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耗水

耗水

耗水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67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农作物、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402篇;相关期刊179种,包括生态学报、科技创新导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07中国建筑节能年度论坛、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绿色论坛等;耗水的相关文献由1868位作者贡献,包括冯益安、欧阳宝武、赵勇等。

耗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7 占比:39.50%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1.04%

专利文献>

论文:402 占比:59.47%

总计:676篇

耗水—发文趋势图

耗水

-研究学者

  • 冯益安
  • 欧阳宝武
  • 赵勇
  • 张宝忠
  • 刘鹏飞
  • 李吉跃
  • 杨诗秀
  • 采有林
  • 雷志栋
  • 魏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炳方; 曾红伟; 马宗瀚; 苟思; 刘俊国; 王金霞; 蒋礼平
    • 摘要: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分布,以供需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方法难以缓解缺水的局面。中国提出了新时期水资源相关管理政策,然而受数据、对象和方法的限制,新政策采用的管理指标和内涵目标间存在差异,在缺水地区还必须增加耗水总量控制的约束指标,实施取水与耗水的双向管控。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最新进展和案例,提出新时期水资源管理指标的完善方法:建立以蒸散监测为核心的现代耗水要素监测体系;健全以耗水上限为核心的水资源刚性约束方法,通过综合考虑环境流量用水和生态服务耗水的需求,核定流域人类活动水资源可消耗量的上限,实现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实施耗水约束机制,通过约束农业规模、合理规划生态恢复治理的规模和方式,实现水资源发展的“四水四定”既定原则。期望通过数据、方法和措施的创新能够切实保障新时期水资源治理模式的有效实施。
    • 林一凡; 霍再林; 汪超子; 张成龙; 韩振中; 崔静
    • 摘要: 【目的】验证Budyko假设在农业灌区的适用性,为准确估计灌区实际耗水提供新方法。【方法】基于全国282个大中型灌区2010—2017年的灌溉量、降水量、潜水蒸发量及实际蒸散发量,验证了Budyko假设对农业灌区耗水估算的适用性,对比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估算准确性。【结果】Budyko假设框架下考虑灌溉水及潜水蒸发量的傅抱璞公式能够较好地估算灌区年度耗水,估算ET与实测ET之间的相对误差小于21.7%。比较而言,该公式在种植结构和灌溉制度较为稳定的湿润区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同时,受气象条件、灌区输配水条件、土壤质地、作物种植结构等要素的影响,Budyko水热耦合模型的参数ω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布特征,表现为随湿润程度增加而增大。【结论】Budyko假设在全国农业灌区年耗水量估算中具有很好的潜力。
    • 李少然; 王冕之; 宋硕; 贾黎明; 张强华
    • 摘要: 2021年6月23日-7月20日,在银川市“中山公园和森林公园”试验区域(样地区域),选择柽柳(Tamarix chinensis)、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垂柳(Salix babylonica)、金叶榆(Ulmus pumila)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5种典型城市树木为样木(侧柏和垂柳样木3株,其余树种样木各4株)进行液流监测。应用热扩散液流探针(TDP-30,TDP-50)在每株树树干北侧距离地表1.3 m高度测定树干液流速率,每30 s测定1次,每10 min取平均值存入数据采集器;在中山公园设置自动气象站实时监测气象因子(太阳总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降雨量),每10 min采集1次数据。以日均液流速率、日均耗水量为评价指标,评价不同树种间日均耗水的差异性;构建液流速率与太阳总辐射、饱和水汽压差之间的回归模型,评价总辐射、饱和水汽压差对液流速率的影响;分析银川市典型城市树木蒸腾耗水特性及其受主要气象驱动力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典型城市树木日均液流速率均呈现“单峰型”;金叶榆液流启动时间最早(06:30),且液流高峰持续时间最长(8.17 h);臭椿启动时间最晚(08:40);而柽柳的高峰持续时间最短(3.33 h)。侧柏的日均液流速率峰值最大(14.42×10^(-4) cm·s^(-1)),而柽柳的日均液流速率峰值最小(2.05×10^(-4) cm·s^(-1))。不同树种日均耗水量存在显著差异,日均耗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垂柳、侧柏、金叶榆、臭椿、柽柳;5个树种的液流速率都呈现出随总辐射的升高而快速升高,随后逐渐平稳甚至出现下降趋势;饱和水汽压差与5个树种的液流速率均呈现显著正相关。
