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布格局

分布格局

分布格局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7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6篇、会议论文218篇、专利文献94818篇;相关期刊555种,包括生态学报、植物科学学报、西北植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179种,包括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分布格局的相关文献由4147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正会、金则新、冯建孟等。

分布格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6 占比:1.30%

会议论文>

论文:218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94818 占比:98.47%

总计:96292篇

分布格局—发文趋势图

分布格局

-研究学者

  • 徐正会
  • 金则新
  • 冯建孟
  • 张峰
  • 郭水良
  • 张文辉
  • 梁士楚
  • 洪伟
  • 安明态
  • 张光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曼如; 闫东升
    • 摘要: 为探究长三角人口分布演变特征。文中运用不均衡指数、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长三角人口分布格局、空间稳态,探讨演变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不均衡指数变化表征了人口从快速集聚向稳态分布的转变,呈现2000-2013年核心区人口密度增加、边缘区下降及2013-2020年边缘城市增长特征。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分析表明,长三角人口分布呈现较强空间稳态特征,空间稳态趋强成为人口分布格局演变趋缓直接因素;基于俱乐部趋同的城市分类,表征了城市人口差异集聚特征及未来差异化发展策略。不同时期、不同类型驱动因素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时间上市场力量趋强、政府影响弱化,类型上经济越发达、市场力量越强,表明未来相关政策制定应与时俱进、因地制宜。
    • 倪榕蔚; 甘玉婷; 舒柳; 李岩林; 黄柳菁
    •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剧烈的背景下,珍稀濒危植物面临的严峻生存状况将进一步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收集统计了江苏省24科37属43种野生珍稀濒危植物的相关信息,利用ArcGIS将植物分布格局进行空间可视化显示,结合各区(市)地理环境与人口经济等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珍稀濒危植物大多分布范围较狭窄,呈小数量零星分布,其中特有种包含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和秤锤树(Sinojackia xylocarpa)等8种.省内珍稀濒危植物属的地理区系成分较为多样,具有热带和温带的过渡特性.生活型具有典型地带性植被特征,以落叶高位芽植物为主.省内珍稀濒危植物集中分布于西南部丘陵地带,植物狭窄的适生生境、微生境的构成和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共同促成了江苏省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格局.
    • 朱华
    • 摘要: 云南位于喜马拉雅东南缘热带与温带的交汇地区,在生物地理上是热带亚洲生物区系向东亚、喜马拉雅亚热带、温带生物区系的一个过渡区域,演化了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含了中国主要植被类型。云南在南部具有东南亚类型的热带雨林,中部具有东亚的主要植被类型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性落叶阔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在北部具有寒温性针叶林及落叶阔叶林,在亚高山、高山地区则具有亚高山、高山灌丛、草甸等;在干热、干暖河谷具有类似非洲的半萨王纳植被及类似地中海地区的硬叶小叶灌丛,而在除热带湿润地区以外还广泛分布有硬叶常绿阔叶林。云南植被的多样性和复杂的分布格局可能主要因云南特殊的地质演化历史,即伴随喜马拉雅隆升而发生的地形抬升、印度支那地质板块向东南的逃逸和思茅-兰坪地质板块的顺时针旋转所导致,结合云南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植物区系研究可以揭示云南植被的起源与演化。
    • 杨利华; 李金才; 黄小波; 何俊; 段海龙
