽柳作为一种特殊生态环境植物,其内生放线菌作为一类新的微生物资源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研究为我国沙漠环境植物相关放线菌资源的开发提供重要的线索,为寻找新次级代谢产物发现提供新的资源,为发现创新性药物研究奠定了基础。
-
-
-
姚启超
-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
| 2009年
-
摘要:
通过实时荧光RT-PCR技术证明柽柳根、茎、叶中eIF1A基因受CdCl2胁迫明显诱导,可能参与CdCl2胁迫应答.进一步对转eIF1A基因的T2代烟草进行CdCl2胁迫,测定各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烟草的MDA、POD、SOD、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表明,柽柳eIF1A基因具有提高烟草的耐CdCl2胁迫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