    • 李广德; 张亚雄; 邓坦; 李豆豆; 刘金强; 贾黎明; 席本野
    • 摘要: 为了探讨摘芽强度对树木液流变化特征及其主要环境调控因子的影响,为人工林及果园等高效抚育管理提供参考,该研究以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摘芽处理(不摘芽CK、轻度摘芽BP1.0、中度摘芽BP1.5、重度摘芽BP2.0),采用热扩散式液流检测技术,结合自动气象站,对造林后第2~3个生长季不同摘芽处理后的树干液流、环境因子等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摘芽对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趋势无影响,晴天都呈"单峰型";2)摘芽对树干液流特征值影响显著,试验期间CK、BP1.0、BP1.5、BP2.0处理的液流速率平均值分别为1.405×10-3、1.503×10-3、1.462×10-3、1.033×10-3cm/s,BP2.0显著小于其他处理,CK、BP1.0、BP1.5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3)影响不同时段、不同处理树干液流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瞬时值日进程的影响因素为太阳辐射和饱和水汽压亏缺,白天及全天日均值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太阳辐射和日空气温度最大值,夜间液流日均值的影响因子主要为日空气温度最小值和日平均相对湿度;4)不同摘芽强度下毛白杨幼林夜间液流占全天液流的5%~70%,夜间液流与白天及全天液流间呈显著负相关.因此,从促进植物水分生理活动的角度看,轻度和中度摘芽更合适.
    • 曹辉; 杨莹攀; 王洪博; 蒋富昌; 赵栗; 王兴鹏
    • 摘要: [目的]提高南疆苹果水分利用率和制定高产高效的灌溉模式。[方法]2019—2020年以5年生矮砧密植皇家嘎拉为研究对象,设置W_(1)(13.5 mm)、W_(2)(18 mm)、W_(3)(22.5 mm)、W_(4)(27 mm)及W5(31.5 mm)5个灌水定额,研究不同灌水定额对苹果生长、耗水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苹果新梢长度随灌水定额的增加而增加,达显著水平(p<0.05);各灌水处理间耗水量、耗水强度及作物系数均随灌水定额的增加而增大,呈显著差异性(p<0.05),且随生育期推进,耗水量、耗水强度及作物系数呈单峰曲线,果实膨大期达到峰值;苹果产量以W_(4)处理最高,W_(3)处理次之,两年均值分别为30540.8 kg·hm^(-2)和31144 kg·hm^(-2),两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异,水分利用效率以W_(1)处理最高,W_(4)和W_(3)处理较高,两年均值分别为6.59 kg·m^(-3)、6.46 kg·m^(-3)和5.49 kg·m^(-3),灌溉水利用效率与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规律一致,并通过拟合分析可知,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灌水量增加呈下降趋势,产量、WUE和IWUE与灌水量拟合曲线交点所对应的灌水量区间为400~500 mm。[结论]综合苹果生长、耗水、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析可知,生育期灌水定额为22.5 mm,灌水次数21次为南疆矮砧密植苹果适宜的灌溉模式。
    • 李倩倩; 王星运; 李孟浩; 陈小莉; 任小龙; 赵西宁
    • 摘要: 通过大田试验,在半湿润区雨养条件下研究小麦玉米间作种植与单作种植在两个氮肥水平下的阶段耗水量、土面蒸发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探究间作系统中各组成作物的耗水特性以及氮肥对水分利用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间作种植模式可增加小麦耗水量、全生育期土面蒸发量与土面蒸发量占耗水量的比例(E/ET),而降低玉米耗水量.在同一种植模式下,施氮处理增加作物耗水量,同时降低全生育期土面蒸发量与土面蒸发量占耗水量的比例,说明施氮能适当地增加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与单作相比,间作使小麦在施氮时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33.20%与12.15%,在不施氮时较单作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6.97%与23.81%;玉米间作与单作种植对产量的差异不显著,但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在施氮时和不施氮情况下分别提高8.37%和10.06%.在同一种植模式下,施氮处理同时增加小麦和玉米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因此,可在半湿润区适当发展施氮处理的间作种植模式,以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达到作物高产.
