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间作

间作

间作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3年内共计5659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06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641篇;相关期刊746种,包括耕作与栽培、中国棉花、北方园艺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08年农业持续发展中的植物养分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中国杂粮产业发展论坛、“稻鱼共生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多方参与机制研讨会等;间作的相关文献由12702位作者贡献,包括柴强、郑毅、汤利等。

间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06 占比:70.79%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1641 占比:29.00%

总计:5659篇

间作—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肖健; 韦星璇; 杨尚东; 卢文; 谭宏伟
    • 摘要: 分析甘蔗间作西瓜对甘蔗产量、总经济效益、根际土壤生态及理化性质的影响,旨在探究甘蔗间作西瓜模式的生态效应,为进一步推广及应用甘蔗间作西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基于传统和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间作和单作甘蔗产量、总经济效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与甘蔗单作(CK)相比,甘蔗间作西瓜(TM)具有提高甘蔗产量和总经济效益的效果;对甘蔗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影响;同时,甘蔗间作西瓜对甘蔗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亦无显著影响。另一方面,门分类水平,甘蔗间作西瓜虽然增加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其他(others)门类优势细菌的相对丰度占比,但亦缺失了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门类优势细菌的富集;属分类水平,热酸菌属(Acidothermus)、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norank_o_SC-I-84、Bryobacter、链霉菌属(Streptomyces)、norank_f_DA111、Candidatus_Solibacter、酸杆菌属(Acidibacter)和norank_f_Acidobacteriaceae_Subgroup_1_则是甘蔗单作(CK)模式下甘蔗根际土壤中特有的优势细菌属;与之相比,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norank_f_Anaerolineaceae、unclassified_f_Micrococcaceae、norank_o_JG30-KF-CM45、norank_f_Elev-16S-1332、norank_c_Actinobacteria、卢得曼氏菌属(Luedemannella)、unclassified_f_Intrasporangiaceae、norank_f_Nitrosomonadaceae、unclassified_f_Nocardioidaceae、norank_c_S085和Defluviicoccus则是甘蔗间作西瓜(TM)模式下,甘蔗根际土壤中特有的优势细菌属。基因功能预测结果显示,甘蔗间作西瓜并没有显著改变甘蔗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的主体功能。与甘蔗单作相比,甘蔗间作西瓜具有提高甘蔗产量和总经济效益的效果;虽然没有显著改变甘蔗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同时亦没有显著提升甘蔗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丰富度以及细菌主体功能,仅改变了部分甘蔗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组成,富集了诸如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等特有的优势细菌属。综上所述,甘蔗间作西瓜有助于提高甘蔗产量和总经济效益,虽不能显著提升甘蔗根际土壤肥力,但亦没有造成甘蔗根际土壤细菌生态功能失衡或劣化,只是改变了部分甘蔗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但间套作西瓜富集的特有优势细菌属,诸如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属细菌是具有增强甘蔗植株抗性功能的有益细菌属。
    • 高秋美; 任丽华; 米真如; 孟庆峰; 董秋颖; 田北京; 韩金龙; 王志芬