    • 摘要: 为探究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云南松天然林草本层多样性的分布格局,选取云龙天池云南松天然林林下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组成与结构、重要值,求算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分析不同海拔梯度下草本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云龙天池云南松天然林中草本植物共有33种,分属16科31属,其中菊科所包含的物种数最多;宽穗兔儿风和野拔子为优势种,重要值分别为0.285和0.184。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在高海拔及低海拔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物种多样性各指数均随海拔的上升呈下降的趋势,海拔对4个多样性指数可解释的变异量分别为23%、28%、21%和17%。
    • 史娜娜; 郭宁宁; 刘高慧; 王琦; 韩煜; 肖能文
    • 摘要: 基于遥感和野外调查数据,研究北京市两栖爬行动物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北京记录两栖爬行动物2纲3目10科17属22种,其中,保护物种15种,占物种总数的68.19%。物种分布整体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空间特征,西北部山区丰富度和相对多度较大,门头沟和延庆物种丰富度最大(14种),占调查物种总数的66.67%,优势种为中国林蛙、黑斑侧褶蛙、中华蟾蜍和山地麻蜥;门头沟、怀柔、房山分布了全市71.54%的种群数量;200—500 m海拔段物种丰富度最高(18种),主要生境为森林灌丛;物种数在6种以上的网格有11个,包括大滩、怀九河、百花山、拒马河、密云水库等。总体来看,物种种类和数量相较之前呈现减少趋势,而土地用途转换具有重要影响。1980—2018年,建设用地表现出以东西城为核心向外围扩张的趋势,侵占的农田占生态系统总转换面积的42.85%;城六区和平原区的主要物种为黑斑侧褶蛙和中华蟾蜍,少有中国林蛙分布。进一步分析两栖动物1500 m的迁徙距离内,森林灌丛和农田为主要的生境类型,城市扩张侵占了部分农田;同时,污染物的排放引起水体水质下降,特别是北运河水系,造成两栖动物的繁殖率降低和栖息地破坏。目前,北京市各类保护地虽覆盖两栖爬行动物种类的90.91%和数量的60.45%,但在怀柔宝山镇白河上段、密云水库来水的潮河上段辛庄桥、平谷洳河大兴庄镇-峪口镇等地,仍然存在较大的保护空缺。对此,建议开展长期定位观测,构建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并探索建立高强度土地利用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从而实现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 曾玉婷; 曹国军; 陈兵; 赵爽; 叶江霞
    • 摘要: 以2016~2019年云南省NPP/VIIRS火点数据集为数据源,对火点数据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土地利用、置信度三方面剔除异常值,并以标准差椭圆方法对处理后火点进行了火点分布方向格局分析。结果表明:①云南省2016~2019年火点发生具有明显空间动态性,逐年变化;②火点分布趋势主要在滇东南、滇南一带,以及滇中地区的昆明安宁等区域方向上,应该加强对这些区域林火的科学防控。
    • 杨琳琳; 刘红霞; 任应党
    • 摘要: 为明确斑螟亚科昆虫在中国的分布格局及分布特征,运用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法对该亚科107属480种昆虫的分布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对该亚科昆虫的区系成分和分布情况进行初步讨论。结果表明,中国斑螟亚科昆虫分布在64个基础地理单元的总相似性系数为0.100,在0.200的相似性水平上聚为8个单元群,代表西北区、东北区、华北区、江淮区、华中区、华东区、西南区、华南区8个地理区;中国斑螟亚科昆虫区系成分由东古北(20.83%)、西古北(4.79%)、印度-太平洋(26.88%)和广布成分(47.50%)组成,而广布成分中又以东古北+印度-太平洋构成的过渡成分(23.54%)为主;在世界昆虫地理区划中,中国斑螟亚科昆虫属级阶元以印度-太平洋界分布最多,其次为东古北界,种级阶元以东古北界分布最多,其次为印度-太平洋界;在中国斑螟亚科昆虫地理区划中,西北区属种丰富度低但独有性高,东北区和华北区属种丰富度相近、共有性高,江淮区独有性最低,为过渡性地带,华南区属种分布最为丰富,独有属种数量也最多,华东区属种丰富度次之,但独有属种较少,华中区独有性低,与华东区共有性最高,西南区与华南区的共有性最高。分析上述结果发现,中国斑螟亚科昆虫分布格局同中国昆虫分布格局大体一致,但存在局部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斑螟亚科昆虫基底调查不充分以及样本基数远小于整个昆虫纲样本基数;中国斑螟亚科昆虫的主要区系成分为东古北界、印度-太平洋成分以及两者的过渡类群;斑螟亚科属种在中国各区系分布不均匀,生态环境相似性高的区系属种分布相似性高,反之亦然;不同地区斑螟亚科昆虫组成的变化是连续的,地理距离愈远,差异愈大。
    • 姜林; 邓巍; 李飞腾; 谭坤; 张淑霞; 杨晓燕
    • 摘要: 微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驱动机制是微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从鸟类传播微生物的视角开展研究,可能有助于理解该问题,为此,在云南省大理州采集不同野生鸟类喙、脚趾和脚爪、翅下覆羽和尾下覆羽部位的棉拭子及粪便样品共379份,明确不同鸟类携带捕食线虫真菌(nematode-trapping fungi,NTF)的情况,探究不同鸟类传播NTF的可能性。本研究仅从鸟类脚趾和脚爪样品中检出1属(Arthrobotrys)4种9株NTF,检出率为8.7%。从迁徙状态看,迁徙途中候鸟的检出率为3.6%,已到达越冬地或繁殖地的候鸟检出率为15.0%,留鸟检出率为12.5%。从生态类群看,林鸟中主要在乔木灌丛间活动的鸟类检出率为0,在地面上活动的鸟类检出率为18.2%;水鸟中游禽检出率为10.7%,涉禽检出率为11.1%。研究表明鸟类能够通过脚趾和脚爪携带NTF,鸟类的生境选择决定其携带NTF的能力,NTF中的广布种更容易被鸟类携带和传播。鸟类对微生物的携带和传播作用,及其对微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的影响需要纳入相关研究范畴。