    • 顾宝群; 刘晓亮; 张玮; 马振波; 张大胜
    • 摘要: 通过对坝上地区设施架豆进行滴灌试验,研究不同灌水量对设施架豆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坝上地区设施架豆适宜的节水灌溉制度.试验结果表明:结荚盛期是设施架豆的耗水高峰期,耗水强度为4.11 mm/d,该阶段耗水量占生育期总耗水量的45.49%;试验条件下,适宜的灌溉制度为:幼苗期播种后灌水1次,灌水定额为150 m3/hm2;抽蔓期灌水周期为5d,灌水定额为75 m3/hm2;花期灌水周期为8d,灌水定额120 m3/hm2;结荚盛期灌水周期为3d,灌水定额为120 m3/hm2.灌溉定额为1 845-2 040 m3/hm2时,设施架豆产量可达到32 160 kg/hm2,灌溉水利用效率可达到17.43 kg/m3,比常规灌溉方式提高86.4%.该节水灌溉制度可为指导坝上地区设施架豆节水灌溉提供技术依据.
    • 董越; 陈任强; 高惠嫣; 刘宏权
    • 摘要: 为探究黑龙港流域典型半干旱半湿润区不同水氮处理对青贮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规律,试验设计灌水量和施氮量2个因素,设置4个灌水水平0.25I(W1)、0.50I(W2)、0.75I(W3)、1.00I(W4)(I为高水处理的灌水量),3个施氮水平(N1:120 kg/hm2、N2:240 kg/hm2、N3:360 kg/hm2),以高水高氮(W4N3)处理为对照,共计12个处理.各小区采用随机布置,于2019年4—8月在河北省巨鹿县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轻度亏水(0.75I)、中等施氮量(240 kg/hm2)能保证青贮玉米正常生长发育.青贮玉米各生育阶段耗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拔节期、抽穗期、苗期、灌浆期,高水高氮的W4N3处理总耗水量最大为492.67 mm,显著高于其余处理.青贮玉米鲜重产量变化范围为59.65~107.49 t/hm2,增加灌水显著提高青贮玉米产量,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灌水、施氮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WUE有极显著影响,其中施氮量为提高WUE的主要因素.W4N2处理WUE最大,与W4N2相比,W3N2处理WUEw仅减少2.57%,差异不显著.轻度亏水(0.75I)、中等施氮量(240 kg/hm2)较W4N3处理在鲜重产量仅下降8.68%的情况下,可获得较高的WUE(22.21 kg/m3),每亩可节约31.5 m3的灌水量,减小120 kg/hm2的施氮量,采用该方案可达到节水减氮高效目的.
    • 刘姗姗; 秦天玲; 张鑫; 李晨昊; 董碧琼; 冯贱明
    • 摘要: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坡面产耗水特性发生改变,为构建健康良性的流域水系统,需开展基于坡面产耗水特性的精细化调控。本文系统回顾流域产耗水过程、用耗水控制和水资源调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结果表明,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流域产水研究以大尺度的产水量、产水系数和产水功能为主,耗水管理侧重灌区农业作物耗水和水资源配置局限于水资源系统中的供水与需水环节等。最后从识别坡面产水过程的天然状态、基于坡面单元的产水-耗水天然演化机理和水的生态功能的耗水量控制阈值和面向"产-耗"水双控的水土资源配置模型方面,对水资源调控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议。
    • 张雯宇; 马娟娟; 郑利剑; 孙西欢; 郭向红; 李卓然; 陈金平
    • 摘要: 为探究不同残膜量条件下设施番茄土壤水分状况、耗水规律和水分利用效率,并为制定设施番茄高效灌溉制度和残膜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设置了6个残膜量梯度(0、200、400、600、800和1200 kg/hm^(2),0 kg/hm^(2)为对照处理),分别测定了设施番茄产量以及不同生育期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1)番茄土壤剖面含水率在0-30 cm土层无残膜处理明显低于残膜处理,在30-60 cm土层无显著差异;本试验条件下,残膜处理与无残膜处理番茄全生育期土壤含水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本试验条件下,土壤中混入残膜对各生育期番茄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无显著影响。(3)土壤中混入残膜会影响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各残膜处理的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无残膜水平差异并不明显。因此,残膜在一定程度上会通过影响浅层土壤水分分布来影响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整体上残膜对番茄生长的作用并不显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