    • 摘要: 将多花黄精按6个不同种植密度与玉米进行间作,在遮阴条件下,对比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多花黄精株高、 地径、 产量、 保存率、 倒伏率、 总多糖含量、 总皂苷含量等参数的影响.试验表明,株距35 cm下,多花黄精各参数表现优势明显.由此得出,株行距35 cm×30 cm为本地区多花黄精套种的最佳种植密度.
    • 周洪印; 张仕颖; 赵乾旭; 李秉轩; 包立; 岳献荣; 夏运生
    • 摘要: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能促进植物的养分吸收及生长发育.为探明AMF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对辣椒||菜豆间作体系植株生长与种间互补和养分竞争的关系,采用盆栽试验,设置3种种植模式(辣椒||菜豆间作、辣椒单作、菜豆单作)、2种土著AMF处理[不接种土著AMF(NM)、接种土著AMF(AMF)]和2种氮处理[不施氮(N0)、施有机氮120 mg(N)·kg-1(N120)],探讨设施条件下接种土著AMF、施有机氮与间作对辣椒和菜豆植株生长及种间竞争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土著AMF均能侵染上述两种蔬菜,施氮可促进间作植株的AMF侵染;接种土著AMF也能促进两种寄主植物菜豆和辣椒的生长,与NM相比,接种土著AMF使辣椒、菜豆植株地上生物量和株高均明显增加,并能提高两种蔬菜氮素吸收效率.NM条件下辣椒对资源的竞争能力强于菜豆,辣椒相对菜豆的种间竞争能力为0.60,辣椒处于优势地位;在AMF条件下辣椒对资源的竞争能力低于菜豆,辣椒相对菜豆的种间竞争能力为-0.37,辣椒处于劣势地位;且两者在N120处理下更明显,分别较N0显著增加125% 和降低19%.可见,不同氮处理下辣椒和菜豆种间竞争能力有所不同.所有复合处理中,接种土著AMF和施一定量的有机氮处理能显著促进辣椒和菜豆的生长,也能显著改变辣椒相对菜豆的种间竞争能力.
    • 郑新建
    • 摘要: 小麦白粉病属于世界性病害,在我国河南、贵州等地普遍发生,危害也比较严重,近年来小麦白粉病在我国东北、华北等麦区也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小麦白粉病以危害小麦植株的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特别严重时颖壳和芒也可能遭受危害。近年来,小麦白粉病在河南省麦区呈偏重以上的流行态势,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防治,则会对小麦的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 周银丽; 韦福翠; 张德刚; 杨伟; 胡先奇
    • 摘要: 【目的】间作套种对病害控制的研究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旨在探明间作桃树对石榴枯萎病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以ITS5-1737F和ITS2-2043R为引物,对云南蒙自石榴枯萎病根际土壤(MZD)、健康石榴根际土壤(MZ)以及间作桃树修复石榴枯萎病根际土壤(MZP)样品的真菌ITS区进行扩增,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系统分析3种土壤样品的根际微生物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结果】MZD,MZ,MZP在门水平上的平均序列数目分别为32865、34698、28714,在属水平上的平均序列数目分别为30901,30514,27002,多年生石榴树根际土壤真菌的平均序列数多于间作桃树修复枯萎病石榴树。MZD、MZ、MZP得到的OTUs数分别为1174、1076、1007,韦恩图分析表明,MZD特有OTUs数为152个,MZ特有OTUs数为47个,MZP特有OTUs数为94个。PCA分析结果表明,真菌群落组成间作桃树修复石榴枯萎病根际土壤与石榴枯萎病根际土壤差异较大,石榴枯萎病根际土壤真菌的群落组成通过间作桃树得到了较大程度改变。在属的分类水平上,共鉴定到481种真菌属,间作桃树修复石榴枯萎病土壤与健康石榴土壤差异显著的真菌属有Un--s-Hypocreales sp.,Un--s-Cordycipitaceae sp.,Un--s-Microascales sp.,腐质霉属(Humicola),葡萄穗霉属(Stachybotrys),透孢黑团壳属(Massarina),Stagonosporopsis等21个;间作桃树修复石榴枯萎病根际土壤与石榴枯萎病根际土壤差异显著的真菌属有被孢霉属(Mortierella),壳针孢属(Septoria),腐质霉属(Humicola),葡萄穗霉属(Stachybotrys),透孢黑团壳属(Massarina)等47个。【结论】多年生石榴树根际真菌的平均序列数多于间作桃树枯萎病石榴树,多年生石榴树单一种植的土壤根际真菌趋向于增多。通过间作桃树可以改变石榴枯萎病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改善土壤微生态平衡,促进石榴健康生长,对保护石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效益。
    • 左继林; 周文才; 黄建建; 陈忠; 卢信