    • 苏军德; 赵晓冏; 李国霞
    • 摘要: 植物群落分布格局是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海拔梯度被认为是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决定性因子,为探求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驱动机制,该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数量分类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排序等方法,探讨了研究区内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88个样方共记录物种85种,隶属30科56属,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将其分为9个植物群落。(2)9个植物群落在DCCA排序图上聚集分布,呈现出较好的环境梯度,其中海拔对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影响最大,其次为降水、温度、坡度、坡向和土壤腐殖质。(3)影响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的变量中,环境因子占25.24%,空间因子占13.21%,空间因子和环境因子交叉作用占9.03%,群落分布格局未被空间因子和环境因子解释部分占52.52%,这部分主要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研究区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影响。该研究成果对区域内植被的生态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稳定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 谢致敬; 常亮; Scheu Stefan; 吴东辉; 孙新
    • 摘要: 山脉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以往关于山脉的研究多集中于地上植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相关的研究明显滞后。跳虫(Collembola)是土壤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在分解有机质、疏松和活化土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跳虫为研究对象,采用梯度格局法,在长白山北坡自海拔800 m至1700 m,每隔150 m进行凋落物层和土壤层样品的采集,对比分析了土壤层和凋落物层的群落组成与群落结构,采用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4个功能多样性指数(功能丰富度FRic指数、功能均匀度FEve指数、二次熵Rao′s Q指数和功能离散FEiv指数),探讨了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共获得跳虫5542头,隶属于12科42属83种,其中等节跳科为绝对优势类群(相对密度>50%)。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的跳虫群落结构差异显著,长角跳科、鳞跳科和疣跳科物种多分布于凋落物层,而棘跳科物种多分布于土壤层。线性或二次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在凋落物层跳虫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呈增加格局;但在土壤层跳虫物种多样性指数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无明显趋势。在凋落物层,跳虫的功能丰富度指数和功能离散度Rao′s Q指数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呈现单峰分布格局;在土壤层,跳虫的功能丰富度指数随海拔梯度的变化也呈现单峰分布格局,但其他功能多样性指数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无明显趋势。研究表明凋落物层和土壤层跳虫的群落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跳虫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功能多样性指数对海拔梯度变化的响应不同,未来在探讨土壤动物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及其物种共存机制时,应综合考量垂直分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和多个度量维度(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