    • 摘要: 研究了油茶幼林秋季间作中草药对林地小气候因子的影响,对间作4种中草药后油茶林地不同地面高度的空气温度、光照强度变化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间种中草药影响了林间不同离地高度与1日不同时段的气温及光照强度;其中,调节林间空气温度能力为:黄柏>千斤拔>郁金>粉防已>CK,分别比CK降低了2.34、1.12、0.18、0.15°C,0~100 cm高度日均气温可比CK降低0.22~3.10°C;离地20 cm高度降低幅度最大,降温0.84~3.10°C。调节林间光照强度能力为:黄柏>郁金>千斤拔>CK,分别比CK降低了85.92%、39.90%、29.94%,0~100 cm高度的日均光照强度比CK降低了11.70%~88.97%;其中地面降低强度最大,光照降低41.16%~88.97%。因此,油茶幼林套种黄柏、千斤拔、郁金、粉防已对秋季林间气温与光照小气候因子具有明显改善作用,研究可为油茶林间种适宜作物改善林地秋季小气候提供科学依据。
    • 刘树云
    • 摘要: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是在传统间作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通过大豆带与玉米带复合种植,让高位作物玉米具有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受光空间,实现大豆玉米“一季双收”。一、选用适宜品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关键是选用适宜的大豆、玉米优良品种。大豆应选用耐荫抗倒、株型收敛、宜机收的早中熟高产品种,如“齐黄34”“菏豆33”等。
    • 冯晨; 黄波; 冯良山; 郑家明; 白伟; 杜桂娟; 向午燕; 蔡倩; 张哲; 孙占祥
    •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配置条件下玉米‖花生间作系统地上部氮含量和吸收量,结合间作系统花生结瘤固氮和土壤有效氮分布,明确不同配置下玉米‖花生间作体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征,为玉米‖花生间作氮高效利用模式的区域筛选提供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15—2016年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观测实验站进行,设置玉米单作(M)、花生单作(P)、2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M2P4)和4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M4P4)模式,玉米单作及每种间作模式下设3种不同玉米种植密度(6、9和12株/m2),共10个处理,分析不同配置(行比和密度)玉米‖花生间作系统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和优势。【结果】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和花生植株氮浓度变化并不明显,受作物占地比例影响,间作模式下玉米和花生的产量、氮产量均低于相应单作,且氮产量与间作生物产量表现相一致。玉米‖花生间作可以显著提高系统氮的吸收利用(氮吸收当量比NER>1),且主要归因于玉米的养分吸收优势(pNERm为0.63—0.80)。随着玉米行比和密度的增加NER也随之增大,其中M4P4模式(NER 1.06—1.22)的氮吸收要显著高于M2P4模式(NER 1.0—1.06)。在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中,玉米比花生更有竞争力(Amp>0),且竞争吸收氮养分能力也更强(CRmp>1),M4P4行比以及玉米增密有助于增强玉米对氮营养的竞争,增加系统氮养分吸收优势(△NU>0)以及间作养分对产量的贡献(C)。与玉米间作可促进花生结瘤固氮,M4P4行比配置下花生根瘤数量、单株根瘤重量和单个瘤重均高于M2P4配置,且以中、低密度处理为优。间作系统中土壤有效氮含量(Nmin)表现为花生条带土壤Nmin高于玉米条带,且单作花生土壤Nmin高于间作花生,而单作玉米土壤Nmin低于间作玉米。【结论】玉米‖花生间作可显著提高系统氮的吸收利用,其中玉米对系统氮吸收的贡献较大,适度增加玉米行比和密度有助于增加系统氮素吸收当量比、增强玉米对氮营养的竞争以及间作养分对产量的贡献。综合分析认为,本研究中M4P4-6和M4P4-8为玉米‖花生间作较佳配置,玉米花生种间互作对间作系统干物质量和花生生物固氮的促进,以及玉米在吸收氮养分上的强竞争能力是玉米‖花生间作具有氮素吸收利用优势的重要原因。
    • 陈新
    • 摘要: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在传统间作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绿色高效种植模式。该模式的优点:一是能够解决大豆与玉米天然存在的争地问题;二是能充分发挥高位作物玉米的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受光空间,年际间大豆带和玉米带内可实行轮作,还适宜机播、机管、机收等机械化作业。
    • 常培培; 段青青; 王静静; 王友平; 张禄祺; 张绍丽; 贺洪军; 张自坤
    • 摘要: 设西瓜单作、西瓜辣椒间作2种种植模式,研究与辣椒间作对不同品种西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单作西瓜(CK_(1)、CK_(2))相比,西瓜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对西瓜主蔓长和主蔓粗没有显著影响,不会显著影响西瓜的主要农艺性状,对西瓜品质构成因素也没有显著影响。西瓜辣椒间作种植模式略降低西瓜产量,黑蜜霸与辣椒间作收益较京欣间作辣椒高,可选择黑蜜霸西瓜品种与辣椒间作,净增加1季辣椒的收益,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